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成功避开出题者的陷阱研究

2016-04-15 10:07陈伟
成才之路 2016年9期
关键词:透析问题心理

陈伟

摘 要:从给贪图方便想当然的同学准备的陷阱、给那些生搬硬套的学生预留的陷阱、给那些理解能力不过关的学生准备的陷阱、给那些抗干扰能力不强的学生准备的陷阱四方面研究如何在数学学习中成功避开出题者的陷阱。

关键词:数学;透析;心理;避开;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G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9-0092-01

在数学题目中,能否成功地避开这些错误的诱导是衡量一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深浅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识别这些千变万化的陷阱呢?其实陷阱题量虽然有千千万,而类型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给贪图方便想当然的同学准备的陷阱

此类题目的出题者是利用了人性中喜欢做简单的事情惰性的弱点,此类题发生错误的学生往往具有怕思考的特点,期待题目有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题目粗一看比较简单,似乎看一眼就能做出,但是偏偏就是这一比较简单而大意失荆州。如45-45÷15=0,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四则运算顺序的题目,很多学生稍不留神便出现了上面错误的结果。此类基本上不存在不会做的问题,只要做题时多留个心眼儿,多怀疑一下会不会是圈套,马上就会发现出题者的陷阱。碰到此类题目,做题者应该第一意识到出题者是在考验你的细心。

二、给那些生搬硬套的学生预留的陷阱

此类题目的出题者是利用了人性中骄傲自满的弱点。出错的学生往往是课堂上没有真正弄懂,一知半解便自以为弄懂了,其道理与一个书生认为“万”字就是要画一万根横线的故事相似。看一道例题:小明有90元钱,小明的钱比小华的4倍多10元,问小华有多少钱?90×4+10=370。出错的这类学生没有弄懂关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误认为看见“倍”就“乘”,看见“多”就“加”,导致了上述的错误。要想跳过这一陷阱,最根本的还是学习时要把各种量的关系彻底搞清楚,求什么关系该用乘,什么关系该用加。答题者遇到类似的题目时第一应该思考的是出题者会在哪里做文章,仔细反复地读题,搞清它们之间到底谁多谁少,结果与判断符合吗?再回到这一道题上,题目一读完就要判断出题者的陷阱应该是布置在倍数和多与少上,理清思路后就会发现很明显小明的钱多,而最后得出的答案是小华的钱多,显然解题是错误的,应该重新考虑。没有平时的吃透弄懂,遇到此类陷阱时很难做到活学活用。

三、给那些理解能力不过关的学生准备的陷阱

此类题目的出题者是利用了人理解能力的不同差异。这类问题与其说是在考数学,不如说是在考语文的理解能力,考生活的经验。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一直认为语文很重要,为此他在《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的文章中说:“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一个数学家都如此重视语文的学习,由此可见理解能力在数学的学习中是多么重要。常见的题目如例1:在一块边长为60米的正方形的田边种植松树苗,要求每两棵间间距5米,问共需要多少松树苗?60÷5×4=48。例2:小红家住10楼,她从一楼地面爬到二楼用了2分钟,那么她从一楼到家要多久?10×2=20。出这样的题目,教师先得找出可能设置陷阱的地方,一般种树或者插红旗的问题会在两头或者在合用的角上做文章,楼梯的问题一般会在一楼与地面之间耍花样,学生只要绷紧这根神经就可以避免上当。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平面画图来帮助理解,第一题中通过画图马上就会发现问题,正方形的四个角上合用了两棵树,得出的结果最后要减去合用的部分,才是实际的树苗的数量。第二题通过画图马上就可以发现1楼到10楼只有9层的楼梯,因此问题马上迎刃而解了。跨过此类陷阱的关键是要提高理解和空间想象能力,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帮助理解。

四、给那些抗干扰能力不强的学生准备的陷阱

此类题目的出题者是利用了人们容易分心的弱点。面对纷繁复杂的条件分不清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干扰的。这类题型的共性特征是已知条件太多,看得学生眼花缭乱,不知道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做题者就像进入了迷魂阵,一个不留神最后出错。例1:如树上有12只鸟,先飞走了4只,又飞走了5只,问共飞走了几只?很多同学会做出12-4-5=3,如果学生把问题再仔细地看几遍,会发现树上有12只鸟是一个多余的条件,树上是15只鸟还是20只鸟都与本题的答案是没有关系的。对付这类题,学生一定要揣测出题者的意图,试想例题中如果是问树上还有几只鸟的话,这道题显然缺少水准,似乎解释不通。再看例2:3个男同学看了6本书,5个女同学看了8本书,他们一共看了多少本书?例2中看上去好多数字,做题者如果明白这是出题者故意放的烟幕弹,就会很快锁定的是问共读了多少本书而不是问有多少人。对于这类陷阱要谨慎地读题与审题,审题的目的就是结合问题认真仔细排查,要准确找出需要的条件和干扰的多余条件,找出来了,后面的条理就很自然清楚了。

五、结束语

如果说出题者喜欢“兵不厌诈”,那么答题者应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猎物只有知道哪儿是猎手喜欢设下陷阱的地方才能保存自己的生命,同样学生如果知道命题者要在什么地方设施陷阱,甚至知道设置什么类型的陷阱时,那么陷阱就会变为口袋中的分数。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何裙裙.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3]吴正宪.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透析问题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对透析患者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