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
摘 要:庐隐,由于她的英年早逝再加上其作品与后来的主流文学话语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是被边缘化的。从文本出发,通过对庐隐三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做深刻的剖析,来探索知识女性解放自我后的精神困境,并通过其笔下诸多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来追寻女性知识分子人生悲剧的原因及最终命运的出路。
关键词:庐隐;代表作品;女性命运;最终出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172-02
庐隐,这个名字对青年读者来说可能并不熟悉。由于她的英年早逝再加上其作品与后来的主流文学话语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是被边缘化的,即便是出现在文学史中也是寥寥数笔带过。如水般流逝的时光已将她和她的作品一同沉淀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但不可否认,作为在“五四”号召中觉醒的第一代女作家,她在新文学时期的地位举足轻重。她以她独特的创作风格,自成一派的艺术风范,对后来的一些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被五四号角唤醒的新知识女性,在争取女性自我解放的斗争中,她始终关注着知识女性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不定的心理追求,真实展示了知识女性在新旧交替时代的生存困境,并以现实的人生经历和自我情感体验为素材,用感伤的笔尖浓墨重彩地画出了一个个在灵与肉中痛苦挣扎的灵魂。就像其作品中的露莎、曼丽、亚侠等众多新时期的女性,她们在时代的漩涡中奋力前行,却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只能挣扎在自我和社会的夹缝中,郁郁寡欢地找寻着理想的人生和归宿。
一、文坛新人初试小锋
庐隐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童年的生活虽然大多是痛苦的、灰暗的,但恰恰是这不幸造就了她坚强的性格和反叛现实的思想。她敢于同父母抗争,争取自己的幸福;她果断倔强,因性格不合而解除婚约;她自立自强,最终考上理想学府。来到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时,恰逢五四运动正在北京如火如荼地开展,这就像一根导火索将庐隐彻底点燃。她如痴如狂地阅读着一切可以拿到的新书籍,汲取着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和文明思想,积极热情地奔走在五光十色的社会运动中,她的视野不断地延伸,她的思想日益成熟,她不再满足于仅仅在行动上的跟随,更渴望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付诸文字。于是《一个著作家》、《一封信》、《灵魂可以卖吗?》等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始终强调正义和公平的价值主流而强烈谴责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在当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虽然庐隐先前发表了一些文章后,大家也对她有所了解。但最终被大家所熟知并亭亭玉立于“五四”作家行列中的却是庐隐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的发表,这本小说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有志青年们矛盾彷徨的心理状态,激起了她们心理上的共鸣,所以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名小说《海滨故人》可以说是她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这篇小说带有强烈的自叙传的性质,甚至可以说是庐隐真实生活的缩影,她将自己的故事借用女主人公露莎来叙述。露莎和她的女伴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女性,她们接受了新思想新文明,怀揣着对理想爱情的美好憧憬,从学校走向了广阔的社会,开始了她们探寻人生意义、追求自己幸福的道路。可是,现实总是残忍的,是她们所始料未及的,美好的理想与憧憬的人生在现实的碰撞中支离破碎了。在这个依然守旧的社会,她们虽然争取到了恋爱自由,但却只是从封建的枷锁中转移到了家庭的束缚中,现实的生活 “依旧愁怨时多,欢乐时少”罢了。诚然,她们各自经历的生活也许并不相同,也都体验到了自由恋爱的甜蜜,但她们对现实理想的追寻以及恋爱失败的结局却是相同的。宗莹在理想不可得之后,嫁作人妇并渐渐在家庭生活中彻底沉落了,再没有了奋斗的激情;云青遭受爱情理想的双重幻灭后,一心只与青灯古佛为伴,再不问世事;玲玉则彻底转变思想,游戏人生,将所有理想都抛之脑后;唯有露莎还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坚守着自己的理想,最终与梓青冲出了世俗的羁绊,携手而去,但最终也杳无音信了。她们在理想和爱情上都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世俗的阶下囚,现实的困境已经超出了她们心里所能承受的极限,就必然造成她们精神的无所依托,只能在空虚、痛苦中消磨着生命。难怪,最终云青会感慨:海滨故人!也不知何时才赋归来呵!
