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尧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系,四川 汶川 623002)
阿坝藏区宗教传播概述
胡尧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系,四川汶川623002)
阿坝藏区为中国藏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宗教在阿坝藏区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漫长的发展历史,在这片土地上,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原始宗教等多种宗教并存。宗教在阿坝藏区已成为当地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绝大多数居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阿坝藏区;宗教;传播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阿坝藏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宗教信仰,自成一种文化体系,这当中主要包括:公元2世纪(或更早)便传入的苯教;7世纪开始,随吐蕃不断东侵而传入的藏传佛教各流派;8世纪时,随着“茶马贸易”由波斯、大食国、回纥商人传入的伊斯兰教;近代西洋传教士带来的基督教;由内地传入的道教、汉传佛教,以及土生土长的羌族原始信仰。此文即是对历史时期阿坝藏区宗教传播情况的一个概说。
在阿坝藏区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过多种宗教。苯教作为藏族原始信仰,早在公元二世纪以前,就已经在嘉绒地区传播开来。[1]32苯教有译作“本教”、“苯波教”等等,近代也被称为“黑教”,阿坝藏区一般称之为“苯波”。
苯教作为藏族地区原始古老的宗教,它的历史和本来面目至今不为人们所熟悉。现在能够考察的苯教,已经是同佛教长期互相渗透、融合后的产物。有人将苯教列为藏传佛教的一个派别,这似乎不太妥当,虽说现在的苯教与藏传佛教有一些相似之处,但那是它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而被迫做出的改变,原始的苯教的教义可是与佛教有很多相悖之处的,“藏族佛教徒,把他们自己的信仰叫做‘宗教’,以与苯教相对;并把苯教叫做‘黑教’,以与自己的信仰是‘白’的,或纯洁的相区别。”[2]27我们不能因为它现在的面貌就把它算作是藏传佛教的一支。
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苯教起源于古代象雄的沃莫隆仁地方,[3]116-122创始人辛饶弥窝据说是与释迦牟尼处在同一时代或者更早。苯教的发展史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多勒苯(前弘期)二、卡苯(中弘期)三、居尔苯(后弘期)。[4]29阿坝藏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苯教在这一地区有悠久的传播历史,同时又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大、小金川流域在历史上一度称为苯教的大本营。直到今天,苯教在阿坝藏区还有较大的势力和牢固的信仰人群基础。
藏传佛教,又称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和一般所说的佛教的关系可以说是同源同祖而传承变化,既有其相同的一面,又有其不同的一面。
据文献所记载,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前后,即距今1300多年以前,佛教就已经传入西藏,传播路径大致有两条,一是从印度经喜马拉雅山孔道传入,另外就是从中原地区经唐蕃古道传入。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先后传入西藏,再经过藏族人民吸收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西藏佛教。所以说我们不能把吐蕃时期的佛教称为西藏佛教,而是把经过同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长期斗争、吸收、接近、融合以后形成独具特色,即西藏特色的佛教才能称作“西藏佛教”。即为近代称的藏传佛教。它和最初传入吐蕃社会并且获得—定发展的佛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部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它的出现也标志着佛苯两教在藏区经过长期斗争最终达到融合的一个终结。在藏族聚居区内,藏传佛教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使藏传佛教在西藏及其他藏族居住区域内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藏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藏传佛教很早就传入了这一区域,并对阿坝藏区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目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对于另两大宗教而言,伊斯兰教是最年轻的,它在创立之初就汲取了源自于其它宗教的众多营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进行过多次的世俗化改革,因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曾经有学者这样谈到:“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宗教能像伊斯兰教那样,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也没有哪一种宗教能像伊斯兰教那样世俗化。你很难在阿拉伯人中找到一个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你也很难分清伊斯兰教中什么是宗教性的,什么是世俗性的东西。”[5]125从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始,就从当时盛行于中东地区的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宗教中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在后来阿拉伯帝国对外征战的过程中,文化的交融使得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体系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从而逐渐成熟,为日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文化奠定了基础。伊斯兰文化体系和中华文化体系、基督教文化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化体系”。
公元八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开始传入阿坝藏区。伴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阿拉伯、波斯的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当时的松州是唐代边陲军事重镇,地域覆盖今阿坝州大部,远接甘、青境内,盛产河曲名马,而阿坝的松州又是唐代川边茶马道上最大的商贸集散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阿拉伯商人自唐肃宗时期便开始进入松州,参与茶马贸易与“以蜀锦市马”的商贸活动。[6]时间久了,为了长期维持这种商贸活动,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便干脆移居到此地,于是,伊斯兰文化便随着它的载体来到了中国。后来又经过元明清三代大量穆斯林移民的徙入和穆斯林士兵进入阿坝藏区进行屯垦,现在阿坝藏区已成为四川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伊斯兰教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发展。
