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所载“白鹿山”考

2015-09-02 01:53王东焦作市图书馆河南焦作454000
焦作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辉县市修武县白鹿

王东(焦作市图书馆,河南 焦作 454000)

《水经注》所载“白鹿山”考

王东
(焦作市图书馆,河南 焦作 454000)

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证、访问白鹿山当地老人和文史专家及学者,确定白鹿山的位置,以期改变清朝以来对白鹿山位置的错误认识。

焦作;辉县;白鹿山

三国时期司州地图

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清水、沁水、淇水、荡水、洹水)中记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

白鹿山在哪里?史书资料有记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白鹿山,在河南辉县西五十里,接修武县界。”[1]东晋太元十七年,丁零(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留居在原来贝加尔湖一带的敕勒被称为丁零)翟钊为慕容垂所败,自滑台(古地名,即今之河南省滑县。相传古有滑氏,于此筑垒,后人筑以为城,高峻坚固。汉末以来为军事要冲。北魏时,滑台与金墉、虎牢、碻磝称河南四镇。南燕慕容德曾建都于此。滑台指滑州测景台)北济河,登白鹿山,凭险自守处也。《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记载:“白鹿山,在今河南获嘉县北。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年),翟钊为后燕军所败,退居于此。404年,后燕慕容熙登白鹿山踰青岭。”[2]《卫辉府志》(卷六·山川)记载:白鹿山,《水经注》:长泉水出白鹿山。《元和郡县志》:在共城县西五十四里。

白鹿山(也称白麓山)是太行山的一段支脉,在今辉县市薄壁镇北部。白鹿山的范围大致东至东龛(亦称三龛儿、山龛儿),西至关爷坪、马圪当乡,南至白云寺,西南至柏尖山,北至石门风景区。东龛至关爷坪直线距离约 16公里,走山路约30公里,白鹿山四周面积约30平方公里。

关于黑山(又称黑麓山、黑鹿山)的位置,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时期司州地图”[3]可知,三国时期河内郡范围内,黑山、重门、浊鹿城标示明显。黑山在共县(今辉县市县城北部有共县故城)重门(三国·魏时,此地有重门城,城里有齐王曹芳的齐王宫。当时的重门相当于县乡级。今辉县市高庄乡大史村往北15里、往南30里都曾有墓志铭出土,文字证明这一带古时候曾属于重门地域)北部。《水经注》云:“黑山在县(修武县,当时的修武县治在如今的获嘉县与新乡县交界位置。即现在修武县的地域范围与汉代、晋代时修武县的地域范围不一样)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在共县故城西北二十里(据府志)”。《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记载:黑山,在今河南辉县西北。西晋末刘曜、石勒结盟于此[3]。《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1931年 5月初版,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记载:“黑山,在河南省濬县西北七十里,周五十里,一名墨山,以墨子昔居此为名。”《卫辉府志》(第十卷)记载:“黑麓庙,在县(辉县)北黑麓山下,元至正间建。”[4]《辉县志》(卷之五)记载:“黑鹿庙,在县东北五十里黑鹿山下,内祀孚佑公即山神也。庙下有潭,祷雨有应,每岁季春有司致祭。元至正元年重修。又县西门内亦有庙,以便时祀。”说明黑(鹿)山(黑麓山)在白鹿山东部,即现在回龙村、石门水库所在的山谷东北,黄水乡、黄水村所在山谷西,约20里的高山被称为黑山。

现在,从辉县市薄壁镇往东北到鸭口村(过去称鸭子口)、马头口村,两处有北上白鹿山的山路。步行约两个小时可上到白鹿山(属辉县市上八里镇)。白鹿山西南边有马圪当乡、平甸,东北边有石门水库、八里沟风景区。

白鹿山阳面山脚下,由东北向西南分布有马头口村、凹庄、白庄、鸭口村、郝庄、温庄、郭家庄、梁家园、白云寺村等村庄。白云寺村西南有北尖脑(古称柏尖脑、柏尖山,俗称西老爷顶、西顶,一名镇行山,也称五行山,其上有柏树,高大成荫,此处有通往山西的白陉古道,属辉县市),北尖脑山西侧有宝泉水库(曾名宝泉湖,属辉县市),宝泉水库西侧有陀佛岭(又称驼峰岭,属辉县市地域。驼峰岭上有驼峰岭寺,曾名洛伽寺。驼峰岭寺四至分明,东至石崖、南至石崖,北至窑水河,南至北青口大路,下至十八盘,可见驼峰岭寺的盛况),陀佛岭西北为宝泉风景区(属辉县市),宝泉风景区西有一斗水(属修武县),一斗水南有茱萸峰(古称覆釜山,属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区);宝泉风景区西南有天门山(也称天门谷,天门山南下有百家岩)。从辉县市白鹿山到焦作市百家岩景点北面的天门山距离30多公里,许多人敷衍说百家岩景点北面的天门山或百家岩东边的山是白鹿山,这是延续了清同治7年《修武县志》上编辑的错误认识。

