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雨”意象的感情色彩

2015-04-11 10:47杨凯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关键词:秋雨杜甫意象

杨凯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杜甫诗中“雨”意象的感情色彩

杨凯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杜甫在诗歌中描写了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雨,杜甫长于抒情,他总是以全部的精神状态去描绘、刻画事物,寄托他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

杜甫;雨;意象

杜甫流传下来的1400多首诗歌中,有200多首诗歌写到了雨。这些诗歌或是以“雨”作为标题,或是在诗歌中出现雨的意象。杜甫的雨意象中带有深厚的感情色彩,雨成了最适合表达诗人心境的意象,后人都要称杜甫为“画雨圣手”。

一、喜雨

青壮年时期的杜甫,广游齐赵,漫游吴越,与李白、高适相遇,结下深厚的友谊,与知己者同游同饮,好不快活,杜甫生于河南,具有北方人的豪放,率直的性格,使他在青年时期流露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的快意。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他的诗作鲜明地流露出诗人的潇洒情怀与喜雨的心态,此时雨的意象在诗中呈现出鲜活明快的特征,衬托作者得意与自信之情。如在《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中云: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这是诗人在一个雨天有感而发的,为了邀请许主簿喝酒而作。夏日山中暴雨的情形可想而知,但这并没有减少诗人宴请朋友的雅兴,反而为作者增添了些许兴致。在邀请许主簿到来的同时,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了夏日暴雨的景象,起笔让人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天地之间充满水气,随着雷声响起,大雨如注,有倾盆之势,并写出“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的佳句,体现出作者的闲情逸致。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後歌?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十)。这首诗写于与朋友郑广文出游时遇雨,但他并没有因此扫兴而归,反而成了杜甫眼中的助兴之物。只要能与好友出行,风雨的天气也不能阻挡。“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晚际遇雨二首》其一),本是陪贵公子乘凉,却遇到大雨,但作者并没有抱怨天气无常,反而由雨展开了诗情画意般的想象。通过自然景象起兴,营造了无限美好的审美意境。诗人自己准备出行时遇到大雨天气,并没有阻碍他出行的步伐,想到久旱的天气能有这样一场及时雨,不禁欣喜地感慨“久旱云亦好”(《雨过苏端》)。

在随后的日常生活中,杜甫写了大量描写雨的

诗歌,同样流露出对雨的喜爱之情。杜甫在无生命的雨中,倾注了他深沉热烈的情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且看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中,杜甫抓住春雨的特点,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春雨滋润万物的特征写的淋漓尽致。春天本是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万物期待着在春雨中复苏。“知时节”春雨在夜里静悄悄地降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赞扬了默默奉献,不自恃有功的春雨。诗人期待春雨过后,锦官城将是一片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无限喜爱之情。

杜甫流寓巴蜀期间,寄人篱下,生活困顿,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使他在窘迫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居住在浣花溪草堂时,作者怡然自得,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如在此期间创作的《水槛遣心二首》(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写雨中作者凭栏远眺,看到澄江似练,繁花似锦,鱼儿嬉戏,燕子低飞的景象。作者虽然身处困境,看到这幅如画般的雨中风景图,也不禁洋溢出无限的欣喜。

杜甫写雨的情怀,还在于他十分关注雨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喜爱有益于农事的及时雨。诗人作《大雨》:“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宝应元年,蜀地十月不雨,作者有感而发。春天到了,百姓为春种愁眉不展,一场及时雨从天而降,诗人异常欢喜,认为这场雨是上天怜惜百姓而降。此时作者寓居在草堂之中,但他早已抛开茅屋漏水的烦恼,为庄稼能够生长而欣喜。这种情怀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仁者之心如出一辙。这首诗与前面的《春夜喜雨》一样,作者喜爱春雨的默默无闻,春雨的滋润万物。

二、愁雨

杜甫曾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进京求仕未果,只能旅居在长安,人生之路发生了逆转,生计困顿,干谒无门,郁郁不得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人由之前的自信得意转向自身的困惑以及人生道路的思索,最终得知人生终究不能靠自己掌控。在此阶段,杜甫将诗中雨的意象注入新的内涵,即对人生无奈的感叹,还夹杂了对国家与人民的忧虑。

