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胜,刘 忠
(1.成都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100 2.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产品通用质量标准体系
郭文胜1,刘 忠2
(1.成都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四川成都610100 2.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由于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普及,终端上应用软件产品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市场上应用软件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本文给出了移动智能终端上应用软件产品的定义,通过对现行国家软件标准进行裁剪和修订,提出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产品的质量模型、市场生命周期模型、阶段节点质量控制策略,用于指导应用软件产品供方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应用发布平台对应用软件产品对产品的符合性评价,切实保护广大终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本文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已经成功应用在某地方标准的编制上.
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产品;质量模型;生命周期模型;质量控制策略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用户规模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人们对运行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的应用软件产品的依赖在不断增强,使用应用软件产品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然而,由于应用软件产品的开发一般基于开放操作系统,设计简单、开发门槛较低、进入市场周期较短,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应用软件产品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加上市场监管较弱,没有针对性的产品质量体系规范,应用软件产品的质量问题日显突出.例如,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功能失效、死机、重启、丢包、响应慢、不稳定;软件内容涉嫌黄赌毒;甚至软件本身涉及窃取账号、购物欺诈、恶意扣费、窃取隐私、骚扰用户等,这些质量问题严重损坏了终端消费者合法权益[1].因此,如何从应用软件产品产、供、销环节上建立标准,规范产品的开发质量、在产品进入市场前对其进行符合性评测,以此手段规范应用软件产品质量、保护终端消费者合法权益显得十分必要.
应用软件产品是一种通过商业方式在移动智能终端上提供消费者使用的现货产品,终端消费者或需方对其特征和其质量没有任何影响.典型的商业方式是,应用软件产品的供方(个人独立开发者或企业应用开发商)开发并提供产品,产品的销售方(在线应用发布平台)以收费或者免费方式提供产品给终端消费者自由下载.
由于应用软件产品大多具有界面简洁、功能少、使用简单等特点,用户文档较少甚至没有,产品的相关信息由产品销售方在应用发布平台内在线展示给消费者或用户,在线展示信息是供方和需方交流的唯一手段.因此,销售方或应用发布平台应把实质性信息提供给需方使其能按自己需要来评价产品的质量,以决定是否下载使用.
同时,由于应用软件产品可能要在各种环境中运行,并且用户没有机会与类似产品作性能比较并作出选择.销售方需要一种方式以确保应用软件产品供方给予终端消费者的服务信用.一些销售方可能选择第三方的评价或认证,以协助其提供这种信用.
本文针对移动智能终端上应用软件产品的使用特点,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总结有代表性的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开发、商业运营企业的成功经验,对现行国家软件标准[2-11]进行裁剪和修订,建立应用软件产品质量模型、市场生命周期模型、阶段节点质量控制策略,用于指导应用软件产品供方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应用发布平台对应用软件产品上架前对产品的符合性评价,切实保护广大终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研究的主体是移动智能终端上应用软件产品(以下简称应用软件产品),对其范围的界定是本文建立质量规范体系的基础,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后,本文给出的定义为:是指由市场驱动的需求而定义的、通过商业方式提供的、运行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上的、提供最终用户在应用发布平台下载的、其适应性已经得到各类商业用户证实的商业现货软件产品.应用软件产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用软件产品不具有完整的客户端/服务器系统特征模式,软件本身不会做复杂的数据处理.如果应用软件产品是某网络应用系统的一部分,产品本身可能作为系统客户端的人机界面和数据展示界面部分,运行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如智能手机、ipad、智能可穿戴设备等;
(2)如果应用软件产品是某网络应用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仅仅考虑应用软件产品作为系统客户端应用的部分,不考虑服务器端系统的部分;
(3)应用软件产品归类于商品范畴,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应用软件产品供方不提供软件程序源代码;
(4)相对于一般的应用软件系统,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产品功能简单,在线获取,不提供完整的产品说明文档;
(5)因商业目的,应用软件产品在应用发布平台内(如:APP应用商店,企业电商平台、官网)提供消费者自由下载。因此出于科研、学习和其他非商业目的使用应用软件产品的,均不在本文考虑范围.
