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概论”课和其他思政课关系的思考*

2015-04-10 15:44尹俊芳王志中苏果云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统一性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

尹俊芳,王志中,苏果云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关于“概论”课和其他思政课关系的思考*

尹俊芳,王志中,苏果云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思政课“05方案”,是以“概论”为中心,包括“原理”“纲要”“基础”组成的完整课程体系。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认识到各自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又要明白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做到合理分工,有机协调,共同发挥思政课的整体育人效能。

[关键词]“概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独立性;统一性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4.015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是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中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组成的完整课程体系,这四门课分别简称为“概论”“原理”“纲要”和“基础” 。这四门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我们辩证处理这四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做到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结构合理,共同发挥思政课整体立德育人的效能。处理好这四门课程的关系,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一、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之下,各门理论课对应着相对独立的二级学科和方向,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思想特色。作为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概论”“原理”“纲要”“基础”这四门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各自不同,因而必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看,四门课程各有侧重。“原理”课突出理论角度,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三大科学理论体系,阐明了物质世界发展规律、认识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从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科学认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它以哲学为起点,政治经济学为中介,社会主义理论为归宿,侧重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概论”课突出现实角度,主要讲授中国近代史国情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深化对这两大理论成果的认识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的自信;它侧重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纲要”课突出历史角度,主要讲授近现代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三个选择”的历史轨迹和必然性;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脉络和基本国情,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坚持党的领导以及坚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信念;它侧重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课突出人生角度,主要讲授的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法律规范;教学目的是着眼于大学生在人生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加强道德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四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帮助他们如何做人,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它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综上,可以看出,四门课程有截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具有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差异性,因此这四门课程既不能混淆又无法相互替代。当然这并不能否定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四门课体系完整、结构独立、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密不可分。这一点在后面阐述。

其次,从教学方法上看,四门课程有所区别。要让大学生真正喜欢思政课并“终身受益”,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思政课的讲授方法不应该采取一刀切,而应根据每门课的教学目的、性质、内容及特点采取不同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原理”课偏重于哲学学科,内容既枯燥又抽象,这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求能做到深入浅出,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寓教于乐,结合实际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从教师填鸭式教学转向学生主动参与式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和辩证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论”课偏重于政治学科,而且这门课内容繁杂,不断与时俱进,且涉及领域很多,是最难讲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讲授这门课既要有哲学、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党建等方面的理论功底,又要紧密结合适量必要的历史材料和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采取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方法,着重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性。“纲要”课偏重于历史学科,它的讲授主要用大量历史史料来阐释理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久远沉闷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主体性,以史论理,通过诠释中国近现代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基础”课偏重于学生思想实际问题,讲授好这门课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针对他们成才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总之,这四门思政课教学内容虽相对独立,教学方法各具特色,但都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的联系性和统一性

思政课四门课程虽相对独立,各有千秋,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种关系是由理论本身之间的联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四门课程之源头,四门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理论成果,它们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当中。离开马克思主义这个源头和基础,这四门课就会失去灵魂和主线,就会一盘散沙,支离破碎,不复存在。这种联系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握他们之间的联系性和统一性。

第一是注意突出重点,服务中心。在“05方案”新的思政课体系中,四门课共14个学分且都是必修课。其中“概论”课学分最多(占6个学分,其他课程占3个学分以下),任务最重,地位最特殊也最重要,它是思政课的重点和中心。它的中心地位是由思政课的性质、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结构所决定的。从性质和教学目标上看,思政课政治性比较强;它的开设是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而“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它的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和时效性最强,最能反映思政课的性质和教育目标,因此必然处于中心。从课程结构看,四门课中“概论”大约占到了总学分一半,涵盖的内容最多,承担的任务最重,且其他三门课围绕这个中心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展开,为这个核心服务。其中从“概论”和“原理”课的关系来看,“原理”是“概论”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就“概论”的主题和研究对象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就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就体系内容而言,不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总依据论、总任务论、改革开放论、总布局论、祖国统一论还是国际战略论等,既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范畴、原则等密不可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把握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也更有利于辩证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现状,有助于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性。从“概论”与“纲要”关系看,“纲要”是“概论”的主线、铺垫和论据,是为“概论”服务并把它作为归结点。“纲要”通过详尽的历史史料是为了更好论证“概论”课的理论观点,科学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历史背景、历史必然、历史经验、历史选择和历史逻辑。比如,通过讲述“纲要”课的上篇和中篇,即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才能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和掌握“概论”的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理论内容;通过对“纲要”下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学习,才能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讲授好“概论”课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即社会主义改造论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解。此外,“基础”课与“概论”课也密不可分,“基础”课主要解决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学习、思想道德问题以及法律困惑,它在各方面渗透着“概论”课的内容,也为“概论”课的学习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只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南,才能正确解答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总之,“概论”课是四门课并存的中心,讲好这门课必然要和其他三门课融会贯通,它们必须为这个中心服务。否则,忽视这个中心就会使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和思政教育功能大打折扣,忽视其他三门课程就会使“概论”课失去本源而成为空中楼阁,就会使理论远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而缺乏说服力。

