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作家杨钟羲《雪桥诗话》百年研究史回顾与展望

2015-04-15 13:23:13韩丽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八旗遗民诗话

韩丽霞

(内蒙古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024000)

八旗作家杨钟羲(1865—1940)所著《雪桥诗话》共四十卷,包括初集十二卷,续集八卷,三集十二卷,余集八卷,一百三十余万字。辛亥革命后,杨钟羲身为八旗汉军,以清朝遗民不仕,寄居上海十一年,在沪期间,撰成《雪桥诗话》。杨钟羲平生著述以此最为出名。是书诞生已百年,学界对《雪桥诗话》已做初步研究,回顾其百年研究史,方能进行更系统深入地研究。

一、《雪桥诗话》百年研究史回顾

(一)版本研究

石继昌说:“只有吴兴刘氏刻的《嘉业堂丛书》本一种版本。其中,《雪桥诗话初集》曾于癸丑(一九一三年)癸丑、甲寅(一九一四年)两次印行,两本实为一版,甲寅印本改正了癸丑印本的一些错字和疏失。……甲寅印本较癸丑印本为善,但仍存在一些疏失。”[1](出版说明P6)蒋寅进一步详细介绍了《雪桥诗话》主要流传本子:“民国刘承干刊求恕斋丛书本、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重印本、台湾鼎文书局1977年历代诗史长编影印本、文物出版社1987年重印刘氏刊本、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至1991年①排印本、辽沈书社1991年排印本。[2](P651-52)是书由辽沈书社刊行时称《雪桥诗话》(标点索引本),以《求恕斋丛书》影印本为基础做了标点,附有《索引》②。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1992年出版的校点本,采用了简化字。雷恩海、姜朝晖校点《雪桥诗话全编》,共四册,2011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每一卷都标了则,部分条目出校记,但个别校记尚须斟酌。该书统计了每卷每集的则数,该书统计,《初集》920则,《续集》1050则,《三集》1186则,《余集》1117则,共4273则。笔者据《求恕斋丛书》本,以及上下文意,统计的则数与此略有出入,即:《初集》926则,《续集》1055则,《三集》1186则,《余集》1117则,共4286则。

齐琲对《雪桥诗话》写作地点、时间,总集数、总卷数、总字数,最初由刘承干刻入《求恕斋丛书》等,都一一作了交代。[3](P39-41)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蒋寅《清诗话考》、张寅彭辑著《新订清人诗学书目》等也沿袭了前人对《雪桥诗话》版本及作者的一些情况。郑升沿用了《雪桥诗话》主要版本说法,点出近三十年来的两种排印本。[4](P97)综上可见,《雪桥诗话》祖本只有一种版本,即“辽阳杨留土宅先生所著,吴兴刘氏求恕斋校刊本”,即通常所说的《求恕斋丛书》本,而非《嘉业堂丛书》本。

(二)题名研究

杨钟羲自述以“雪桥”命名诗话之由:“文山所过雪桥,今不能实指其所在,度不逾琉璃河水左右,取以名吾诗话,誓墓未能,聊志北风之思。”[5](P307)点明他以此怀念先人,兼有鼎革后“胡马依北风”之意。

1914年孙德谦《雪桥诗话序》最早指出杨钟羲的“彼黍之恸”:“题之曰雪桥者,所以抱彼黍之恸,致维桑之恭焉。昔者元裕杂志,筑野史之亭;表圣工评,居王官之谷。君其若人俦乎!”[1](序P5)“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为:桑树梓树为父母所栽,见桑梓易怀念父母而起恭敬之心。古人喜植桑梓于住宅周围,后人即用桑梓代称家乡。孙序指出杨钟羲蕴寓其中的故园之思与家国之悲。1919年金蓉镜指出杨钟羲身为清遗民,在国变后的“故国之思”。