图1 应用软件产品内部和外部质量
到目前为止,国家已经发布并实施了一系列软件质量模型(见文献[3-5])及指标体系(见文献[6-11]),这些模型针对通用的软件系统,由于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产品的特殊性,本文对通用质量模型进行了裁剪、调整和对部分指标重新定义,形成针对应用软件产品的内部和外部质量模型、使用质量模型,如图1所示.由于应用软件产品只考虑客户端系统、不提供源代码,本模型对国家通用软件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质量模型的修订为(对于指标树中有关联关系的指标节点A、子节点B、孙节点C可表示为:A、A.B、A.B.C):
(1)整体删除可维护性[6],移除共26个页节点特性指标;
(2)将安全保密性和依从性向上提升一个层级,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视角出发,凸显国家、社会对安全和内容合规性的日益重视程度;
(3)删除可移植性中适应性.操作系统适应性、适应性.数据库适应性、适应性.组织环境的适应性、移植完整性.移植正确性、移植完整性.移植一致性,共计5个页节点特性指标;
(4)删除可靠性[5]中成熟度.失效度(3级指标)、成熟度.故障度(3级指标)、成熟度.测试度(3级指标)、成熟度.容错性.正常运行度(4级指标)、成熟度.易恢复性.修复成功度(4级指标),共计11个页节点特性指标;
(5)删除效率[6]中时间特性.处理效率(3级指标)、容量(2级指标)、资源利用性.传输利用性(3级指标),共计8个叶节点特性指标.由于时间特性.时间效率针对整个软件系统,因此在指标定义时需要定义标准的服务器端系统和网络传输环境.
应用软件产品的使用质量指应用软件产品使指定用户在特定条件下获得与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满意度和可信度相关的规定目标的能力.本模型在对国家通用软件系统的使用质量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可信度特性指标,描述用户对应用软件产品质量信用的评价.
图2 应用软件产品使用质量
作为一种商品,应用软件产品特点是产品的使用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主要依赖移动互联网,该特点和一般的软件产品系统线下市场销售模式有本质的不同.应用软件产品最终的目的是提供智能终端用户使用,产品的供方获取一定的商业利益.考虑市场因素,应用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模型如图3所示,包括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产品使用、市场管理和产品淘汰五个阶段.
为了规范产品市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本文认为应该从生命周期模型中产品验收、线上展示、使用评价、产品分析五个关键节点根据应用软件产品质量模型对应用软件产品进行质量评测并采取不同的质量控制策略,如表1所示.
图3 应用软件产品市场生命周期模型
表1 应用软件产品市场生命周期模型中质量控制策略
3.1 产品生产阶段质量控制规范
产品生产阶段的质量控制节点是出厂前供方/开发方对产品的验收测试,验收原则是根据产品说明对产品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满足产品说明的要求.
3.1.1 产品说明
产品说明由应用软件产品供方提供的、陈述应用软件产品各种性质的文档集,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潜在的应用发布平台发布产品前对该软件进行符合性评价,产品说明文档形式包含但不限于:需求规格说明文档、供用户查阅的帮助文档集、在线辅助视频资料、使用引导说明、应用产品相关技术文档等.
产品说明应有的陈述包括:产品标识和标示;功能性陈述;;可移植性陈述;安全性陈述;可靠性陈述;效率陈述;易用性陈述;依从性陈述.其中产品的标识和标示包括:唯一标识、名称、版本、发布日期、图标、销售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工作任务和服务;依赖的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无线通信网络等.
3.1.2 测试文档集
测试文档集是由应用软件产品供方提供,用于证实应用软件产品和供方提供的产品说明要求的符合性,测试文档集包含允许作这种证实的全部元素.
