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与建议
孟亚歌,李化树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大学治理是以治理理念为价值取向的各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协商合作、共同经营大学的机制、方法和活动。通过对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大学治理的历史演进的研究,对大学治理现代化提出一些建议,有利于推动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大学;治理;治理现代化
收稿日期:2014-12-18
作者简介:孟亚歌(1989—),女,河南鲁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院校研究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作为国家、社会的重要子系统,大学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在新的形势下,大学如何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使自身的治理走向现代化、法制化,推进大学创新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大学治理是以治理理念为价值取向的各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协商合作,共同经营大学的机制、方法和活动。大学治理囊括了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部分,外部治理主要涉及大学与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内部治理则主要是党委、行政、学术等大学内部机构之间,以及大学与学院之间等诸多内部关系的协调。
现阶段,所谓的大学治理现代化,主要是强调大学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以及法制化。大学治理的科学化是指大学治理要遵循大学的特性,努力把握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事实,遵循客观规律去进行大学治理。大学治理的民主化是指要在大学治理中充分发挥教授、学生等大学治理主体的作用,从而实现教授治校,学生参与治理,实现民主管理,为学术自治创造良好的氛围。大学治理的法制化是指在大学治理的过程中,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治校,特别是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要根据相关的法律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综上所述,大学治理现代化就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遵循大学自身发展规律,促进大学依法治理,让法律保障大学的活力,保证大学的自由地位,去行政化,使大学真正成为学术的圣地。
在经济多元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大学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推行大学治理现代化有利于打破原有的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在各利益相关体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避免政府管理过于集权化。我国正处于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冲击在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随着我国国家政策的推进,政府财政不再是大学经费的唯一来源,开始形成了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元化教育经费来源,大学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多种力量在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再只有政府制约大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打破原有的权力结构,重新进行权力分配,在政府、社会、大学间寻求一种平衡,实现对大学的“治理”,而不再仅仅是“管理”。
第二,推行大学治理现代化有利于市场对高等教育服务起到制约作用,高等教育市场因此形成竞争机制,从而促使大学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石的,新时期大学的治理是社会、政府、大学之间力量的博弈,要求三者之间形成制衡状态。社会作为第三方的加入使市场机制对于高等教育服务发生作用,在市场的作用下,一方面,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大学就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市场机制能够调节高等教育中的学科设置、招生名额等,缓解近年来出现的热门学科招生过量、冷门学科生源稀少等问题,使高等教育市场形成竞争机制,从而间接的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三,推行大学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大学的学术发展。“学术自治”一直是大学所追求的理想。大学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权力配置问题和利益关系分配问题,就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权力鲜有制胜。而大学治理的基础是大学自治,大学自治有利于学术自由的发展,社会、大学有利于对政府形成制衡状态,从而为大学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促进学术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第四,推行大学治理现代化可以优化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传统集权式的大学管理模式使大学与社会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这使大学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术抄袭,理论多于实践,对行政权力的痴迷多过对学术的追求,等等。在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推动下,大学治理的主体逐渐多元化,其所形成的制衡机制能够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使人们的眼光不再仅仅局限于行政权力,局限于校园,开始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进而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
现行的大学治理的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以内部人监督为主的关系型治理结构模式,它以高度分散型高等教育体制为基础,以美国为代表;二是以国家监督为主的行政型治理模式,它以相对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为基础,以英国为代表;三是以中介机构监督为主的复合型治理结构模式,它以高度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为基础,以法国为代表。[2]下面我们主要以英国的大学治理为例分析大学治理的历史演进。
英国的大学治理模式是以国家监督为主的行政型治理模式,即在政府、大学和市场三者的博弈中,政府通过中介机构对大学进行远距离干预,但注重保护大学的学术自由。英国的大学治理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牛津剑桥时期的学者自治模式,城市大学时期学者的主导模式,联合大学时期双重领导制下的联邦制模式,新大学时期的共同治理模式,1992年后的两会制。
牛津、剑桥时期,英国大学治理以学者自治模式为主。牛津、剑桥大学历史悠久,它们最初以行会的形式出现,是学术行会的典型,学生自治、教授治校是其治校的主要方式,因此他们很好的保留了学者自治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大学评议会和教职员大会。[3]例如牛津大学中高级教职员全体会享有最高权威,而学校的七日理事会则是主要行政机关,学校另设有校务评议会和学部委员会,分别主要负责选举校长、授予荣誉学位和进行学术事务管理。牛津剑桥时期,大学治理由大学内部高级人员掌握,治理机构中没有外部权威代表。
城市大学时期,英国大学治理以学者主导模式为特征。19世纪中期,城市大学兴起,打破了英国大学的封闭状态,市场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到大学治理中。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学者主导型治理结构模式。该模式中,董事会、校务委员会、评议会是主要的法定治理结构,外部力量加入到了治理结构中,评议会也开始处于权力核心地位。董事会在形式上是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它的权威只是礼节性的。[4]校务委员会主要对大学的财务实施管理及正式批准评议会的学术人员名单,并对大学的所有决策负责。评议会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管理机构,拥有学术管理的权威,但其权力受到校务委员会的制约。在学者主导治理模式中,虽然已有校外人士参加,但学校内部的教授代表仍占有绝对的优势。
联合大学时期,英国大学治理以双重领导制下的联邦制模式为特征。该时期以伦敦大学为代表,伦敦大学的管理体制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校务委员会和理事会,第二层是评议会。理事会负责大学的财务管理。校务委员会拥有选举校长和对大学事务进行讨论建议的权利,其主要职能是举办学位考试。大学评议会是处理大学学术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在联合大学时期,校外人士在行政事务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以副校长为首的学术势力主要致力于保持大学学术自治的权利和传统。
