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一首哀婉绮丽的诗歌

2016-05-30 10:48唐山
生活PLUS 2016年4期

唐山

“爱情如幻灯,远望时光华灿烂,使人沉醉,使人迷恋。一旦着迷,便觉味同嚼蜡。”在“五四”后第一批女作家中,能写出这样冷峭的句子的,唯有庐隐。无怪乎学者肖淑芬称其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女权主义作家”。

茅盾则说:“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于革命和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为第一人。

但,命运对于庐隐,却过分残酷,她始终挣不脱尘网的羁绊。庐隐留下的文字,几乎篇篇都是哀鸣。

作为女性争取自我解放之路上的里程碑,庐隐会被永远铭记。

“亚洲侠少”

据庐隐自己说,她出生时外祖母去世,因而被母亲视为灾星,交奶妈抚养,2岁时全身疥疮,3岁时还不会走路和说话。奶妈将其带到乡下养大,后庐隐父亲任湖南零陵知县时,她才回到父母身边。可在赴任途中,因哭闹不已,被父亲抛入河中,幸被随从救起。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全家投奔在北京的舅父家。庐隐受姨母《女四书》启蒙,但姨母常体罚庐隐。她后来写道:“我对于生命,开始了厌恶。”“假使死了,也许比这活着快乐些吧。”

对于童年,庐隐说那是个“没有爱,没有希望,只有怨恨”的历程。

13岁时,庐隐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6年毕业后,被北京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事园艺教员,不久辞职。恰逢好友舒畹荪在安庆当安徽实验小学校长,招庐隐去当体操教师。据当时也在该校代课的苏雪林说,庐隐“似乎不怎样动人,身材短小,脸孔瘦而且黄,且身在客中,常有抑郁无欢之色,与我们谈话时态度也很拘束。”

1919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升格为大学,庐隐、苏雪林均返校深造,因错过录取考试,只能先做旁听生,后经考试转为正式生。

苏雪林发现,大学时代的庐隐仿佛换了一个人,“走路时跳跳蹦蹦,永远带着孩子的高兴。谈笑时气高声朗,隔了几间房子,还可以听见”。庐隐成绩常列优等,热心社会活动,“若有开会的事,她十次有九次被公推为主席或代表”。

庐隐自称“亚洲侠少”,还与同学王世瑛(后成为张君劢的夫人)、陈定秀、程俊英(后成为著名学者)组成“四公子”,终日形影不离,并自制一套“制服”,上着浅灰布罩衫,下为黑绸裙,裙的中间横镶一道二寸宽的彩色缎花边。

庐隐自诩为“四公子”中的孟尝君,而庐隐为自己设计的“三窟”是:教师、作家、主妇。

庐隐在后来的代表作《海滨故人》中,将“四公子”都写了进去。

“最怕人们窥到我的心”

上中学时,庐隐爱上了表亲林鸿俊,为此写了短篇小说《隐娘小传》,约七八千字,可惜这篇小说后来被庐隐销毁。

林鸿俊家境萧条,已近20岁,无钱上学,只能闲逛,被称为“野孩子”。庐隐母亲对二人交往极为反感,庐隐便写信给母亲,说:“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母亲无可奈何,流泪提出条件,要林鸿俊大学毕业后再结婚,林鸿俊当年果然考入北京工业专科学校。开学前,庐隐母亲为二人办了订婚仪式,仪式上一位亲戚捐出2000元,供林完成学业。

“五四”运动后,各大学纷纷成立“同乡会”,庐隐参与福州同乡会《闽潮》杂志的编辑工作,负责人是北大哲学系学生郭弼藩(字梦良)。郭当时常在《京报》《晨报副刊》等媒体上发稿,其才华令庐隐倾倒。

而林鸿俊此时已大学毕业,在山东糖厂任工程师,来信说工资约150元,相当优厚,山东物价便宜,适合居家。而庐隐却说:“林来信总讲他目前的地位、收入、享受,太庸俗了。我已经回信,请他另找高明。”

随着庐隐与郭弼藩感情升温,引起舆论大哗,因郭家中有包办的妻子,为不忤逆父意,郭又不愿离婚。

庐隐一度想退缩,与郭“精神恋爱”。1922年,庐隐大学毕业,去安徽一所中学教书。第二年夏天,庐隐下定决心,与郭在上海结婚。她的老师李大钊听说后,叹道:“她那顽强的反抗精神,是可贵的。如果用于革命,该多好啊!”