先秦时期,羌人就是现在阿坝藏区原住民中的重要一支。远古时代,生活在阿坝藏区岷江峡谷的羌人,由于对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因而很畏惧各种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又如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山崩地裂等。从而羌人把各种自然现象看做是和人类似的事物,他们开始将平时接触较多,通常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自然物人格化。例如,人有灵魂,自然物各自也拥有一个灵魂。正因为如此,羌人的先祖创建了一个“万物有灵论”的概念和对“自然神”崇拜的体系。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这种对自然现象的崇拜演变成“人为的宗教。”后来传入的较具影响力的苯教、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基督教等,也促进了羌族宗教中的多种文化元素的整合。然而,直到现在,羌人的宗教仍然保留着原始宗教的特点,尚处在多神信仰的阶段。
今天,羌人原始宗教信仰表现出以“崇石”为核心体现的多神教的特性,尤其是对白色石头的崇拜。白石是一切神祗,包括羌人最高神祗———天神的象征,也象征着羌人的祖先神。羌族白石信仰和对自然神的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崇拜白石最为常见,羌人的经典史诗《羌戈大战》中大致这样讲到:远古羌人从西北的茫茫大草原通过横断山民族走廊,逐渐南迁至岷江上游一带,在其祖先神“木姐”的保佑下,白石化作雪山,羌人这才摆脱妖魔般的追兵,得以稍安。好不容易到达岷江上游峡谷之后,又遇到了当地土著“戈基人”发难,不过由于他们在梦中受到天神“几波尔乐”的启示,在部落领袖阿巴白沟的带领下,使用白石击败“戈基人”,使得羌人在这里重建他们的家园,开始新的生活。为报答神明的庇佑,给羌人部落带来永恒的和平,部落领袖阿巴白沟提出以崇拜白石来作为对天神的敬意。于是有云:“呼神神勿能应,指何物为神乎?”答曰:“用白石打灭戈基人,即报白石可也!”“白石即为吾等之神,以后如有忧患或灾难,你们可在白石神前祷佑。”[7]可以看出,天神作为至高无上的神是羌族原始信仰的核心思想,以白石作为天神的像征,这体现在羌碉顶部和每个屋顶最高点的中间以及“圣林”的高塔顶端都供奉着它。屋顶是提供给每一个家庭用来单独祭祀白石神的地方,而“圣林”祭祀仪式则成为每个村公共祭祀白石神的传统宗教仪式,被看做为羌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对自然物的崇拜被放在首位,天,地,日、月,树,火苗,河川,甚至门,锅庄,柱头等自然物在羌族的宗教观念来看是必需要崇拜的。这些自然物中,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尤其受到尊崇,而它们都是和白石崇拜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羌区,白石被广泛地供奉在山上、羌碉顶部、屋顶四角、田野边以及石塔之上。
5.1 基督教
另外,阿坝藏区的外来宗教还包括汉地信仰(汉传佛教、道教)以及源自西方的基督教。基督教为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小教派,[8]204基督教由耶稣基督于公元一世纪前后在西亚的巴勒斯坦东部地区创立,基本的教义大致包括:第一,原罪说,认为人一出生就是有罪的,终生需要赎罪;第二,创世说,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第三,天堂地狱说,认为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方能上得了天堂,而不信上帝者就要下地狱。基督教最早传入阿坝藏区是在清末,随着西洋传教士的不断进入传教,以及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边疆建设运动”鼓励基督教会在西南边疆兴办学校、医院,基督教会借此机会发展势力,到20世纪30年代,基督教势力在整个阿坝藏区东南部都比较强大。但是,这个外来宗教还是因为不能融于阿坝藏区本地的文化而受到强烈排斥,最终还是退出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历史舞台。
5.2 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最早产生于东汉中后期,早期的道派有两个:一是张角在汉灵帝熹平(公元l72-178年)年间所创立的太平道,一是张陵在顺帝(公元126-144年在位)时所创立的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一直传承不绝,并愈来愈强大。故教内外有些学者在研讨道教发展的历史时,即以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的时间作为道教创立的开端。[9]925我国的道教圣地——四川都江堰之青城山,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相邻毗连,因此道教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传入较早,有一些影响。据今汶川、茂县地方志编修机构所掌握的史料证实,大约在隋唐时,在今岷江沿岸已有道教传布。[10]66现今阿坝藏区的松潘、茂县、汶川等河谷地区都有道观分布。
5.3 汉传佛教
汉地佛教也是印度佛教同汉地之儒家思想相结合下的产物,是中原汉族聚居区本土化了的佛教,早在南北朝时期便传入阿坝藏区。[11]有研究表明:从西北路沿甘南、茂汶一带进入川西地区,是早期佛教造像传入四川的重要路线之一。[12]汉传佛教在阿坝藏区的传播主要还是在清中期以后,随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以及汉人屯兵的进入,在这些新移民的聚居区内开始出现为数不少汉传佛教寺庙。
阿坝藏区作为连接“西北—西南”文化圈和汉、藏这两个文化圈的重要地理区域,在西南文化地理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在阿坝藏区已成为当地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绝大多数居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阿坝宗教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揭示阿坝藏区宗教文化在历史时期的作用以及历代实行的宗教政策与实际效果,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民族宗教政策服提供历史借鉴。
[1]史略编委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史略[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2]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张云.上古西藏与波斯文明[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4]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马德邻.宗教,一种文化现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马勇.松潘回族源流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6).
[7]徐铭.羌族白石神信仰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8]王恩涌.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中国道教协会.道教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10]燕松柏,雀丹.阿坝地区宗教史要[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1993.
[11]霍巍,罗进勇.岷江上游新出南朝石刻造像及相关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12]袁曙光.四川茂汶南齐永明造像碑及有关问题[J].文物,1992,(2).
责任编辑:邓荣华
B91
A
1672-2094(2015)01-0020-03
2014-11-27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宗教传播途径研究》(编号:10SB081)和阿坝师专校级青年基金课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宗教区域传播途径研究》(编号:ASC09-09)研究成果之一。
胡 尧(1982-),男,四川彭州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历史地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