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如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互动、合作学习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但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本文针对互动中“伪”“虚”“假”“冷”等几种不良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对如何进行有效互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互动;互动教学;不良现象;透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2-0025-3
新课程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同时也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互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因此,物理教师深入研究组织教学互动的形式,提升创设互动情境的能力、疏导互动冲突的能力、捕捉互动机会的能力成了必然,师生、生生互动成了好课的标准。然而,就在我们中间,由肤浅片面衍生出来的“伪”“虚”“假”“冷”互动,随“堂”可见,直接影响互动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对几种不良现象作一些分析。
1 热热闹闹的“伪”互动
公开课是教学“示范园”,它更多是引导教师怎样去做。公开课始终追求这样一个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教法精当,组织严密。学生在教师的鼓动和引导下,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人人动脑。课堂外表是活泼的,进程是顺畅的,效果是明显的。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种表面上整个课堂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其中答案之正确,声音之洪亮,发言之踊跃,气氛之活跃,可以说是真正让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然而,如果我们留心就会发现:课堂上仅有“动”而缺少“互”,师生缺少深层次的思维碰撞,这仅仅是热热闹闹的“伪”互动。
真实,是一节公开课的基本要求。从目前情况看,为了课堂的进程顺利,在上公开课前,很多教师要求学生进行“精心”的预习。有的教师用“导学案”将上课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预做,教师批改,将上课的内容全部“告密”与“泄露”给学生,所谓的“先学后教”“有的放矢”。更有甚者不仅是自己反复“打磨”,还进行“彩排”。学生是有自尊心的,为了在公开课上一显身手,学生便会精心预习,把每个问题弄准确。这样,到了课堂上学生会表现“积极”、气氛“活跃”、互动“顺畅”。外行感觉很“完美”,执教者感觉没有“遗憾”,其实这种失去本来面目而没有“遗憾”就是最大的遗憾。
例如,在一次听“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的公开课中,在介绍并组装好实验装置后,老师就问:还要做什么工作?
学生异口同声说:平衡摩擦力。
老师又问:怎么平衡摩擦力?
学生也答得很到位。
对于“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在什么条件下要平衡摩擦力?是不是做这个实验就要平衡摩擦力呢?”老师未提及,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而“造假”的互动,以表面的“热闹”代替了实质的“虚假”,掩盖了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笔者认为,应该从“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下手,课本上给出的两个案例是用光滑水平板,教师在讲了参考案例后,再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水平板不光滑可不可以做”。
可这样提问:
①如果水平板不光滑,小盘和砝码的重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吗?
②怎样做才能使小盘和砝码的重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
如果学生一时答不上,可提示问:你骑自行车时,在什么情况下脚不踩能匀速前进呢?(有学生回答:下坡)自行车受摩擦力吗?自行车为什么能匀速前进呢?
只有这样的启发性提问,才能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平衡摩擦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暴露出真正的问题来,从而使课堂“高效”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2 低级无意义的“虚”互动
西汉时期的刘向指出:“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所以,大部分教师从学生的“已知”入手,通过循循善诱、层层设疑、节节出新的提问,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或遗漏,师生讨论、辨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不可否认,还有些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互动”,经常提出大量浅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不痛不痒、废话连篇、毫无意义。例如,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等缺少启发性的问题,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成了教师“演戏剧本内容”,教师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按部就班,忽悠学生,学生被牵着鼻子走。表面上是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质上问而无疑,没有触及到学生学习的灵魂,固然没有效果。这些问题其实不用问学生就会明白。这种互动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热闹闹的感觉之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
课堂中要避免低级的互动,教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问要有艺术性,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问题要有梯度和思考度,并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寥寥几个问题,承前启后、跌宕有致,力求做到“浅显中有新意,平淡中有隽味”。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从“不深”到“深”,从“散乱”到“系统”,从“无情”到“有情”。这样才能做到不仅有互动的机会,还有互动的效果。
3 “精英教育”的“假”互动
在有些公开课上,学生好像表现积极,都在动脑。教师为了体现在他的课堂中学生能主动参与互动,常常采取不点名地让学生主动自我展示。在一次高三试卷讲评公开课上,教师多次用:“谁上台来展示自己的解法。”只要话音一落,就有学生主动上台,大胆讲解,思维严密,解题完全正确。至于“题目有什么常见的错误”,“为什么这样解”等问题均未涉及。最后发现,课堂上就是三个学生多次上台展示。另外的一些学生,有部分不动脑筋地修改自己的答案,还有部分学生手、脑都未动。他们一直随波逐流,看着“好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业怎么会有发展。这种“游牧”式的互动,教师没有发挥“追问”“发问”“反问”的主导作用,失去了互动的价值。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一个不能少”[1]。所有学生享受同等的课堂待遇,这既是每一位学生的权利,也是教师的责任。而那种以点带面、以好代差、以表面的“互动”代替实质的“灌输”的课堂,有教师与没教师一样,教师失去了“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这种“精英教育”的“假”互动的课堂肯定是低效的。
一堂好课,必须是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并且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互动学习的愿望与需要,然而参与互动的意识水平和主动性却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探寻睿智高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途径,引领全体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互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基础性和层次性,紧扣课标,依据教材,突出对物理本质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使问题有针对性。
其次,在问题的呈现方法上要灵活。例如,习题讲评时,不一定全部让学生主动上台讲,也可以用点名的方法让学生回答,注意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符。对典型的错误,用实物展台展示某一位同学的解答,大家一起寻找错误原因。某些典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辩解、辩论、分辩、辩驳,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将所学内容内化并纳入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卡壳”现象,而如果教师能使课堂从“卡壳”到“顺畅”,使学生在其中学到知识与方法,正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也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才是真正的好课。
4 气氛阴沉的“冷”互动
要实现有效的物理课堂互动教学,必须有一个和谐的互动氛围,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交融、关系协调、冲突较少、心理距离小,都有互动的需要和欲望。学生只有在自由、自信、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舞台上,才能通过有效的互动把知识加以巩固和灵活运用,享受发展和成功的快乐。
但是,在有些物理课堂上,教师成天板着面孔,样子穷凶极恶,整个课堂充斥着一股阴沉的“冷”气。教师总认为学生太笨,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不全面,要么被指责,要么被大声呵斥,有些奇思妙想被教师“封杀”。学生处于一种尴尬、羞愧、压抑的学习状态中,常有一种戒备心理,面对老师的提问,回答时语无伦次,或低头不语,或战战兢兢。学生哪里还敢去“互动”?哪里还敢把教师当成“伙伴”?哪里还有动力去学习?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就会造成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扼杀,学习质量不高,人格塑造不健全。
物理课程标准主张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既要传道授业,更要关爱学生,与学生友好相处,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够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担心被讽刺、被指责、被批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敢于尝试,敢于“冒险”而不怕失败,无所畏惧,“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在教师的赞扬声中不断进步。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促学,教学相长,这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呼唤教师克服种种不良现象,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参与有效的互动,在活动的平台上“畅所欲言”,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均衡、持续、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栏目编辑 刘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