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微(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论庐隐笔下的沁珠形象
郭微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庐隐以好友石评梅的凄美爱情为《象牙戒指》的故事原型,以悲伤的笔调谱写一段恋曲。故事描写了女主人公张沁珠与伍念秋、曹子卿之间的感情纠葛。文章试从性格、社会的角度探讨《象牙戒指》人物的悲剧命运,从时代、婚姻、传统思想、人物性格等多方面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庐隐的创作以情绪的宣泄展现了觉醒女性反叛中的人生困惑。时过境迁,庐隐对女性意识的探索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悲剧形象;性格;时代背景;女性意识
沁珠生于封建家庭中,父亲年迈,母亲是续弦,哥嫂表面亲切实则冷漠。这样的环境很让人容易联想到苦闷压抑的成长环境,但所幸的是,沁珠的父亲非常疼爱这个幼女。秀才出身的他十分支持小女继续深造,于是沁珠便来到了北京接受先进的新思想,和“五四”时期的青年学生一样,在知识的熏陶下,沁珠追求爱情与自由。
于是,沁珠邂逅了新式青年伍念秋,沁珠逐渐认为自己找到了理想伴侣,开始与伍交往。伍接受了自认为先进的文化,只有像沁珠这样的知识女性才是他的佳偶。之后伍的妻儿来到北京,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告诉了沁珠实情,沁珠 “不能描述当时所受到的刺激怎样的深!我的心又恐惧又辛酸”。沁珠的悲剧开始显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了她人生态度的转变。
沁珠的经历跟庐隐的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庐隐在求学的过程中认识了第一任丈夫——郭梦良。婚后的她满足的同时伴随着浓浓的失望——她理想的婚姻生活与现实是完全相反的。庐隐把对现实中的感受以及对现实的反思完全都倾注在沁珠身上。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使得沁珠变得胆怯起来,如报复社会一般。
上善若水,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硬的东西。水的意向贯穿于庐隐诸多小说之中,在不同情境之下蕴含着不同的情感与内涵。沁珠不仅是纯洁与青春的象征,也是美好时光流逝的暗指。沁珠的身上有明显的“五四”运动遗留的痕迹,彷徨又矛盾。社会提倡民主科学,可是社会却无法给予女子指出明确的路。沁珠渴望冲破封建牢笼,寻求一番新的天地,可是却有封建因子拖住她,置沁珠于两难。
沁珠的一切都逃离不了她的悲剧宿命,从天真烂漫到多愁善感,以至于借酒浇愁,她表面的多彩浪漫生活并未使她变得开怀起来。沁珠和《海滨故人》[3]中的露莎相比,露沙未曾得到父母的爱,在教会学堂遭遇歧视,追求爱情又失败,难得有几位同窗挚友,也不能长相聚,深感世界的寂寞与人生的不幸,因之情绪也甚为悲伤。露莎表现出的是一种出世的思想,她在同窗好友们都各有新的生活并渐行渐远时,独自开始人生的旅行。露沙始终记得和好友的约定,在海滨修建一所精致房子,使得好友们在无意间发现后,都无限的怅惘。纵观《海滨故人》,全文都笼罩在一种莫可言说的悲情中。女孩们淅淅沥沥的眼泪滴滴答答都流进了世人的心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看着这些如花似玉的少女们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用生命书写自己的青春舞曲,也许不能够挥洒自如,却别有一番风情。
沁珠在决定去南方后,她的心情应该豁然开朗,去迎接新的生活。可是命运在此时却开玩笑般地对待沁珠,让一场疾病夺去她的生命。巧妙的是,庐隐并没有过多地解释为何沁珠突然生病,这便是写作手法的高明之处。通过一系列的对沁珠的遭遇及心路历程的描写,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沁珠一定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认真地向长空告别,却于心不忍。在万般艰难的抉择中她终于病倒,因为病情来得太急促,不治身亡。
沁珠由一个天真善良的女孩子变为间接害死曹君的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沁珠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无忧无虑。然而挫折能使人更快成长,沁珠的成长确实痛彻心扉,她一直挣扎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与伍念秋的交集对于沁珠来说是既伤心又难忘,伤心惆怅成为了她生活的主旋律。
当曹君对她进行一系列追求后,沁珠却推托起来,不愿马上接受他的爱情。沁珠的推脱正是她内心矛盾的最佳写照,她曾对闺蜜素文说:“像我们这种女子,谁甘心仅仅为了结婚而牺牲其他的一切呢?与其嫁给曹就不如嫁给伍。伍毕竟是我真心爱过的人。而曹呢?不能说没有感情,那只因他待我太好了,由感激而生的爱情罢了。”沁珠的这番言论透露这些信息:第一,她又陷入恐惧婚姻的局面,逃避恋爱;第二,她并不是真心喜欢曹君,只是不想一味沉浸在过去,偶尔让曹来点缀一下生活也是不错的选择。
沁珠在她日记的第一页开头用红色墨水写下了这样两句话:“矛盾而生,矛盾而死。”她生在矛盾的社会中,常常在“正常人”与“异数人”之间抉择,在“接受”与“拒绝”中抉择。这些随时存在的矛盾,使得沁珠终日备受煎熬,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至于压迫着她那敏感的神经。最后,她只能以“神经已经失了常态”的方式来告别这个世界。在为别人设计的陷阱里埋葬了自己,结束了这矛盾的命运。
