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
(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探究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对外语教育的贡献
刘纯
(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其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优秀人物之一,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他认为要给中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就要通过广译图书、兴办新式学堂等来加快西学传播,进而在国内形成一种“西文”、“西艺”、“西政”的全面引入。吴汝纶提出了振兴新学、造就人才等外语教育理论,并亲自参与到外语教育实践活动中,其立足于当时国情,放眼世界、倡导西学,为外语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开化,融中西学于一炉。本文首先对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其人生平进行概述,其次对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在外语教育方面的贡献进行了阐述。
吴汝纶 外语教育 教育 贡献
吴汝纶生于晚清时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处于一个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阶段,他亲身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面对民族危机,这位拥有广博而深厚的学识、对社会情况有独特认知的思想家深受其影响。因此,吴汝纶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中,他提出了了开办西式学堂,在旧式学院中讲授西学知识,并自己筹资购买了大量外文书籍,使得人们能够了解外部世界,还聘请了外来知名学者进行讲学,为学子创造了一个浓厚的西学氛围。同时,吴汝纶还到日本各地学校进行考察,听取各种报告,详细记录了学校建设、教学方法、成绩评定等多方面的考察,为我国近代外语教育倾尽心血。
1840年,吴汝纶生于桐城高甸(今枞阳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父为私塾先生。吴汝纶年幼时期家境清贫,但他极爱读书,博览诸子百家之书,对桐城派几大名家的文章尤为景崇。清同治四年,他考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见其文章精彩,将其留佐幕府。这段时期,吴汝纶深得曾国藩指点,学问日益精进,被称为“曾门四弟子”之一。同治十一年,吴汝纶成为了李鸿章的幕府,李鸿章是当时朝廷的股肱之臣,而其奏章多出自于吴汝纶之手,他受其耳濡目染,其政治思想也倾向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吴汝纶认为国家得欧美富强之工具,并用圣哲之精神驱使此为最上治法。正是因深受这种政治思想的影响,促使了他重视传播西方文化、潜心研究外语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救亡图存。吴汝纶曾在深州、冀州出任知州10多年。当年,他在深州时,曾观察到学田被占,教育经费紧缺,其不畏权势追回学田的赋税收入。他还为该州三县的贤能之士集中于书院,并未他们进行授课。之后期满,吴汝纶改任冀州知州,仍锐意兴学。除此之外,他还注意倾听百姓心声,经常邀请当地贤达,每月到书院讨论时政,征求对州内每项大事的意见,以定兴革。吴汝纶生性淡泊,热衷于教育事业。时任保定书院山长张裕钊辞职,他向李鸿章毛遂自荐就任书院山长。吴汝纶到书院后,积极改革教育制度,聘请外籍教师讲授外文,完善教学方法。因此,许多来自五湖四海慕名求学的青年青年都受过教益。当时主北京城的西方文人也常与吴汝纶相互交流、切磋,尤其日本教育界人士与他交流频繁,促进了他对西学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兴办新式学堂的理念。吴汝纶认为兴办新式学堂要以西学为主,取人之长、补我之不足。光绪二十八年,朝廷下诏兴办新学,派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百熙向朝廷推荐吴汝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他坚决辞职不就任,未获批准,便奏请出国考察教育。他认为日本能够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强盛,其教育功不可没,要办好京师大学堂,需借鉴日本的教育方式。同年,他带领学生一同赴日本考察教育,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热情接待。在日本考察期间,吴汝纶走访了文部机关和各类学校,对日本教育理论、教学管理、教材内容都详细地考察,反复研究,最终汇编成了《东游丛录》一书。吴汝纶希望能实践其“为天下人才谋”的雄心壮志,积极倡导在桐城兴办学堂,并拟定办学章程及襄助学务人选,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讲授新学课程。光绪二十九年,不幸积劳成疾的吴汝纶溘然去世。吴汝纶一生著述丰富,有《吴先生文集》4卷、《易说》2卷、《写定尚书》1卷、《尚书故》3卷、《夏小正私笺》1卷、《诗集》1卷、《东游丛录》4卷、《深州风记》22卷及一些点堪书录。
