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性研究

2015-04-10 15:44于亚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医学生课程

于亚男

(长治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医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性研究

于亚男

(长治医学院,山西长治046000)

[摘要]目前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方法简单、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课程不直接影响就业、师生沟通机制缺失等客观因素,也有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忽视、教师对教学模式墨守成规等主观因素。为充分发挥该课程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应从学生、教师、课程三方面入手,尝试通过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建立双向互动教学机制、增加课程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优化,增强课程对医学生思想引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医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优化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4.016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作为一名医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培养其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医务工作者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医学生的学习专业性强、学业繁重等特点,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课程所应起到的作用和开设的意义产生了影响。

一、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医学生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存在诸多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主要可以分为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成绩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满意度不高等若干个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我完善,不利于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其学习知识相对繁杂,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的角度还是学生自身的角度均很难对“形势与政策”这类非专业课投入过多的关注。这是“形势与政策”教学尴尬存在的根本原因。从课程安排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存在设置不合理、学分少以及考核随意性等几方面问题。

从课程设置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程平均每学期6次,每3周一次,且课程通常设置在晚上或周末,时间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不能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从学分设置来看,每学年“形势与政策”课程仅记1个学分,学分少,导致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从考核方式来看,多采用开卷、撰写论文或课堂提问等,由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普遍不高,此类考核方式的随意性更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方法简单

目前,“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的专业背景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法律等;兼职教师多为辅导员、行政领导等。由于专业限制,或者受到行政工作的影响,导致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与研究之中,由此造成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普遍单一。由于备课的不充分,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照本宣科,缺乏变通性与灵活性;部分教师采取多媒体配合方式,但在内容的选取上,也缺乏实效性、针对性,难以吸引学生。

(三)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由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简单,造成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该现象究其根本是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宏观方面则表现为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课堂效果方面的差异。根据某地医学院出勤率的不完全统计,首先,各年级各专业“形势与政策”课程出勤率普遍低于专业课,大一、大二年级出勤率相对较高,大四年级出勤率最低。其次,学生的出勤率与课程的考核模式具有很大的相关性,闭卷考核对出勤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课堂效果与随堂提问有一定联系,当进行点名或者提问时,学生的出勤率有所提升。

二、医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造成“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性较低的因素很多,其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占主要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对本门课程不感兴趣既具有客观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主观因素。从客观合理的角度来分析,医学专业由于其专业性强,未来职业指向性明确,导致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基础课程,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而“形势与政策”作为文科课程中培养潜在能力的一种,其理论知识相对陌生,且对于实践生活,尤其是工作的指导作用不足。在学生看来,该门课程的学习更多地是停留在方针政策层面,甚至有学生会误认为是“口号教学”,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忽视是可以理解的。主观层面则表现为,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热情不足:一方面表现为该门课程对于后续的就业不具备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的忽视思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从心理层面上缺乏必要的重视。

(二)教师因素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和教学内容的陈旧。目前,大部分学校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遵从“7讲3背”原则,即70%的知识点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而剩余的30%则需要学生通过强化记忆来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更从根本上使得学生单一地以知识点来衡量该门课程,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推向了学以致用的对立面。而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则更是如此,教学内容缺乏系统、创新与前瞻性,甚至连基本的时效性都无法满足。事实上,“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重点应该在于促使学生通过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找到其与自身职业的切合点,并非类似历史与政治等课程的记忆教学。而目前这种教学模式与内容的错误叠加,必然会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课程设置因素

课时较少、教师更换频繁等因素使得“师生互不相知”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师生无法在课前与授课过程中形成有效的了解,沟通机制的缺失使得师生双方的意愿很难为对方所知。一方面学生无法将对教学内容、方式等的想法和意见反映给任课老师;另一方面任课老师很难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的目的、要求以及最终效果,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产生了天然的隔绝,长此以往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墙,将二者隔绝在两个对立面。而交流的缺乏也从根本上降低了该门课程的有效性。

三、基于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一)建立学生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心理上缺乏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预估,进而降低了学习自主性与有效性,因此,在后续的课程设置中建立起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第一要务。对于医学生来说,在具体优化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和“以病人为本”的职业观。“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落实过程中,要做到切实帮助学生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其后续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后续生活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生喜欢、并为之努力的良好局面。而在学生深入认识该门课程之后,需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起“以病人为本”的职业观,这是该门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只有做好上述两点,才能够在学生、学校、教师、用人单位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在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及判别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改变现有独立存在的形式,与其他非专业课形成共同的公共课体系,采用共同讲授、共同考核等新思路,这样的设置能够将不同的学科知识重组,进而形成新的体系,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系统、全面地进行学习。

(二)创设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机制和氛围

在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互动桥梁。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道德以及思想教育的课程,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课程考核与评价过程中均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与沟通,而任课教师明显不具备这个条件,这就需要学校以及相关的学生工作部门在师生之间架起桥梁。在具体的优化过程中,可以通过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想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道德素养,必要时可以采用面谈或者一对多匿名评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此种课程设置方式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桥梁,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时间,将外在的显性教育内化为隐性教育,并能够形成一种“生活学习—学习生活”的良好互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形成了更为科学的教学体系。

(三)开展丰富、有效的实践教学

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与积极的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要点,是通过对当下或者过去的形势与政策分析来增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基于这个目的,我们可以从学生实践的角度入手,将职业实践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形成丰富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的具体构建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改变教学内容,以当下正在发生或者正在执行的政策为讨论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这样才能够从学生自主学习的层面上取得成功。针对医学专业学生,教学内容应与其未来就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涉及国际医学改革大形势,适应新农合、新医改的国家政策等,让医学生把握行业脉搏,抓住变革趋势,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其次,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增加学生的课程实践,把“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医学生的见习、实习充分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实践。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个人进行SWOT职业规划分析,对新农合、新医改背景下的行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依托“形势与政策”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及经验分享,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了解,还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一个更为客观的把握。

最后,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还应增加职业道德的评价机制,这样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对于其后续的就业与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社会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现今医药行业风气不正、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摆在眼前,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有必要将医德、医风教育渗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将外在的规范逐步培养成学生内心的信念与习惯,以此来不断提高其道德实践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使医学生始终坚持“以病人为本”的信念,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 李斌雄,王祝福,赵甲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100-111.

[2] 李斌雄.形势政策教育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基于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经验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2(10):45-48.

[3] 李合亮,王辉.新媒体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10):49-52.

[4] 李小鲁.学科化视角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理念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39-44.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for Medical Students

Yu Yanan

(Students′AffairsDivisionofChangzhiMedicalCollege,Changzhi046000,China)

[收稿日期]2015-01-09

[作者简介]于亚男(1984-),女,山东淄博人,长治医学院学生处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4-0062-03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医学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