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生态环境建设*
韩佳君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近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失衡的状态。“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它们都是从主客二分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人们不能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反而加剧了这种不和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为解决现实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道路。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付诸于实践,指导了现实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开创了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一、导言
生态观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观点,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规范和指导。生态观的演变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原始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原始的、本能的依赖。“人同自然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与自然”[1]529;在农业文明时期,由于劳动工具和劳动能力的进步,农牧业、手工业突破自然的束缚,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的有限改造;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77生产力的飞跃加速了对自然的索取,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失衡。到上世纪60年代,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活生产,同时也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此间出现的 “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生态中心主义”观念,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观点,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规范和指导。这些理论虽说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也都存在着偏颇的地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是从科学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阐释,并在现实中找到了解释生态环境问题的“钥匙”。在当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当然也有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彰显其理论价值。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洋溢着时代气息,对于解决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主客二分的生态观
近代,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理性逐渐取代神,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主宰。自然界再也不是什么抽象、神秘的东西,恰恰相反,人们认为否定自然就是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人要为自然立法”。人类的主体认识能力得到高扬,现实中生产力的提高也使认识能力的发挥成为可能。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先是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随后,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又出现了“生态中心主义”观念。
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主导下的人类,以人类为中心,他们认为自然界只有对于人类而言才有存在的价值。于是他们大肆地向自然进攻,并不断地改进生产工具,研发、创造新的工具,变本加厉地向自然进攻和索取。然而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和胜利只是暂时,其更像是一种无政府状态下的盲目发展,这些征服和胜利所带来的问题是人类远远始料未及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正在严重危及着人类的生存,恰如恩格斯所预见的那样人类对于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而且这样“报复”的程度与日俱增。
事实证明,“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对物质的无限需要建立在对自然的无尽索取,这种索取损害了自然,同时也危害到人类自身。在对“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与反思当中,关键点就在于自然是否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
“生态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由人类社会系统和非人类系统形成的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自然界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具有目的性,这是有机体对于外界环境的一种本能的适应;与此同时无机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也总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协调的状态。[4]132这些都是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一个证明。因此,一方面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自然;另一方面,要否定一切技术,消灭工业,倡导回到原始状态。
然而,“生态中心主义”却有着难以逾越的理论困境。首先,价值的表现要有一个相对的主体,没有离开了主体而存在的单独的客体价值。所谓的自然自身的内在价值,其实仍然没有摆脱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尺度。其次,“生态中心主义”的论断大多来自于道德诉求和应然的价值判断,结果往往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再次,“生态中心主义”过分强调自然自身的内在价值,消解现代性,结果倒向了反科技、反工业的历史倒退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克服了主客二分的生态观的弊端,一方面肯定了“人类中心主义”中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否定了“生态中心主义”中见物不见人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立足于“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并最终超越了它们,提出用科学的态度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的语境中,并最终指明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康庄大道。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品才能生活,不光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61
在这里马克思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相对于人的自然和相对于自然的人。首先,相对于人的自然。马克思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220那种原生态的,没有任何人类活动的自然,并非是真正的自然。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无机身体,我们应当如爱护自己身体般地爱护自然界,那种破坏自然界的行为,无异于自取灭亡。其次,相对于自然的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在生成着人。一方面,人类在自然界中获得生存发展的必要物质资料;另一方面,人类在自然界中获得了提升和改造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能力。因为人类“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因此,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162-163人类依托于自然,但却有超脱了自然。
桑料,是云浮人用岩鹰的粪便,混合着参柏香、油松籽、狼烟蒿、燕衔泥做成的。岩鹰只栖息在云浮山南面的绝壁上,它们的利喙能够轻易啄开坚硬的岩石。为了获得它们的粪便,云浮人会冒死攀上绝壁,趁岩鹰外出觅食的时候,进入它们的巢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年都会有人因此而丧命。即便是最灵活的攀岩者,也不敢保证在那样险峭陡直的千丈绝壁上,能够安然地爬完每一步。而一旦遭遇岩鹰提前归巢,哪怕是族中最勇猛的战士,也很难在那样凶悍的钢爪铁喙下,全身而退。
马克思讲:“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500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标志,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不同于以往生态观之处,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和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即是一种彼此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表现为:
1.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对人类自身的改变。因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的认识能力、劳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和改变。人对自然的关系最初是一种彻底地、无助地依赖,人们像动物一样为自然界所慑服,慢慢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日俱增。最终人类实现了对自然界的主导和控制,以掠夺和索取自然为基础,资本主义创造出超过以前一切时代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急剧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劳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从而造就了资本主义超越以前一切时代的繁华。
2.人类通过实践,使得自然成为人化自然,而非原始的、孤立的自然。一方面,人化的自然界成为人类的附庸,成为人类的一个大宝藏,人类从自然得到了一切想要的东西,既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条件,也获得了推动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以人类为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中,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索取,引发了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了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马克思说:“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危害或者表现在当下,或者表现“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5]385人类发展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所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又把最初的结果消除了。”[3]559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资本主义下的工业文明虽然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危害深切的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往的庸俗生态主义者只看到了表面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只是把这些问题和矛盾简单地归结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以人类利益为主导的地位,这样的做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与庸俗生态主义者不同,保守生态主义者则主张人类退回到工业文明以前,消除科学技术、消解现代工业。这种观念滑稽可笑,因为人类将放弃有史以来的文明成果,退回到原初蒙昧的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不切实际的历史倒退,同时敏锐的发现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以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1]534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指出了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原因所在,而且也为我们指明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出路。马克思认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化解人与自然矛盾冲突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需要“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6]928-929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关键。
