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川,刘星锐
(1.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2.成都市青白江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四川 成都 610300)
试论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思想
杨 川1,刘星锐2
(1.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610059;2.成都市青白江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四川成都610300)
乔治·凯南作为美国著名的外交家和学者,在历史上被称为“遏制之父”或“冷战之父”,因为美国二战后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苏联及其盟国的外交政策深受其于1947年提出的“遏制”(港台译为“围堵”)战略思想的影响,在整个“冷战”期间甚至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美国的对外政策中看到“遏制”思想的影子。凯南的“遏制”思想到底对美国的外交产生了多大影响?而美国实施中的“遏制”政策与凯南本人所提倡的“遏制”又是否有区别?这正是本文试图解答的。
乔治·凯南;遏制;思想
凯南说到底也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凯南现实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典型表现莫过于他的‘遏制’政策”[1],他更多的是从美国的国家实力以及现实的国家利益出发来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在《美国外交:1900—1950》一书中,他认为美国过去的外交政策过分强调了“法律—道义因素”,这只会使得美国的外交陷入困境。经过长期对苏联以及美国所求利益的分析,他认为“遏制”理论是最能够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
乔治·凯南作为一名学者以及出于对自己外交工作的需要,长期从事对俄罗斯的研究,在业界内被称为“苏联通”。1946年2月22日,当时作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国内发出了一份八千字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对苏联战后的政策、态度、行为动机以及美国的应对之策等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建议。而后在1947年7月,凯南在《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这篇文章署名“X”,这是对他“八千字报告”的进一步阐释,在这篇文章中他也首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遏制”战略构想。他认为,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在于“俄国人那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2],并且对理智逻辑无动于衷,但却对武力十分敏感,真正遇到强大阻力时会选择退让;此外,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苏联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就是一块道德上和思想上的遮羞布;苏联二战后的外交政策目标是扩大自身势力范围,进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和影响。
正是基于自己的分析判断,凯南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对苏合作政策是不正确的,美苏两国的利益诉求是完全不同的,苏联只会是美国的竞争对手而非伙伴,因此,美国的对苏政策必须是“遏制”苏联的对外扩张倾向,把苏联的影响限定在本土以及东欧范围内,阻止其向外的进一步扩张。对于当时急需恢复发展的欧洲各国以及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而言,同时都面临着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选择,而正当苏联扩张的恐惧在西方世界蔓延时,凯南的“遏制”思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也直接成为杜鲁门主义的理论依据,对于战后“冷战”格局以及美国的整个外交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以凯南“遏制”战略思想的为理论依据的杜鲁门主义在国际舞台上大行其道,拉开美苏之间的“冷战”序幕,进而造成美苏两国的全面对抗,对苏联遏制的全球化、军事化时,凯南却站出来反对美国的这一政策行为,因为,他认为这是政府对他“遏制”战略思想的滥用和误读,所谓的“杜鲁门主义”就是反共十字军,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68号文件则只会导致全球军事遏制。他认为,这与自己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因而又开始抨击美国的这一遏制政策。
2.1 遏制所依赖的抵抗力量
杜鲁门及其继任者所造成的全球军事遏制是凯南极为不满的地方,当然,他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中提出的以“抵抗力量”进行遏制确实也没有把这种力量说明白,这就造成了当政者的个人误读。而事实上,他在1967年的《回忆录》中就提出“遏制苏联,就是以政治手段遏制政治威胁,不是以军事手段遏制军事威胁”。他认为,抵抗力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必须保持西方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他在“八千字报告”中就提到,“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内部问题,加强我们人民的自信、纪律、士气和集体精神的每一项果断有力措施,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其价值可以抵得上一千份照会和联合公报”。凯南认为,美国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增强自身的实力并且加强西方世界内部的团结,这也可以为苏联及其盟国起到一种“榜样”作用。
