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文字编校差错与防范

2015-04-10 09:40余志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工具书编校差错

余志虎

(安徽行政学院 《华东经济管理》编辑部,安徽 合肥 230059)

高校学报文字编校差错与防范

余志虎

(安徽行政学院 《华东经济管理》编辑部,安徽 合肥 230059)

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夯实语言文字应用基础,增强纠错意识和判断差错的能力,要善于利用工具书,养成良好的编辑习惯,并坚持自校与互校相结合。如此,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少出或不出差错,编出精品文章。

高校学报;文字编校差错;纠错意识;纠错能力

高校学报是一个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窗口,因此一所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所学校治学之道和学术风气的好坏,而要提高学报的质量管理水平,其中文字编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文字编校中出现差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试图分析差错出现的原因及其类型,探究减少编校差错的途径,以期对提高学报以及其他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有所裨益。

一、出现文字编校差错的原因

(一)作者方面的原因

目前很多学报编辑部都要求用电子文本投稿,而作者大多是运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文字,由于其中同码词汇较多,输入时难免会误用同音字词,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去认真校对,出现差错是必然的;有的作者引用参考文献不认真核对,甚至引用马列经典著作时也不细心,结果错误百出;有的引用古代诗文时不去查阅原著,而是凭记忆写出,或即使按原著录入,也不认真核对;有的作者因水平所限,分辨不出词语正误,往往以错为对、习非成是;有些年轻作者有颠覆传统、颠覆语法规范的“爱好”,认为把语句写得晦涩难懂是水平高的表现。另外,有的作者为了拼凑论文数量,或为了突击完成课题,因此文章粗制滥造、错别字连篇。更有甚者,个别作者突破了道德底线,剽窃他人的论文,由于是东拼西凑,所以差错必然较多。

(二)编辑方面的原因

学报作为高校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理应受到学校的重视,但实际情况是,一些高校往往并不重视,编辑部在学校常常被边缘化。因此,有些学报编辑不愿在业务上深入钻研,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有的学报编辑是教师兼职,即使是专职编辑,也只是应付工作。另外,由于普遍使用电子文本投稿,少数编辑在加工时比较敷衍,甚至有的编辑以文责自负为借口,放弃对稿件的加工,将电子文本直接排版。凡此种 种,致使高校学报的编校差错比其他刊物编校差错明显要多。

(三)审稿方面的原因

审稿环节对提高学报的编校质量至关重要。但少数审稿人可能是工作较忙,审稿时比较草率,没有指出稿件中的差错。有的审稿人尽管认为文章应该修改,却只是笼统地提出“修改后再审”或“修改后可以刊发”的建议,而不指出具体的修改点,结果让作者修改时无所适从。

(四)录排方面的原因

录排员录入编辑在原稿或校样上修改的文字时,一般用查找法在电脑中寻找相应的修改点,这虽然方便,但也容易出现错误,或当改的而未改,而不当改的却改了。另外,由于文章中的一些计算公式不像文字那样可以直接由word排版转换成排版软件进行排版,需要录排员重新录入后才可以排版,这也易出现差错。

(五)印刷厂制胶片和其他环节的原因

一般来说印刷厂出差错的几率较低,但在制胶片环节中也有可能出错。另外,印刷厂按编辑的要求改动文字,却没有发校样送编辑过目,擅自决定上机印刷,结果容易造成印刷错误。

二、文字、词语错用类型举要

学报文字编校差错的类型很多,以下仅对学报常见的字词错用情况进行归纳。

(一)字形相近致错

如“己”、“已”和“巳”三个字,字形相近,容易出错,需要编辑仔细辨认。再如“侯”错为“候”,“亳州”的“亳”错为“毫”,“阈值”的“阈”错为“阀”,“选拔”的“拔”错为“拨”,“神祇”的“祇”错为“祗”,“戊”、“戌”与“戍”三字错用等。

(二)音同音近且意义相关联致错

这类错误在编校差错中出现得最多,原因是词义接近,作者难以区分,或者是拼音录入时重码致错。如必须——必需、营利——赢利、侦察——侦查、反应——反映、截止——截至、考察——考查、爆发——暴发、声明——申明、权力——权利、度过——渡过、界线——界限、巨变——剧变、清静——清净、熟习——熟悉、以致——以至、蒸气——蒸汽、其间——期间、察看——查看、探寻——探询、含意——含义、接收——接受、本义——本意、震动——振动,等等。

(三)词义无关联但音同音近致错

常见的主要有:包含——包涵、有利——有力、不利——不力、合龙——合拢、经纪——经济、内涵——内含、辩证——辨证、启示——启事、事务——事物、形式——形势、休养——修养、留念——留恋、情节——情结,等等。

(四)使用旧字形致错

1986年国务院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和1988年国家语委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对一些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了恢复使用和类推简化处理,如“囉”简化为“啰”,“賬”不仅简化为“账”,而且与“帐”字作了分化;“叠”与“覆”恢复使用,并同“迭”和“复”作了分化;“黏”和“粘”在读音、使用上作了分化;“像”表示同某物相同或相似以及“如同”“似乎”等意义时不再简化为“象”。[1]577有了新规定再用旧字形就是错用。

(五)使用词典不收的词

有的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未收录,而有的作者却常常使用,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只收“根植”而不收“植根”,只收“签订”而不收“签定”等。其他如“作为”与“做为”、“分量”与“份量”、“几率”与“机率”、“本分”与“本份”、“水分”与“水份”,等等。以上每组词中后面的词词典均不收,不属于同义异形词,不应使用。即使类似“成分”与“成份”等同义异形词,也应使用推荐词形。[1]592

(六)其他错用情况

一是成语改字或误用。例如把“各自为政”改为“各自为战”,把“明日黄花”改为“昨日黄花”等等。适当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表述简洁,而错字或误用则贻笑大方。

