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思维的本质及其培育

2015-04-11 13:37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事物意识思维

陈 霞

(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

论创新思维的本质及其培育

陈 霞

(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

创新是当代社会实践的新形态,创新思维则是创新活动的意识形式,创新思维的本质是逻辑思维与直观思维的统一,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态,具有超越性、发散性、创造性等特征。通过逻辑规律、精神量度与实践训练等形式,可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更好地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当代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造活动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阶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内容上涵盖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积极变革。人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发展需要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激发人的创新精神,走自主创新的实践道路。创新实践要靠人才支撑,推进创新需要大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一般是指具有开拓意识、拥有创新思维、富于创新能力、能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思维具有独创性、灵活性、前瞻性等品质,能够引领创新型人才在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中做出更好的分析和判断,做出有效决策,推动创新实践。重视并加强创新思维培育,推动创新型人才成长,具有基础性与引导性作用。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与作用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地综合运用现有的先进思想与科技成果,有效解决面临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扎根于人的智力和逻辑思维基础,又具体体现为人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等方面,它推动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创新成果提出创造性应用,以及适应创新活动的需要,调动诸如联想、灵感、顿悟等直觉思维参与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人们以社会实践和理论知识、工作经验等感性和理性认识为基础,借助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使思维重新组合、升华,产生新的工作思路,从而形成有新的应用价值的思想观点、理论方法或产品设计等成果,从而突破原有的经验或传统局限,打破常规和低效做法,在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实现跨越。创新思维反映了事物内部有机联系及其可能形态的变更,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促使人们能够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动态,而且能够创造新的有意义的思维成果,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特定问题,并通过物化增加社会财富,满足生产生活中的新需要。

马克思曾指出:“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1]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差距,需要通过创新不断加深认识层次,提高认识水平。作为现实的反映,常规思维是对发生了的现实做出回顾与总结,而对于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才能做出反映。而创新思维是对事物发展倾向的研判与超越,从而以预测性的特殊方式反映现实。从思维形式来看,创新思维是在与常规定势思维相比较的过程中出现的,定势思维反映了人们的经验和活动的基本步骤,在此基础上,创新思维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思维主体从新的思考角度、运用新的论证方式和思维成果,具有新的创造性特质,产生新颖性与超越性结果,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增添新成果。创新思维促进定势思维发生质变和超越,促使人的认识和反映能力从现实表象出发,把握现象背后的更广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的可能性、倾向性与规律性,并通过思想、计划和理论等形式指导创新实践。

(二)创新思维的功能

创新思维是人脑的机能与特有禀赋,是实现创新活动的思想基础。创新思维通过对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挖掘与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开发新功能,因而是能够取得新成效的思维形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类凭借着创新思维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创新思维指导人们不断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水平,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社会不断进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达到的不同阶段,创新思维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显著不同。在快节奏、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到来的现时代,创新成为国家、地方和企业共同认可的经济增长战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自觉,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求。通过创新驱动,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升社会各领域创新水平,才能赶超世界飞速发展的科技形态,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创新的内容也从物质方面扩大到理论、制度与精神文化等更深层次,并最终落实到人们的创新思维上来。就国家层面而言,需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从而提高综合国力。从社会与团体层面看,需要打破一切束缚发展的惯性约束,建设创新型社会与创新型企业,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从个人层面看,需要树立创新发展与破旧立新的生机与活力,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增强全民族开拓进取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勇气,但历史地看,长期大一统的封建统治及其固步自封的文化惯性,对人们创新思维产生了消极影响。近代以来,创新思维不足,创新活动不充分,原创性的发明创造较少,与外界交往陷于被动局面,从而使国家和民族命运陷入悲惨境地,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当代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有了空前提高,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接近。但人们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仍然存在,“等、靠、要”行为惯性仍然强大,满足于老成持重、谨小慎微,甘当“收发室、传声筒”,导致思维僵化、行为呆板,窒息了创造性,使创新无形中遇到了阻力,成为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制约因素之一。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大部分没有现成经验和直接结论可供遵循,新知识层出不穷,新事物需要大胆探索,这些都需要创新思维作为先导。只有敢于和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方式,才能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改革创新过程中加快步伐,以不断更新的观念与对策应对新事物、新情况和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新型经济形态的出现,使知识、智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从事创新性工作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方式,具备创新胆略和意识,能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投身于创新活动,带动周边的人们更新思维过程,形成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创新思维的本质与特征