测试文档集应包含测试计划、测试说明、测试结果(报告).测试文档集可由一个文档或多个文档组成.
3.2 产品营销阶段质量控制规范
应用软件产品通过供方的验收测试后,供方通过一定的渠道选择应用发布平台,通过应用发布平台上架、展示和营销产品,达到让消费者下载使用产品的目的.
应用发布平台是指通过商业方式、借助移动互联网(或互联网)为移动智能终端用户提供应用软件产品下载服务的在线平台,简单说,就是应用软件产品的销售市场,例如APP应用商店,手机厂商自营销电商平台等.
3.2.1 产品符合性评价
应用软件产品在应用发布平台作为商业现货软件产品提供消费者下载之前,应用发布平台或其委托的第三方应对该应用软件产品进行产品质量符合性评价.符合性评价的目的是测评应用软件产品质量是否满足产品的设计需求、法律法规约定,以及行业通用质量要求.
符合性评价的先决条件是:产品说明文档集存在且可用、应用软件产品项存在且可用.
3.2.2 符合性评价活动
符合性评价活动分为四种:
A.产品说明符合性评价
实施符合性评价以确定供方提供的产品说明与产品说明要求的符合性.
B.应用软件产品的符合性评价
通过产生符合测试文档集要求的测试文档来实施符合性评价,以确定应用软件产品与行业最低质量要求、通用质量要求以及产品说明要求的符合性,通过符合性评价的产品便符合应用发布平台的上架要求.
3.2.3 第三方符合性评价过程
第三方指独立于供方,对供方提供的应用软件进行的测试的实验室.第三方可以是根据某种认证模式工作的测试实验室,或是独立于应用软件产品供方的应用发布平台内部测试实验室.
供方将应用软件产品提供给第三方,供方还可以提供测试文档集.
当供方仅提供应用软件产品而没有提供测试文档集时,第三方应:
A.依据符合性评价活动的要求,对产品说明、应用软件产品实施符合性评价;
B.将结果记录在符合性评价报告中.当供方提供应用软件产品和测试文档集时,第三方应:
A.依据符合性评价活动的要求,对产品说明实施符合性评价;
B.依据测试文档集要求的要求,对测试文档集实施符合性评价;
C.依据符合性评价报告的要求,将结果记录在符合性评价报告中.
3.2.2 产品信息展示审核
应用软件产品通过第三方符合性评价后,应用软件的市场方,应用发布平台即可上架销售该产品,提供给消费者自由下载.由于产品的相关在线信息是供方和消费者交流的唯一手段.因此,平台方或应用商店应该把实质性信息提供给消费者使其能按自己需要来评价产品的质量,并最终决定是否下载使用产品.
为保证信息展示的完整性,本文认为产品在线展示信息至少包含:产品基本信息(产品标识、名称、版本、应用程序包规模、发布日期)、产品依赖的环境(硬件、操作系统、软件、无线通信网络)、开发者和供方(开发者、经销商的名称和联系方式)、功能简介、终端消费者评价、声明(无病毒声明、有无广告声明、有无第三方插件声明、调用系统权限说明).
平台方需要定期审核产品展示信息的完整性和合规性.
3.3 产品使用阶段质量评价规范
产品生产和产品营销阶段关注产品的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图1),然而除了产品的内外部质量外,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的用户体验或在不同环境下的产品使用质量(图2),由于市场应用软件产品功能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产品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显然是开发者或供方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一个用户体验良好的产品能有效地延长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
在产品使用阶段,应用发布平台或市场方应该提供消费者对产品使用的反馈信息的在线渠道,并且设计结构化的调查问卷表,在线自动收集和整理消费者使用评价,提供产品开发方/供方改善产品的使用质量,即产品的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满意度和可信度.
3.4 产品管理阶段质量控制规范
产品管理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发布平台对已进行通过符合性评价的应用软件产品进行周期性的或临时性的再次评价,以便应用软件产品符合:(1)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要求;(2)最新的标准要求;(3)产品更新的需求,最后将没有通过评价的产品下架.
