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探究

2015-04-15 13:23:13刘桂荣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话语

刘桂荣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是国家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阵地,它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践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许多高校并没有把“形势与政策”课当作完整意义上的课程看待,存在着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的倾向。因此,清晰地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学科存在的问题、规范其课程体系建设是有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关键。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有在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和做法。1980年代初,将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问题提上新的议程。1987年10月,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为进一步落实“形势与政策”课程,1988年5月,原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该文件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材、师资、经费等具体问题,都做出了相应的明确规定。1997年教育部牵头实施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常态化建设,具体有:每年印发两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点,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进行培训。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对“形势与政策”课又做出一系列新的规定。这表明从国家层面上来看,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从大学生成长的层面上来看,认清形势、掌握政策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条件。

但从“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的实然层面上来看,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有:

1.组织管理不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应该像其它课程一样,有专门机构统一组织管理、开展常规的教学研究活动,可事实上,许多高校该门课程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或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等几个相关部门交叉管理。表面上看,多部门参与该课程管理足见学校对其非常重视,而实质上,却没有具体管理制度和明确的管理权责,往往会导致“表面上共管,实质上不管”的“真空式”管理模式。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其教学管理也出现混乱,有些学校没有明确的教学安排和基本的课表,有些学校虽有教学安排,但教学时间大打折扣,远没有达到课堂教学学时每学期不少于16学时的要求,加上缺乏专职教学师资,教学任务的落实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更谈不上规范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观摩等教研活动了。

2.教师队伍不稳定。“形势与政策”课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却没有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目前,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的大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马克思基本原理”课教师兼任,还有部分辅导员、党政人员参与,这非常不利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规范化与专业化。

3.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很难把握,形势是复杂多变的,它是静态形象和动态趋向相统一的产物,形势又受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出运动、发展、变化的态势。政策作为一种国家和政党制定的行动准则,具有高度的原则性、规律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政策的稳定性主要是指国家基本路线和总体方针,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政策的稳定性又不否定政策的灵活性,政策的灵活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国家、社会团体在基本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一些灵活的、具体的政策。目前不少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没有实行统筹安排,没有适时组成形势与政策研究小组编写教材和辅助资料,许多高校上课内容全凭上课教师个人喜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致使其教学内容要么陈旧,要么与形势发展脱节,甚至有的教师以提倡思想多元化为名,逃避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将西方某些思想观念直接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任意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其教学内容也应该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特征,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要紧跟时代发展,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在遵循稳定性原则的同时注意价值引导。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问题之原因探析

既然“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已开展二十多年,其学科建设理应非常成熟。然则这门课建设到如今仍未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存在着很多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学科归属不清晰。“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被弱化和边缘化,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没有规范的教学管理、没有有序的教学组织安排,其深层原因是其学科归属不清。有学者通过实证调查发现:“有16.5%的人认为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70.1%的人认为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有4.5%的人认为归属于政治学,还有9%的人认为它根本谈不上学科归属。”[1]学科归属不清晰,就很难形成规范的管理和稳定的教师队伍。

2.学科整体把握缺失。“形势与政策”之所以很难有一本较好的教材,原因在于人们认为形势变化很快,具有动态性,政策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形势与政策又有很大的差别性,形势与政策这门学科无法把握,教材永远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因此,编“形势与政策”是在做无用功。笔者认为,有此想法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该学科的特点,特别是割裂了形势与政策的内在联系。形势与政策是密切联系的。客观存在的形势既是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又是检视政策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但政策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存在着,它对形势发展有重要的反作用,是影响形势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材编写要以一段时间的重大政策为基本点,以专题形式分析近期形势。

3.学科话语失真。“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政策尤其是国家大政方针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性,教师应该主动成为这一方向的引路人。列宁曾经说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2]但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价值中立和话语失真的现象。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意识形态性,尤其是需要强化对政策的分析与传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包袱,导致其话语成为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由此形成一种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形而上学话语体系,这种话语具有唯理性、预设性和控制性。在这一话语体系中,个体话语、生活话语被湮没。在这一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话语也失去语言感化魅力。因此,在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时,许多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兴趣,偏重对时事新闻的介绍,缺少对形势的分析、政策的讲解,有的甚至以民间化的、段子式的语言解构事件的形势意义和政策蕴含,造成“形势与政策”课话语失真。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应从这几个方面着力:

1.确定学科归属。“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主要是以国内外形势与党和国家的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分为国内和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两大类。具体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课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防和军事等方面的形势,并且能理性地、辩证地看待和解读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执行国家大政方针。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明确了其学科归属:“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只有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归属问题,才能明确其学科界限、课程话语、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的课程建设问题。

2.规范教材编写。“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带很大的随意性,其主要原因是教材建设滞后,因此,规范教材编写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规范教材编写首先要明确其指导思想。《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因此,“形势与政策”教材的具体编写工作要把握好形势的多变性和政策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对国家大政方针可以用固定的教材将其内容固化,对于多变的形势则采取手册的形式作为补充,这样,既促进了课程建设,又减轻了教师负担。“形势与政策”教材设计还需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既要照顾到学生整体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个性特征,尤其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设置政治与经济、国防军事外交、文化科技创新等专题,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尤其在大四阶段,可以结合考研时政与就业形势与政策进行设计。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目前,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的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马克思基本原理”课等教师兼任,还有部分辅导员、党政人员参与,人员安排比较随意。从“形势与政策”课本身来考察,它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变化快、时效性强,是知识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因此,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之外,更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捕捉政治信息的能力。整个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团结合作、拚搏进取的团队。”[3]因此,需要规范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学校需要有目的地安排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或参观考察,以便增长他们的知识,更新观点,强化课程话语保真性。

4.开展其立体化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改变单一的灌输的教学方式,要借助网络平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立体化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手段非常单一,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约53%的同学反映该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未组织社会实践,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仅有4%的同学反映能与社会实践较好地结合。”[4]大部分形势与政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而且传递的内容往往“与实际相脱离,与产生这些内容并能赋予其重要性的整体相脱节。教师的话被抽去了具体的内核,变成空洞的、遭人厌弃和让人避而远之的唠叨”[5]。乏味的知识传授,无法获得大学生们的认同,许多同学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处于辅助性地位,是可有可无的,学校开设此课程是应付教育部的,他们上此课程是为了混学分的。因此,为了适应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要求,需要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络平台,通过师生网络互动方式、同学间辩论等多种模式开展教学,学校决策阶层也要高度重视该课程教学工作,要适时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作专题辅导,开阔大学生的学科视野,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程需要规范课程建设,自觉地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国内外复杂多变而又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和形势,达到教育目的。

[1]彭月英,钟佩君.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学科支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2.

[3]葛彦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4]肖铁岩,蒲清平,孙渝莉,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5]费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40:19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28:18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8:05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法学(2015年1期)2015-06-05 12:21:34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东南亚研究(2015年2期)2015-02-27 08:30:45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