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竹枝词中的巴域文化特色

2015-04-10 07:40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竹枝竹枝词

漆 娟

(四川文理学院 巴文化研究院,四川 达州635000)

竹枝词究竟源于何时何地?至今尚无定论。据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一:“竹枝词本出于巴渝。”[1]竹枝词为乐府歌曲名,本是巴渝一带民歌。民间竹枝词进入文人领域是在唐代。唐代第一个大力仿作竹枝词,使这种民歌成为文人创作的一种体裁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唐顺宗即位后,积极任用王叔文进行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作为王叔文的盟友也积极地参加了这次改革。然而,“永贞革新”仅仅半年便宣告失败,刘禹锡等人纷纷被贬。他在写给白居易的诗中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流露出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无限感慨。然而,正是这二十余年被贬巴山楚水的经历,使刘禹锡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巴楚大地的民间文学,创作出艺术水平很高的文人竹枝词。“尤其是他入峡任夔州刺史的三年,便是学习民歌取得创作大丰收的时期。”[2]此后,历代诗人仿写竹枝词之风经久不衰。

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由雷梦水、潘超等合编的《中华竹枝词》,收录了从唐代到民国时期的竹枝词共约1600多首。其中,有关巴地的约500余首。古往今来,在巴域这块神奇辽阔的土地上,曾经活动着无数的英雄豪杰、文人骚客。他们无论是生于斯、长于斯,还是由于种种原因从外地来到这里,都无一不陶醉于巴地绮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悲喜人生,放纵着自己的千思万绪,也留下了许许多多与巴地有关的诗篇。这些诗篇内容丰富,展现了一幅幅有关巴地自然、社会、人物、经济的宏伟画卷,极富地域特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献意义。

一、描写巴地自然风光

文人竹枝词中有大量作品描写了巴域的自然风光,尤其是三峡风光。唐代诗人李涉因罪被贬峡州司仓参军,有《竹枝词》四首,其中三首皆描写三峡之景。其二曰:“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下牢戍口初相问,无义滩头剩别离。”其三曰:“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昭君溪上年年月,偏照婵娟色最浓。”第一首写巫山神女祠,云开雾散、绿波荡漾、鲜花盛开。第二首写秋天的香溪,两岸古木参天,蓝天白云下,绿色的木莲花正迎风摇曳。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被贬谪到忠州(今重庆忠县)作刺史,在这期间创作了《竹枝词》。其中一首写道:“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四首之一)此诗写三峡瞿塘峡至白帝城一带,烟雾缭绕、月亮西沉、鸟鸣猿哀。刘禹锡笔下的三峡也是一片凄迷:“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又来不是此身悲。”(《竹枝词》九首之八)对比李涉与白、刘之诗,同样写三峡,但显然感情基调不同。李诗的三峡景色秀丽迷人,白、刘诗中的三峡却显得凄清萧瑟。而刘禹锡另一首写三峡的诗却洋溢着非常欢快的旋律:“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竹枝词》九首之三)瀼水,是一条河流的名字,在今重庆奉节县境内。此诗写春天的瀼水,人们纷纷外出踏青,歌声鼎沸,好不热闹!南宋文学家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公元1177年,范成大离开四川途经夔州,创作了组诗《夔州竹枝歌》九首,其二曰:“赤甲白盐碧丛丛,半山人家草木风。榴花满山红似火,荔子天凉未肯红。”赤甲指赤甲山,白盐指白盐山,两山在瞿塘峡口对峙,形成夔门。范诗此处写的是夏季的夔门,赤甲、白盐山上绿树成林,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坡,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在这些诗人的笔端,三峡真是变幻万千、美丽多姿!

三峡之美,不仅在于其迷人的景色,还因为它的奇险。竹枝词中还有一些诗作描写了三峡的险滩激流,苏轼的一首《竹枝词》写西陵峡之险:“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鲊瓮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闻杜鹃。”鬼门关,指西陵峡崆滩等著名的险滩。黄庭坚在其《竹枝词》中也感叹道:“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二首之一)一百八盘,在巫山对岸的南陵山,指上山要经过一百零八道弯,此诗极言山路之曲折。清代诗人王士祯《西陵竹枝词》笔下的险滩令人望而却步:“蜀道艰难易白头,羊肠虎臂又黄牛。西陵才过荆江出,听尽猿声是峡州。”(四首之一)羊肠虎臂滩,即使君滩,在今天的开县东,是著名的险滩。

