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在意大利的教学和研究

2015-04-15 13:23:13谷倩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那不勒斯古典文学汉学

谷倩兮

(大连外国语大学 意阿语系,辽宁 大连116044)

从400年前欧洲第一个汉学研究机构——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创立开始,到今天15所大学中文系部和多个研究中心的枝繁叶茂,意大利对汉学的传授和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通过数代人的薪火相传,如今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阶段,教学和研究的领域涉及语言学、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地理学、考古学、艺术史、政治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而丰硕的成果。而其中很多院校都把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作为学生深入了解其他学科的基础,一些学者也透过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来阐释其史学观点或宗教哲学在中国社会的意义。因此,笔者在这里就对中国古典文学在意大利教学和研究的一般情况做一介绍和分析。

一、中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大批的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中国,当时他们并没有文学研究的概念,只是出于传教的需要,其中一些有能力的人将孔子等先秦思想家的作品用拉丁语翻译出来,介绍给其他神职人员。到清朝康熙在位时,罗马教皇使团的一名使节马泰奥·利巴(Matteo Ripa)进入清宫,中文名字为“马国贤”,他很有绘画和雕刻的才华,受到康熙的赏识。回国时他带走了四位中国教友,1732年4月他在那不勒斯创建欧洲第一所中国学院(Collegio dei Cinesi),以方便继续为中国培养传教人员。学院开设了汉语教学科目,后来迅速发展,逐渐开始了对中国学、印度学和东方学的专业研究。统一后的意大利政府于1888年将其更名为皇家东方学院,使它成为意大利以及欧洲第一所专门教授亚非语言与文化的国立高等院校。19世纪下半叶在此的学者中,有一位来自中国的母语教师很有名,他就是郭栋臣(Giuseppe Maria Guo),他编写了最早在意大利出版的汉语教材,包括翻译的《三字经》(Il Classico dei tre caratteri)和撰写的《华学进境》,其中摘录了孔子的经典作品。学院一直将教学和科研并重,很多学科在意大利拥有唯一博士授予权。

在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出现的200多年中,在她的影响下,意大利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对中国进行研究,但在法西斯统治及二战期间曾遭受过严重破坏,1945年后得以重新恢复。其中教授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基地除了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之外,还有罗马大学、威尼斯大学、米兰国立大学、米兰比可卡大学、博洛尼亚大学、都灵大学,以及意大利非洲与东方研究所。

二、中国古典文学课程设置及教材——以罗马大学和都灵大学为例

(一)罗马大学

罗马大学的汉语教学开始于1876年,最初的负责人是卡罗·瓦兰齐亚尼(Carlo Valenziani)教授,1899年由来自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路德维克·诺钦蒂尼(Ludovico·Nocentini)接任,他创办了《东方学杂志》(Rivista di Studi Orientali)。之后接棒的有乔瓦尼·瓦卡(Giovanni Vacca)和朱塞佩·杜齐(Giuseppe Tucci),后者也是意大利中远东学院(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di Roma),即后来的意大利非洲与东方研究所(Istituto Italiano per l’Africa e l’Oriente)的创始人。二战之后耶稣会士德礼贤(Pasquale D’Elia)也在此教授汉语、中国文学和历史,直到1960年。在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时间中为罗马大学汉语言文学带来巨大发展的是著名汉学家白佐良(Giuliano Bertuccioli)教授,他撰写了多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了有关中国文学史、中西史、意大利传教士在华活动等论文100多篇,他还把大量中国经典和通俗文学作品翻译成意大利文。2001年白佐良的学生、汉学家费德里科·马西尼(Federico Masini)教授担任罗马大学东方学院院长。

罗马大学东方学院的汉学专业学制为本科三年,研究生两年,设有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近代史(明清史)、艺术史、哲学史等课程,图书馆有不少有关中国的中西文藏书。教授中国文学的老师有马西尼、费琳(Federica Casalin)、保罗·德·特洛亚(Paolo De Troia)等。2013-2014学年度费琳的中国文学课就讲授从起源到七世纪初唐朝建立前的古代文学概况。