雷恩海和姜朝晖在校点《雪桥诗话》时认为:杨氏以“雪桥”名诗话,表层寓意是思慕先祖,深层寓意是要以此“诗话”来录存有清三百年之文献,以传史存人,载录兴废盛衰之所由,寄寓其“遗民”心意,完成作为士人的的历史使命。

(三)写作体例研究

杨钟羲《雪桥诗话·自跋》:“大抵论诗者十之二三;因人及诗、因诗及事,居十之八九。其人足纪而无诗,其诗足纪而无事,概未之及焉。不足括一代之诗之全,而朝章国故,前言往行,学问之渊源,文章之流别,亦略可考见。”[1](P601)自道《雪桥诗话》为断代诗话,以论事、论人为主体,广泛记载朝章掌故,可窥见清代学术史的发展演变。

1926年,陈宝琛《雪桥诗话余集序》最早总结了《雪桥诗话》四集的体例特点:以诗纪事,以诗纪史;每集自为起讫,相对独立,四集又成一个有机整体;突破传统诗话的诗人列传体例。

齐琲说:“它既论诗,又把清代学术文化的渊源流别理出一条脉络。……基本上是一部记事体诗话。”[3](P39)指出它的记事体例,突出它在研究清代学术、文化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秦蓁以为《雪桥诗话》记录人物时的独特之处在于突破了作者小传的体例,把诗人、诗作放到一定的社会背景中,便于全面了解该人的活动、地位及诗作的影响与价值。[6](P57-62)

雷恩海指出《雪桥诗话》在论诗存诗人方面的体例特点:《雪桥诗话》一书记载了诸多诗人经历、事迹以及旧闻佚事,提供了相关的背景材料,以便对其人其诗有比较深切的理解。”[7](P18)

综上所述,杨钟羲《雪桥诗话》专论清代诗歌;以记人、记事、存诗为主,论诗为次;通过本诗话可考见朝章掌故、学术流变;其体例突破诗人小传体,引入众多材料突出其互文性。

(四)著书动机研究

梁鼎芬率先提出创作动机:“博而择,愤而平,知此可与论此世、读此书矣。嗟乎!留土宅之话,留土宅之心也。”[8]指出杨钟羲《雪桥诗话》创作是发愤著书,有深刻复杂的动因。金蓉镜则指出杨钟羲的“黍离之感”。[9](P132)陈三立知人论世,道出杨钟羲诗话撰写以清代的政教、学术、风俗为旨归,寄寓其故国盛况的追忆和浓烈的黍离之悲。

沈曾植《题雪桥诗话图》“本事或裨中兴书”[9](P133),点明杨钟羲以为《诗话》有益于复兴故国。王乃征《赠俨山前辈》诗“世乱生理乖,道丧群书废”,“网罗一代期,寿以百千祀”,“嗟彼野史亭,骈镳与接轸”,[9](P133)从这些诗句可见杨钟羲对各类文献的搜集整理之功,对满族历史的追忆,对朝章掌故的重视。刘承干指出杨钟羲的写作目的:以诗系人,以诗系事,带有明显的以诗话为史,以诗话补史的动机。尤其是“其于前言往行,纪之特详,而盛衰大要,亦略可考见。”[10](序P2)刘承干 纵观四集,要读者从中窥见清代盛衰和满族文化流变。陈宝箴指出《雪桥诗话》收录时段:自晚明迄清末;编排方式,以诗歌为核心,收录相关的人、事,从中可见国运盛衰、学术变迁,已经远远超出了诗话范畴。

李详《雪桥诗话跋》:“尊著举本朝之诗,存本朝之人,因本朝之人,存本朝之事。其意深厚,其旨隽永,具征文考献之心,无标榜门户之习,别裁伪体,导源正宗,其有资史料。”[11](P713)明确指出《雪桥诗话》因诗存人,因人存事的特点,存一代之坟典,以为后世之资。