在新大学时期,英国大学治理以共同治理为主。所谓共同治理,是将管理主义理论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形成以治理主体多元化和企业家式运作为特征的治理模式。其中华威大学最具代表性。华威大学的治理结构中包括理事会、评议会、战略核心委员会。理事会、评议会的职权基本上没有改变,但权力有所削弱。战略核心委员会负责向副校长提供建议,并拥有对各主要委员会的决议的最终决策权。在共同治理结构中,更多的强调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主体多元化,管理者地位提高,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削弱,行政与学术核心得到密切配合,与治理组织有关的执行权力得到加强,学术管理更加民主化。
1992年后,英国大学治理以两会制模式为特征。199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教育立法,法律要求同年后建立的大学必须设立董事会和学术委员会。董事会负责大学的财务管理和行政事务。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事务,对治理机构和大学行政长官负责。英国大学治理机构由原先的“三会制”转换为“两会制”,同时大学董事会逐渐成为大学治理的决策者之一,在大学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此,英国大学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治理,大学的决策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寻求平衡,以达成利益协调。[5]
2011 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标志着中国大学治理模式已经形成。[5]现阶段我国高校治理结构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虽然大学治理的主体已经多元化,政府、社会、大学共同治理大学,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如行政管理较为强势,社会参与空间较为有限,内部治理关系不顺等。因此,以英国为借鉴,我国大学要实现治理现代化,就要从外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新型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办、评分离,从而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从内部真正的实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实现大学治理的科学化,政府就要充分保证大学的自由与独立,要遵循大学的特性,尊重事实,遵循客观规律去进行大学治理。[6]政府要转变职能角色,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大学的自由与独立是大学治理的前提。大学的诞生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如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的诞生。正是因为英国政府给予了大学自由与独立,才使英国大学的治理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发展。而在我国,曾经的无限政府、万能政府限制了大学的发展,而今逐渐向有限政府转变,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的自由与独立,但这还远远不够。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需要大量的经费来支撑自己的学术发展,政府在给予支持的同时,要明白大学的充分自由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教育投资,更要尽力为大学学术的发展创造宽松、独立、自由的环境。大学的职能之一是服务社会,但大学只有取得了成果之后才能服务社会。因此就要求政府、社会保证为大学服务,为大学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大学治理的法制化就是要依法治理。我国199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1年初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为我国大学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上,最重要的是制定大学章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章程是高校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核心依据,同时又为学校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监督与接受外界评估提供了依据。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出台后,教育部审核通过了首批6所高校的章程,标志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国其他高校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参考这6所高校的章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早日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章程。在章程的制定过程中,各高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教职工、家长等多元化大学治理主体的利益,不仅要保证大学章程制定程序的透明性、公正性,还要保证大学章程的公平性、合理性。
完善教授治学,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保障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协调发展。自中世纪大学以来,“教授治学,学术自治”这一学术传统一直是高校追求的灵魂所在。在大学治理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成立教授委员会,使教授参与到学校事务中,充分发挥教授在人才培养、教学水平提高、学术发展、学科及梯队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实现教授治学;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实现学术自治。2014年3月11日,教育部正式发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明确指出各高校应将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的最高学术机构,统筹并管理高校内部的各项学术事务。因此,在大学治理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授治学、学术自由,实现大学治理的民主化。
健全社会对大学治理的参与机制,建立良好的监督与制衡的长效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实现管、办、评分离,从而保障大学治理的长效性、民主化。首先,大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需要参与大学的治理。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途径有很多,如实施大学董事会制度,建立专业的社会中介组织来评价大学的学术质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保障机制和区域监督机制等。[7]这些机构和制度对于大学治理起着监督和制衡作用,有利于调节政府、市场、社会与大学间的权力关系,真正意义上实现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社会作为第三方,对学校和政府起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从而促使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11-16(02).
[2] 甘永涛.大学治理结构的三种国际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72-75.
[3] 甘永涛.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7(9):88-92.
[4] 吴克禄.我国大学治理探析[J]. 成人高教学刊,2007(6):12-16.
[5] 刘广明.中国大学治理模式的特点、困境与出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43.
[6] 张锟.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实践模式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9-14.
[7] 徐志平.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9-13.
[责任编辑范藻]
Reflectionsand Suggestions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MENGYage,LI Huashu
(Education Schoo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9,China)
Abstract:The university governance refers to a governance-oriented mechanism,method and event in which all stakeholdersequally participate,cooperate and operat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which helps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Key words:university; governance;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