文人竹枝词中也有描写巴域其他地方自然风光的,如白居易《竹枝词》:“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湿叶碧凄凄。”(四首之二)巴东指今天重庆一带,巴西指今天的南充一带。可知此诗描写的是重庆至南充的自然风光。清末何维棣曾经在四川中西学堂任监督,有《涪州竹枝词》四首,涪州,即今重庆涪陵。其三曰:“欲访北岩幽绝处,碧云亭子隔江滨。石梁横截涪陵水,寂寞双鱼卅六鳞。”此诗写涪陵的名胜古迹。民国时期四川人赵熙,有《下里词送杨使君之蜀》十三首。下里词,泛指巴地一代的民间歌词,包括竹枝词等。这组诗对巴地自然风光描写颇多。如“燕龛峡转渐安流,南浦人烟出万州。风便南宾三日到,翠屏山间白公楼”,此诗写万州一带的风景。燕龛峡在今天的重庆万州区,白公楼又名白公祠,位于忠县城西长江北岸。“平都古寺风冷冷,山木入天杨翠旌。仙人一去鹿无迹,日斜山鬼下空庭。”平都,即现在重庆丰都。此诗写黄昏时候的平都古寺,树木参天、凉风习习,宛如人间仙境。

二、表现巴域民风民俗

巴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巴域地区,巴歌也广为传唱。“巴歌是历史上极为有名的民族之歌,大体分为两类,其一主要是反映广大人民日常社会生活的民歌,即劳动、生产、婚姻、家庭、爱情、交往、时政、祭祀之歌;其二主要是反映巴人军事活动、军事行为的军歌、战歌。”[3]156在文人竹枝词中,有许多诗歌都提到巴域本地的民歌。唐代诗人顾况,仅有一首《竹枝词》,其诗曰:“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诗中就提到巴域的本地民歌竹枝词。白居易的《竹枝词》突出竹枝词的“苦怨”特点:“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四首之二)刘禹锡《竹枝词》认为竹枝词是巴山楚水本地的民歌:“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二首之二)范成大《夔州竹枝歌》写出了竹枝词传唱的盛况:“当筵女儿歌竹枝,一声三叠客忘归。万里桥边有船到,绣罗衣服生光辉。”(九首之九)明代本武孟有《竹枝歌》,其一曰:“阿郎贪唱竹枝歌,只隔巴江一线波。可信阳台有云雨,朝朝暮暮意如何。”清代陈详裔《巴渝竹枝词》之一曰:“梅子初黄落雨天,插秧妇女满山田。山歌唱出巴渝曲,交易功夫不用钱。”清代彭秋潭,有《长阳竹枝词》五十首。其中一首曰:“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

从以上这些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出,巴地盛行民歌,尤其是竹枝歌,巴地的人们喜欢随时随地地传唱这些本地的民歌,这也是巴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习俗。

除了巴地民间喜欢传唱竹枝词外,巴地还流行一种本地的舞曲,名曰巴渝曲。南宋孙嵩,宋亡后隐居在海宁山中,有《竹枝歌》九首,其七曰:“汉世明妃犹有村,荒祠歌舞与招魂。胡琴好入巴渝曲,万里还乡釃酒樽”。据载,这些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等。

“烧畲”是古代巴域一带人们的主要耕种方式,烧畲,即焚烧田里的草木,其灰可以做肥料耕种。这种独有的农耕方法在许多文人竹枝词中也被提到。如:“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段笠去烧畲。”(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之九)明代周光镐,有《竹枝词》四首,其三曰:“隔水烟村四五家,岩前水际尽山花。丈夫打鼓操舟去,妇女簪花学种畲。”(四首之三)明代余姚人陈贽,曾任广东参议,其诗曰:“东风开满一山花,茅屋柴门知几家。鼓响树间朝赛社,烟飘林外早少畲。”(《竹枝词》四首之三)“赛社”,巴域旧俗,即春社时举行一系列的比赛活动。明代吴江人王叔承,有《竹枝词》十首,其一曰:“白盐生井火杀畲,女子行商男作家。橦布红衫来换米,满头都插杜鹃花。”

南方的巴楚越一代,自古就有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范成大《夔州竹枝歌》其一曰:“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舟争看来。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巴地要举行龙舟大赛,家家户户倾巢出动,他们喝着自酿的酒,直至酩酊大醉方才回家。清代乾隆年间人刘士璋有《东湖竹枝词》二十首,其中一首描写端午节龙舟赛事:“大端阳胜小端阳,乌榜红舷出靓妆。两岸游人箫鼓歇,龙舟不看看牙樯。”

在巴域一带,妇女在家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往往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之一,与男人一样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双鬓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苏辙《竹枝词》九首之三)“金钗系接髻丫枋,叉系年年聚此乡。江上夕阳归去晚,白苹花老卖鲟鳇。”(王士祯《西陵竹枝》四首之三)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对此也有描述:“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其五)有时候,妇女甚至还是养家糊口的主角:“白盐生井火杀畲,女子行商男作家。”(王叔承《竹枝词》十二首之十)也正因为巴地的妇女能够承担起一份家庭的责任,所以相比其他地方,巴域的妇女便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具有较强的女性意识。