杨钟羲撰写《雪桥诗话》主要动机,其师友几乎都看出来了。缪荃孙称他是“千古伤心人”。沈曾植、刘承干则不约而同说他“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孙德谦说“抱彼黍之恸,致维桑之恭焉”,已然明白地点出其遗民心事;陈三立曰:“但取故纸张残帙,托之山海,……以默契圣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志,没吾身而已矣。”陈宝琛更对杨钟羲极为同情:“子勤独韬光晦精,以自谋其不朽。”[7](序P1)金蓉镜特意反对仅用掌故之书概括《雪桥诗话》:“正得论世知人之旨,非徒博掌故已也。”[5](序P10)恰当指出该书背后的政治旨归,记录的沧桑之变,以便来者全面透视整个社会情状。

总之,杨钟羲写作动机主要有两点:一是表达他的遗民情结;二是保存清代的文学、文献、文化方面的史料。

(五)《雪桥诗话》内部研究

近百年来,学人对《雪桥诗话》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掌故书、明遗民诗歌、存诗作、存诗人、论诗、保存八旗人诗作等。

1.掌故书

缪荃孙是杨钟羲的师友,对《雪桥诗话》认识最有代表性、最精当,他指出:“此虽名诗话,固国朝之掌故书也。由采诗而及事实,由事实而详制度,详典礼,略于名大家,详于山林隐逸,尤详于满洲……”[1](序P1)缪先生指出该书特色在于保存清代掌故。陈三立从政教、学术、风俗、其人行谊遭遇等论述了其存史的价值。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强调了它的掌故书价值。汪国垣在《光宣诗坛点将录》、石继昌在《雪桥诗话》出版说明、蒋祖怡在《中国诗话辞典》、吴宓在《吴宓诗话》、靳良在《〈雪桥诗话〉研究》中,举例证实了该特点。郑升对《雪桥诗话》中掌故做了初步分类并归纳特点。[14]

2.明遗民诗歌

靳良《〈雪桥诗话〉研究》梳理了《雪桥诗话》中的明代遗民的作品,记载了不少忠孝之事;收录了大量风格凄清悲凉的诗歌,取瑟而歌,以明喻清,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陈香娇对《雪桥诗话》用专章根据诗歌内容从四个方面研究明遗民诗歌。

雷恩海分析了杨钟羲收录这些遗民诗歌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他指出,《雪桥诗话》记载了大量的遗民事迹,保存了一些难得的史料。杨氏以明喻清,用以抒发其怀旧之感,客观上使得许多名不见经传的遗民高士的作品、事迹,得以流传下来。

3.存诗作,存诗人

杨钟羲自述此书以存诗、存人为内容:“大抵论诗者十之二三,因人及诗,因诗及事,居十之七八。……不足括一代之诗之全,而朝章国故,前言往行,学问之渊源,文章之流别,亦略可考见”[1](P601)。说明《雪桥诗话》在保存诗作、诗人轶事方面的重要贡献。沈曾植《雪桥诗话序》点出其围绕诗歌核心,延及与诗人紧密相关的人、事:“匪独言诗而已,其于圣贤群辅,谆诲师儒,裘带都人,英贤姓氏,奠系本牒,征事解题,昭然若亲见之,若并游盛世,而闻其謦亥欠。”[1](序P3)杨钟羲由诗作而诗人,进而师友,如在目前。

雷恩海:“是书名为诗话,论诗、论诗人,纪载诗歌,以诗传人,以诗存史,自是其主要内容。”[11](P16)杨钟羲服膺章学诚氏,《雪桥诗话初集》卷十云:“所著《文史通义》,于古今学术渊源,辄能条别而得其宗旨。”[1](P451)章氏谓诗话本于“国史叙诗之意”,可以“通于史部之传记”,诠释名物而“通于经部之小学”,泛述见闻而“通于子部之杂家”,“虽书旨不一其端正党风,而大略不出论辞、论事。推作者之志,期于 诗教有益而已”[1](P451-452)。因而杨钟羲论诗主张有益诗教,《诗话》一书以诗传人,以诗存史,间或诠释名物、泛述见闻,涉猎广泛内容丰富。

