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元贵,梁奕卫,吴振道
(儋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南 儋州 571700)
·疾病监控·
儋州市2011-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冯元贵,梁奕卫,吴振道
(儋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南 儋州 571700)
目的了解儋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儋州市2011-2013年网络直报的手足口病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3年儋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2 314例,其中重症78例,死亡3例;2011-2013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高峰在9~10月,发病时间分别集中在5~7月、9~11月和8~10月;各地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居前五的是兰洋镇、那大镇、龙山农场、西培农场和南丰镇;男性病例8 365例,女性3 949例,男女性别比2.1:1;发病年龄集中在0~3岁90.08%(11 092/12 314),其中以1岁居多,占全市报告手足口病发病数的40.87%(5 033/12 314);职业人群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88.65%(10 916/12 314);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的年度流行的血清型不同,2011年以EV71为主,2012和2013年以CoxA16为主;重症病例发生率无性别和年龄差异,农村地区重症发生率为0.76%,高于城区或乡镇的0.46%,重症病例实验室检测以EV71为主;3例死亡病例均有反复多次基层医院治疗史;全市共报告聚集性病例643起,以家庭型为主,占67.34%,2011-2013年无暴发疫情报告。结论儋州市普通手足口病发病率在性别、年龄、职业和地区上有明显差异。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疫情监测和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制定防控方案是手足口病防控基础,加强宣传教育和提高医务人员对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识别和救治能力是降低重症危害的关键。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病原学;防控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于小儿的急性传染病。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急性驰缓性麻痹和心肌炎等。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肠道病毒,包括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A组(4、5、9、10、16型)、B组(2、5型),EV71,其中以EV71、cox A16最多见[1]。为了探明儋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其流行规律,为今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措施,现对儋州市2011-2013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手足口病和人口学资料均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和《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聚集性病例是指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2]。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2]。
1.3报告标准 参照卫生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1.4 实验室检测资料 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参照卫生部《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执行。由儋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病原检测,其中2011年的标本送到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2012及2013年的标本由儋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通过Excel和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校验水准:P=0.05。
表1 2011-2013年儋州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统计表
2.1 发病情况 儋州市2011-2013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2 314例,重症78例,死亡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8.54/10万,年平均重症发病率为2.90/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2%。3年普通病例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P<0.05),见表1。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11-2013年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9~10月报告病例较多。每年报告的发病高峰期有所不同,2011年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7月,报告病例占当年总数的53.73%;2012年发病主要在9~11月,报告病例占当年总数的44.41%;2013年发病主要在8~10月,报告病例占当年总数的82.13%,见图1。
图1 2011-2013年儋州市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月份分布图
2.2.2 地区分布 2011-2013年儋州市各地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五位的是那大镇(4 598例)、东成镇(625例)、南丰镇(623例)、兰洋镇(566例)和雅星镇(446例);报告发病率居前五的是兰洋镇(906.69/10万)、那大镇(892.7/10万)和龙山农场(828.73/10万)、西培农场(702.53/10万)和南丰镇(689.24/10万)。
2.2.3 人群分布 报告的12 314例手足口病病例,男性病例8 365例,女性3 949例,男女性别比2.1:1,男性发病率587.71/10万,女性发病率312.88/10万,男女性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06.98,P<0.05)。0~3岁年龄报告病例11 092例,占所有病例的90.08%,发病率413.04/10万,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38,P<0.01),以1岁组报告发病率例最高,达到11 608.28/10万。手足口病报告发病职业上以散居儿童为主,报告病例10 916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88.65%,其次是幼托儿童,报告病例1 097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8.91%,第三是学生,报告病例260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11%,见表2、表3。
