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波,刘 兵,刘红丽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
高校专业性社团建设视角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对策的研究
徐明波,刘 兵,刘红丽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
高校社团不仅是象牙塔中一抹绚丽的风景,而且它要担当的将是象牙塔内外各行各业各组织机构沟通交流的使者。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很多高校都对大学生社团活动愈加重视,丰富的社团活动成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但是由于高校学生社团设置较多,又缺乏有效的管理,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
学生社团;专业社团;就业竞争力
学生社团(students society)在我国高校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教育部学生司将其定义为: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其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校社团实现了学生与学生、社团与社团、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多方位联系,让学生在其中取长补短,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的平台,也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换言之,高校社团不仅是象牙塔中一抹绚丽的风景,而且它要担当的将是象牙塔内外各行各业各组织机构沟通交流的使者。
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依旧不乐观,当代的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需求,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比一般人更高的综合素质。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实践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毕业生较之本科生研究生的优势原本就在于学生动手能力强,毕业工作后上手速度快。但越来越多的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却并非如此。尽管学校也重视学生实习、课堂实践,但因缺乏由课堂实践到真实工作场景实习的中间过渡环节,学生的实践就业能力依然较弱。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学生资源人为本”的理念已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很多高校都对大学生社团活动愈加重视,丰富的社团活动成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它开拓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人际交往,锻炼了大学生的组织和处事能力,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专业性社团在创设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意识和交流协作精神、锻炼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等方面也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当前的大学生社团虽然如火如荼,但是由于高校学生社团设置较多,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其中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一方面,有的学生是为了加到综合素质测评分才选择进入社团,动机目的并不为了提升实践能力、专业认知;有的社团错误地认为人多就是实力,在招募社员时门槛太低,甚至只要报名就可以被纳入社团,连最基本的审核环节也省略了;有的社团没有经过专业论证就急于成立,缺乏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社团活动内容单一。另一方面,在社团活动运作中,由于受到经费不充足、场地不完善、设施不配套等实际情况的制约,社团往往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和支持,致使有些社团活动的开展违背其建设规律,急功近利,欠缺周全,社团管理松懈,使它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功能,更别说发展专业特色,靠其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了。
(一)将社团与专业紧密结合,拓展社团专业化功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首先由专业教师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在学校学习的基本要求,明确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性社团。在进行社团成员的选拔时,要严格把关,通过面试、考试、审核等环节择优录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建立专业性社团,把社团的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形成第二课堂,通过模拟岗位、听行业专家讲座、外出实践、模拟沙盘大赛等多种形式,达到用课外时间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加以巩固的目的。社团以实践的吸引力鼓动学生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挑选理论基础好的学生去实践,让学生感受亲自实践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更努力学习的欲望。由于专业性社团的特殊性,学校必须紧密结合专业特色,联系相关企业建立合作互助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完一个理论板块就有机会参与锻炼该项目的实践技能,使其进入专业的职业角色。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反馈回来的情况,能让其认识到自己对专业学习的盲点、弱点,从而针对性地再学习、再实践,反复如此,学生的素质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与行业要求接轨,利于学生的就业对口率。
(二)学校领导重视,搭建服务平台,优化社团品质。
高校社团要在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强化专业社团的优越性,发挥专业优势,寻找专业活动项目,最大限度地将大学生吸纳进来。当今的大学生个性独特,自我意识较强,在关注就业的同时更注重岗位、职业是否合乎自己专业、自身兴趣,高校社团建设要以学生客观需求为中心、以社团为载体,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理论知识、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就业实践能力、丰富文化生活的平台。高校应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以服务保障社团发展。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社团作用,调动学校的相关部门都积极参与到专业性社团活动中来。校团委要加大协助、扶持和引导力度,包括强化制度建设、多方筹集经费、完善评价体系、培养社团骨干、认真选配社团指导教师等。搭建服务平台,多方筹集经费支持社团发展,协助社团走出校园,拓展服务项目,主动出击寻求校外赞助。社团本身要不断健全自身管理制度,强化内部规章建设,注重内涵发展,使社团活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本着放手但不撒手的工作思路,从评价体系方面约束和规范社团活动,在对现存社团的存在价值进行评估之后,可将名存实亡的社团及时注销,将涣散疲软的社团提出整改意见,将运作较好的社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社团品质。
(三)融汇就业创业文化,延伸专业实践内容,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高校社团是学生的精神伊甸园和实践大舞台,每个社团都标榜着不同的特性,它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要加大力度发展社团的内涵建设。首先,高校可运用当前的云空间大学城等网络平台,建立一块集服务、趣味、教育为一体的网络学习空间,在专业社团专属云空间里,增添就业指导教育、创业知识普及、企业文化教育等与其专业紧密结合的学习板块,为大学生拓展出另一片学习交流的场所,帮学生走出专业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今后入职方向等问卷调查或测试板块,利用专业软件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明确就业方向。其次,在让专业社团走出校园实践的同时,也要注意将校外的文化引进来,如经常举行企业导师专题讲座、举办专业特色比赛、引导专业社团参与省国级各种大赛、与对口企业合作进行假期的社会实践等,不仅拓宽学生视野,使其了解行业动向,明确自己努力方向,而且通过交流使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1]高秋萍.高校社团功能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9)中:169-170.
[2]王正,赵冰,张卓林,武胜军,张磊,于菲菲.大学生职业类社团的特点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5,(5).
[3]韩尚峰,朱义清,吴海英.大学生职业类社团发展现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4]伍德勤.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李爱民)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Leagues
XU Ming-bo,LIU Bing,LIU Hong-li
(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Jinan, Shandong 250103, China )
Commu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t only is a brilliant bright spot in the ivory tower, but also will act as an envoy to bring all walks of lif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ivory tower together. With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laid due emphasis on college society activities. Colorful club activities become the important 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life and the carrier. However, due to too much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lack of effective management,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problems.
student associations;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2015-01-09
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2012zcj013)
徐明波(1981-),男,山东济南人,讲师,硕士。
G640
A
1671-4385(2015)02-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