靳良对《雪桥诗话》诗作、存诗之诗人作了初步的统计:“《雪桥诗话》……初集,十二卷,收录存诗之诗人1008人,诗作2246首;续集,八卷,收录存诗之诗人1002人,诗作2466首;三集,十二卷,收录存诗之诗人1010人,诗作2509首;余集,八卷,收录存诗之诗人1088人,诗作2281首。《雪桥诗话》共收录存诗之诗人4108人,诗作9502首。”[12](P7)并初步整理了各集中的山林草野诗人。

4.论诗

该书专门论述有清一代之诗。杨钟羲《雪桥诗话》跋曰:“不足括一代诗之全,而朝章国故,前言往行,学问之渊源,文章之流别,亦略可考见。”[1](P601)这段话点明了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以选诗为核心,把清代学术文化上的“渊源”、“流别”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来;以诗为中心贯穿“朝章国故”与“前言往行”,留下清代掌故之书。在选材上以“其人足纪而无诗,其诗足纪而无事,概未之及焉”为标准,形成该书“大抵论诗者十之二三,因人及诗、因诗及事者居十之七八”的体例,可视为纪事体诗话,但三、四十万字批评清诗,已为诗话之大观。

缪荃孙指出杨钟羲论诗的侧重点:“即其论诗,推重国初之朱、王、叶、沈,悉取正声,而不甚扬袁、蒋、赵之流波,郢说歧途,扫除净尽,于诗学亦甚有裨益。”[1](序P1)杨钟羲诗论,重视传统诗教。蒋祖怡客观叙述了《雪桥诗话》评诗的来源及可信度:“他的《诗话》多引述他人的诗歌观。自己较少着论,偶有,则较少门户之见。持论较为平允,有别于明清许多诗论家的各持门户、意气用事。”[13](P189)靳良 硕 士 论 文 《〈雪 桥 诗 话〉研 究》[14],论 文《〈雪桥诗话〉“实事求是”的诗评观研究》[15](P106-107),《析〈雪桥诗话〉“雅正、质厚”的诗学观》,[16](P27-28)《〈雪桥诗话〉诗 史 观 研 究 》[17](P9-11),《〈雪 桥 诗 话 〉诗 学 思 想 研究》[18](P83-86),这些文章把《雪桥诗话》的诗学研究又深入了一步。他认为杨钟羲论诗主雅正质厚,审美以“清、自然”为旨趣,主张“真”。

齐琲指出《雪桥诗话》论诗的贡献:“《雪桥诗话》通过对一些诗文作者的世传师承、亲友影响、社团活动、书院讲习等的记述,阐明了清代文坛的发展变化及其渊源流别。”[3](P40)

陈香娇《〈雪桥诗话〉清诗批评研究》专章研究清诗流派,归纳了《雪桥诗话》不同地域流派及各派诗学主张。她还从作家阶层视角对所涉及的八旗诗歌做了初步研究;还对杨钟羲诗学主张含蓄蕴藉、冲淡闲适做了阐发,认为他采用了推源溯流的批评方法。[19]郑升将时人对杨钟羲诗教修正为“温婉雅正”,特别强调应从时代巨变和特殊遗民心态把握其诗学思想成因,[20](P21-24,P87)把《雪桥诗话》研究推进了一步。

5.保存八旗作家作品

缪荃孙最先指出其保存八旗诗人诗作的特点:“芷晴生长世家,熟谙故事,前与意园同辑《八旗文经》,《诗话》之作,与《文经》同。”[1](序P2)张佳生论述《雪桥诗话》保存满族诗人诗作颇多,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涉及专著有:《清代满族诗词十论》、《满族历史与文化》、《独入佳境——满族宗室文学》、《八旗十论》;相关论文如:《论八旗诗歌的主要风格及形成原因》[21](P61-64)、《中国满族文学研究百年》、《满族文化研究百年》。他从四个方面总结了《雪桥诗话》对研究满族与八旗文学所做的贡献。[22](P76-77)在《满族文化研究百年》中,从五个方面探讨了《雪桥诗话》对满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对深入研究满族文学作用非常大。[23](P106-107)