表2 2011-2013年儋州市各年龄、性别组手足口病发病数率[1/10万,例(%)]
表3 2011-2013年儋州市职业分组手足口病发病数(例)
2.3 重症病例与死亡病例分析 2011-2013年共报告重症手足口病78例,重症发生率为0.63% (78/12 314);死亡3例,死亡发生率为0.02%(3/12 314);2011年报告重症病例数70例,2012年报告重症病例7例,2013年报告重症病例1例。重症病例中男性57例,女性21例,重症发生率分别为0.68%(57/8 365)和0.53%(21/3 949),经验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P>0.05)。重症病例发病年龄最大5岁,最小为8个月,各年龄组重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 02~3.02,P>0.05);患者以1岁为主,占重症病例的48.72%。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重症病例的97.44%(76/78),经验检,与其他职业报告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5)。重症病例中52例居住在农村地区,农村重症发生率为0.76% (52/6 835),25例居住在城区或乡镇(0.46%,25/5 479),经检验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P< 0.05)。报告发病主要分布在4~7月,占病例总数的87.14%。三年报告死亡病例3例,死亡病例年龄为1岁2例,0岁1例,2男1女,散居儿童,2例为农村地区,1例为城市地区,3例病例发病后到被市级医院诊断为重症最短3 d,最长5 d,病例从发病到死亡时间最短的为3 d,最长的为5 d,调查发现3例死亡病例均有反复多次在基层医疗单位就诊治疗史,见表4。
表4 2011-2013年儋州市0~5岁年龄组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率[例(%)]
2.4 实验室检测 2011-2013年实验室检测手足口病标本235份,其中普通病例191份,重症病例26份,聚集性病例18份例。235份标本中阳性95例,阳性率为40.43%,通过对三种病例分类分析,重症病例阳性检出率与普通病例和聚集性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5,χ2=20.02,P<0.05)。其中EV71型26例,占阳性病例的27.37%,Cox A16型28例,占阳性病例的29.47/%,其他肠道病例41例,占阳性病例的43.16%。普通病例中其他肠道病毒检出率最高,为17.81%;重症病例中EV71检出最高,为57.70%,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病例(χ2=23.99,P<0.05),见表5。
表5 2011-2013年儋州市手足口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5 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分析 2011-2013年报告聚集性疫情643起,以家庭型为主,其次是自然村型,涉及病例数1 70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3.97%。2011-2013年无暴发疫情报告,见表6。
表6 2011-2013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统计表
2011-2013年,儋州市全年各月均有手足口病报告,9~10月报告病例较多。2011年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7月,2012后发病时间主要在9~1月,2013年发病时间主要在8~10月,发病呈现不同的时间分布,较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有所不同[3-5],原因可能与海南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与内地不同有关。
报告发病率居前五的是兰洋镇(906.69/10万)、那大镇(892.7/10万)、龙山农场(828.73/10万)、西培农场(702.53/10万)和南丰镇(689.24/10万)。那大镇是儋州市政府所在地,人口数约占全市的16%,是儋州市人口最多、人员流动最频繁的地区,与兰洋镇、南丰镇、西培农场三个地区相邻,分析认为手足口病的空间性聚集可能与人口密度,流动频繁及传染源相对集中有关,该研究结论与国内其他类似研究报道基本相似[6-9,3-5]。
手足口病性别发病率比较有显著的差异,男性较女性多发,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9],这可能与男孩喜欢活动,接触病原体机会多有关[10]。发病年龄集中在0~3岁,与其他年龄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病例年龄在1岁及以下,机体缺乏保护性抗体可能是低年龄组儿高发及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7]。散居儿童报告发病较其他职业多。
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重症病例发病率较2012及2013年重症发病率高,有研究认为由EV71感染流行可能间隔数年呈现周期性发生[1],因此不排除在2011年后未来几年会再次出现EV71感染流行;男女性别重症报告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P>0.05);重症病例发病率无明显的年龄聚集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 02~3.02,P>0.05);重症患者以散居儿童为主(与其他职业报告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5);农村地区是重症病例发生的重灾区(发生率与城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4,P<0.05),主要原因是在EV71流行期间,感染者出现的手足口病可以不典型,或少数患者不出现手足口皮疹[1],加上农村百姓卫生意识不够,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私人(个体)诊所医生对重症早期识别能力差,造成病情误诊。
2011年儋州市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主要是EV71型,2012年及2013年以CoxA16为主。78例重症病例中EV71检出率较高,与国内类似的研究结果一致[3,11]。,EV71有一定的嗜神经性,其在人体内具有广泛的受体[8],患儿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12],EV71日益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元凶[1]。
通过对手足口死亡病例调查及研究,结果表明,3例死亡病例均有反复多次在基层医疗单位就诊治疗史,不能及时送到有抢救设备和水平的更高级医疗单位,贻误最佳治疗时间是重症手足口病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
家庭型聚集性病例占总聚集性病例总数的67.34%,居住拥挤和家庭条件差是促进病毒传播与引起聚集性发病的重要原因[1],家庭中一旦有一个儿童患上手足口病后,其他儿童难以做到有效的隔离。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短时间内容易造成大流行,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13],建议采取如下措施:①医疗机构加强对手足口病的疫情监测,科学研判疫情风险;②采取积极措施,规范基层医疗单位手足口病的诊治行为,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诊治水平,做好病例,尤其是重症病例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救治工作,加强对重症病例及其病原(特别是EV71)的监测,及时识别重症和转运及救治患者,减少死亡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9];③在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完善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做到防控工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措施联动;④在农村地区重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规范群众对发热儿童的科学就医行为;⑤由于手足口病由轻症发展为重症大多数在3~4 d,在此期间患儿如果伴有发热、呕吐或四肢抖动则为重症病例的可能性增大[14],患儿在就医时要嘱咐家长注意观察患儿上述症状,发现上述症状出现要立即到市级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1]周伯平,李成荣.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2]卫生部.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S]. 2012.