别林斯基说:“要想揭破拜伦这个伟大的诗人的忧郁诗行的谜底,首先必须猜破他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秘密。”要探索沁珠的悲剧命运原因,进而揭破沁珠感伤色彩的谜底,也应从作者生活的时代中去寻找答案。
清末的革命运动促使女权启蒙的作用是突出的,革命思潮直接鼓舞女子以个别负担义务劳动的方式现身于社会,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营造妇女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转变的依据。这使得大部分妇女虽然依旧保持着变幅极小的传统生活,但在一些先驱女子的引导下,通过办刊物、进女学两种途径,已经能够延伸到生活的领域。围绕着“女学”、“女学生”[4]的论述,亦可视作社会演变的表现。因为女学生并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身份,时人往往将之视为妇女改造社会实现理想的载体。因此,在沸沸扬扬的注目中,女学生逐渐获得其在社会性别改革中的主导力量。
在“五四”前夕,已有成千上万的女性从学校走向社会,她们直接成为女权运动的中坚力量。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更多的女学生走进群众,她们苦心劝励,站在街头激情昂扬地宣讲,挑战着传统的性别规范。男女社交逐渐自由,所释放的社会新气象是男女共同组成的社团的风气渐渐打开。
然而社会体制的不成熟使得“五四”运动存在其弊端,即男子始终扮演着社会主导的角色。表现在相对男子而言,被新思潮唤醒的女子面对的是社会更加严厉的制约。受到新思潮鼓舞而力图脱离家庭束缚、摆脱包办婚姻的知识女青年,走出家门后,遭遇的往往是一路颠簸,艰难备至。崇尚恋爱自由已被青年广泛接受,自由择偶慢慢成为青年集体的趋势。在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恋爱自由的决定权大半由男子掌握,男子能够在父母代办的妻子之外,与别的女子恋爱,这种机会远大于女子在婚约中与别的男子恋爱。这样的现实导致了当时社会上出现许多男子已娶妻生子,却仍然与其他女性保持恋爱关系,最终抛弃妻子。
在封建社会里,男子的教育与女子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异,即相对于男子而言,女子的教育显得特别谨慎。这实际上是矛盾的。传统道德提倡妇女对家庭全心全意地付出,其地位是男子无法取代的。但在理想的儒家家庭结构中,妇女不仅主宰着家庭,也扮演着辅佐男性事业、帮助其实现理想的助力者。但与理论相反的是,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一方面灌输着女性至卑至弱的思想,一方面又期望女性成为一个有能力的辅佐者,对其伴随而来的部分权力既重视又戒备。伍念秋既有妻儿,却热烈追求女学生沁珠,便可从中找到依据。对于发妻,他满足了家庭和谐的需求,但在潜意识里,他还是渴望一位与他一样受过教育、具有良好修为的伴侣,这样的人才配得上自己。庐隐通过伍念秋这个形象狠狠地鞭挞了一面高举男女平等的旗帜,一面又抛弃妻子的假道学。
正如茅盾在《庐隐传》中所说:“庐隐与‘五四’有‘血统’的关系。”庐隐进入北京女子高级师范读书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期。这场运动以势不可挡之势对古老中国的传统观念意识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促进了沉睡麻木的中国人现代意识的觉醒,尤其是个性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妇女解放已被社会大多数人认同了,但是庐隐认为娜拉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妇女呢,仍然做着傀儡家庭的主角。一方面是妇女自身的问题,那么另一方面就来自男性的阻力。比如沁珠虽然是知识女性,但在她历尽波折终于决定要接受曹君时,伍念秋却发表了当年通信的情书,这对沁珠的打击是致命的。伍念秋代表的就是社会中的大多数男性,他们披着进步的外衣,内心却腐朽肮脏。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改变男权社会的现实,于是她要求女性具有独立人格,结合自身的经历,用尽一生去探索妇女的独立和出路。沁珠身上体现出的矛盾性就是这样,她一方面渴望摆脱伍对她意识上的束缚,一方面却又割舍不下往昔的情分。妇女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她们无法像男子一样潇洒自如,她们在时代的变迁中始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群体。无论社会风云变幻,女性永远的善良天性不会改变。沁珠生活在古老的东方,从小的文化熏陶影响着她的价值观,她还是无法做到像新文化提倡的追逐自己的心。她无法忽视伍念秋已婚的事实,不得不放弃。即使后来又辜负了曹君,但沁珠还是努力地从生活的泥潭中走出,探索着自己未来的道路。她不断参与社会交际,企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将对曹君的负疚转移到生活上来。表面上看是成功了,可是从内心里却一直无法说服自己。最后虽然答应了小叶去南方开展新生活,但始终是没有圆满——她因突发疾病离开人世。这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她开始深信世界上没有为了感情的原因真正葬送自己性命的人。曹君的实例给她深深地上了一课,而她自己的死,或多或少也跟感情问题有着牵连。
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到:“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大环境背景下,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有冰心、庐隐、凌淑华和苏雪林等。