罗马大学中国古典文学课使用的教材主要是白佐良编写的《中国文学史》(Storia della letteratura cinese)、《中国文学》(Letteratura cinese)、《中国古文选》(Testi di letteratura cinese)和《中国诗歌选》(Testi di letteratura cinese.Poesia)。1959年首次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和1968年首次出版的《中国文学》是当时仅有的从中文作品直接翻译、介绍、评论的文学论著,在意大利出版史上是创新,在汉学界也获得一致好评,影响了几代人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至今仍被汉学专业学生使用。《中国古文选》1985年首次出版,也是白佐良精选、翻译和分析的中国古典文章学习用书,在数年当中一直是意大利学生学习古文时普遍使用的教科书之一。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选自《论语》;第二部分选自《大学》和《孟子》;第三部分选用周朝、秦朝、汉朝的古文;第四部分文章选自六朝和唐宋时期。

其它参考书目还有德礼贤编的《亚洲文学——从起源到今天的中文文选》(Letteratura asiatica,antologia cinese dalle origini ai giorni nostri)、朱塞佩·杜齐选译的《中国智慧——古文选集》(Saggezza cinese,antologia di antichi testi cinesi)等。

(二)都灵大学

都灵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汉学专业主要开设汉语课、文学课和亚洲历史课。担任文学课教师的主要是史芬娜(Stefania Stafutti)教授和来自威尼斯大学的客座教授艾帝(Attilio Andreini)。2013-2014学年度艾帝为研究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2014-2015学年度他为本科二、三年级学生讲授从起源到公元五、六世纪的中国文学,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在查阅一定资料的基础上能对学习过的篇章进行翻译和评论。课程所用教材主要有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兰乔蒂(Lionello Lanciotti)编的《中国文学》、威尼斯大学教授司马儒(Maurizio Scarpari)和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合编的《中国:从青铜时代到大汉帝国》(La Cina.Vol.1/2:Dall'etàdel bronzo all'impero Han)、艾帝编译的《老子:道德经的起源》(Laozi.Genesi del Daodejing)等。其它参考书目还有李集雅编译的《论语》(Confucio.Dialoghi)、《中 庸》(La costante pratica del giusto mezzo.Zhongyong)、司马儒的《孟子与统治的艺术》(Mencio e l’arte di governo)、艾帝编译的《孙子兵法》(Sun Tzu.L’arte della Guerra)、瓦兰辛(Giorgia Valensin)主编的《中国抒情诗》(Liriche cinesi)、伊维德(Wilt Idema)和哈夫特(Lloyd Haft)著的《中国文学》(意文版)、威尼斯大学教授萨巴蒂尼(Mario Sabattini)和罗马大学教授史华罗(Paolo Santangelo)合著的《漆笔:明朝至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小说》等。

汉语或汉学专业在其它十余所意大利大学中基本都隶属于外语学院或亚非系,如威尼斯大学亚洲北非系汉学专业为三个方向:一是中国语言与文化;二是中国语言和经济法律制度;三是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中国古典文学是第一个方向的必修科目。

三、中国古典文学在意大利的研究

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一直是相关学者教授汇聚的地方,在开设中国古典文学课程的基础上,讲授者的学术研究也十分活跃,成果丰富。兰乔蒂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是意大利中国学的带头人之一,与白佐良齐名,曾师从德礼贤、瑞典汉学家高本汉(Klas Bernhard Karlgren)和荷兰汉学家戴闻达(Duyvendak),后任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中远东学院院长。1956-1996年四十年间他主编26卷《中国》(Cina)杂志,1969年出版《中国文学》,被视为一本最重要的汉学专著兼教材,他翻译有沈复的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Sei racconti di vita irreale),还在介绍唐代变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

