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芝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99)
论《老子》有无观
王英芝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99)
文章根据陈鼓应注释的《老子》版本,分析其中“有”“无”观。通过研读其中的章节,分析章节的意义,探究“有”和“无”的三种关系——有无统一、有无相生和有无统一的复归。最后针对整个“有”“无”运动的无数周期,提出不同于以往学者的关于循环运动的观点。
无;有;道;关系;循环
“《老子》的宇宙观当中,有三个主要的范畴:道,有,无。因为道就是无,实际上只有两个重要范畴:有,无。不仅在《老子》中是如此,在后来的道家思想中也是如此。”[1](P44)虽然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但“无”和“有”的确是中国哲学本体论或宇宙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并且创始于《老子》。
“无”和“有”在《老子》八十一章中出现了四次,分别是在第一章、第二章、第十一章和第四十章。
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二章中,“故有无相生”;第十一章中,“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四十章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陈鼓应先生认为,第一章和第四十章体现的“无”和“有”是形而上的,指称道的,而第二章和第十一章的“无”和“有”是现象界的、形而下的。“‘有’‘无’,指现象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言。这里的‘有’‘无’和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有’‘无’同义,而不同于上章(一章)喻本体界之道体的‘无’‘有’。”[2](P81)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说法,这四章中体现的“无”“有”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实质上都是道属性的体现。第一章和第四十章基本上是指形而上的道,这无可争议,但第二章和第十一章不仅体现了现象界的“有”“无”,也体现了道的特点;第十一章所举的例子是现象界的,但这更多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有”“无”的道理,因此才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告诉我们要从“无”这相反方向来领会道的无限性。
有无关系在《老子》中共有三个方面:有无统一、有无相生和有无统一的复归。这三个方面没有时间先后之分,都是永恒运动的,但在逻辑上有层次高低之分,有无统一的复归是最高的,因为这代表老子所追求的回归道的自然本性。这里要说明的是,我所指的“有”“无”不仅是道状态内的,也包括形而下层面的或道对形而下层面的,正像前面所说,“有”“无”在根本上仍是形而上的,不管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层面,本质都是一致的。
2.1 有无统一
“这个不见其形而被称为‘无’的道,却又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来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2](P78)依据陈鼓应先生的看法,无与有的统一体现在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的状态,但我要指出的是这个状态不仅包含从“无”到“有”,也包括了从“有”到“无”。这是一段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动作,这种状态介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而这恰恰与道的混沌状态相一致,“无”与“有”便统一于道,是道的不同存在形式。“无”为虚无、未发状态,“有”为产生万物的状态。
有无统一除体现在第一章中同出于道,为道的别名外,还体现在有和无的相互蕴含方面。据四十一章中的“道隐无名”,道是一种潜藏力,它未成为现实中时,是隐而未发的,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认识,也不能被概念所表述,道的不见其形便是“无”,但它又确实存在,潜藏了无限未显示出来的生机,由此而蕴含了“有”的特性,它
“有”亦可蕴含“无”。道作为本体,是一种终极性的存在,因为道,逻辑上才有了万物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道是绝对肯定性的存在,即“有”。但是绝对的肯定也就是绝对的否定。因为某种规定性或定义,是在否定自身与他者的相同点的基础上才得出来的。道作为绝对的肯定者,否定了自身的具体性、有限性从而达到自身的普遍性、无限性,最终得出了最大的否定性——“无”。所以,“无”并不是“有”的丧失,而是事物本身自存的东西,“有”本身蕴含了“无”。
