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 刘 红
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现原形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 刘 红
从近几年的中考题和模拟考试题来看,某些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经过变化引申、层层“伪装”,看似与圆无关,如果我们能深入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或整体观察,或抽丝剥茧,或分解转化,善于联想所学定理,巧妙地让其现出符合题意特征的“原”形,往往能促使问题转化,使问题中原来隐晦不清的关系和性质在圆中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起到化隐为显、化难为易的解题效果.
图1
解析:首先利用三角函数即可求得∠BAC=30°,当点D由点B位置向右运动至点C位置时,相应的点B′所经过的路径是以A为圆心,以AB为半径,圆心角是60°的弧,利用弧长公式即可解得相应的点B′所经过的路程是
评注:本题是一道单动点和折叠问题,主要考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形边角关系以及弧长的计算、轴对称的性质,此题抓住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推知点B′所经过的路径是以A为圆心,以AB为半径,圆心角是60°的弧是关键.
例2如图2,正方形ABCD,已知AB=8,动点P、Q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运动,且PQ=8.若点P从点A出发,沿A→B→C→D的线路,向点D运动,求点P从点A到点D的运动过程中,PQ的中点O所经过的路径的长.
图2
解析:当点P从点A出发,沿A→B→C→D的线路,向点D运动时,不妨设点Q在DA边上,若点P在点A,点Q在点D,此时PQ的中点O即为DA边的中点;若点Q在DA边上,且不在点D,则点P在AB上,且不在点A.此时,在Rt△APQ中,O为PQ的中点,所以AO=PQ=4.所以点O在以A为圆心,半径为4,圆心角为90°的圆弧上.PQ的中点O所经过的路径是三段半径为4,圆心角为90°的圆弧,如图3所示.所以PQ的中点O所经过的路径的长为3×2π=6π.
图3
评注:本题涉及点的运动轨迹,解题难点在于分析动点的运动轨迹,需要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作图分析能力,此题抓住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推知PQ的中点O所经过的路径是三段半径为4,圆心角为90°的圆弧是关键.
例3如图4,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A=60°,M是AD边的中点,N是AB边上一动点,将△AMN沿MN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A′MN,连接A′C,则A′C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图4
解析:因为M是AD边的中点,A′M=AM=1,所以点A′在以M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因此连接CM,当点A′落在CM上时,A′C长度的最小.过M点作MH⊥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H,则由已知可得,在Rt△DHM中,DM=1,∠HDM=60°,所以
图5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菱形的性质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本解法简单,思路清晰,但对学生数形分析与转化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充分利用轴对称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此题抓住A′M=AM=1推知点A′在以M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要使A′C长度的最小即要∠CMA′最小,此时点A′落在NC上是关键,并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原理渗透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例4如图6,B是线段AC的中点,过点C的直线l与AC成60°的角,在直线l上取一点P,使得∠APB=30°,则满足条件的点P的个数是().
A.3个B.2个
C.1个D.不存在
图6
解析:要在直线l上找点P使∠APB=30°,可以构造以AB为边的等边三角形ABO,则∠AOB= 60°,然后以O为圆心,AB为半径,作⊙O,如图7,因为△ABO为等边三角形,所以OB∥l,所以点O到l的距离d<r,所以⊙O与直线l有两个交点,P1、P2.因为∠AOB=60°,所以∠AP1B=30°,∠AP2B=30°,所以满足条件的点P的个数是两个,分别为P1、P2,所以选B.
图7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运动和三角形有关知识,是一个融探究、推理、计算于一体的综合性试题.在动点的变化过程中探究直线l上满足∠APB=30°的点P,由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或其推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都相等”把问题转化构造圆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本题体现了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构造辅助圆,交点立显现,很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8
例5如图8,在正方形ABCD中,动点E、F分别从D、C两点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在边DC,CB上移动.连接AE和DF交于点P,由于点E,F的移动,使得点P也随之运动,若AD=2,试求出线段CP的最小值.
解析:由于点E、F的移动速度相同,可得△EAD≌△FDC,所以∠EAD=∠FDC;因为∠FDC+∠FDA=90°,所以∠EAD+∠PDA=90°,因此点P在运动中保持∠APD=90°,所以点P的路径是一段以AD为直径的弧,如图9所示.设AD的中点为O,连接OC交弧于点P,此时CP的长度最小,再由勾股定理可得OC=,再求CP=-1.
评注:本题以正方形为背景,借助动点问题计算线段的最小值,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的应用及线段的和差运算,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原理渗透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本题中隐含的辅助圆,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构图的能力(添加辅助线).
例6如图10,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点P(2,1).
(1)求该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2)设PC⊥y轴于点C,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A′.
图10
①求△A′BC的周长和sin∠BA′C的值;
图11
因为点M在x轴上,所以点M是⊙E与x轴的交点.
因为EG⊥BC,所以BG=GC=1,所以OG=2.
因为∠EHO=∠GOH=∠OGE=90°,
所以四边形OGEH是矩形,所以EH=OG=2,EG=OH.
因为1<m<2,所以EH>EC,所以⊙E与x轴相离.
当m=2时,EH=EC,所以⊙E与x轴相切.
a.当切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时,如图12所示,所以点M与点H重合.
图12
当m>2时,EH<EC,所以⊙E与x轴相交.
c.当交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时,设交点为M、M′,连接EM,如图13所示.
图13
综上所述:当1<m<2时,满足要求的点M不存在;
评注:本题考查知识点多,代数与几何等知识相互渗透,综合性非常强,难度较大,涉及分类、转化、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常用的数学思想,考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操作、探究、分析问题等能力,可谓知识与能力齐驱,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联动.而第(2)问的②中由条件
几何动点问题的题型较多,综合性较强,图形具有不确定性,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是关键,这就需要学生能够仔细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挖掘隐含条件和潜在信息,理性分析动点过程中所维系的不变条件,通过几何构建进行转化.综上所述,涉及“定点定长”问题和“定线定角”问题,可通过构造辅助圆让其现出“原”形,化动为静,对满足条件的动点准确地定位再解答,这也是解决此类题的切入点与通法.
1.汪宗兴.巧用辅助圆妙解中考题[J].中学数学(下),2010(11).
2.沈岳夫.善归类细分析悟通法促提高[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4(1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