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年龄:研究进展与若干争议*

2015-04-09 11:29刘二鹏
社会保障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退休年龄缺口养老金

乐 章 刘二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延迟退休年龄:研究进展与若干争议*

乐章刘二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取向在学界引起了广泛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延迟退休年龄是否会造成“就业挤出”效应及挤出效应的大小、延迟退休年龄是否会改善养老金财务状况。梳理争议各方所得结论的逻辑起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乃至学科视角将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共识基础和新的切入点。

延迟退休年龄;研究进展;争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动并面临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据穆光宗等学者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7%,老年人口总量达到2.48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会超过4亿人。[1]与此相伴的是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不断减少,人口抚养比不断攀升,人口红利优势在2013年前后消失。[2]人口结构变动的事实促使决策层和学界开始反思我国退休年龄政策。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5年就开始组织实施我国退休年龄政策的研究,在结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未来变动趋势以及国际社会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适时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改革取向,并在后来的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逐步提上政策议程。在面临人口老龄化带来与日俱增压力的情况下,中国是否应该将延迟退休年龄作为应对老龄化压力的主要措施已成为学界广泛争议的焦点。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理论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时间阶段做了大量的研究,在达成一定研究共识的基础上也产生了不同甚至是相悖的研究结论。梳理这些结论所产生的理论、方法以及逻辑背景将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与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延迟退休年龄研究的进展、共识与争议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指国家实施提高劳动力法定退休年龄或劳动力全额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制度政策。国内学界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末,当时我国老龄化社会已现端倪。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学界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退休年龄突破人口学研究范式而频繁出现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的研究之中。近年来,退休年龄研究中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趋向更加明显。以CNKI收录的以“延迟退休年龄”为主题的文献为例,自1982年以来,共有学术论文442篇。单独年份以“延迟退休年龄”为主题的论文篇数已由1991年的1篇增加到2013年的139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见图1)。

在众多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中,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共识,也存在一些研究争议。研究共识主要体现在老龄化的社会事实及其深度和速度、老龄化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现行退休年龄制度确实存在弊端等。而研究争议则主要体现在延迟退休年龄是否会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及这种效应的大小、延迟退休年龄是否会改善养老金财务状况。

赞成延迟退休年龄的学者认为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是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口预期寿命制定的,沿用至今的时滞性已完全凸显(林义,1995;李珍,1997;郑秉文,2011;郑功成,2014;王振军,2014)。[3][4][5][6][7]延迟退休年龄不仅能够解决劳动力不足和人口红利消失的发展困境(蔡昉,2010;庹国柱,2012;熊必俊,2014),[8][9][10]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力就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韩文丽,2003;杨贞贞等,2010;童玉芬、杨河清,2011)。[11][12][13]此外,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未来养老金支付压力,促进养老金的收支平衡(何平,2001;邓大松、刘昌平,2002;金刚,2010;余桔云,2014)。[14][15][16][17]而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学者则认为是否延迟退休年龄不是取决于人口预期寿命,而是人口余命,而我国人口的平均人口余命变化并不大(姜向群等,2004),[18]并且延迟退休年龄必然会对年轻人就业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加剧我国失业现象(常云昆等,2004;唐钧,2006、2010,刘钧,2007),[19][20][21][22]也不会改善我国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状况(蒲晓红,2001;潘锦棠,2003、2012)。[23][24][25]可见,学者关于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延迟退休年龄是否会产生劳动力就业挤出效应及这种效应的大小和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收支平衡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两个方面。本文拟着重分析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关系,以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进一步启示与方向。

图1各年份以“延迟退休年龄”为主题发表的论文数

二、延迟退休年龄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

学者对于延迟退休年龄和劳动力就业之间关系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我国劳动力供给是否出现短缺和延迟退休年龄的就业挤出效应是否存在两个方面。

1. 我国劳动力是否出现短缺现象。蔡昉(2010)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情况出发,认为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给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减少,老龄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人口红利在2013年前后消失,届时劳动力将会逐渐成为稀缺生产要素。2003年出现在东南沿海的“民工荒”正是这一趋势的前兆,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在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能够促进劳动力供需平衡,从而缓解劳动力供给下降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26]胡鞍钢(2007)认为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人口红利期将在2015年结束,而后形成新的“人口负债期”。[27]届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将下降至66%,总抚养比上升至51.6%,未来劳动力会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此外,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界限和退休年龄不是永久不变的,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素质提高和预期寿命延长等情况相应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和退休年龄(熊必俊,2014)。[28]郑功成(2012)认为我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基于人口寿命延长、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未来会出现的劳动力供给不足提出的,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已经越过了顶峰开始逐年减少,20年后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将是难以避免的。作为一项战略选择,延迟退休不是立即要采取的政策,而是基于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现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是“未雨绸缪”。[29]

