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

2015-12-24 06:17高法成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才政府专业

高法成(广东海洋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

高法成
(广东海洋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问题具有较大的复杂性,而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势将成为阻碍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在我国进入新的阶段,培养方式的优化成为关注的重点。借用更为系统的理论视角,将高等院校、社会工作机构和政府作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优化的主要参与者,从三方各自的优势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达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优化。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社会工作机构;高校;政府;社会管理创新

自从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1]的要求以来,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成为从政府到培养机构关注的重点,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动态的积累过程,涉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机制、培养监督和培养检验等多个方面和领域,如果在探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时,只有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构)单一的视角,难免会使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陷入发展的误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政府、高等院校和社会工作机构三个方面,只有多维度准确把握三方的相关情况,用立体化、全方位的研究视角,才能全面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达到优化的最终目的。

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认识——社会管理创新的视角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规,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组织,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而社会管理创新,则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式,也是一种职业和专业,它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对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20世纪40年代前后的欧美国家,伴随着政府对市场和社会领域干预力度的增强,尤其是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这些国家相继通过了一些社会政策或立法,确立了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制度并将其作为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由此,社会工作逐步从单一的慈善手段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并确立了一套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制度。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宏观背景下,重新思考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

欧美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模式: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徒式”专业教育,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技术理性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1980年代以后逐渐盛行的交互反思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2]我国作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部署后,客观上要求我国的社会工作要从过去的“行政性非专业化”尽快向职业化、专业化过渡,与这种客观要求相对应的就是社会工作人才素质能力的专业化。[3]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工作是由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承担的,为困难群体提供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4]杨雪梅调查了近五十所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几乎所有的学校在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择上都模仿西方的模式,大同小异,这些课程不一而足,缺少针对性,忽视了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和分工的进一步要求。[5]于是,在具体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国研究者提出了本土化、职业化、就业化、资源整合四种主要培养学说,其中前两种学说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应考虑如何能培养出具有社会工作的理论功底和社会工作的相关技巧方法、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本土实际,探讨现有条件下如何培养适合本土需求的专业人才。”[6]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比较空泛,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视野不够开阔,且缺乏实践能力。因此,从职业需求的角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工作职业化对人才的要求,把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分析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的核心素质,根据素质要求和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7]。顾江霞、罗观翠则从资源整合的视角来探讨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用‘课堂学习(基础)+实习项目开发(行动)+学术研究(反思)’来概括,实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社会工作教育取向”[8]。

以上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认识,只是建立在学校教学育人的角度,简单地将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结合起来,探讨了本土化的需求与教育资源限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模式,恰恰忽略了我国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人才的根本目的—解决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人才短缺与创新体制中的载体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使社会持续发展与各种社会矛盾并存成为这个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而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方式已难以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因此,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上来,需要用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处理复杂社会事务,用大量社会工作人才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社会矛盾、预防社会冲突、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9]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建立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要求与实践基础之上,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结合西方先进的培养理念,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对社会工作人才的支持,挖掘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与实践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对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问题具有较大的复杂性,而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势将成为阻碍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社会工作机构、政府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资源维度,只有深入了解了它们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为培养创新管理体制下的社会工作人才提供借鉴。

(一)高校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教育机构,承担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正规教育,是优化培养模式的重点所在。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不能只限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专才培养,而是要与其他专业相结合,探索多路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但是现阶段学校培育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新时期的社会工作人才,要求能适应多领域、多层次的需求,即能在党政部门、各部委和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企业等多种组织中从事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工作。目前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往往被置于社会学学科体系内,高等院校很难将其与其他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在我国应试教学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只能沿袭相近专业,很多高校仅仅是简单地在社会学专业之下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开设几门相关的课程就草草了事,无法体现独立性、专业性和实务性特点,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重视理论课程的讲授,相应的专业技能方面的讲授不受重视。师资方面,大多数教师都是从书斋到讲台,几乎没有在社会工作的岗位上实践过,教学上理论多于实践,分析多于操作,且高校所提供的实践场所也极其有限,与高校所在区域的社会工作机构更难对接。

2.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校专业的设置、变更或者优化需要一定时日来完成,相比社会需求的瞬息万变,国内的高校专业培养往往落后于时代,社会工作专业也不例外。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外发展得比较成熟,单一照搬显然不能适应中国本土的环境。目前的研究大多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发展,以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殊不知,现代社会急需的是既通晓国际通则、又有本土经验的社会工作人才,是既能运用西方成熟的经验、又能总结本土经验的专业人才。这样,对培养模式提出了不少的挑战和要求。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技能不受重视