白鹿山上,沿山间栈道往西南可达关爷庙。关爷庙向西可达对头寺、女儿缝、上午峪、苇园、十寨门,再往西是关爷坪(地名,在宝泉水库、柏尖山北部)。关爷坪西南有宝泉水库,宝泉水库西侧有陀佛岭。陀佛岭西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山谷,主要由夏季汛期山洪冲刷而成,北部山上、山间的清水河流汇集,沿山谷底部南下流淌,经马圪当乡、古石、林村、甘河、打丝窑、西凹汇入宝泉水库。这股清水从宝泉水库向西南流淌,与一斗水和宝泉风景区流下的清水在峪河口(古称瑶河口)汇集,名叫“小瑶水”(俗称瑶河水,并不是常年有水,农历七八月份汛期水较大)。峪河口(峪河口处有个马武庄,庄西头、峪河边有一个大王庙,即龙王庙,香火旺盛)处自然形成一个大大的“Y”字形河道,小瑶水经马武庄、阎庄、十家庄、柳湾村、三河口、小新庄、峪河向东南注入清水。很久以来,人们在地域划分上,习惯把这个山谷、这条峪河作为焦作市与辉县市地域分界线。

太行山一带的大山,人们大致统称“太行山”,但太行山各个支脉地段的名称、叫法却不同;太行山阳焦作至辉县乃至济源、沁阳、林州、安阳等地,从太行山渗透下、流下的水,大致统称为清水,只是这些水流、河泉有大有小并且在各个地方的名称、叫法不同。

本人参考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清水”的描述和辉县市、焦作市地域卫星地图,加上自己对太行山阳黑麓山(也称黑鹿山,简称黑山)、白鹿山、柏尖山、云台山、天门山、百家岩实地考察,形成一个认识,清水源发于白鹿山东部的黑山;长泉水源发于白鹿山南面;“小瑶水”(瑶河水)源发于白鹿山西部、流经瑶河口和清河口的水流,也是清水的一条支流。也就是说,白鹿山一带的清净水流从北向南、从高处向低处渗透或奔流,大致分为三股清水:一股主要从白鹿山东部黑山两侧山谷流下汇集,即郦道元所称的清水源流,经辉县市百泉、重门一带;一股主要从白鹿山南部流下,即郦道元所称的长泉水源流,经辉县市竹林寺、山阳村、重泉一带;一股主要从白鹿山西部流下,与来自西北部一斗水、宝泉风景区方向的水流在瑶河口汇集,称为小瑶水 (瑶河水),流经马武庄、阎庄、十家庄、柳湾村、三河口、小新庄、峪河向东南注入清水。

白鹿山上,由东向西分布不少大的寺院庙宇,东龛(又称三龛儿、山龛儿)、显阳寺(又称玄阳寺)、法住寺、白鹿寺、玄极寺(又称元极寺),由玄极寺往西,沿山间栈道可达关爷庙等。如今,这些寺庙不存,留有遗址、地基、佛塔砌石和残石碎片,曾经的壮丽辉煌已成过往云烟。今人在白鹿山上建筑的寺庙不如往昔。

白鹿山中溪水常年滴淌,瀑布高挂、悬若珠帘,林木葱茏、篁竹丛生,莺歌燕舞、鸡鸣雀啼、空谷传声,山花烂漫、抢眼夺目;仰望,但见雄峰入云、鹰雁翱翔;俯视,可见路田分明、车辆奔忙。有史以来,这里是文人雅士游历、修道参佛者隐居、牧者涉足、樵夫放歌之地,可谓舒心放怀人间仙境、增智益寿天然氧吧。大致在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九年(248年),竹林七贤曾结伴游历、居住这里。西域高僧佛图澄曾在此地协助石勒征战,石勒坐了皇位后,特别器重佛图澄,佛图澄弘扬佛法、倡建寺院八九百所,白鹿山上白鹿寺、玄极寺等寺院为佛图澄所建寺院。“白鹿”有佛苑、吉祥之意,另外,神佛的使者多乘白鹿。隋代卢思道《西征记》:“孤岩秀出,上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厥状明净不类人工,故以白鹿名。”由此可知,白鹿山上有古石自然形成白鹿形状,好事者加以附会、流传,使此山自然、人文(宗教)趣味相互映衬。在佛图澄来到中原、太行山传播佛教之前,太行山中有神仙、道家宫观,以供祭祀、修炼之用。400年左右,南燕尚书令将军慕容镇等人曾暂驻这里;后燕皇帝慕容垂、慕容熙和尚书令慕容农以及翟魏皇帝翟钊,北齐时期的天文学家张子信,隋朝学者卢太翼,唐代司马承祯、钱起、卢照邻、卢藏用、杜鹏举(唐濮州今濮阳人)、崔良佐,金代史学家元好问,元代道教教主丘处机、大学士王恽、许衡,明代王敕、纪云鹤、薛所蕴等人也曾在白鹿山留下足迹。