而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学者则认为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姜向群等(2004)对我国劳动力会出现短缺的说法予以否认,他们认为我国劳动力数量至少在2030年前不会出现短缺,劳动年龄人口2020年到达峰值,数量约为8.6亿。况且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实际失业率要比官方统计数据更高,潜在的可供给的劳动力比实际还要多。[30]姜赟(2011)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给仍然呈增加的趋势,劳动力市场上主要的矛盾仍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应该审慎对待延迟退休年龄政策。[31]周辉(2011)指出我国当前还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如果近几年就将退休年龄推迟至与美国甚至世界上人口预期寿命最高的日本的水平,并不合适。[32]发达国家大部分都具有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他们延长退休年龄不是为了解决养老保险负担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我国情况却不同,我国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会呈现出先上升到峰值、再逐年缓慢递减的一个趋势,预计在2020年之前,我国的劳动力人口都会保持在9.2亿的巨大规模。我国正面临着劳动力供给过剩,不能采用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未来出现的社会赡养问题。[33]郑春荣、刘慧倩(2011)则认为我国退休年龄政策的当务之急要解决就业问题,再过10多年,待我国人口红利结束时,可实施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34]

2. 延迟退休的“就业挤出”效应是否存在。常云昆(2004)等学者认为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在持续增长,但“奥肯定律”(Okun’s Law)在中国是失效的。宏观经济断裂,产出对就业的影响无法传递,延迟退休年龄必然会增加失业人数。[35]我国人口寿命延长是婴儿死亡率下降的结果,并不是人口余命增长的结果,延迟退休年龄应该以“老年人口余命”为标准,但对比1980年和2000年人口余命数值,其提高幅度仅为1.36岁。我国劳动力至少在2030年前不会出现短缺,大量隐性失业的存在更是我国不缺乏劳动力的体现。延迟退休年龄无疑会增加年轻人就业压力。[36]还有学者提出应该实施“规范非正常退休”代替“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范围,2011)。[37]李绍光(2008)认为当前应该抑制和规范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提前退休”和“非正常退休”现象,而不是延迟退休,中国的情况与发达国家不太一样,一方面剩余劳动力比重非常大,延迟退休年龄而不影响就业的前提假设未必成立。[38]唐钧(2006、2010)则认为延迟退休年龄的国际经验并不适合中国。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延迟退休年龄必然会增加年轻一代的就业压力,同时会造成我国劳动力年龄结构更加偏大,反而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降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劳动力中占比较大的蓝领工人和下岗再就业人群并不能纳入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范围。这两个群体数目多达3亿人,其工作强度大、工资水平低、工作稳定性差,延迟退休年龄会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延迟退休年龄在我国实不可行。[39][40]还有学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我国目前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人口红利期尚长、养老金支付高峰期与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并不重合以及延退缺乏民意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任务不能动摇决定了我国不能实施延迟退休制度(王海涛,2011)。[41]于晨(2013)则通过建立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经济增长的修正模型并进行协整检验,得出延迟退休年龄会引起失业率的大幅提升,而经济总量增长不但不能对失业进行补偿,反而与失业率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42]学者张车伟(2012)从我国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劳动力就业需求角度出发,认为我国目前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超过1.1亿人,正值经济结构转型、失业率不断攀升的阶段。每年大约有300万人左右的职工退休,其数量占城镇就业人员的3%,但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个左右,提高退休年龄就等于剥夺了30%就业者的就业机会。[43]

