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统领下综合性大学“卓越教师”的职业技能建构路径

2015-04-15 13:23任树民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系统工程卓越综合性

任树民

(北华大学 文学院,吉林 吉林132013)

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都有了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教育部于2014年9月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1]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政府对高等院校的调整,产生了一批地方综合性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一般都开办教师教育专业,是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本文拟结合北华大学教师教育人才的培养实践来探讨一下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卓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路径的建构问题。

一、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卓越教师”培养

地方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既有别于一般综合院校的培养模式,又不同于独设的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开办教师教育专业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办学伊始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经过20余年的摸索,各个学校既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综合性”凌驾于“师范性”之上,“师范性”越来越被弱化。一个典型的尴尬就是,我们的毕业生越来越竞争不过独设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更让人何以堪的是,我们的毕业生在应聘教师岗位时,有的单位竟然让我们给学生出具“师范生”的证明。那么,如何破解这一困境?教育部实施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机会?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以下简称《意见》)就深化教师培养的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性的改革意见。研读《意见》,可以发现,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卓越教师”培养有着独设师范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招生选拔环节。《意见》指出,要推进多元化招生选拔改革。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综合性大学开办的专业较多,尽管是地方性的学校却基本上是面向全国招生。比如北华大学就设有面向全国招生的78个专业。如果建立科学的转专业机制,那么,综合性大学在二次选拔时显然更容易遴选到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其次,课程设置。综合性大学课程资源丰厚,学科支撑性强,各类教育的渗透辐射性好,在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上,更容易构建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再如整合优化师资队伍方面。《意见》指出,要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综合性大学往往是地方人才培养的摇篮,那么,借助校友的母校情谊,综合性大学显然最容易建设一支优化精干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总之,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卓越教师”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借助“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来破解当前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瓶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地摆在了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管理者面前。前面我们曾提及,当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尴尬就是,“综合性”的优势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教师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师范性”却在逐渐丧失。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索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卓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路径的建构问题。

二、“三师”系统工程

“三师”系统工程是北华大学组建前身之一原吉林师范学院在1990年推出的突出师范特色的“铸造师魂、陶冶师德、培训师能”教育系统工程,简称“三师”系统工程。“三师”系统工程获得过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顾明远教授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推动全国地方高师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师”系统工程围绕“师”字转,作“师”字文章。“师魂”是一种观念,“师德”是行为规范,“师能”则通过实践活动来锤炼教师基本功。“魂、能、德”并举,展示了系统性,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来培养“一线实用,落地生根”的基础教育人才。“三师”统领下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从“为什么当教师”,“怎样当教师”到“学会当教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系统,[2]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理念和指导思想高度契合,符合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

三、“三师”统领下的教师职业技能建构路径

曾经推动过全国地方高师院校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三师”系统工程为北华大学这样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守正创新,进一步深化了“三师”系统工程的内涵:“铸造师魂”塑“人”为先,重在培育学生的担当精神,使学生将专业内涵内化为一种人生价值诉求,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担当、有情怀、有节操的“人”;“陶冶师德”重在热爱学生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培养师能”重在教书育人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能力。以“三师”系统工程为统领,我们构建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有利于学生从教意识、从教技能、从教能力培养的,以掌握基础教育教材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语言与书写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六项能力为主的,全学程、不断线、立体化的教师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首先,道技并重,塑人为先。在校园内设立师表碑、陶行知雕像,创造尊师重教的文化环境,营造培养师德教育的和谐氛围。通过开展国学教育、博学讲坛的活动,营造一个良好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而且铸魂立德,始终把塑“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和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为一种终极价值关怀,一种人格情操,并进而转化成职业素养,获得技能之上的人文情怀,使其成为有思想、有担当、有能力的“人”。一个有所担当的人,才能升华职业,把教师作为一生的事业去追求,进而认真地去对待职业技能训练。

其次,“学生自治”下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校、院、系三级管理是当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最大弊端就在于管理的权力中心与职能中心远离甚至脱离教学第一线。因此,这种管理模式既无法保证管理的科学高效,更无法实现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良性互动。这其中关键是学院取代和消解了原来的系的地位与功能却又不能很好地代替和执行系的职责。就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言,学院往往只是出台一个宏观性的指导意见,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系级权力的瓦解往往使得训练缺少一个高效有力的管理监督体系。那么,如何在现有管理模式下架构出一个积极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开展训练?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了一种院系组织、教师指导、学团部门监督互动、“学生自治”下的课余训练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我们发现,“学生自治”下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弥合管理空档,增进了专业教师与学团部门的沟通,能够形成专业教学与学团管理及“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基于这一训练模式的高效,我们曾先后以《学团监督下的教师技能训练与学风建设》[3]《“学生自治”下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探赜》[4]为题,将这一成果分享给学界同仁。

最后,搭建以培训促教改的制度平台,建立卓越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明确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新机制。近年来,我们先后承担过吉林省教育厅援疆培训项目——大学毕业生教育类岗前培训项目,承担了“国培计划”项目13项,“省培计划”项目3项。基于培训经验,“省培”、“国培”等培训项目是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学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有效途径。首先,“省培”、“国培”等培训对象都是一线教师,教学一线的诉求反逼授课教师反思自己的本科教学,也为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了实践基础,从而补益了本科教学。其次,依托国培“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来积极探索专业教育实习新途径。当前学生在专业教育实习阶段,讲课的机会越来越少,据我们近五年的调研,各个学校给实习生讲课的机会一般都是两三次。而这显然不能够保障实习效果。“国培计划”中的“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需要承办单位派出专业学生到培训学员的工作单位进行“顶岗”,这无疑为专业教育实习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依托国培“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通过当地教育局搭台,积极为乐教农村一线的优秀学生提供长线的专业教育实习平台,可以实现培训学校和参培学校的双向共赢。

综上所述,以“三师”系统工程为统领的教师职业技能建构体系体现了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理念和指导思想高度契合,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综合性大学以“三师”系统工程为统领,守正创新,其教师教育专业既可以铸魂立德,培养一批批“践行能力强,专业底蕴厚”的创新型人才,满足一线的教学需求,又可以与地方政府、中学优势互补,共创双赢,从而推进并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1]宗河.教育部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N].中国教育报,2014-09-19(1).

[2]宋嗣廉.地方高师院校培养模式探索[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04.

[3]刘娟娟.学团监督下的教师技能训练与学风建设[J].现代交际,2012(11):192-193.

[4]刘亚聪.“学生自治”下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探赜[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189-190.

猜你喜欢
系统工程卓越综合性
京德智慧高速信息化系统工程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广州新型有轨电车通信系统工程应用创新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卓越之梦
系统工程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