第二是注意合理分工,避免重复,相得益彰。思政课这四门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分支,它们既分工明确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这四门课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比如有共同的哲学基础、理论品格、价值取向、社会理想、坚持原则等,涵盖面都比较广泛,因此内容不可避免有重复和交叉,对这些内容我们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科学处理。

首先,“概论”和“纲要”内容最有可能重复,虽然教材编写专家下了很大力气避免重复,并进行了大胆探索达到现有的层次和水平,但完全不重复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怎样讲授。以这两门课2013年修订版为例,“概论”共12章内容,其中前四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改造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是同“纲要”的中篇(1919—1949)以及下篇(1949—2012)存在内容交叉重复,这就要求在重复内容的处理上合理分工,有所侧重。“纲要”课要求以历史为主,侧重于“理论历史”,即结合历史事件来阐释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历史逻辑和历史背景;而“概论”课要求以理论为主,侧重于“理论发展”,即着重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和理论成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内容优化衔接,对“纲要”课中重点讲过的内容,在“概论”课中就要少讲,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深度扩展。一般建议教师重点讲“纲要”的上篇和中篇,讲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行,其他内容放到“概论”来讲。

其次,“概论”和“原理”相关内容也有可能重复。如 “原理”2013修订版的第六章(社会主义及其发展)和第七章(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同“概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论、总任务论、领导核心论存在着内容的交叉和重复。此外,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等内容,都是和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相关的,都可能与“原理”课的前五章的内容形成交叉和重复。针对这种重复,“原理”课要求侧重于“理论原理”,着重阐述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不必过多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这要求教师深化对马列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学习;“概论”课要求侧重理论体系,着重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要求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突出中国特色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贡献。

最后,“概论”和“基础”也有可能内容重复。比如“基础”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制建设等内容不可避免同“概论”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政治建设形成交叉和冲突。为此,在重复内容的处理上,“基础”课要求侧重于“理论运用”,它的落脚点应放到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概论”课的落脚点应放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上。

总之,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这四门课的关系,既要看到各门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要求学生完整掌握各门课的内容、性质、地位以及作用;也要看到它们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从整体上把握这四门课的相互联系。其中“原理”是基础,“概论”是重点,“纲要”是主线,“基础”是落脚点。这表现在:“原理”是其他三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概论”是其他三门课程的核心和重点,“纲要”作为主线贯穿在其他三门课程中,“基础”是其他三门课程的目的和归宿。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要统筹兼顾,分工明确,又要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功能互补,这样才能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真正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德育效能,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 王志中.试述邓小平理论概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地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1(3):17.

[3] 陈占安,秦宣.关于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对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19.

[4] 李芳,张耀灿.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结构关系思想教育研究,2008(1):66.

[收稿日期]2014-09-22

[作者简介]尹俊芳(1976-),女,山西襄汾人,山西医科大学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王志中(1965-),男,山西原平人,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苏果云(1962-),女,山西原平人,山西医科大学副教授。(通信作者E-mail:13834229419@163.co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4-0058-04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oduction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Other Curriculu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Yin Junfang,Wang Zhizhong,Su Guoyun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

[Abstract]"Program 05"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 complete curriculum set, being centered on "Introduction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composed of courses including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nd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Found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s,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college requires that we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these courses. We are expected not only to recognize their uniqueness and difference, but also to understand their intrinsic link and their unity, so as to achieve a reasonable division of work and organic coordination, and together bring their educational performances into full play.

[Key words]"Introduction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uniqueness;unity

*山西省教改项目(思政专项) “网络环境下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改项目“贯穿医学生培养过程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和方法研究”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统一性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统一性分析
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质量标准驱动”的高等教育改革:演变、特征及启示
通过“同案不同判”浅议司法统一性问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