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汉游牧文化对幽州北部文化的影响*
段德龙1,蒋威2
(1.江苏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枣庄学院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摘要]两汉时期的幽州位于统治中心东北部,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过渡衔接的特殊区域。这使得此地的文化极为特殊。从微观角度看,这是其固有的环境和区域特点决定的;而从宏观角度看,这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西汉到东汉幽州刺史部曾经有多次变迁,但是其受游牧文化影响的尚武剽悍、擅于骑射、畜牧饲养、任侠、婚姻等习俗一直没有变化。
[关键词]幽州;游牧;文化
幽州的刺史部是在元封五年西汉武帝(公元前106年)设置的十三州部之一,位于汉王朝的东北边缘,“南通齐赵,东北边胡” 。关于“幽州”这个地名在汉代刘熙的《释名》云:“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1]36,盖“幽”为“隐”[2] 84。《周礼》有记载:“东北曰幽州”[3]2640。其地理位置相距离中原的核心地区十分遥远。在《艺文类聚》中形容幽州为“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幽之为言窈也,言风出入窈冥。”[4]115幽州得名正因于此。幽州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民风不可避免地受到游牧文化影响[5]154。
一、尚武剽悍
幽州边郡地区自春秋战国至秦时期一直是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斗争的地区之一。战国时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6]3490秦时期也开始修建“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6]3491的长城用来抵御匈奴贵族的南下。在匈奴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中,族内崇尚武力和攻占抢劫。《汉书》云“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7]3483;《后汉书》云乌恒族人“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8]2979。这都显示了作为北方游牧部落尚武、尚骑射的民风特色。游牧的生产方式造成“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7]3743。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诗道:“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9]177。《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明以战攻为事”[6]3505。
由于地理环境决定的原因,幽州地区就是“外迫蛮貉”[6]1889而且 “燕、代无北边郡”[6]969。由于该地与匈奴乌恒等游牧部落接壤,经常受到北方游牧部落少数民族的侵略与冲击,在风俗和习惯上胡风尽染,因而民间尚武之俗尤为突出。在正史中描写了许多关于游牧文化对幽州地区民风的影响,如《史记·货殖列传》中云:“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6]3960“其民羯羠不均”。[6]3960
二、擅于骑射
两汉时期,幽州北部地区作为军事的重要基地,其具有藩卫边疆的重要功能,所以两汉政府都在此驻扎有大量军队,尤其是骑兵。《汉书》记载“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7]1644。作为军事前沿的幽州地区也是游牧部落进击中原的必经之地,其来去如风的骑兵部队是其主力,通过骑兵“至如猋风,去如收电”[7]3401的作战方式,使得以“修障塞,饬烽熢,屯戍以备之”[10]2为主的汉军损失惨重。在游牧族的生活中,骑马狩猎是其重要的生活部分。《史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6]3483,他们的生活是 “射猎禽兽为生业”[6]3480为主的游牧方式。而其生活中狩猎往往和骑射连在一起。唐代诗人刘商《胡笳十八拍》中也唱道“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11]301。《汉书》记载匈奴是“畜牧为业,弧弓射猎”[7]2401。所以说匈奴被称为是“马背上成长的民族”,其骑兵素来是“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6]3579。乌恒也是“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8]2979鲜卑“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8]2985。这些游牧民族生活习俗中本身就有骑射的因素。
从表1可以看出,尚骑射的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对幽州地区发起军事战争,而这其中骑兵是占据了主要角色。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战争对当地的民风起到了推动作用,地处幽州边疆地区的民众擅于骑射等风习,就是在与北方游牧民族一次次的接触中形成的。再加上胡汉杂居错处和迁徙等原因,生活习俗互相影响渗透,如“武帝……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8]2981幽州地区骑射的民风在后代文学作品中有记载。如高適在《蓟门诗》中写道“幽州多骑射,结髪重横行”[12]19。而宋人更有这样的描述,“其民翘健弓矢,习骑射”[13]393。
表1 两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幽州地区部分事件