(一)创新思维的本质

创新思维是主体创造性意识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呆板的、僵化的,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从而体现出意识的创新性潜质。意识的创新性潜质在创新活动中展现出来,改变与创造客观世界也是主体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意识所具有的这种创新性品质使它区别于动物性的“刺激-反应”活动模式,从而获得了独有的“质”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解释世界反映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改变”世界则试图使事物在创新思维指导下得到改造与发展,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意识本质活动。根据意识的潜质或品质的特征,意识可分为“反映意识”与“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主体运用其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逻辑性地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进行思维的意识活动,同时,创造意识还需要控制机体的情绪、联想、设想、欲望、情感等感性意识及分析、判断、考虑、研究等理性思维,以及好奇、探索、追求等精神倾向,这些主观意识活动融合起来,共同参与到创新思维过程中,并通过意志的力量持续开展创新思维,引导人们的创造活动。意志的力量对创新意识及其思维活动的激发与推动,成为思维创新“量”的规定性,意志力量的强弱、厚薄体现为人们毅力的多少、决心的大小。主体的创新思维在意志力的辅助下,能推动人们的创新实践,顺利达到预期目的。马克思科学揭示了意志力与创造活动的关系:“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3]尤其是在传统影响较大、创新活动初始的阶段,创新思维必须伴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量,才能使创新活动持续开展下去,不断取得胜利,避免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4]人们革新与创造客观世界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与科学试验等活动时刻不停地进行着,从而促进了创新思维永不停滞地超越现在,指向未来。因此,创新思维的内在特征是灵活丰富的,具有多样性、主动性和自由创造性,能够冲破既有的观念和思考模式的束缚。

在直接性上,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辩证统一。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与经验总结的辩证统一。逻辑思维是主体的思维活动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逻辑方法,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揭示对象的本质的思维过程。直觉思维则是主体运用其特有的联想、灵感、类比等跳跃性思维形式所开展的思维过程。逻辑思维反映事物根本规律的常规变化形态,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创新思维所掌握和运用的材料来自于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新的物质与精神性成果,同时,思维主体还要熟悉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的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从批判的角度发现其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出新思路,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理论,推动新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起主要作用,但逻辑思维的直线性、稳定性与现实事物的复杂性、变动性难以产生即时性相符关系,因此需要灵活的直觉思维方式加以丰富与补充,而直觉思维不受固定格式的拘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以超越与跳跃的形式接通逻辑思维路线,使逻辑思维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延伸。逻辑思维与直观思维的互补与协同,使创新思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指其与常规惯性思维相比较所显示出来的独有品性,这种创新性是思维主体密切联系创造性实践、形成思维成果的反映,并能够以“物质力量”的形式反作用于创新实践,从而使思维主体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摆脱旧有的认识框架和思维模式,在理论水平与精神状态上与时俱进,在思维模式上不断适应新的实践形态,从而显现出超前性与现实性,指导人们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大潮中做出新事业。邓小平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5]这种开创性的思维与活动方式,推动人们拒绝旧观念、旧理论的束缚,开动脑筋进行创新思维,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创新思维的独有品性集中体现在独特性、新颖性与超越性等方面。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表现为求异求变的思维方向,能够从常规做法中发现问题,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开放态度对待未知领域,密切关注未知现象和疑难问题,孜孜不倦地加以探索。创新思维的新颖性则是对事物稳定性的超越,也是对事物发展性的追索与反应。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世界存在的过程也是旧事物灭亡与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中,新事物发展必须不断地突破事物原有形态,形成包含旧事物优点的新事物。创新思维的新颖性体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是一种建立在新知识与新科技基础上的突破式思维方式,它着眼于改变人们原有的观察思考视角、程序和方法,通过与相关领域的知识、技术、经验等相结合而发展出新的组合式思维方式。它引导人们不断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推动事物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创新思维的培育途径