社会工作教育是专业知识技巧的传递过程,是专业价值培养与塑造的过程;社会工作教育以实践为目标,其理论要致力于应用;以学生为本,注重全人教育。[10]社会工作专业的这一特点,要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的共同掌握。现代国内高校教育,专业技能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整体培养模式中的薄弱环节。许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能力不佳,就业渠道较窄。学生即使在相关的社会工作组织中就业,也要靠自身的努力来提升职业能力。

(二)社会工作机构存在的问题

社会工作机构是社会工作的组织载体,是社会工作人才发挥其力量的舞台,也是检验高校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成就的实践舞台。它以社会工作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服务工作。社会工作机构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现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素质不高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起步时间晚、起点低。职能部门依靠行政命令,培养了大批社会工作人才。这与其他人才队伍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NGO公益组织人才等相比,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素质都有比较大的差距。现处于各社会工作岗位的人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先的街道办、社区委员会、居委会等组织的办事人员,一类是新兴社会工作机构中的新型社会工作人员。前一类人员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工作手段落后,我国最早的街道办的成员大多是一些赋闲在家的中老年人,现在情况虽有改观,但是这些国家基层组织很难招聘到学历较高的人员。尽管前者有解决居民实际问题的经验。而后者尽管学历层次较高,工作方法有所创新,但是他们比较缺乏深入基层的实际经验。

2.社会工作队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急剧转变和社会生活、就业方式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就业困难、贫富悬殊、群体性事件及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人们对社会服务需求的层次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工作队伍的发展不能很好满足时代的需要和居民的需求,不能从基层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致使问题扩大化。

3.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制度脱节

社会工作机构和培养机构的联系不紧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供需情况得不到及时交流和沟通,造成了社会相关资源的浪费。社会工作组织需要的相关培训,多半走过场,收效不大。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职业制度之间需要架起一座“桥梁”,使供需双方的信息比较畅通地交流。

4.职业制度不健全,激励机制不足

社会工作领域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致使人员的职业化不足,职业制度不健全。首先,绝大多数社会工作人员没有编制,更多的只是居委会或者相关组织的聘用人员。在国内这种“编制至上”体制下,社会工作这一职业不能给其人员稳定感、认同感和满足感,造成人员的严重流失。其次,他们处于编制之外,这直接导致其工资福利较低。再次,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空间不大。与体制内的其他职业相比,社会工作职业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而成了政府极力提倡的但却不受毕业生青睐的职业。

(三)政府主导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主要源自于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这也就预示了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会有先天性不足,比如难以市场化、难以对社会问题作出迅速反应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主导的培养方式使得专业发展的多元化受到束缚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多层次、多领域的培养机制形成的,政府单一的管理模式、行政化的管理理念只会束缚专业培养多元化的发展,形成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造成高校“闭门造车”培养人才的局面。

2.政府对社会工作职能不清

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职能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主导使社会工作机构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尽管政府成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等专门组织来对口管理社会工作,但要么这一机构的建立是从民政管理部门剥离出来的,要么归属民政指导,无论是独立办公还是归属办公,都脱离不了民政部门的影子,导致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对社会工作领域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对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培育和管理认识不足。同样,承担社会工作具体事务的农村和街道社区的专职工作者缺乏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且这些专职人员自身的知识结构就已老化。

3.政府主导的模式使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难以市场化

美国社会工作者的管理是政府和专业团体共同推动的结果,以服务理念为主。但是目前我国的政府购买服务使得社会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官僚化的趋势。一旦被政府纳入了行政化的程序,社会工作者很容易将自己局限于福利服务提供者的角色或者是某种服务技术的实施者,很容易改变社会工作最初的助人价值观和职业素养,造成职业信仰的偏移,不利于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培养优化的对策:学校、社会工作机构和政府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培养

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社会建设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反应在管理层面即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工作人才是调动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柱力量,高等院校、社会工作机构、政府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资源的三个重要维度。只有将这三个维度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该路径的思想认识是:高等院校、社会工作机构和政府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主要资源支持,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是三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仅仅从高等院校的层面来考虑而忽视了其他,只会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成为一句空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是学校、社会工作者和政府三个维度的资源立体化路径的优化。

(一)学校培养的优化

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在充分掌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形成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科学、高效的机制。

1.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形成特色专业培养机制

如今社会工作专业大多与社会学专业相近,局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用性,导致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到位。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学科的独立性,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高校机构中的师资力量和用人单位的资深社会工作者会为专业学生开启不同知识的大门。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增加专业学生实践的时间,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正的社会工作组织和社会工作。鉴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用性特点,可以适当延长学生实习的时间,将大学四年的时间拿出半年到一年进行专业实习或者毕业实习,与大四期间的就业相挂钩,甚至可以和毕业论文的选题相结合,从而形成实习、就业、毕业论文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能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借助通识教育培养社会工作价值观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通识教育涉及学生多种素质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大高校各个专业的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做好工作的基础。没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建立,再强的专业知识也缺乏了信念上的指导。