二、华丽转身后再攀高峰
《海滨故人》后,庐隐似乎总是绕着爱情婚姻这个圈子,找不到新的突破口,随着五四运动声势的消减,她便渐渐地沉寂了。直到1927年,她的第二本小说集《曼丽》的发表,才重拾女神光芒。但此时的庐隐已非彼时,经历了爱人郭梦良的去世、母亲和大哥的相继离世及挚友石评梅的病故,她的痛已经到了无法言说的地步。在这本小说集中,她开始把视野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外表现知识女性在爱情失意后转身于革命事业,找寻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对内表现走进家庭的知识女性的失落和苦闷,感情处理得也更为真挚深沉。
《曼丽》这篇小说可以说是描写了一场金钱交易下变了味的革命,将革命与做官搅和在了一起,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腐败风气。女主人公曼丽是个性格单纯而又热情的爱国青年,她充满着理想和抱负,想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但当她真正进入到这个社会中时,映入她眼中的却是一群群打着革命的幌子却暗地里中饱私囊的丑陋面孔。这不是她所憧憬和希望看到的,她感到特别痛苦和恐惧,在给沙妹的信中说道“我只抱着幼稚的狂热的爱国的心,盲目地向前冲,结果我像是失了罗盘针的海船,在惊涛骇浪茫茫无际的大海里飘荡,最后最后我触到礁石上了!”她没有了方向也看不到所信仰的革命的前途,所到之处只是一片腐败之气。她所推崇的正义在这个时代中被这些肮脏的东西所掩盖,所以她最后绝望地说:“我恨人类世界,如果有能力,我一定让它全个湮灭!”她的精神和身体遭受双重苦难,她的灵魂漂泊无依,她甚至因理想的幻灭而命运堪忧。庐隐在写《曼丽》这篇小说时,将背景设置在了大革命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大家带来了希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让大家有了信仰,但同时五四时期形成的反帝反封建文化统一战线在这时却开始分崩离析,有些人带着美好憧憬继续奋斗,有些人则转变思想投靠了大资产阶级,还有些人因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而失望消沉了。显然,曼丽属于后者,因为她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状况了解得还远远不够,她的视野也没有穿透社会的表象,对革命的前途也缺乏清晰的认識。所以,她的一腔爱国热血和豪情抱负,在遭遇了现实的滑铁卢后俱逝,这就无怪乎她没有找到光明之路。庐隐笔下的主人公不管是露莎还是曼丽,都在找寻理想的道路上迷失过。她们的苦闷、彷徨、困惑是她们自身的缺陷和那个时代共同造成的。
三、悲哀的尽头,无望的救赎
庐隐创作道路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1927到1934年间她的创作相对来说比较高产。有长篇小说《归雁》,有她和李唯建的书信集《云鸥情书集》,还有集小品、杂文为一体的《东京小品》,以及短篇集《玫瑰的刺》和纪念石评梅的《象牙戒指》等等。如果说她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品,那只能说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偏爱《象牙戒指》的。
《象牙戒指》是庐隐为纪念已故挚友石评梅所作的。写女人是庐隐一贯的主题,而女人中的知识女性则是她重点关注的对象,她们的思索、彷徨与困惑则是庐隐写作的焦点,所以这篇小说也不例外,但这旧模式中却掺杂着新变化。《象牙戒指》中的女主人公张沁珠(也就是石评梅的原型)是个本性善良且渴望爱情的纯真女孩,在她最美好的年华里遭遇了伍念秋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欺骗了女孩纯洁的爱情。自此,在沁珠心里留下了初恋失败的阴影,而当真正爱她的人曹子卿出现后,沁珠犹豫不决,想爱却不敢接受。因为曹子卿与伍念秋是如此之像,都是有妇之夫。最后,在她一味的拒绝和犹豫中,曹子卿病故,她也与自己的爱情失之交臂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但沁珠其实是爱曹子卿的,只不过她的爱是有所惧而不敢爱,伍念秋留给她失败的爱情阴影让她不敢接近爱情。就是因了这份对爱的恐惧,想爱而不敢爱,最后爱人离去只能抱憾终身,成为了一个精神和肉体上双重的孤独者。虽然沁珠是新时期的新女性,但她内心深处仍摆脱不了封建的“妇人贞洁,从一而终”的旧思想,从她在书中几次三番地提到“我处女洁白的心”、“清白女儿身”等可以看出,她依旧在封建礼教的漩涡中挣扎着,始终被旧世俗牵绊着。其次,在被伪君子伍念秋欺骗感情后,沁珠对爱情和人生的态度都转变了,从乐观转向了悲观并陷在了这悲观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她认为她自己已经是个不幸的人了,不幸的人带给别人的也就只有不幸罢了。就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曹子卿为爱抑郁而去,沁珠亦郁郁寡欢孑然一身在悔恨和叹息中离去。
四、一缕香魂绕心头
庐隐的一生,是短暂的,三十年的生命却为我们留下了十几部的作品。庐隐的一生,是痛苦的,她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但却让我们在这不幸中看到了坚强和执着。虽然她的生命之花短暂开放便凋谢了,但是她的余香永驻在文学的天空中。她这一生奋发过、热烈过、激情过也失去过、彷徨过、苦闷过。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关注女人、理解女人是她一直以来表现的主题。她以一个女作家特有的敏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元材料,给我们展示了新时期知识女性在解放自我的道路思想上所发生的种种可喜的变化,虽然这中间夹杂着她们在现实世界中茫然无措的悲哀,但她们勇于追求理想和恋爱自由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也许,最后的结局不尽如人意,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们勇于反抗封建思想的行为却是值得我们称赞的。时代的局限,使她们最终没能走出狭小的天空,最终还是从家庭走进了另一个家庭,始终难逃被男性左右的命运。但在这个混乱的时代,纵使有着清醒的意识,却没有客观现实的支撑也是徒劳的,精神的流离失所,灵魂的无处安放更是众多知识女性在做了种种的努力后失败的真实写照。就像庐隐在《象牙戒指》最后所说的,“世界还在漫漫的长夜中呢,谁能打出矛盾的生之網呢?”
参考文献:
[1]林伟民,编选.海滨故人庐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2]阎纯德.中国现代女作家庐隐[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3]肖凤.庐隐传[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4]庐隐选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5]庐隐代表作[M]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8.
[6]周娟.悲哀的叹美者[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7]刘岳华,马雪梅.飞不出的天空——论庐隐作品的女性心理和悲剧色彩[J]. 固原师专学报,1997,(2).
学理论·下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