(一)筑牢创新思维的逻辑基础

奠基于科学认识与实践经验之上的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导思考形式。逻辑思维作为一种可靠的理性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沟通交际的主要形式,它起源于人们对世界相对稳定性的认识和反映,并经过广泛实践和多次重复而在人的意识中固定下来,成为具有先在性和公理性的认识形式,构成了创新思维的牢固根基。逻辑思维的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为创新思维指明了确定性方向,也为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关联性提供了可靠的轨迹。只有运用逻辑思维工具,人们才可以走上创新思维的道路,而学习和运用逻辑思维,才能使人的创新水平得到训练与提升。因为所谓创造力其实就是人们重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带有批判性特色,即对惯常做法和权威观念不予苟同,而是采用批判与改进的思维加以审视,提出对事物和现象长短利弊的新评判,不断形成独立的见解,突破封闭思维的束缚,开发个人的思维活力。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面对各种需要克服的障碍,只有遵从社会规则和事物发展规律,才能加以克服,在此过程中,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转化为创造力,古语所谓“人皆可为尧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说法,都是对人们在既有条件下超越自我、发挥更高潜力的生动描述。其结果则使主体的价值得以实现,人格得以走向完善。

为了夯实创新思维的逻辑基础,需要训练思维主体的抽象思考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抽象思考训练,人们可以将各类不同事物的具体思维内容抽取出来,使它暂时脱离思维对象,成为一种形式化的规范,然后再反过来贯穿于针对具体对象的不同逻辑思维过程中,以其强制性与规范性,使主体的具体推理、论证获得方向性指导。通过有计划的思维训练,可将主体自发的、经验性的逻辑思维的倾向,提高为自觉的逻辑思维意识,并在创新思维中自觉地加以运用,升华为一种逻辑思维习惯与创新思维的能力。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结合要破除固有的各种思想偏见、固执与惰性,摆脱固有的处事惯例、权威意识和盲目服从等倾向,鼓励人们在常规反映和标准答案之外,积极开动脑筋,对同一事物及其发展做出更有益的分析和构想。创新思维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其训练过程可以采用多人互动、共同探究未定问题等办法,多向激发创造意识,运用众人智慧,提出假设,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论证,从而弥补逻辑思维单向性的不足,朝着辩证思维的高度发展。辩证思维能够使人全面地评估、判断事物或现象正反两方面的情况,按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困境及冲突,在自相矛盾之处找到通往新境界的出路。物理学家波尔曾说:“当我们遇到自相矛盾的问题时,真是太棒了!因为我们就有希望获得一些进展了。”[6]这种从矛盾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做法,体现了辩证性与创新性的思维特征。

(二)增强创新思维的贯彻“量度”

创新思维属于理性意识的范畴,其功能在于认识世界,并指引着人们构思合理的蓝图、设计、方案对外部世界加以改造。但是,创新思维的实现还需要物质和精神力量的保障与推动,这种推动作用的强度有着大小强弱之分,此即创新思维的贯彻量度问题。维持创新思维不断推进的“量”的规定性通过意志、毅力、决心等精神力量大小及其目标坚定性的强弱来衡量。坚定的目标是创新思维的发展方向,强有力的意志成为创新思维的“量”的规定性,两者统一于创新思维实践。马克思指出了意志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劳动的内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不能把劳动当作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就越需要这种意志。”[7]生产劳动是创新活动的来源,人们为了实现生产劳动的既定目标,就要以意志的力量控制自己的行为,坚持劳动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在适当的科技与社会条件下,人们就有可能发明出替代重复性劳动的机械设备,使劳动得到节约,劳动者得到解放。反过来,创新能力在改造现实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反映了目的与意志等主体精神力量对于创新思维的贯彻程度,这一点也是创新思维现实性的体现。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8]思维的力量其实是主体所调动的目标、意志等“本质”力量,在创造性活动中则体现为“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盲目的,而是奠基于人类所取得的物质文化成果,朝着改造世界的方向前进的主体理性功能的体现。

