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学信息化基础建设思路探究

2015-04-15 13:23:13息明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室信息化

息明东

(佳木斯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国家教育部针对国内外教育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2000年之后,中国针对高校的合并重组基本完成,也因此造就了很多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点是学科比较齐全,文、理、工、商、法、医科皆有,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综合实力上乘。伴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我们切身感受到教学信息化给地方高校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高校师生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很多世界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可以及时得到分享,以移动式学习为代表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校园内尝试开展,校园学习氛围日趋活跃,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国家教育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国内很多知名大学已经开办MOOCs实践应用,很多国内知名网络运营商也已经成功开办网络“翻转课堂”教学,这一系列的教学信息化变革,师生反响热烈。很多地方高校校长看到了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新希望,能够把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引进来,同时还可以把地方的一些特色教学资源宣传出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中国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尤其是边远的地方高校受益良多。但是,地方高校总是存在例如资金不足、信息化建设落后、硬件教学环境差、优质教师人才匮乏、办学规模小、学科差异大等诸多实际问题。因此,如何顺利开展综合性地方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笔者通过以点带面的建设思路,为地方高校快捷进入现代信息化高等教育做一些可行的实践性探索。

一、加快高水平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以网络化、大数据、MOOCS、云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教学信息平台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发展特别迅速。各知名大学也发布了一系列精品教学资源,而这些精品课程正是地方高校所急需的优质教学资源。如何能够利用好这些网络教学资源,如何满足地方高校多学科的教学需要,没有一个优良的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是不行的。各大高校都把信息化教学平台作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因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立不但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同时,更可以把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优质教学资源短缺的现象,满足多学科的教师需要。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中心的建立。先进的课程中心不但要有较先进的课程架构和管理思路,还应该具备移动学习、在线考试、学习分析、成绩管理等诸多科学和人性化的功能,同时也能跟其它平台无缝联系。在这样一个功能完备的课程中心基础之上,多学科的教师才能够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有效地开展课程建设和互联网教育,建立健全地方高校的信息化网络课程。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势在必行,而其建设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地方高校未来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完备的、符合地方特色、满足多学科需要的现代化信息网络教学平台,是地方高校最重要、最迫切的头等大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特点,目前较为成功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还不能够满足综合性大学的需要,信息化教学平台都是基于同一模块开发,千篇一律,要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就要有足够的灵活度和个性化功能,而这样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往往都要进行二次开发,专任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和再发展,再延伸出一个适合本学科需求特点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因此说,这种信息化教学平台才是广大教师切实需要的,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还要有一个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全学校各类教学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共同努力完成。

二、建设覆盖全学校的网络化交互式教学媒体教室

作为校园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的标志性产物,多媒体教室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网络化、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实时录播等技术的引入,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因此,网络化、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室是目前发展的主流,在校园中的覆盖程度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根本的支撑作用。多媒体教室在这些年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就是教师由原来的不适应到现在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投资有限,但受众面大。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化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的普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在发达地区高校中,这种多媒体网络教室已经相当普遍和完善,老式的传统教室基本上不复存在。而这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室还在不断地发展建设中,也延伸出多种多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如,实时录播教室、多媒体PBL研讨教室等。而地方大学在此方面还不健全,很多教师还在为多媒体教室的缺少而苦恼,因此,应加大基础网络和多媒体教室的投入力度,在全学校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覆盖,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教师和学生体验到现代信息化教学所带来的好处。同时,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和投影随时引入课堂,这对教师教学搭建了相对的便利条件,教师的教学可以更加自由,随时可以旁征博引,学生也能够就一些热点话题随时在网络上查找相关信息,为讨论式学习搭建起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还在于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整合,作为跨学科的研究,只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才能够保障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交流通畅,才能够保障研究成果的共享和提升。

三、投入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教育技术一体化教学环境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各级教育部门也增加投入和培训力度,很多大学在MOOCS、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方面做了大量实践性探索,也给当代教育注入一股新鲜血液。而建设这种高水平的优质教学资源需要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高水平现代化教育技术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作为基础。在我们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以“高投入”为基础搭建的,这种投入虽然形式多样,但都应用了最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和成果。因此建议地方高校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投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可以每年建立一到两个高水平现代化教育技术一体化教学环境,为地方高校在信息化前沿探索方面予以一定支持,并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一体化教学环境应紧跟信息化教学前沿,能够面向地方高校广大教师演示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能够为地方高校教师全面共享。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在现在信息化智能校园的建设大潮中,地方高校如果想要与时代接轨,就必须在这方面有所投入。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教育技术一体化教学环境是整个信息化教学的一个亮点工程,可以激发广大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教学的兴趣,从而主动关注和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四、积极引进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新型教学模式

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类教职人员往往都只重视硬件建设的投入,而轻视“软件平台”的搭建,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闲置或是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尤其是地方高校,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更应该向“软件平台”建设要效益,要把有限的信息化高端资源发挥到极致。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首先,建议主管部门领导要有一个创新意识,能够密切关注信息化教学的最新动态,定期培养一部分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团队,不但要会利用高端信息化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为了培训校内广大教师如何能够更好地使用信息化设施,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一个最为有利的支撑。其次,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必会引申出新型的、更科学、更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我们应该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为多学科量身定制新型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巨大教学变革,推进我们的教学向着现代化教学迈进。第三,我们要有一套优良的运行管理机制,有了现代化的管理才能有现代化的教学,才能有顺利流畅的教学体制;才能有信息化教学的长远发展。第四,快速的发展,势必要出台强有力的鼓励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前沿探索,才能使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软件平台”的建立、运作和管理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命脉,才是地方高校下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目前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全面展开,综合性大学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除资金紧张之外的诸多困难,如人才紧缺、信息化平台数据分析不够,以及教学资源浪费、系统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全面、长期的工程,更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找好地方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信息化硬件建设投入虽然巨大,但从地方高校长远发展和快速成长角度考虑,应着重打造、培养信息化建设梯队,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建设综合大学的信息化平台。本文所提到的四点思路从宏观上讲,是不分先后和侧重的,地方高校领导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是未来教学最有力的推手,是大势所趋,早日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平台,地方高校就能够早日腾飞。

[1]廖平,阎瑞华,马继刚.地方综合性大学试题库建设调研分析和策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阎瑞华,郭慧,陈红梅.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学前教育教师教学情况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9).

[3]阎瑞华,陈红梅,许红梅.移动学习环境下PBL模式在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教室信息化
“313”教室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28
月“睹”教育信息化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4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