另一位代表学者是曾任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汉学系主任,现为罗马大学东方学院东亚史教授的史华罗。他长期致力于明清历史、明清文学的研究,出版了几十部专著,发表有上百篇学术论文,如《生态主义与道德主义:明清小说中的自然观》、《明清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词语研究》、《冯梦龙〈情史类略〉与安德烈·勒·夏普兰〈爱情论〉:对两种不同爱情观的诠释》、《中国之爱情:对中华帝国数百年来文学作品中爱情问题的研究》、《中国的梦:明清小说中的集体想象》等。从2000年开始,他负责主持大型国际研究项目“中国明清文学与非文学资料中情感词语的文本分析”,他从《聊斋志异》的二、四两卷入手,对其中有关情感表达和情感评价的语汇进行详尽的归纳和分析,并把研究进一步扩大到《红楼梦》等多部作品,通过多视点的解读去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明的情感世界。他认为“不仅只有史学资料才有助于理解时代氛围,很多种其他的资料,比如哲学、文学作品,也可能提供不同的观点。小说是作者的想象力创造的产物,但他们的创造与其他资料一样具有历史性,因为他们描述了时代的经历和环境,折射了作者以及他所处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2]

1992年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与罗马的意大利非洲与东方研究所合作,创办了汉学研究学刊《明清研究》,史华罗即担任主编,他的很多文章也发表于此。《明清研究》现为英文出版,以2011年刊为例,共收录论文及书评15篇,内容涉及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历史、政治、建筑、法律等方面,如史华罗的《〈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两个宝贵的清代思想和意象之源》(Liaozhai zhiyi and Zibuyu,Two Precious Qing Sources on Mentality and Imagery),威尼斯大学芭芭拉·比塞托(Barbara Bisetto)的《情感与叙事:元代小说〈娇红记〉及其在明代文集〈情史类略〉的节略版中的爱情描写》(Emotions and Narrative:Depictions of Love in the Yuan Novella Jiao Hong ji and its Abridged Version in the Ming Anthology Qingshi leilüe),米凯拉·布索蒂(Michela Bussotti)对《西厢记》的研究等。①

此外,曾在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任教的女汉学家、杂文家埃多阿尔达·玛西(Edoarda Masi)从中文翻译了《红楼梦》(Il sogno della camera rossa di Cao Xueqin),经1964、1981、2008年三次出版,还翻译有《论语》、《唐传奇故事》(Chuanqi,storie fantastiche Tang)。她最重要的论著是《中国文学百部著作简介》(Cento trame di capolavori della letteratura cinese),其中她翻译评注了王维、杜甫的诗歌、《孙子兵法》的篇章,小说中她着重介绍了《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戏剧中她重点介绍了《西厢记》和《桃花扇》,最后她还对中国的哲学、宗教思想作了整体性的评述。

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中国语言学教授乔治·卡萨齐(Giorgio Casacchia)也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八、九十年代他相继翻译出版了《中国白话古典文学》、《三十六计》、《今古奇观:十七世纪中国短篇小说》(Nuove e antiche meraviglie.Racconti cinesi del Seicento)、《中国鬼怪文学》、《无声戏》和《痴婆子传》等多部作品,其还著有《中国方言文学翻译》。

在威尼斯大学,汉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萨巴蒂尼、司马儒、艾帝和李集雅。其中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有更多研究的是艾帝和李集雅,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部分著作之外,艾帝还主编文集《我传达,不创造——从中国古典文学看语言学和哲学间的关系》(Trasmetto,non creo.Percorsi tra filologia e filosofia nella letteratura cinese classica),李集雅写有《孔子在意大利文化中:研究与翻译》(Confucio nella cultura italiana:studi e traduzioni)、《〈四书〉和〈五经〉在意大利的历史和传统》(La storia e la tradizione dei Quattro Libri e dei Cinque Classici in I-talia)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她在2014年11月北京大学“汉学范式与中国问题研究”论坛中展示了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对四书等中国典籍进行翻译的史料。其他研究骨干还有茱莉亚·巴切尼(Giulia Baccini)、妮可莱达·佩沙洛(Nicoletta Pesaro)、芭芭拉·比塞托等。