其次,充分利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瓦解社会主义阵营。1948年南斯拉夫不满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而粗暴地干涉其内政,这导致了南斯拉夫被开除出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裂,凯南此时就不断建议美国政府利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矛盾,“鼓励社会主义国家同苏联闹独立”[3]。而1961年,凯南出任美国驻南斯拉夫大使,致力于利用并扩大东欧国家与苏联的分歧。
最后,“竭力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苏联政权的垮台或逐渐软化”[4]。其实,这是一种“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他坚定地认为,促使苏联变化的真正力量来自于其内部,而外部的力量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性作用。因而,他主张对苏联接触和谈判,而一味地孤立只会适得其反,通过改善美苏两国的关系来对苏联内部施加影响从而导致苏联崩溃或至少软化其态度。
2.2 遏制的范围
针对这个问题,凯南最初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中认为应该在任何地方对苏联进行遏制,但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提出在全球对苏联的扩张进行遏制不可行时,凯南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很快就改变了自己最初的设想,认为不管是从美国有限的实力,还是从维护自身战略利益目标出发都应该只是重点遏制。而全球遏制只会增加美国的负担,因此,当杜鲁门要对希腊和土耳其进行援助时,他坚决认为只应该援助希腊,这是从美国的实力以及未来维护欧洲的团结统一出发的。此外,当美国对朝鲜战争进行干涉时,他虽然同意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开进朝鲜半岛,但是却不同意美国越过三八线,因为他主张美国进行一场有限的战争而非与苏联或者中国的大规模对抗。
而对于诸如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才是凯南认为应该重点遏制苏联的地方。对于德国,他认为将来德国一定会实现统一,他建议美国应该努力使德国亲美,加大对欧洲的经济援助,因此他大力推崇“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的实施,希望通过该计划可以实现欧洲各国的经济复兴,增强欧洲的经济实力。至于日本,由于日本战前是东亚各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实力也最为雄厚,并且国内的共产主义活动在战后愈发活跃,而要真正实现在日本抵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渗透,必须“在政治上促进日本国内稳定”“在外交上使日本与美国协调一致”[5]。
综上所言,凯南正式基于对苏联行为根源的深入分析才提出了自己的“遏制”战略思想,而对于其他人而言则更多地只会过分看重“遏制”这一字眼儿,以致造成了不少的争论和误读,基于对一种的误解,凯南被认为是一个“绥靖主义者”,而对于第二种则也被认为是对苏联的一种妥协。其实,凯南的遏制理论一共有三个目标,对苏联的遏制只是其“遏制”战略构想的第一步,他认为关键还是要促使苏联自身的和平变革。
凯南所提倡的“遏制”战略思想与美国实际实行的“遏制”政策尽管有所区别,但是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搞垮或至少削弱苏联,而事实是苏联也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最后走向了崩溃。尽管遏制政策被全球化、军事化,其实从凯南的角度来看这只是程度上的轻重缓急,遏制的范围不要过大,在遏制中军事手段不是不可以运用,比如针对巴尔干和南欧等地的情况,凯南就极力主张美国的军事援助,对苏联绝对不妥协,凯南反对的是全球军事遏制并且忽视政治遏制,而这种情况是对“遏制”战略思想的极端运用,往往造成用力面太广且操之过急,更像是一种战术而非战略。
不过,由凯南开启的遏制大门也确实给世界带来了影响,正是其思想在实践中走向了极端,美国与苏联在全球展开了竞争,在欧洲以及亚非拉等地区,通过亲自参与或是通过代理人,给当地造成了长期的动荡与分裂,“冷战”和核大战的阴影一直笼罩了全球40余年,甚至直到现在,朝鲜半岛、东欧地区、中东等地依然存有“冷战”的遗留症,而针对现如今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战略,其实质也是对中国的一种围堵。应该说,尽管凯南本人在发现该理论被滥用之后不久就离开的政府部门,自称是一个“局外人”,但是凯南的“遏制”战略思想从诞生起就受到了美国的重视并被发挥和运用,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也对全球的战略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社,1983.
[3]张小明.不应该误解乔治·凯南的“遏制”概念[J].美国研究,1996,(2).
[4]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战后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詹欣.美国与朝鲜核问题的历史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7,(2).
[6]崔丕.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构想散论[J].东北师大学报,1998,(2).
责任编辑:邓荣华
K 712
A
1672-2094(2015)01-0004-03
2014-10-29
杨川(1991-),男,四川遂宁人,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年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刘星锐(1990-),女,四川营山人,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