但,婚后生活并不和谐。

在小说《前尘》中,女主角结婚3天后便以泪洗面,只因“觉得向往结婚的乐趣,实在要比结婚实现的高得多”。

令庐隐痛苦的是,她的母亲一怒回了福州老家,不久病危,庐隐连最后一面也未赶上。此时她才知道,当年亲戚捐给林鸿俊的2千元,其实出自母亲的积蓄。庐隐退婚,母亲备受亲戚奚落,只好离开居住多年的北京。

这一年,庐隐的代表作《海滨故人》正式发表,轰动文坛。

在給程俊英的信中,庐隐说:“过去我们所理想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爱,只应天上有,不在人间。”不久,庐隐生下一女,本来就已十分困窘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1925年10月,郭弼藩患伤寒,医生嘱咐只能吃流食,但郭想吃蛋糕。庐隐觉得蛋糕软,易消化,没想到引发肠部发炎,不久逝去,年仅27岁。

郭弼藩去世后,庐隐一度寄身于郭家篱下,但遭郭家冷嘲热讽,只好回到北京,边教书边写作,与石评梅往来密切。每周日二人必去陶然亭,在高君宇等人墓前徘徊,叫两斤绍兴酒、两盘盐水煮花生,饮毕嚎啕大哭。

1928年,石评梅病逝。

庐隐一度与瞿冰森交往,瞿比庐隐小,还在上大学。在《归雁》中,庐隐写道:“我最怕人们窥到我的心,用幸灾乐祸的卑鄙的眼光,怜悯加之于我的时候,那比剐了我还要难过。”庐隐最终拒绝了瞿,瞿竟找了个漂亮的小女友去见庐隐,以激怒她。

1929年,清華大学三年级学生李唯建开始追求庐隐,他比庐隐小8岁。1931年2月,两人结婚,婚后庐隐又生一女。

不少人称,这段婚姻是庐隐此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但程俊英拜访二人时,谈及婚姻状况,庐隐眼睛红了,说:“还是一句老话,我们所理想的爱情,只应天上有,不在人间。”

程俊英对李唯建评价不高,二人初次见面,李便一脸轻薄,让庐隐极为尴尬。据庐隐邻居舒新成说,庐隐好麻将,彻夜不休,“唯建趁机溜出去,有人在四马路(旧时上海以妓院多而闻名的一条街)碰见他”,并说“这位女作家太不幸了”。

后舒新成将李唯建招入中华书局工作,庐隐的经济压力缓解不少。

1934年,庐隐死于难产。她为了省钱,没去医院,而是花4元钱请人到家接生,酿成事故。临死前庐隐对李唯建说,不必再告医生了,何苦再去造成另一个家庭的不幸呢?

一代才女,只活了36岁零9天。

生活让她头破血流她以凄厉回报生活

苏雪林曾评价庐隐:“生在二十世纪写实的时代却憧憬于中世纪浪漫时代幻梦的美丽,很少不痛苦的,更很少不失败。”庐隐也曾说:“事实上我是生于矛盾,死于矛盾,我的痛苦永不能免除。”

庐隐向往爱情,愿为此牺牲一切,可付出之后却发现,爱只是一个传说,激情退去,依然是冰冷的现实生活。庐隐的悲剧在于,她太敏感,不肯苟且与麻木,所以每当理想破灭,她心中的苦痛感倍于常人。

庐隐幼年时未能体会到母爱,这在内心深处埋下了“渴望自毁”的阴影:一方面,她对美好情感期待过度;另一方面,对可能的挫折准备不足。

但,也正是因为至情至性、九死不悔,庐隐才写出了超越其时代的作品。“五四”时期女性作家有社会意识,却缺乏女性意识,满足于在作品中喊几句空洞的口号。只有庐隐,写出了从理想到幻灭的痛感,生活让她头破血流,她也以凄厉回报了生活。那些痛彻心肺的文字,已成白话文学中永恒的经典。

庐隐一生贫寒,早期写作有逞才的坏习惯,一挥而就,绝不再改,故作品偏松散,有卖弄之嫌。但后期洗尽铅华,叙事渐入佳境,可惜上帝却收走了她的笔。

“我愿意我永远是一出悲剧的主人;我愿我是一首又哀婉绮丽的诗歌;总之,我不愿平凡!”在一个悲哀的时代中,有多少人能活出自己的颜色呢?而庐隐却能如此与众不同。

庐隐代表作《海滨故人》

在中国白话文运动之初,庐隐是与冰心、石评梅齐名的文坛才女。庐隐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其代表作《海滨故人》清晰地勾勒出一批“五四”知识青年从追求到幻灭的心灵历程。作品的主人公露莎和她的同窗好友玲玉、莲裳、云青、宗莹,这群在女高师范读书的青年本来“都是很有抱负的人,和那醉生梦死的不同”。她们天真活泼,假期住在海边,“对着白浪低吟,对着激越高歌”,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她们产生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强烈愿望。她们以“探索人生”为己任,但“人生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她们并不清楚。她们抱着美妙的幻想走向生活,希望做一个“社会的人”,可是年轻的心灵同旧的习俗观念又难以割断。于是,当她们接触爱恋,踏入社会时,便“不幸接二连三都卷入愁海了”。

庐隐一生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前途,觉得人生“比做梦还要不可捉摸”。《海滨故人》记录了她悲哀的生涯,同时也突出再现了她自身内在的情绪,透露出她那悲戚哀怨的情绪和对美之毁灭的无限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