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认为《雪桥诗话》是研究八旗诗人的重要文献。齐琲与其观点相近。靳良突出了《雪桥诗话》保存八旗文学宝贵资料的贡献;阐述了《雪桥诗话》渗透了作者强烈的八旗文学史意识。[14](P4-6)

6.学术价值研究

梁鼎芬在1916年致杨钟羲信,李详《雪桥诗话跋》,都明确指出《雪桥诗话》“因诗存人,因人存事”的特点,可资史学。靳良以诗史互证方法发掘《雪桥诗话》的文献价值和史学价值,认识到《雪桥诗话》在诗歌批评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

董文成先生从满族文学的角度,认为《雪桥诗话》有三方面价值:一是重视、突出满族诗歌的独立性;二是总结了满族诗歌的总体风格,提出“北方诗派”的概念,确定满族诗歌在清代诗史上的地位;三是阐述了满族诗歌与汉族诗歌的关系。[24](P308)

雷恩海归纳《雪桥诗话》的学术价值,突出其掌故之书,记录之功、搜集资料之力,以及诗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价值,认为《雪桥诗话》可作清诗纪事读。[25](P86-P92)

齐琲指出《雪桥诗话》为研究清代诗歌、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论证该书补遗纠缪的价值,阐释得尤为精辟:“……成书较晚,参考了各家之什,因而内容翔实,具有证史、补史、纠谬之功,无疑为清史、清代文学、文学批评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3](P41)

《雪桥诗话》具有考证的价值。胡适赞颂《雪桥诗话》在确定曹雪芹真实身份方面所起的作用。[26](P63-67)朱则杰先生称赞杨钟羲纠正铁保《熙朝雅颂集》和法式善《八旗诗话》对伊麟、伊福讷父子失序之误。[27](P653-654)另外,《雪桥诗话》对《熙朝雅颂集》的纠谬其它内容,可参看韩丽霞论文《八旗文学视域下的<雪桥诗话>与<熙朝雅颂集>》。[28](P653-654)

二、《雪桥诗话》研究之展望

《雪桥诗话》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缺乏系统、深入的探寻。

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雪桥诗话》撰集。应把杨钟羲《雪桥诗话》写作同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前后的西学东渐背景下的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相联系;将其与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保守主义、民粹主义连类思考。

文化遗民立场与传统士身份。首先,杨钟羲作为清朝遗民,不可避免地在《雪桥诗话》中流露出强烈的遗民意识,关注之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这种意识转换为他对清代文学、文献、文化的整理和保存,由此可见杨钟羲鲜明的民族意识。其次,杨钟羲身为八旗汉军,保存了大量八旗文学、文献、文化资料,与《熙朝雅颂集》、《八旗文经》、《八旗艺文编目》等重要八旗诗文集的互补、互见、互相考证的作用。再次,身为传统的士,杨钟羲深受儒家文化三不朽观念影响,经常流露出立言的思想,他始终以士要求自己,把国家和民族的盛衰放在显著的位置加以探究。在写作过程中,这三种身份不是割裂的,而是共同起作用。只有准确定位杨钟羲,才能更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深入研究《雪桥诗话》。