米兰国立大学的兰珊德(Alessandra Lavagnino)教授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进行过深入研究,她把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翻译成了意大利语,还出版有《中国文化:符号、书写与文明》(Cultura cinese.Segno,scrittura e civiltà)以及《文的强国:中国文化介绍》(La potenza del wen.Introduzione alla cultura cinese)。

在汉学专业的后起之秀基耶蒂-佩斯卡拉“邓南遮”大学(Università“G.d’Annunzio”di Chieti-Pescara)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的卢卡·斯蒂尔佩(Luca Stirpe)近年来致力于中国方言文学、晚明公案小说、中国古典诗歌和小说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文章,出版有《十三个中国公案小说》(Tredici piccoli gialli cinesi)和《爱的回声:〈三言〉中的四个小说及其文言文出处》(Echi d’amore:Quattro novelle dalle Sanyan e le fonti in cinese classico)。

除此之外,意大利女记者、作家、翻译家莱娜达·毕苏(Renata Pisu)写有专著《蒲松龄和他的时代》(Pu Song Ling e il suo tempo),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马丁·贝内迪克特(Martin Benedikter)、乌尔比诺大学文哲系教授、东方学家莱奥纳多·维托里奥·阿莱那(Leonardo Vittorio Arena)和诗人维尔玛·柯斯坦蒂尼(Vilma Costantini)都介绍翻译过唐诗,塞拉菲诺·巴尔杜奇(Serafino Balduzzi)从法语版转译了《西游记》(Il viaggio in Occidente)等等,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意大利得到翻译出版。

最后要提到的是意大利一些非盈利的公共机构对推动汉学传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意大利非洲与东方研究所(IsIAO),其前身是意大利中远东学院(Is-MEO),成立于1933年,于2012年解散,在几十年时间里研究所在汉学相关领域组织了大量学术讲座和会议,资助出版了很多学术期刊和著作,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研究所年刊《明清研究》、《东方和西方》季刊和《中国》杂志都是由该研究所资助出版,成为了汉学研究发表的主要园地。研究所从1951年便开始开设三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化课程,前面说到的一些学者就曾在此求学和教书。该研究所还曾在上海设立分部,由卡萨齐领导。除此之外,还有意大利研究中国协会(AISC)、《中国世界》杂志科学委员会等研究机构也对汉学,包括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助益颇大。

四、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只是汉学研究的一个部分,但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文学、语言和文化是互为载体的关系,若想深入了解一国的思想文化,必须要从语言入手,以读文学作品为最佳途径。而古典文学更可以让人追本溯源,探寻思想文化发展流变的过程。回顾和总结中国古典文学在意大利近400年传播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初期的传教士零散介绍早已被今天系统化、学术化的大学教育所取代,并且受教育的范围还在逐渐扩大到中小学。但同时在意大利的教学和研究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很多研究著作还不够深入、精专,翻译文选类、知识介绍类的著作占得比重较大,这主要是由受众或教学对象的接受水平以及资料搜集的难度所限。近年来,在意大利各高校、研究所原有的教学科研力量基础上,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引入,为意大利对中国的研究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意大利汉学家们也在利用这些机会追赶欧美其他先进国家,努力推动相关教学和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注 释]

① 参阅Santangelo Paolo主编的《明清研究》(Ming Qing STUDIES),Roma,2011。

[1]周发祥.西方的唐代传奇与变文研究[EB/OL].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 id=485.

[2]陈友冰.意大利著名汉学家史华罗——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八[EB/OL].http://www.guoxue.com/p=18102/2014-2-17.

猜你喜欢
那不勒斯古典文学汉学
更正说明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6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14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那不勒斯,一座迷一样的城市
中国三峡(2017年1期)2017-06-09 11:09:41
意大利 那不勒斯
海外星云(2016年15期)2016-12-01 04:18:33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2
那不勒斯万岁
当“汉学”被缀以“主义”:汉学主义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