而赞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学者则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挤出”效应很小甚至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如果退休人员不再就业,则一人退休等同于新增一个就业岗位,延迟退休意味着等量就业岗位置换的延迟,但当前的情形却是大量退休人员再就业,这实质上部分消减了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并不存在老年人退休与年轻人就业之间的绝对替代关系(孙玄,2005),[44]我们应该走出低龄退休有利于年轻人就业的误区,相反提高退休年龄的制度对就业是有积极意义的。[45]韩文丽(2002)认为延迟退休年龄从而不利于新劳动力就业的逻辑是建立在“劳动力市场就业恒定假说”的基础之上的,而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均衡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经济中没有固定工作数量,就业岗位的数量是一个随着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均衡工资率而变化的变量。就业恒定假说把经济发展看做是停滞的,具有明显错误,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会通过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而有利于就业岗位增加。[46]高庆波(2009)则从女性劳动力视角出发,认为我国现行退休政策造成女性劳动者(女干部、女职工)实际退休年龄远低于法定退休年龄,严重挤压了年轻人的就业空间,这种挤压效应达9.3%。提高女性就业者法定退休年龄不仅有利于解决女性退休后低收益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年轻人就业压力大的问题。[47]杨贞贞、米红等(2010)通过模拟的人口宏观管理信息决策系统(PADIS)得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现状及未来特殊的人口结构演变使我国已然具备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现实基础与社会需求,按照目前劳动力市场现状,退休政策的严格执行不仅不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挤占效应,反而有助于缓解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48]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减少企业的缴费负担和人力培训费用、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困难现象(苏春红等,2014)。[49]

从上述争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虽然短时期内劳动力供仍大于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已经开始下降的事实。如果等到劳动力出现短缺现象再实施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恐怕已经晚了(杜鹏,2011)。[50]因为政策的具体效果显现会有一个“渐现效应”,并不是立刻就显现。加强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可以避免“短视”带来的负外部性;另一方面,在考虑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时,应该用一种发展或动态的眼光而不能基于静止的或局部的视角。忽略就业的总量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行业GDP贡献率以及产业结构犯了形而上的错误。

三、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财务状况的影响

狭义的养老金财务是指养老金的收入与支出状况,即养老金收入是否满足其支出的需要。广义的养老金财务状况还包括养老金覆盖面变动状况、养老金待遇动态变化以及养老金从收缴到发放这一过程中其安全管理、投资运营及保值增值状况。这里还涉及两个重要的概念——养老金缺口和个人账户空账。养老金缺口是指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状况,分三种情况:一是当期出现的收支缺口;二是历史留下的收支缺口,即所谓历史欠账;三是未来收支缺口,即预测在若干年后可能出现的收不抵支现象。如果不加定语,养老金缺口就是指当期收不抵支状况(郑功成,2012)。[51]而“个人账户空账”则是指为了弥补上述“历史欠账”,将个人账户中的养老金用于已退休老人养老金的发放而形成的个人账户实际积累基金被挪用的情况。

不赞成延迟退休年龄的学者认为养老金缺口不能用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解决(潘锦棠,2003;原新、万能,2006;郑秉文,2011;朱俊生,2013),[52][53][54][55]并且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缺口的缓解作用较小。我国养老金缺口目前达2万亿*郑秉文认为养老金缺口实际已达到2.2万亿,详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7/16/c_123415240.htm;而曹远征、马骏等则预测养老金缺口达18.3万亿,详见:http://business.sohu.com/20120614/n345564063.shtml而延迟退休年龄一年所缓解的养老金缺口只有200亿元(蒲晓红,2001),[56]这种作用非常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并不能从根本上弥补“缺口”,未来养老金亏空问题依旧会出现(潘锦棠,2003、2012;曹艳春等,2010;曾益等,2013)。[57][58][59][60]