分类研究。第一,明遗民文学。这需要系统全面地掌握《雪桥诗话》中的明遗民,把握杨钟羲对明遗民的复杂态度,他如何叙写明遗民,选择该群体哪些方面特点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二,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杨钟羲在《雪桥诗话》中收录了众多家族文学文献,这对于研究八旗家族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其收录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文学交流,可补其他诗话不足,可资借鉴以研究各地地域文学。第三,八旗文学。八旗文学占《雪桥诗话》四集的四分之一篇幅,应该多层次综合研究:梳理《雪桥诗话》八旗文献,以文学选本研究法,构建八旗文学史,探讨《雪桥诗话》对八旗文学所作的贡献,以八旗文学史、清代文学史视野研判其地位和价值。第四,诗学研究。先从《雪桥诗话》诗歌批评理论渊源和新变入手,研究杨钟羲对具体作家作品批评;然后研究他对清代重大文学思潮及流派的评议;最后结合杨钟羲其它文学选本,研究杨钟羲的美学思想。以此为基础,从八旗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视角,研究杨钟羲文学思想特征与成因。第五,典制掌故与民俗文化研究。《雪桥诗话》记录清代朝章国故,杨钟羲家族世代为宦,他本人身历其间,对于清代掌故研究要以整个中华文化为参照,作出判断,以资于当代制度建设;要以文化学、民俗学方法,研究《雪桥诗话》中的地域文化、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与交融;借助文化地理学方法,研究《雪桥诗话》所辑录的物产、地理、民俗,如北京、东北、西北等地域文化。

综上所述,杨钟羲的《雪桥诗话》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研究也应当借鉴新方法、新理论进行多层次、多视域综合展开。

[注 释]

①按:“1991”应为“1992”。

②该书整理出版说明言:“《雪桥诗话》四集四十卷,……刻入《求恕斋丛书》。此次整理影印即据此本。”杨钟羲撰集,礼广贤、路明义等整理《雪桥诗话》,辽沈书社,1991年出版。

[1]杨钟羲,撰集,刘承干,参校.雪桥诗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

[2]蒋寅.清诗话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齐琲.杨钟羲及其《雪桥诗话》[J].方志天地,1988(1).

[4]郑升.清末名士杨钟羲著述及其版本考略[J].兰台世界,2015(3).

[5]杨钟羲,撰集,刘承干,参校.雪桥诗话三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6]秦蓁.《清诗纪事初编》论略[J].史林,2002(3).

[7]杨钟羲,撰集,刘承干,参校.雪桥诗话余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8]杨钟羲,著,刘承干,校刊.雪桥诗话初集[M].癸丑季冬刘承干求恕斋刊本.

[9]杨钟羲.雪桥自订年谱(四)[J].中和月刊,1941(二卷)(2).

[10]杨钟羲,撰集,刘承干,参校.雪桥诗话余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11]雷恩海,姜朝晖,校点.雪桥诗话全编(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2]刘德重,张寅彭.诗话概说(修订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13]蒋祖怡,陈志椿,主编.中国诗话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14]靳良.《雪桥诗话》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5]靳良.《雪桥诗话》“实事求是”的诗评观研究[J].神州,2011(24).

[16]靳良.析《雪桥诗话》“雅正、质厚”的诗学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6).

[17]靳良.《雪桥诗话》诗史观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0).

[18]靳良.《雪桥诗话》诗学思想研究[J].古籍整理与研究丛刊,2014(4).

[19]陈香娇.《雪桥诗话》清诗批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0]郑升.论《雪桥诗话》诗学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

[21]张佳生.论八旗诗歌的主要风格及形成原因[J].辽宁大学学报,1991(5).

[22]张佳生.中国满族文学研究百年[J].民族文学研究,2002(1).

[23]张佳生.满族文化研究百年[J].满语研究,2003(1),(2).

[24]董文成.清代满族文学史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25]雷恩海.杨钟羲《雪桥诗话》学术价值述略[J].社科纵横,2012(1).

[26]杜春和.胡适考证《红楼梦》往来书信选(三)[J].历史档案,1994(4).

[27]朱则杰.清诗考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8]韩丽霞.八旗文学视域下的《雪桥诗话》与《熙朝雅颂集》[J].满族研究,2014(4).

猜你喜欢
八旗遗民诗话
闲吟居诗话(五则)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4
诗话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2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 05:34:22
新诗话
扬子江诗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08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清代八旗察哈尔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贡献
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
八旗之殇
孙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12
衔月楼诗话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