创新思维吸纳了知识和理性的优势,并物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知识指导下的实践,能生出自然状态下不会出现的物质运动形式,并取得预期的成果。在创新思维指导下,物质性生产活动的创新程度以及精神性的理论创新成果先进性程度,成为创新意识的“量”的外部体现。创新思维的“量度”大小决定着创新的持续性,也规定了创新的阶段性。当创新意识的强度小于或弱于社会阻力,跟不上客观世界或社会发展的要求,就难以促进创新活动创造出符合“目的意识”的结果。因此,创新思维的内在品质及其强烈程度的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并促进主体在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各方面的创新,带动更多的人革新观念,在创新实践的社会潮流中做出应有成绩。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中以及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人们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是无法通过购买的方式拥有的,即便是花代价引进的技术,不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艰苦过程,就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不等于增强了科技实力。因此,在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没有过时,反而应当在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的大潮中得到强化和提高,树立民族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增强人们创新意识,把创新思维与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使人们在推进创新型社会建设的活动中树立坚定信心,勇于创新,矢志不渝。国家创新驱动的基本战略和创新发展的政策走向,为人们树立创新目标、坚持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背景,也为人们坚定创新信念、增强创新意识提供了保障。

(三)拓展创新思维的实践场域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性质决定着思维的性质,实践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创新实践的潮流促进了创新思维不断得到普及,也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必经之路。毛泽东深刻论述实践对认识、对思维发展的作用:起初,人们在实践中“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感觉和印象经多次反复与思考,“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于是人们运用概念的工具加以分析、判断和推理,“就可以产生出合乎理论的结论来”。[9]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基本类别,涵盖了人类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及探索未知等领域,其中都蕴含着创新性实践的内容。近代以来,国际竞争条件下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民主法治进程的加深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文明化,科学理论不断扩大人的认识领域与水平,并形成了“科技—生产—社会”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创新实践形式的扩大及其内容的不断丰富,促进了时代进步和人们创新思维的升华,指导着人们投入创新实践活动中,探索了新的实践方式、手段、对象、程序,取得新的实践效果, 也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信息,加深和拓展了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帮助人们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也为创新思维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平台与空间。

意识是现实的能动反映,创新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意识形式,是对人们创新实践的能动反映。反过来,培养和强化人们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也需要强化创新实践的作用,从而使人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当前,创新实践成为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科技的影响力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了持续深入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经久不息的创新浪潮,创新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们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创新思维也构成了人的创新素质的关键因素。从人脑机能的角度看,创新思维与生俱来,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开发,可以把主体创造性的思想、目的及设计转化为有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这一过程,也就是创新实践的过程。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人们进入新的环境,开展新的思考,形成新的认识,锻炼创新思维。

[1]马克思.资本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974~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6]岳晓东,龚放. 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5):9-1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285.

(责任编辑:孙建华)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y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Cultivation

CHEN Xia

( Nanjing Colleg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8, China )

Innovation is a new form of contemporary social practice. Creative thinking is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the form of consciousness. The essence of creative thinking is the unity of logic thinking and intuitive thinking. It is people's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senior forms,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cendence, divergence, and creativity. Through the logical rules, mental measurement and practical training, it can cultivate and improve people's ability of thinking innovation, better meets the needs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promotes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innovation practice.

innovative thinking;innovation practice; create activities

2014-10-13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2013年度课题(GZYLX1213214)

陈霞(1979-)女,安徽全椒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0

A

1671-4385(2015)02-0077-05

猜你喜欢
事物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美好的事物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奇妙事物用心看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