二是生造词语。有些作者写文章用词随心所欲、别出心裁,喜欢生造词语,以显得有水平。对此,编辑在加工稿件时要仔细推敲,予以改正。

三是外国地名和人名的汉字译写不用通用译名。目前,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已有国家标准,要求用字统一[1]118;有些外国人名的汉字译写尽管没有统一规定,但著名人物还是有通译用字,应以《辞海》等工具书的通用译名用字为准。

四是结构助词错用。这类错用比较普遍,其原因有不愿区分和分辨不清两种,特别是定语标志“的”字与状语标志“地”字相互混用,编辑也常常出现漏改。

三、减少文字编校差错的主要对策

(一)做到“一个夯实”“两个增强”

所谓“一个夯实”,即夯实汉语言文字应用基础。编辑无论是学什么专业的,仅仅靠学校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编辑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而最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知识,这是编辑的看家本领。首先要尽可能多识字,并且要掌握大量的词汇,注意区分其用法。虚词的用法灵活,更要下功夫学习。只有这样,编辑在修改加工稿件时才能避免掉入词语误用的陷阱。学习任何语言,掌握词汇都是难点,如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就收录词语65 000个。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词汇还在不断增加。实际上,常用词错用恰恰是文章中最常见的,编辑稍不注意就容易忽略过去。有些差错往往与读音有关,作者错读造成了字词错录,而编辑错读就难以发现差错。例如,一篇文章中引用李煜《虞美人》词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作者可能是将其中的 “似”字误录为“是”字。有的文章还使用与通用汉字字形相似的异体字,如作者可能把“证券”读成“证juàn”,由于词库中无错读的词,只得先输入“证”字,再找“劵”字,字形虽相似,实为错字。

因此,编辑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在字音、字义、词语辨析以及语法、逻辑、修辞的学习方面下功夫,在编校实践中使自己的语言文字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所谓“两个增强”,即增强纠错意识和增强判断差错的能力。编辑只有增强了纠错意识,才能对差错具有敏感性,在加工稿件时才能带着纠错眼光去审视稿件,找出差错;只有增强了纠错意识,编辑才能不崇拜任何人,注意力始终放在找出差错方面。即使对专家的文章,编辑也不应盲目崇拜。有的文章如果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因此即使专家也容易出现差错;或者即便是在专家自己的研究领域,其所写的文章也难免会出现语法、逻辑等方面的错误,或出现文字录入的差错。例如,上海新闻出版局特聘图书质量检查组审读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咬文嚼字》月刊编委金文明,就曾在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等三本散文集中找出126处差错以及7个有待商榷之处,写出了《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辨》[2]。试想,如果余秋雨的三本散文集的责任编辑具有较强的纠错意识,就会对所编的书稿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核实,要么查阅工具书,要么请作者核实。要减少学报的编校差错,编辑增强纠错意识是前提,而增强判断差错的能力是基础,编辑仅仅有纠错意识,如果判断差错的能力不强,就难免眼高手低。

(二)充分利用工具书

工具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绝大多数差错通过查阅工具书都可避免。因此,编辑应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查阅工具书的好处是,不仅可以用准词语,也能使编辑的知识不断积累。人的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编辑通过查阅工具书,多次无意记忆的长期积累,其知识水平必然会不断提高。从另一角度说,对待查阅工具书的态度是检验人们工作作风是否严谨的重要尺度,凡是从事与文字有关工作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大都重视查阅工具书。例如中央电视台已故著名播音员罗京就把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翻烂了[3],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出差时都随身带一本《新华字典》[4]。

(三)增强编辑意识,养成良好的编辑习惯,坚持自校与互校相结合

编辑意识就是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敏锐的纠错意识,这要通过长期的编辑实践逐步形成。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快速、准确地阅读并且不漏字,这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能够很快地找出文章中的差错和问题,是编辑与作者的最大区别,也是编辑的职业优势所在。要确立和保持这种优势,编辑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因此,编辑在加工稿件时要改“一目十行”为“十目一行”,特别是对容易错录为形似或同音字词的更要仔细辨认。其次,要顺着作者的思路阅读,注意可能出现的用词不当、语法和逻辑错误、标点错误等。再次,要坚持在作者原稿上加工稿件,并且修改之处的字迹不能潦草,以便于录排员辨认。第四,必须坚持自校与互校相结合。实践证明,即使编辑坚持了三校、四校,也不能保证不出差错,而互校会使差错率进一步降低。

[1]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中国标准出版社.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二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陈海妮.金文明:我为什么要“咬”余秋雨[EB/OL].(2003-06-30).http://www.xinhuanet.com.

[3]王忠奇.评析罗京身后留美名:风范长存人间颂[EB/OL]. (2009-11-27).http://media.people.com.cn/GB/index.html.

[4]韩金山.孙道临的新华字典[EB/OL].(2011-01-18).http:// paper.jyb.cn/zgjyb/html/2011-01/18/content_41085.htm.

(责任编辑:毕士奎)

Analysis of Text Editing Error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University Journals

YU Zhi-hu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Anhu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Hefei 230059, China)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shoul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language applications,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error corrections and the ability to judge errors as well as making good use of reference books. In addi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journal editors to stick to the combined practice of intra and mutual proofreading. Only in this way, the journals with few errors or without errors can be published, and quality papers can be brought forth.

university journal;text editing errors;consciousness of error correction;ability to correct errors

G232.2

A

1008-7931(2015)03-0057-03

2015-03-20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七届编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2013ZC34)

余志虎(1962—),男,安徽舒城人,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编辑学、管理学。

猜你喜欢
工具书编校差错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诗词工具书二种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编校手册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
网络时代工具书阅览室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