“霖雨思贤佐,丹青忆老臣。应图求骏马,惊代得麒麟”(《上韦左相二十韵》),“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杜甫有忠君的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杜甫是谏诤型而非服从型。在这两首包含雨意象的诗歌中,表现了杜甫对君王的期望与肯定,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现在君王的不满,叹君主不能任用贤相。

杜甫的一生,穷困潦倒,他的不幸经历使他深刻了解到下层百姓生活的疾苦,表现出对人民的忧虑与同情。杜甫重视雨与民生的关系,对知时节的雨表现出喜爱之情,同时对伤农害稼的的雨表现出忧愁。杜甫在《秋雨叹三首》之一中写道: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独难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兰泣。

此诗写于天宝十三载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载:“自去岁(天宝十二载)水旱相继,关中大饥。……上忧雨伤稼,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水灾,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在这首诗中,诗人写出了在六十多天秋雨的浸淫下庄稼萧条,百草烂死,大雁南飞的场景,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风调雨顺是百姓心中最大的愿望,杜甫常常与下层农民接触,自然会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此外,诗人不但痛心自然灾害,让他痛心疾首的是天灾易挨,人祸不断,天灾与战乱之扰使百姓饱受折磨。《秋雨叹三

首》之二:“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豆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诗人忧虑的是秋雨让庄稼尽毁,百姓因为庄稼歉收苦不堪言,城中物价飞涨,用丝绸的被子才能换来一豆斗米。作者对连绵不断的秋雨表示出怨叹。作者此时所感,正如后来人所言:“天下人的悲苦,尽在我心头。犹如秋夜雨,一点一声愁。”

杜甫的忧民不但体现在为百姓的农事而忧,还体现在战争对人民的困扰上。杜甫著名的政治讽喻诗《兵车行》写于天宝十载,因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而作。《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连年的战争,被迫参军的男子越来越多,征夫的爷娘妻子奔走相送,捶胸顿足,哭声直上云霄。家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只有老弱妇幼留守在家中,出现“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的荒芜景象。杜甫的诗具有诗史之称,他能够真实的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诗的最后,诗人有所见抒发情感:“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为我们展示了战争带来的惨痛后果。青海边的战场上,战死沙场的士兵没有人来掩埋,白骨露于荒野,到了下雨的时候,鬼哭阵阵。这哭声与为征夫送别的哭声形成呼应,这种人鬼同哭的雨境,让我们体会到处于当时环境中的诗人为百姓为国家的忧愁忧思。

现实生活没能给杜甫一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一理想的机会,反而让他在茫茫天地间漂泊了大半生的时光,雨意象与杜甫悲酸愁苦的一生如影随形。天宝十五载杜甫携家人自奉贤县逃难至白水县时作《彭衙行》写出杜甫一家穷困潦倒的窘境: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可以想象一下,在凄风苦雨之中,杜甫挈妇将雏,冒着雷雨,踏着泥泞,在深山野谷中逃亡,采野果充饥,在大树下避雨,这是怎样一种凄凉的境地。幼女忍不住饥饿趴在父亲肩头啼哭,小儿子故意要吃路边无人采摘的野果。杜甫作为一家之主,看着妻儿饱受这种苦难,困顿流离之苦历历在目,怎能不心生忧愁。

三、苦雨

杜甫写于的诗歌中,写于漂泊西南地区的有三十多首,此时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因战乱被迫辗转漂泊,政治上失意,经济上困顿。诗人携家人西进,辗转于秦州,同谷,成都,夔州等地。苦雨成为一个主流基调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不能功成名就,报国无门,加上杜甫年老体弱,思念故土的情感时刻困扰着他,其心里的郁闷可想而知。杜甫生长于北方,西南地区多雨阴湿的气候成为他苦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梅雨》)这首诗写出了巴蜀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阴雨连绵不绝,云雾难开。“冥冥”描绘出细雨的迷蒙和连绵,用长江与细雨相对,更显示出梅雨持续时间长这一特点。在这种阴湿的气候下,杜甫穷困潦倒,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得不到保障,透露出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受到风雨阻挠不能出行或会友,让作者无限烦闷。例如:因为阴雨天气,客人不能如约到访,于是急切盼望天气放晴,“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先无泥。”(《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在他乡得知女儿生病的消息,想要回家探女时遇雨,诗人心急如焚,于是写下“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发阆中》)