有无统一离不开道,二者因道才存在。道的无形质、无限是“无”,道的实存性是“有”。
2.2 有无相生
有无统一是介乎有形质与无形质状态的,在这个状态中,“无”连续地生“有”,“有”连续地生“无”。二者的统一是在“周行而不殆”的道的运动中的。道为“常道”,是因为它的恒常易变,它永恒变动才没有具体规定性,而“有”与“无”作为道的存在形式,也就始终处于运动之中。
但这种运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无生有,强调从无形质到有形质;有生无,既指有蕴含了无,也指老子“道”的提出。老子要在万物之外寻求一个根基,既然万物为“有”,那之外便是“无”,与万物的“有”的清晰状态相对,道就是之外的混沌状态。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无”,也就没有“有”。由此可见,“有无相生”是一切存在的最内在本质。有生无,无生有,二者没有时间先后,这样整个系统便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3 有无统一的复归
前面所解释的“反者道之动”体现了道的运动既是逆向开始的,又是复归开始的。
从道到万物,这是道的外化过程,获得某种规定性而丧失抽象性,万物越发展变化,那么外化得就越厉害,丧失的抽象性越多,而离道就越远。但至极必反,道丧失了本真状态后,需要返回其起点,此时就需要否定各种规定性,再回复到抽象状态,这就是大道存在的本真状态。这样,就在道与万物间形成复归循环运动。“在老子的有无模式里,道的否定性运动实质上就表现为‘无’对‘有’的不断的消解过程。”[3](P135)但有无统一的复归不是复归于“无”,“无”并不是目的,而只是道的两个侧重点之一。
事物在发展中,背离了道会丧失发展的活力,因为它此时的“有”太充溢,而“无”却缺乏了。例如仁义礼德的存在本身就不合乎自然本性,它们越被加强,越说明了社会风尚的败坏。而疏离于道、丧失活力的事物只能通过复归于道,丧失“有”补充“无”来解决问题。事物复归于道,合乎道的自然本性,但事物远离道、寻求自身发展的特性,因为“有无相生”,事物不是处于静止状态下的,它(包括道)绝不可能成为绝对的“无”,也不可能成为绝对的“有”,就连道也是“有”和“无”相统一的,而非绝对的某种属性,之前所说的道为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也是因为基于不同角度。所以说,有无统一的复归是回到事物合乎道、隐而未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有”与“无”的属性是均衡的,处于动态平衡中的,且事物自身不偏袒任何一方。如果事物再去寻求自身规定性,那么“有”又会增多,“无”相对地减少,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事物又会远离于道,直至再复归于道。
从有无统一到“有无相生”再到有无统一的复归,这是一个周期运动,在《老子》中,这种运动不仅仅是一个周期而是无数个周期的循环运动。许多学者批判老子的这种循环运动,认为其否定了递进发展的观点,但笔者并不认同。
实际上,老子并不排斥递进发展,例如在《老子》四十一章中,“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译为:光明的道路好像是黑暗的,前进的道路好像是倒退的,平坦的道路好像是崎岖的。德高望重者谦退忍让,学识渊博者自谓无知,品德纯真者若实若虚,操守高洁者如瑕如疵。其中的“若”表示相似,但这种相似是更高层次上的相似。“若”前面就是发展后的新局面,后面是发展前的初始状态。这就说明老子明白何为递进发展,但他并不是简单地认可这种观点。
《老子》中,圣人的发展阶段为婴儿-成人-婴儿,老子一直强调要复归于“朴”、“婴儿”状态。“第三阶段的‘婴儿’表面上看来与第一阶段的‘婴儿’相似,但绝非第一阶段‘婴儿’的简单复归,而是从无知的婴儿到有知的成人再到大智若愚的‘婴儿’;是从柔弱无力的婴儿到强壮有力的成人,再到至刚若柔的‘婴儿’;是‘知雄’之后而有意‘守雌’的‘婴儿’。第三阶段的‘婴儿’状态是一种至智至刚的表现形式。”[4](P98)所以,复归并不是简单地复归,复归的结果一定要符合于道的自然本性,并且复归已升华了初始状态的面貌。
从无-有-无,这就是人一生的循环过程,这种循环过程不仅适用于人的一生,也适用于国家、社会。所以,张松辉教授将事物发展过程表述为:“在正常情况下,事物出生之后,即以螺旋形呈上升状态发展;待发展到鼎盛点时,又以螺旋形呈下降状态发展;最后又回到它的出发点。”[4](P99)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孔占奎)
B223.1
A
1008-7257(2015)02-0011-02
2014-11-13
王英芝(1990-),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佛学。一旦成为现实,便是现实的有。这就如同“似是而非”,你既不能说成“是”,也不能说成“非”,便只好将“是”与“非”的属性都蕴涵于其中。这就是“无”蕴含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