[3]张 伟,候 赛,吴金菊,等.合肥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54-2156.
[4]杨贵清,卓 菲,陈戊申,等.深圳市罗湖区2008-2010年手足口市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538-5539.
[5]王 戬,李琴丽.西安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833-4835.
[6]刘 民,刘 闯.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7):591-594.
[7]张 涛,钟培松.上海市嘉定区2010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62-2564.
[8]吴 疆.我国手足口病与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2):100-102.
[9]金玉明,海南省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9(2):2332-2233.
[10]李 莉.六家幼儿园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与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1,28(2):182-183.
[11]纪书婷,高春艳,曹 晶.小儿手足口病预防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545-546.
[12]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S].2010.
[13]林 明.2654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 2009,15(4):210-211.
[14]张敬华.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5):12-24.
Analysis of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in Danzhou between 2011 and 2013.
FENG Yuan-gui,LIANG Yi-wei,WU Zhen-dao.Danzho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Danzhou 571700,Hainan,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in Danzhou,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HFMD prevention.MethodsOnline reports of HFMD patients in Danzhou from 2011 to 2013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ResultsA total of 12 314 HFMD cases were reported,including 78 severe cases and 3 death cases.The incidence of HFMD reached the peak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The onset of HFMD were concentrated between May and July,September and November,and August and October.The top five regions with high incidence of HFMD were Lanyang,Nada,Longshan,Xipei and Nanfeng.The ratio of female to male was 2.1:1(8 365 male cases and 3 949 female cases).Patients'age were mainly between 0 to 3(1 1092/12 314),and most of them were at the age of one(5 033/12 314).In terms of patients'occupations,88.65%of them were children(10 916/12 314).Laboratory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popular serotypes each year:it was EV71 in 2011,and CoxA16 in 2012 and 2013.There was no sex and age difference of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cases.The incidence of severe cases in rural area was 0.76%,higher than 0.46%in urban area or town.Laboratory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EV71 was the main serotype in severe cases.Repeated medical treatments were found in 3 death cases.A total of 643 clustered cases were reported and 67.34%of them were family-clustered cases.No outbreak was reported between 2011 and 2013.Conclusion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HFMD incidence in sex,age,occupation and area.Surveillance and prevention of HFMD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key areas and key populations according to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The strengthening of public 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arly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capacity of medical staff on HFMD is the key to reduce severe harm.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Epidemiology;Etiology;Prevention and control
R725.9
C
1003—6350(2015)21—3246—04
2015-03-1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1.1178
冯元贵。E-mail:41014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