这些女作家的作品中都体现出对女性自身问题的强烈关注,即对“女性意识”[7](P256)关注。“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及价值的自我意识,它是激发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在动机,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特点,并且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它将“人”与“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庐隐的作品以女性为焦点,通过她们的人生百态来痛斥社会的不公平。“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家庭观的猛烈攻击,使封建伦理在理论层面上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在实践层面上仍然保持岿然不动姿势,依旧延续着对女性的钳制功能。许多男性在此前因袭传统习惯,虽然在家已经娶妻生子,但在外求学期间,感受新思潮的影响,渴望与新女性自由恋爱,于是就酿出了一幕幕另寻新欢继而抛弃妻子的惨剧。庐隐在讴歌自由恋爱的同时,也对那些被抛弃的女性寄予了人性的关怀与同情。
在《象牙戒指》中,庐隐不仅对沁珠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度剖析,也对偶尔出场的角色进行人性的解读。对伍念秋的夫人,从字里行间我们都看出庐隐对此类即将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怜悯。即使没有沁珠,不久的将来,她也一定会被丈夫抛弃。像伍念秋这种形象,庐隐两次安排对他的深切拷问。第一次是在沁珠知道他有家室后他的种种行为,第二次便是在他得知沁珠与曹君的事后所做出的无耻行径。对于这样的人,作者用犀利的文字展现了此类人物的丑恶嘴脸。沁珠得知伍念秋有家室后最终决定与他分道扬镳,这时的沁珠女性意识已经开始萌芽。封建礼教长期的压迫使她强烈地渴望获得独立的人格,沁珠不甘心只做伍念秋的附属品,她追求的是精神上、权力上完全与男性相等的地位。
但现实却不能使她如愿,她始终处在矛盾中。她拒绝伍念秋,却不能心甘情愿接受曹君。沁珠在爱情、婚姻的路上仍然深陷于苦闷、困惑之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传统社会里,广大青年仍处在不能获得真正爱情的痛苦之中。她们不满现实而又不知道怎么样改变现实。她们既渴望充分地实现自我,而又希望为自己的行为负起传统的道德责任。当旧有的文化道德观念不再呈现为一种外在形态,而是内化成人们的精神时,她们便难以与之割裂。于是,人们心中的美好爱情便成了遥不可及的美梦,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便被压抑成为了痛苦的呻吟。沁珠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一个吸烟酗酒、游戏人间的可怜虫,这实在是当时社会大环境下千千万万女性青年悲剧的一个缩影。
通过塑造沁珠的不幸命运,庐隐强烈地渗透着女性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在男性霸权和父权制文化仍然存在的今天,这种觉醒的女性意识愈显其独特的价值。沁珠在这点上与张爱玲笔下的王娇蕊很像,二者都曾被男性欺骗,后来清醒地意识到后,便及时地脱离。只是王娇蕊是彻底地告别了过去天真的自己,踏实地开始了新的生活,沁珠却始终走不出过去的阴霾。
《象牙戒指》是庐隐浪漫叙写的巅峰之作,作品传神地将这种超越世俗的浪漫诗意化,且如沁珠想象那般:“常想象一种富有诗意的生活,有这么一天,我能同一个了解我的异性朋友,在一所优雅的房子里住着,每天读诗歌和其它文艺作品,有时候高兴谁也可以尽量写出来,互相品读研究”[1](P178)、“忠实地体验这短短的一生,为爱而生,为爱而死,无怨无悔,重在体验生命之爱的过程”[1](P209)。 这就是沁珠的内心独白,在“五四”运动的背景之下,庐隐敢于写他人之不敢,能从世俗中寻找苦闷的出路,这便是庐隐的可贵之处。
庐隐笔下的沁珠,无论是她的好友,或是她自己的影子,她都注入了全部的心血。沁珠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那个时代里千千万万的女性,仿佛一个披荆斩棘的战士,试图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杀出一条前行的道路。沁珠所传递给我们的心灵思考,无论在何时,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傅光明.感悟名家经典庐隐篇[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2]石评梅.石评梅卷[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3]庐隐.庐隐散文选集 [M].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4]王政.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6]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张严冰.女权主义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孔占奎)
I207.4
A
1008-7257(2015)04-0034-03
2015-01-17
郭微(1990-),女,陕西汉中人,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