幽州地区的骑射民风甚至在政权的斗争中发挥过巨大作用。在楚汉战争期间,幽州地区的骑兵部队曾经帮助刘邦攻击楚军,在《汉书》中记载“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7]46这其中表现了幽州地区骑兵的英勇和善战。而在幽州地区最有名气的当属东汉时期的“幽州突骑”。《后汉书》云,“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8]675。在后代的《蔡中郎集》亦云,“幽州突骑,冀州强弩,天下精兵,国家赡仗”。
三、畜牧饲养
位于幽州地区北部的匈奴、乌恒、鲜卑等民族,畜牧、打猎在他们的生活占有重要地位。赵充国曾说 “虏以畜产为命”[6]2977。《史记》云,“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6]3483可见匈奴的畜牧之众。在当时的民歌《胡笳十八拍》中唱道“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14]862也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匈奴饲养了大量的牛羊牲畜。
表2 两汉时期对游牧民族战争出现的部分牲畜数量
从表2中,两汉时游牧民族拥有大量的牲畜在表中窥见一斑。在文献和考古发现都可以表明这一点。例如,伊克昭盟补洞沟的男人墓葬中有殉葬马,而女人殉葬牛、羊。[15]27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鲜卑族墓中也发现了陪葬的马、牛、羊的遗骸。[16]13而在阴山山脉的狼山地区和乌兰察布草原地区发现的匈奴壁画,多是牧羊、牧马、出牧等图画。
两汉时,由于幽州北部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汉王朝的东北部边郡,此地纬度偏高并且气温寒冷,在这种环境下很适合养马等畜牧业。司马迁在《史记》中画出了一条农牧分界线,“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6]3950,按照史念海的说法,司马迁的农牧分界线就是从碣石开始,经北京和山西的吕梁山往西[17]25。史载,“燕古为濒山多马之国,其土莽平,宜畜牧耕稼”[13]393。在考古发现中的黄土基墓地,几乎每个墓地都有动物的骨骼,他们是被用来殉葬用的 。[18]397其次,两汉时期边贸也在幽州地区十分繁荣。史载“是始复置校尉于上谷宁城,开营府”[8]2982东汉末幽州牧刘虞“开上谷胡市之利”[8]2354。史念海认为,蓟城直到秦汉时期,它的发展依仗于对外贸易,因为它本身就是对乌恒、秽、貘等民族贸易的场所[17]120。游牧民族贸易商品主要是马、牛、羊和其他畜产品,产品的流通同时意味着畜牧技术的交流。再加上汉王朝与游牧部落之间的互相进贡、与互派使节等的接触,与南匈奴的不断内迁,匈奴先进的畜牧品种和精湛的畜牧技术逐渐扩散到了居住在幽州边境的汉族农牧民。在这种适合畜牧的土地上 ,汉政府又设立了官营的放牧机构,史载“辽东郡,秦置。属幽州……襄平,有牧师官。”[7]1626汉政府推行的“令民得畜牧边县”[6]1734的政策使得边郡的畜牧业的发展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对于像马这样的这略物资禁止出关,汉简中有“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诸河塞津关”[19]85。到武帝时期,畜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畜牧经营的繁荣景象出现在了边郡,所谓“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10]499的说法,这充分体现了边郡马牛等畜牧业的繁荣景象。考古发掘证实了上述文献的记载。河北阳原出土的金铂片制作的动物造型中除去猛虎、大象等野生动物外,更多的就是低头觅食的牛和羊[20]322。在辽宁地区地区的汉墓中还频繁出土土牛、羊实物[21]48。
四、任侠风尚
侠在汉代的社会风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侠文化构成了两汉社会风貌具时代感的风貌。东汉学者旬悦对侠的的阐述是“立气齐,作威福,结权力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6]2865。
幽州地区任侠也是有其历史渊源。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燕)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燕丹遗风也”[7]1657,而且再加上汉政府“迁天下奸滑吏民于边”[6]179,因而任侠之风更加浓重。更重要的是幽州地区与北方游牧部落毗邻,史载“地边胡,数被寇。”[6]3960社会风尚不可避免地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长期与游牧民族交往使得“人民矜矜碑漠伎,好气,任侠为奸”[6]3960。在后代的史书中也能看出对幽州地区侠的描述,在《隋书》中:“自古言勇侠者,皆出幽并”[22]860,在《北平风俗类征》记载“燕……豪劲任侠,浑厚敦雅”[23]300。在后代多的文学作品中更是对此有更清楚的描述,杜甫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11]2293。幽州地区的人们长期经历与游牧民族的战与和,使得这些地区民众具有游牧文化地带性格,因此这一地区尚武彪悍是这一地区侠者拥有的气质。
五、婚俗落后
在边疆的幽州地区,明显地受到了入居内地的北方、东北方游牧民族的原始婚俗的影响。两汉时期,匈奴、氐等游牧民族以及东北的乌恒、鲜卑等民族不断内迁分居于北部边疆各地。在匈奴、羯、鲜卑等游牧民族中,一直存在蒸后母、报兄嫂等习俗,但是这种落后的婚姻礼俗被传统的礼教所排斥,然而随着两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使得这些形形色色的原始婚姻形式在幽州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24]260
匈奴族的婚俗特点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6]3484。西汉元帝朝,宫人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后,王昭君又改嫁其大阏氏子[25]164。汉匈间的战和过程中,来往的使者也能为此探知匈奴的婚俗“常妻后母,禽兽行也”[6]3780。作为匈奴的代表中行说曾经说过:“父子兄弟死,娶其妻妻之”[6]3505。乌恒族的婚俗也大致类似,史载乌恒人“其俗,妻后母,报寡嫂”[8]2979。《三国志》中也明确写道“父兄死,妻后母执嫂”[26]832,夫余族其婚俗是“兄死妻嫂”。西汉前期幽州地区“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取之夕,男女无别”[7]1657的现象依然很突出,这是熏染胡风胡俗的一个证据,与儒家伦理相违背。在西汉后期,幽州地区竟然还存在一妻多夫的现象。据记载“范延寿,宣帝时为廷尉。时燕赵之间,有三男共娶一妻,生四子”[10]7。这明显的落后婚俗的表现。作为幽州地区涿郡的地方官吏的裴骃意识到此地的落后婚俗,专门撰写婚俗礼仪方面的书,据记载“骃自以远去。所著《婚礼结言》、《达旨》、《酒警》合二十一篇”[6]1722。其中的《婚姻结言》就是专门促进幽州地区婚姻礼制化的发展。