通识教育为社会工作者价值观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性质,要求社会工作者不受现代拜金主义的影响,做到真正的“助人自助”,建立公平正义原则,建立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理念。

3.打破专业限制,培养多学科交叉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需要多领域、多层次的社会工作人员的出现。高校现有的培养模式,将社会工作专业仅仅局限于社会科学领域中,专业的培养视角单一,教育课程呆板,缺乏发展和全局的专业发展思路。这种培养理念之下的毕业生,必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打破现有社会工作的专才教育理念,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社会变化,探索与其他专业相结合方式,构建多路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

(二)社会工作机构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化

社会工作机构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的检验者,是社会工作人才的接收者,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组织方、提供方,也是策划、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的组织者。

1.优化组织的岗位设置,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社会工作组织机构通常是社会上的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内地,与社区社会工作相关的组织机构主要有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及新近设立的社区服务中心站,这些社会工作组织直接接受政府的领导或指导。至于其他形式的社会工作机构,现阶段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发展空间狭小。现阶段国内的社会工作组织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社会工作组织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涉及的领域较小,服务的人员和群体有限,还不能较好地解决一些常见的社会问题。我国社会工作组织要想达到良性发展,一方面要去行政化和去官僚性,优化自身的岗位设置,适应社会多领域的要求,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力度;另一方面要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作为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有效补充,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预防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政府转变职能,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与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建立紧密的联系,校内学习与岗位培训有机结合

因社会工作机构是社会工作人才的接收者,故应通过与专业人才培养机构(高等院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反馈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及时传达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的信息。市场信息的通畅,能一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的现状,发展“以市场为主导”的培养理念,为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将专业学生在高校内的专业学习与就业后的岗位培训连成一个体系,不仅使专业培养的校内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降低岗位培训的盲目性,提高效率。

(三)政府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优化

政府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因此,从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出发,政府在推动自身职能转变、重新进行角色定位的过程中,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要全面建立服务的理念。政府要引导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为政府转变职能储备人才。

1.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要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指导。政策制定的根据不是行政指令,而是出于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精准把握。以市场为导向,政府通过政策发布,向高校和社会工作组织及时公布市场的动态变化,以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的要求。其次,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不仅要针对社区的社会工作组织,更要着眼于积极支持民间社会工作组织的兴起和发展,为民间社会工作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土壤。社会工作组织全面发展了,才能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就业环境的改善会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

2.转变职能,重新定位

现代社会的科学管理创新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过分依赖政府的行政干预,使社会工作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行受到阻碍。市场经济的建立需要政府将满足社会的需求放在工作的首位,需要用服务社会、服务需求的理念来代替以往的陈旧理念。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为理念,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于社会服务者而不是官僚,政府的办事效率、服务质量会得到提升,也会相应地减少社会不和谐事件的出现。

在社会工作事业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涉的三个方面——高等院校、社会工作机构和政府——中,政府不仅承担着组织的功能,还承担着保证市场需求信息交流通畅的“桥梁”的角色,更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运行过程中的监督者。

四、结语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需要从社会工作机构、高等院校、政府三个维度进行科学思考。仅仅从高校视角研究,无法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优化。应从三方各自的优势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进行。反思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学校单一路线”,借鉴欧美等国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管理创新路线”,调研社会工作机构聘用社会工作人才的要求与使用困境,让高校与机构相结合,从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全新培养模式,提供合格的社会管理创新智力支持,这才是我们今天发展社会工作,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唯一路径。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3-12.

[2]黄耀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的人文主义取向[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2):22-25.

[3]高云飞.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特有属性解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4):33-35.

[4]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 (2):97-106.

[5]杨雪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17):139-140.

[6]王立红,周光亮.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160-162.

[7]闻英.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80-84.

[8]顾江霞,罗观翠.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中山大学05MSW培养模式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36.

[9]陈宇鹏.职业化与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人才,2011(4):76-77.

[10]刘华丽.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33-37.

(责任编辑:施建平)

The Optimization of Social Worker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GAO Fa-che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

The social problems in China are complicated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when social worker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The tradit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s of social workers are defective, which is bound to be an element to hinder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ers. As the training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enters a new period, the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 paper employs systematic theories, and proposes that universities, social work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s are the major participants of the optimization of social worker training, and the three participants should take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orient their jobs toward market needs, and achieve the scientifically optimized training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social work;talent training mode;social work organization;university;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G64

A

1008-7931(2015)03-0076-06

2015-03-19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D12XSH01);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2G08)

高法成(1976—),男,山东聊城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人口与文化、社会工作、经济社会学。

猜你喜欢
人才政府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