四、当代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面向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理论走向实践,而且实现了由传统现代的转向。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深入,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略见端倪并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此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就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庄重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有金山银山,还有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经济发展模式的粗放、落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输出环境污染、转嫁生态危机等等,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1.资源供给不足。曾经,我们最引以为豪就是“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深入,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我国的资源利用率十分低下。我国以占世界10%的经济总量,消耗了世界将近20%的能源、50%的水泥、47%的铁矿石、45%的钢、45%的铅。[7]254此外,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人均资源的占有量更是十分低下。中国的水资源总量是2800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四,然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只有2000多立方米;现实中人均可利用的水资源仅为900立方米,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资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
2. 生态退化恶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发时期,许多积累已久的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了涌爆的现象,并且具有新旧交替,相互交织等特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必然要索取足够的土地,土地的开发必然要破坏原有的森林植被。改革以来,我们埋头于经济发展,当我们猛然回望时却发现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地破坏。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作用,它的破坏会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营养元素,导致了土地的贫瘠,造成了贫困;土地荒漠化带走了大片的耕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森林和土地生态的破坏会诱发严重的自然灾害:沙尘暴、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这些灾害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我们的GDP总量得到快速地增长,然而快速增长的代价却是巨大的、惨痛的。
3. 环境污染严重。粗放和野蛮的发展模式,不同程度地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和水。首先,空气污染。雾霾渐渐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份痛楚,2012年,我国第一季度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城市空气超标天数高达55.6%,其中轻度污染达25.3%、中度污染达11.5%、重度污染达13.0%、严重污染达5.8%。[7]254严重的空气污染背后是严重的生活、生产危机。其次,水污染。一方面中国的水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另一方面水污染异常严重。我国每年污水排放量600多亿吨,其中80%未经适当处理直接排放入自然水体,致使全国75%的湖泊受到显著污染。[8]199云南的滇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耗资数亿,但是滇池仍然没有摆脱污染的困扰,人们的生命健康面临着威胁。
马克思恩格斯在数百年前就预测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并指出这种生态环境问题源自于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同时他们也指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路径:他们认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指导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变革”[3]561。因此,解决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应该放到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需要依靠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从而最终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1]63
1.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发展过程中,发展中的问题当然要在发展中解决。首先,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人口生产和生态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即人类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需要;人口生产,即人类自身要生产,用以维持种的繁衍和延续;生态建设,即人类自觉进行保护生态,治理环境。如若没有经济发展,人口生产无法保障,生态建设也没有坚实的物质力量作为依靠。如若人口生产停滞,经济发展不能顺利进行,当然生态建设也无从谈起。如若生态建设受阻,经济发展和人口生产便只是“黄粱一梦”。经济发展、人口生产、生态建设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其次,既要解决好“代际”关系,又要解决好“代内”关系。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战略。理性公平的处理人类自身的关系,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损害下代人权利的基础上,当然在当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损害其他人的基础上。再次,制定严格法律体系,加大惩处力度。目前,在我国对于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惩处力度不够,公民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现象。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生态环境监管缺位或者越位现象。保护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晰相关部门的职责,切实做到环境保护无小事,执法务必严格、违法必得追究。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处于被动的位置,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修修补补”,决策跟着问题跑。而应处于主动的地位,在顶层建构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政策等。要高屋建瓴,使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可持续性。(1)整合部门,形成高效、有力的生态环境机构;(2)提升生态环境机构的地位,积极、充分的参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3)转变政绩考察模式,追求绿色GDP,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4)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为环境保护增添活力和动力。
3.生态环境建设的备忘
生态环境问题是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坚决杜绝两种错误的观念。第一,杜绝盲目地开放。当前中国仍然处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阶段,然而经济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常说发张是硬道理,可是硬发展也是没道理的。经济发展需要兼顾生态环境建设,如若忽略了这一点,这种发展的结果将是万劫不复的。第二,杜绝生态之上。生态环境建设并不是要否定经济发展,关键是在于怎么样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利双赢、相得益彰,这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那种,唯“生态环境保护”马首是瞻的做法,不仅导向“零和”的结果,而且会陷入到西方社会别有用心的陷阱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形成了中国震撼,创造了中国奇迹。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战略,刻意炒作包括生态环境问题在内的“中国威胁论”,妄图遏制中国的发展,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代内”的“生态霸权主义”。
五、结语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加倍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9]6产生于西欧社会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它分析并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出路。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仍然具有宝贵的理论价值,在中国化的时代背景下很好地指导了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开创了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叶平.生态伦理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郭建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9]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陈如松]
Th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HAN Jia-ju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llic Manageinent Nenan Unuversity,Kaifeng 475004,China)
Abstract:Since modern times,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gradually drawn the attention of people.Species extinction, resource shortage,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in a state of imbalance. "Human centralism" and "ecological centralism" are all sol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subject and object which is two points to view. So people can not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rx's ecological view is beyond the "human center" and "ecological center",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ol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reality and put forward a feasible way. China put Marx's ecological view into practice,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alizing a scientific,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Human centralism; ecological centralism; ecology problem; Marx's ecological view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06-0051-04
[作者简介]韩佳君(1990-),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