对平台内现有应用软件产品进行再次评价时,要考虑前次的符合性评价,然后:
A.文档和软件中的所有变更部分都应予以评价,视同新的应用软件产品;
B.预计要受到变更部分影响的,或受到所要求的系统的变更影响的所有未变更部分均应予以评价,视同新的软件;
C.其他所有部分至少按样品进行评价.
为了方便用户更便捷地下载到质量更好、体验更佳的软件产品.应用市场方宜对应用软件产品产品进行分级:
A.对于所有通过应用发布平台符合性评价的应用软件产品产品,如果供方在提供的产品说明中规定的质量属性的值明显低于市场同类优秀软件产品相关属性的值,则该应用软件产品应作为优先级别较低或不被推荐的应用.
在应用发布平台内的应用被用户下载使用后,如果在用户评价中存在安全性、功能符合性和比较严重的稳定性方面的问题,一经查证属实,则该应用会被下架处理,直到应用提供者将所存在的问题解决不再复现方能再次进入应用发布平台,但推荐优先级会被降低.如果经过两次以上用户举报,则该应用应从应用发布平台下架。如要上架,应新启动完整的符合性评审流程.
随着移动互联网井喷式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移动智能终端上应用软件产品质量问题日显突出.本文认为,要监管应用软件产品质量,从根本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我们必须从应用软件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出发,从产、供、销、管等环节上建立闭环评测机制和规范.同时,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以及移动互联网执法部门需要紧密协同,让规范真正落地.本文提出的部分模型和方法已经成功应用在某地方标准的编制上.
[1]徐雪梅.手机App应用前景及发展瓶颈探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3:69-70.
[2]GB/T 25000.51-2010_软件工程_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与评价(SquaRE)商业现货(COTS)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
[3]GB/T16260.1-2006软件工程产品质量第1部分:质量模型.
[4]GB/T16260.2-2006软件工程产品质量第2部分:外部度量.
[5]GB/T16260.3-2006软件工程产品质量第3部分:内部度量.
[6]GB/T29831.1-2013系统与软件功能性第1部分:指标体系.
[7]GB/T29832.1-2013系统与软件可靠性第1部分:指标体系.
[8]GB/T29833.1-2013系统与软件可移植性第1部分:指标体系.
[9]GB/T29834.1-2013系统与软件维护性第1部分:指标体系.
[10]GB/T29835.1-2013系统与软件效率第1部分:指标体系.
[11]GB/T29836.1-2013系统与软件易用性第1部分:指标体系.
The Product Q ual i t ySt andardSyst emofAppl i cat i onSoft w are i n Mobi l e Int el l i gent Terminal
GUOWensheng1,LIUZhong2
(1ChengduNationalInstituteofProductsQualitySupervisionandInspection,ChengduSichuan610100 2Leshan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LeshanSichuan614000)
Withthepopularityofmobileintelligentterminal,theapplicationsoftwareproduct running in mobile intelligent terminal is explosively growing,the quality issues of application software produc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market which have seriously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ofthemobileInternetindustry.Theapplicationsoftwareproductsinmobileintelligent terminal is defined in this paper,by tailoring and amending the general software quality module throughtheexistingnationalstandards,anewproduct quality module and its market life cycle model with stage node quality control strategy on application software are proposed to guide the application software providers to improve their product quality,to standardize conformity assessment,which results in effectively protecting the end consumers'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ModelsandmethodspresentedinthispaperhasbeenusedsuccessfullyinaLocalstandards.
Mobile Intelligent Terminal;Application Software Product;Product Quality Module;MarketLifeCycleModule;QualityControlStrategy
TP391
A
1672-2094(2015)01-0159-06
责任编辑:张隆辉
2014-11-18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年度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产品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规范》(编号:2014XM100.265)研究成果之一.
郭文胜(1968-),男,四川成都人,成都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
刘忠(1968-),男,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