对此,郑功成(2014)指出延迟退休年龄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弥补养老金缺口。首先,近年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连年都有结余。其次,由于制度转轨而造成的养老金缺口确实存在,但应该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此缺口。这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从“单位保险制”向“社会保险制”改革和养老金统筹层次较低的必然结果。但国家每年都在对这一缺口进行财政补贴,并且补贴支出的规模越来越大。再次,未来养老金缺口是否存在取决于当前及今后的政策,延迟退休年龄正是防范未来养老金出现缺口的政策设计体现。因此,不能将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简单归结于弥补养老金收缺口。[61]徐婷婷(2012)则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具有“逆漏斗效应”,可以通过多收和减支两个方面来减轻未来养老金支付压力。[62]邓大松、刘昌平(2001)通过对退休年龄的敏感性分析得出退休年龄每提高1% ,基金缺口缩小1.949% ,如果退休年龄提高5年,那么基金缺口将缩小22.69%。[63]殷俊、黄蓉(2012)则通过建立养老金精算模型,以4%为投资收益率,以55岁、60岁、65岁为退休年龄标准测算了2011-2100年我国养老金收支状况。并得出在退休年龄为55岁时,2030年会出现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状况;在退休年龄为60岁时,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状况会出现在2044年;当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时,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状况发生在2055年,他们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对于缓解我国未来养老金支付压力有巨大作用。[64]姚远、姜向群(2012)指出按照现行的养老金发放方法,延迟退休1年可以增加养老金缴费收入229亿元,减少养老金支出约490亿元,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收支压力。[65]杨欢等学者(2014)通过精算得出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会使未来养老金缺口问题出现在2035年。但实施延长退休的年龄政策,即2016年男女同时延迟1年退休,之后男性退休年龄每5年延长1年,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长1年。2036年以后男性退休年龄将为65岁,以6%为养老金预期收益率。不仅可以避免未来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状况,还可以获得养老金盈余。其规模大约为65万亿,是当年社保收入的65倍。[66]

在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财务状况影响这一问题上,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学者一方面没有正确区分“养老金缺口”的概念,大多是以“养老金缺口”代替“个人账户空账”,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的表征是现期养老金收不抵支,而后者则是由于“归还历史欠债”所形成。从国家统计局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历年养老金收支状况可以看出,截至2013年我国养老金累计结余额为31275亿元,并不存在收不抵支。[67]而对由社会保障制度转轨形成的“历史欠债”问题,国家已经通过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逐年增加的财政补助以及努力提高统筹层次等举措予以解决,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其取向上也将平衡未来养老金收支列为其题中之意。此外,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肯定有增收减支的作用。而其作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费基的大小、养老金投资运营状况以及老龄化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幅度、方式及其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首先,就目前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议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的负面影响或多或少会存在,但其规模并不像部分学者描述的那样大。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论据就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还保持在较高速度、经济发展质量(包括产业结构升级、效益提高等)有很大提升空间,由此产生的劳动力吸纳力还很强。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岗位数量,从而得出劳动力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是一比一的关系。应该基于发展的视角考虑在老龄化态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延迟退休年龄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其次,客观而准确的看待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金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延迟退休年龄的实施肯定会缓解养老金的缺口,至于作用大小,要在具体延迟退休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测算。但由此并不能得出养老金存在缺口是实施延迟退休年龄制度的原因。就目前而言,养老金存在结余而不是缺口。至于制度造成的“历史欠债”,国家应该明确其解决方法与解决步骤,给社会公众一个明确的预期。

最后,理性看待不同学者对于同一指标(比如我国目前实际失业人数及失业率)的测算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知识储备以及工具方法,其对某一问题的具体看法必定存在差异,这正是学科多元化与交融的体现。应该在确立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延迟退休年龄所引起的相关效应作进一步的探讨与商榷,而不是知识本位主义的自我强化、故步自封。

[1]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2][8][26]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载《经济研究》,2010(4)。

[3]林义:《论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保障配套改革的几个问题》,载《经济学家》,1995(2)。

[4][45]李珍:《关于退休年龄的经济学思考》,载《经济评论》,1997(1)。

[5][54]郑秉文:《欧债危机下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从福利国家到高债国家的教训》,载《中国人口科学》,2011(5)。

[6][61]郑功成:《走出养老保险改革认识误区》,载《人民日报》,2014-06-08。

[7]王振军:《我国退休年龄延迟设计》,载《西北人口》,2014(5)。

[9]庹国柱:《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延迟退休恐是大势所趋》,载《国际金融报》,2012-07-11。

[10][28]熊必俊:《走出人口红利消失的误区》,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13。

[11][46]韩文丽:《我国城镇退休养老保障制度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1)。

[12][48]杨贞贞等:《法定退休年龄延迟对劳动力市场的挤占效应研究》,载《第一资源》,2010(3)。

[13]童玉芬、杨河清:《提高退休年龄不会加剧我国就业压力》,载《人口与发展》,2011(4)。

[14]何平:《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报告》,载《社会保障制度》,2001(3)。

[15][63]邓大松、刘昌平:《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敏感性实证研究》,载《经济科学》,2001(6)。