白陉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三陉,连接河南、山西两地的重要经济通道,特别是晋商、怀商兴起后,这里成为晋商南下、怀商北上的主要道路之一。陉者,即山脉中断的地方。白陉的得名,人们通常认为因从白鹿山旁通过而有此名。

至今,白鹿山上仍存有一块北齐时期的石质残碑,其上有“……白鹿山玄极寺……为郡中正”等碑文内容。碑虽残,但它文字古朴、逋峭,笔气丰俊,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犹存汉隶之风。此山就是白鹿山无疑。白鹿山上还有一块 “太行山白鹿寺重修碑记”(赐进士通奉大夫浙江布政使司左布政原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蔡扬金撰):“夫佛氏之教,其来远矣。基乎西域,至周朝,迄至汉代摩腾二僧始持梵夹教法东迁至……驻白马而馆鸿胪,中华寺僧自此而始,事佛之徒称为沙门,而天下山川城邑星分棋布,尤林……也。太行山白鹿寺者,去苏门距五十里许,盖后赵之世爰有天竺名僧佛图澄头陁之所。”此山宗教底蕴深厚,首先与佛教西域高僧佛图澄有关无疑。白鹿山上另有“修补大法宝藏功德题名记”碑、明代王敕诗歌《玄极寺二首》(石刻)、“太行山白鹿寺重修碑记”等碑石多块。

确定了白鹿山的位置,我们便不难理解南朝·宋·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嵇康,竹林七贤之一,曾居于山阳,今辉县市山阳村西南侧)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

清《修武县志》(卷二·舆地·故城考、山川)载:“修武县境太行山居其半随地而异名旧志仅载山坡洞峪之名十六亦未详其坐落……”其中关于“白鹿山”、“嵇山”的记载,区域位置模糊不清、令人费解,有篡改内容、误导视听之嫌。《怀庆府志》卷首“府境全图”中标注的百家岩北部为天门山,这与《修武县志》中所称“白鹿山在百家岩上”截然不同。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出版的《修武县志》(卷二·舆地·故城考、山川)载有《清廪生杨敏书清水、长泉水、吴泽陂、覆釜堆考辨》《清县廪生杨敏书三城考辨》《襄城县知县袁俊清水、白鹿山考》等关于白鹿山、清水、浊鹿城、山阳城的考察记述。两汉、魏晋时期的辉县、修武县、焦作市(共县、修武县、山阳县)与现今辉县、修武县、焦作市的地域位置、名称有不小的变化,古籍上记载的白鹿山在修武县北,指的是古代(汉代、魏晋、南北朝)地域环境下对白鹿山所在位置的描述。到了清代,人们还是生搬硬套、敷衍了事将百家岩或百家岩之后的小山说成是白鹿山。这种没有科学卫星地图等工具借助、不清楚白鹿山的位置在哪儿,不知道浊鹿城、清水的位置以及来龙去脉,从而进行的考证是徒劳的,不能以实据让人信服。这种论点、说法站不住脚,甚至误导今人以为白鹿山是百家岩后面的山峰(实为天门山)或百家岩东边的山峰(实为玉皇嶕)。

从前,白鹿山曾是完整的太行山支脉,清水长流,植被覆盖率高,因山高路险,人迹罕至,山体基本没有被破坏,南部延伸至白云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多、盖房增多,山石被作为石料、石材、摆件等商品遭到过度开采,山体被改造为土地或成为村庄、荒滩,造成山体逐渐向北缩减。白鹿山可谓三教名山,文化底蕴深厚。当地政府及百姓要增强对白鹿山的保护意识或保护措施,别让白鹿山被毁坏在今人手中。

[1]臧励和,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2]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K].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3]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K].北京:中华地图学社,1975:5-6.

[4]毕沅,刘钟之.卫辉府志·卷十[M].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版:45.

(责任编辑 娄扎根)

Research on the White Deer Mountain Recorded in Shuijingzhu

WANG Dong
(Jiaozuo Municipal Library,Jiaozuo 454000,China)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data verification and visiting the local elders of White Deer Mountain,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of history and literature,the location of White Deer Mountain has been determined in order to change the misconception of the location of White Deer Mountain since the Qing Dynasty.

Jiaozuo;Huixian;White Deer Mountain

K207

A

1008-7257(2015)04-0058-03

2014-12-18

王东(1970-),男,河南辉县人,焦作市图书馆员工,研究方向:地方文史。

猜你喜欢
辉县市修武县白鹿
桂花飘香
修武县
辉县市
草根模特白鹿:文艺小鹿也招摇
修武县岸上乡东岭后村
修武县岸上乡一斗水村
修武县
辉县市
辉县市灾后疾病防控工作井然有序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