三、吟咏巴地爱情婚姻

歌咏巴地的男女恋情也是文人竹枝词的重要题材之一,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曰:“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九首之二)蜀江,指四川、重庆境内的长江。皇甫松《竹枝》(一名巴渝辞)六首皆写爱情,其一曰:“木棉花尽(竹枝)荔支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其二曰:“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槅子(竹枝)眼应穿(女儿)。”其中,“竹枝”、“女儿”是唱歌时众人的随和之声,很有巴地的民族地方特色。

元末明初,高启《竹枝词》六首皆写男女爱情。其一曰:“蜀山消雪蜀江深,郎来妾去斗歌吟。峡中自古多情地,楚王神女在山阴。”诗歌将神话传话中的楚王、神女与巴地的男女爱情相联系,突出了巴地儿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其二曰:“鱼复浦上石累累,恰似侬心无转回。船归莫道上滩恶,自牵百丈取郎来。”其三曰:江水出峡过夔州,长流直到海东头。郎行若有思家日,应教江水复西流。”其六曰:“枫林树树有猿啼,若个听来不惨凄。今夜郎舟宿何处,巴东不在定巴西。”由于离家在外的情郎或者丈夫都是经由水路乘舟出行,所以,诗中的女主人公对于情人或者丈夫的思念都离不开江河与客船。“古代巴人居地不仅多山,而且多水。这里河流纵横,交织若网,自古有舟楫之利。境内主要有长江、沅水、澧水、清江、酉水、乌江、汉水等。”[3]202巴地不仅多水,而且多山,“自春秋以降,巴人主体一直比较稳定地分布在陕、湘、鄂、川、黔边境地带,这里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其间山脉主要有武陵山、巫山、大娄山和大巴山”。[3]200故巴域的爱情故事往往就发生在水边和山中。如明代朱有燉的《竹枝词》:“春风满山花正开,春衫女儿红杏腮。侬家荡桨过江去,为问阿郎来不来?”女子为见情人一面,需要自己划船渡江。“巴山后面竹鸡啼,巴山前头沙鸟栖。巴山巴水到郎处,闻郎又过后门西。”在这首诗中,恋爱中的女子不仅要经由水路而且还要走过山路才能到达情人居住的地方。

竹枝词中关于巴地的爱情婚姻描写,除了常常以山、水、舟作为意象这个特点外,还喜欢以女性作为诗歌的抒情自述主体。巴地的女子在爱情婚姻中居于比较主导的地位,这也是与巴地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分不开的。

四、展现巴域经济活动

法国哲学家丹纳认为:“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在雕塑、绘画、诗歌三种模仿的艺术中,那些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4]对于竹枝词来说,这种写实性尤其明显。一些诗人的竹枝词,甚至还展现了各个时代巴域独特的经济活动。范成大《夔州竹枝歌》说:“滟滪如幞瞿塘深,鱼复阵图江水心。大昌盐船出巫峡,十日溯流无信音。”(九首之八)大昌,即今巫山县大昌古镇,以产盐著称。此诗描写的是从大昌运出的盐船经过长江的情形。明代杨慎《竹枝词》曰:“上峡舟航风浪多,送郎行去为郎歌。白盐红锦多多载,危石高滩稳稳过。”(九首之八)巴蜀盛产白盐和红锦,它们被源源不断地运到其他地方贩卖。清代彭秋潭的《长阳竹枝词》也提到巫山一带的盐业:“长流滩来州衙滩,州衙坪对都湾镇。骡马驮来长乐酒,扁担挑卖巫山盐。”可见,巴地不仅盛产白盐,而且一些人以卖盐为生。这其中,有贩运白盐的大商人,也有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叫卖的小商贩。

苏辙的《竹枝词》还描写了巴地百姓在江边进行商贸的情形:“江上乘客何处客,列肆喧哗占平碛。速来忽去不记州,罢市归船不相识。”(《竹枝词》九首之六)人们在江边河坝上进行商贸买卖,到处都是喧哗声,热闹非凡。而买家和卖家来自四面八方,彼此都不熟悉,做完买卖便又乘舟各奔东西。这也显示出巴域邻近河流的地方所独有的码头文化特色。

总之,有关巴域的文人竹枝词,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描写生动、亲切自然,具有浓郁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这些诗作中,我们不仅可以一窥巴域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社会经济等,还能够由此感受到巴文化独特迷人的魅力。文人竹枝词的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1140.

[2]杨世明.巴蜀文学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3:172.

[3]曾 超.巴人尚武精神研究[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6.

[4](法)丹 纳.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7.

猜你喜欢
竹枝竹枝词
问题与路径:云南竹枝词整理述要
书法《竹枝词》
苦竹
清末民初成都竹枝词透视的商业新气象研究
高节临风(竹)
苦竹枝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运动会开幕啦
《竹枝词两首》其一
唐代楚地《竹枝》乐舞考述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