杜甫在成都居住时,在浣花溪畔置建草堂,因为朋友的扶持生活不似以往那样困顿,但是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也可以体会杜甫生活的艰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

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作者叙述自己居住的茅草屋被秋风所破,全家不得不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此时杜甫年事已高,“可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看着茅屋被破,茅草被群童抱走,自己无能为力,被子用了多年,冰冷似铁,已不足以御寒,茅屋漏雨,屋子里没有干的地方。晚年的生活如此荒凉,因此在雨意象中注入了凄苦之情。雨水没有断绝之意,如自己内心的愁苦之情倾泻而出。

杜甫描写秋雨的诗歌很多,秋天本是萧瑟凄凉的,历来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说法。秋天的雨更加重了秋天萧瑟的氛围。“秋风秋雨愁煞人”总给人们带来满腹悲伤,杜甫笔下的秋雨同样蕴含着浓郁的悲秋之情。“嘉蔬没溷浊,时菊碎榛丛”(《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写出本该在秋天绽放的菊花被秋雨毁灭。《秋雨叹三首》之二:“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表现出连绵不断的秋雨中,天地混沌使人压抑。“朔风鸣淅淅,寒雨下霏霏”《雨四首》之三,把秋雨的肃杀寒风的凛冽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诸如:“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江上》、“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九日寄岑参》、“雨声传两夜,寒事飒高秋”《村雨》。

雨本是一种没有生命的自然现象,本身不具有思想感情,但是一旦注入了人类的情感,就变得具有生命力。诗人在作诗时常常用意象来寄托感情,他们认为,言不尽意,而意象可以做到,杜甫也不例外。杜甫还常常用雨外化自己内心的孤寂。“竟日雨冥冥,双崖洗更青。水花寒落岸,山鸟暮过庭。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胡笳在楼上,哀怨不堪听。”(《独坐二首(其一)》)漂泊到巴蜀之后,昔日的好友渐渐逝去,亲人疏散,这时杜甫常常回忆往事思考人生,不知不觉增添了许多孤独寂寞。在这首诗中,雨后的山崖显得宁静空旷,花鸟不能停留片刻陪陪诗人,庭中的作者更显得孤寂。自己也曾感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心中早年乐观面对雨景的心态已经被愁雨苦雨的心态取代,诗人常常用晦涩暗淡之笔描绘巴蜀雨景,突出自己沉重孤寂的内心,并且表达了“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干”(《垂简王明府》)的强烈愿望。时代的不幸造就了诗人的落魄,使他更容易关注风雨等自然现象。“雾雨”“凄风寒雨”等意象多次出现,不但反映了当时时代社会的背景,也是诗人孤寂内心的外化。

杜甫在《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中云:“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蒙蒙雨滞淫”。这首诗被仇兆鳌定为杜甫的绝命诗。这是诗人从长沙乘船往岳阳途中所作,此时杜甫疾病缠身,卧床不起,百感交集,写下此诗。他在诗中回顾了自己半生背井离乡的漂泊之苦,充满了凄切动人的家国之忧。全诗的感情色彩是忧苦,因此雨意象也被赋予了忧苦的感情色彩。蒙蒙阴雨增添了病痛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无尽的悲苦堆积心头,诗人的内心得不到一点安慰,反而老泪纵横,雨泪交加,后人读时也不禁为之悲痛。

杜甫诗歌中的雨意象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他将雨意象与百姓、家国、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出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及在困顿中依然忧国忧民的情怀。杜诗中雨意象的感情色彩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要结合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中去理解。杜甫咏雨诗中不朽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

[1]周晓琳,刘玉平.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M].人民出版社,2009.

[2] 刘明华.杜甫研究论集[M].重庆出版社,2004.

[3]吴振华.杜甫“雨诗”略论[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2).

[4]李炜.雨情雨性皆关情——谈杜甫写雨的诗[J].语文学刊,2002(1).

(责任编辑:宁沈生)

杨凯(1990-),女,河北秦皇岛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4-12-15

I206.2

A

猜你喜欢
秋雨杜甫意象
抚远意象等
杜甫改诗
秋雨
记得告别时秋雨淅沥
杜甫与五柳鱼
秋雨的自述
杜甫的维稳观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