两汉时期,儒家婚姻礼制虽然广泛传播。但是作为一种落后的婚俗在幽燕地区却“至今犹然”[27]488。这一习俗能够到了两汉时期还能保存,主要是幽州处于“在北,幽昧之地也”。游牧民族婚俗对幽州地区民众的影响很深远,这正对应了《读史方舆纪要》中说的:“秦变于戎者也,楚变于蛮者也,燕变于狄者也”[28]25。这恰恰折射出在其之后的两汉时期这种影响的存在。
[参考文献]
[1]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5]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4.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桓宽.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陈铁民,撰.高适岑参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曽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4]郭茂倩.乐府诗集[M].中华书局,1979.
[15]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 伊克昭盟补洞沟匈奴墓葬清理简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1).
[16]程道宏.伊敏河地区的鲜卑墓[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2)
[17]史念海.河山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4(5).
[19]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整理小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0]河北文物管理所.河北阳原县北关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0(4).
[21]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辽宁朝阳袁台子西汉墓1979年发掘简报[J].文物,1990(2).
[22]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3]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4]卢云.汉晋文化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5]彭卫.汉代婚姻形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6]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7]卢云.汉晋文化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责任编辑:田丽华]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Nomadic Culture of
Folk Customs in Northern Area of Youzhou
DUAN De-long1,JIANG Wei2
(1.S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2. Zaozhuang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Zaozhuang 277160,China)
Abstract:The Han Dynasty Youzhou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ruling center, farming culture and the nomadic culture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special region. This makes the place very special customs. From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Youzhou Department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or had several changes, but by the nomadic culture on the swift and fierce warrior, adept at archery, animal husbandry, chivalrous, marriage custom has not changed.
Key words:Youzhou;Nomadic;Folk custom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06-0159-03
[作者简介]段德龙(1989-),男,山东滨州人,江苏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秦汉史;蒋 威(1983-),男,江苏睢宁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枣庄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史,明清史。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2015年度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目:“开元年间唐蕃关系研究——以河西节度使为中心”(2015YYB081)
*[收稿日期]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