[16]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载《社会保障研究》,2010(2)。

[17]余桔云:《延迟退休与养老金财富关系的定量考察》,载《人口与经济》,2014(4)。

[18][30][36]姜向群、陈艳:《对我国当前推迟退休年龄之说的质疑》,载《人口研究》,2004(5)。

[19][35]常云昆、肖六亿:《有效就业理论与宏观经济增长悖论》,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

[20][39]唐钧:《推迟退休年龄:适时、适势和适度》,载《学习月刊》,2006(4)。

[21][40]唐钧:《延迟退休,是否行得通》,载《人力资源》,2010(11)。

[22]刘钧:《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载《山东经济》,2007(5)。

[23][56]蒲晓红:《非正常“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载《经济体制改革》,2001(6)。

[24][52][57]潘锦棠:《世界男女退休年龄现状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3 (1)。

[25][58]潘锦棠:《提高退休年龄不能成为弥补养老金“缺口”的主要手段》,载《光明日报》,2012-9-8。

[27]胡鞍钢:《中国中长期人口综合发展战略(2000—2050)》,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9][51]郑功成:《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基本认识》,载《光明日报》,2012-9-12。

[31]姜赟:《劳动力市场仍然供大于求》,载《人民日报》,2011-03-21。

[32]周辉:《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载《学术交流》,2011(2)。

[33]李雪:《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中国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4]郑春荣、刘慧倩:《我国弹性退休年龄制度设计——基于美国相关制度的实践》,载《人口学刊》,2011(3)。

[37]范围:《退休年龄比较研究》,载《人口与经济》,2011(5)。

[38]李绍光:《推动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和谐发展》,载《中国金融》,2005(5)。

[41]王海涛:《应该从国情需要出发考虑延长退休年龄》,载《人口与发展》,2011(4)。

[42]于晨:《区分受教育程度的延迟退休年龄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3。

[43]张车伟,蔡翼飞:《中国劳动供求态势变化、问题与对策》,载《人口与经济》,2012(4)。

[44]孙玄:《关于退休年龄的思考》,载《人口与经济》,2005(3)。

[47]高庆波:《关于中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探讨》:载《北京社会科学,》2009(4)。

[49]苏春红、李齐云:《延迟退休年龄效应分析与中国渐进式推进策略研究》,载《理论学刊》,2014(5)。

[50]杜鹏:《推迟退休年龄应对人口老龄化》,载《人口与发展》,2011(4)。

[53]原新、万能:《缓解养老金压力,延迟退休年龄有效吗?》,载《人口学刊》,2006(4)。

[55]朱俊生:《养老保险的双重困境与提升自我保障能力》,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3)。

[59]曹艳春、路锦非:《长期精算模型下上海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的财政压力测试》,载《华东经济管理》,2010(5)。

[60]曾益等;《延长退休年龄有助于改善养老保险的偿付能力吗?——基于精算模型的模拟分析》,载《经济管理》,2013(6)。

[62]徐婷婷、韦樟清:《养老金制度参数分析与延迟退休对策探析》,载《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64]殷俊、黄蓉:《人口老龄化、退休年龄与基础养老金长期偿付能力研究》,载《理论与改革》,2012(4)。

[65]姚远、姜向群:《退休年龄调整:为何如此纠结?》,载《人口学刊》,2012(6)。

[66]杨欢、袁磊:《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测度与解决方案——基于延迟退休年龄视角》,载《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4(3)。

[67]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shizhengyaowen/201405/t20140528_131110.htm.

(责任编辑:H)

Delaying of Retirem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Some Controversy

YUE ZhangLIU Erpeng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delaying retirement has sparked widespread controversy in the academia, which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point whether the action of delaying retirement will result in the crowding-out effect of the employment and the size of it,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pension.Combing the conclusions from disputing parties including all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s,research methods,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even the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will come to provide the consensus basis and new entering points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nd policy making.

delaying retirement,research development,controversy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SH02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BSH020)、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14JZD026)资助成果。

猜你喜欢
退休年龄缺口养老金
世界主要经济体 退休年龄都定在了65岁及以上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必须堵上尾款欠薪“缺口”
堵缺口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我国医学物理师缺口巨大
发达国家实际退休年龄男64女63
养老金并轨之门缓缓开启
2015年乙烯进口关税下调至1%补充国内需求缺口
中国退休年龄制度中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