★ 刘睿 皮鹰 李拥平
(新余市中医院 江西 新余 338000)
茵梅大黄汤治疗胆道蛔虫42例
★ 刘睿 皮鹰 李拥平
(新余市中医院 江西 新余 338000)
目的:观察茵梅大黄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临床疗效。方法:中药茵梅大黄汤汤剂口服。结果:42例中,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者5天,治愈35例,占83.3%;好转5例,占11.9%;无效2例,占4.8%;总有效率95.2%。结论:中医药治疗胆道蛔虫有独到优势,且安全、简便、经济、有效。
胆道蛔虫;茵梅大黄汤;中医治疗
蛔虫进入胆总管、肝内胆管和胆囊引起急腹症统称为胆道蛔虫病,中医学称之为“厥”或“蛔厥”,国外于1765年尸解发现。其症状剧烈但体征轻微,“症征不符”为本病特点,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本病发病率与卫生条件有关,我国农村发病率较高,约占胆道疾病8%~12%,少数地区占胆道疾病的首位,多发于青少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多年来管水、管粪等卫生、防治工作的结果,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在城市已成为少见病。多数胆道蛔虫病,可通过中西医结合,以解痉、止痛、消炎利胆、排蛔,并驱除肠道蛔虫等手段治愈。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本组病例为2007年4月至2012年12月本院门诊病例(经B超检查确诊为胆道蛔虫)。共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62岁,平均28.3岁;病程最短者2小时,最长者5天,平均1.8天。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通腑驱蛔。茵梅大黄汤药物组成:茵陈30g,乌梅30g,熟大黄10g,日1剂,水煎服,取汁2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儿童药量减半,疗程最长7天,得大便通并见蛔虫则停用。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胆道蛔虫消失;好转:症状体征减轻,B超检查:胆道蛔虫未见消失;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42例中,服药最短者1天,最长者5天,治愈35例,占83.3%;好转5例,占11.9%;无效2例,占4.8%;总有效率95.2%。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肠道蛔虫上窜钻入胆道引起,是肠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属中医学“蛔厥”“胁痛”范畴,中医学认为蛔得苦则下、得酸则伏。茵陈苦寒,乌梅酸涩,为驱蛔安蛔之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茵陈能加速胆汁排泄,改善胆汁郁结,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能增加胆汁中的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1];实验研究亦证实,其挥发油能增加大鼠的胆汁分泌[2],茵陈煎剂和挥发油对猪和人蛔虫有麻醉作用[3],茵陈中的主要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有解热镇痛消炎作用[4]。乌梅丸能麻醉蛔虫,降低胆汁的酸碱度,不利于蛔虫的生存。也可使胆道括约肌暂时扩张,增加胆汁分秘,对胆道蛔虫具有机械系的冲刷作用,推入十二指肠[5]。大黄其性苦寒,通腑导滞,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利胆、泻下、抗菌的作用[6],有利于将蛔虫排出体外,三者各司其职,相辅相成,故三药合用药简而效宏。
[1]张萍青.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56例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1):41.
[2]王宏霞.综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9):745.
[3]赵良忠,蒋贤玉,段林东,等.茵陈水溶性抗菌物质提取工艺和抑菌效果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10):100.
[4]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79.
[5]阮毅铭.乌梅的化学成份及药理作用概述[J].中国医药导报,2008,10(5):793-794.
[6]曾芳,李媛. 大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J].当代医学,2013,19(12):23-25.
R256.43
B
2014-11-18)编辑:薛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