吴汝纶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杰出的教育家。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他身上并没有太多顽固、保守的气息,而是,对于西学的态度是开放的,其不仅对西方物质文明具有开放的态度,还对西学有着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吴汝纶认为要挽救民族危机以士人学习西学为第一要义。他虽不是提倡西学的第一人,但却对西学有着深刻而又独特见解,其主张学习西学不仅要学习技术、还要学习其本质东西,要全面引进“西文”、“西艺”、“西政”。吴汝纶还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并指出要学习西方知识就要通读已译的西方书籍,但却不能深入领会西学。因此,首先要着手学习语言文字,熟练掌握西方语言,就能通读西方书籍,逐渐使得士人能掌握西学精深的奥妙了。
首先,吴汝纶变通处理了西学与中学的关系。吴汝纶深刻地认识到中学的缺陷而积极倡导西学,但他不是民族虚无主义,不主张彻底摒弃中学,而如何处理西学与中学的关系这一问题值得其深入思考。吴汝纶访日期间,借鉴日本近代教育制度中有关解决东西文化冲突的理念,经过反复研究,最终提出了“会通中西”的思想。吴汝纶依据这一思想,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观点和具体设想。其一,兴办新式学堂,学堂教学内容以西学为主。他曾指出:“学堂自以西学为主、西学入门、自以语言文字为主,此不刊之法宝。”同时,吴汝纶还批判了那种借西学为名,仍以中学为重点,又以宋贤义理为宗的教学模式。其二,吴汝纶认为以西学为重点同时,中国文理也不能忽视。他曾指出:“救时要策,自以讲西文为务,然中国文理,必不可不讲。”中学门径至多,以文理通达最为重要,中学教学内容要以文学为主,不能通文则无法理解古文奥义,无以达胸臆所得。其三,吴汝纶认为东方俗尚,不能尽用西法。他从日本引入西学的情况和中国“六经传记”等伦理知识“实立国不刊之典”认识到东方国体、文化不与西方相同,不能对西学进行盲目照搬。他认为要吸收对中国有用的西学,并非主张“全盘西化”。其四,吴汝纶认为中学和西学内容要秉持当减则减,当废则废。他指出既然专力于西学,中学则不能不稍稍减缓,使得学生大略掌握文理即可。他认为要减少功课,减少教学内容包括西学要以博物理化算术为主,外国语文次之,中学内容要以国朝史为主,古文次之,经又次之。同时,他还指出要废除中学内容的讲章、八股、八韵等内容。其五,吴汝纶提出了如何实行西学的具体措施。吴汝纶将新式学堂分为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以及中国专门、西学专门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课程设置和所用书目皆应中西并进,第四阶段则应聘请中西学教师分别进行授课,与现代高校分专业教学相似。学生还课在完成普通学业之后,游学外国,以求进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其次,吴汝纶非常重视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吴汝纶注意把握西学发展趋势,并积极努力向各行各业推广和劝导使用西方科学技术。甲午战争后,吴汝纶指出救国之法,必要以士大夫讲求西学为第一要义。使我国人人有学,达到国富民强,这是他积极推广西方科学技术、先进文化的重要目标。为此,吴汝纶个人注重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了解西学的科学内容和发展动态。吴汝纶在其《西学日记》中记录了大量从西方报章、他人译作和转述所获得的西学信息,内容涉及到了数理、机械、农学、哲学、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而他在日本考察期间,还实地考察了日本学校、地质、医院、船厂等单位,并对所见所闻记录详细地记载于《东游丛录》中。这些都表明了这位近代学者对西学的高度重视、广泛关注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同时,吴汝纶不但自身关注西学发展,还积极向朝廷官员和各阶层人物宣传和推广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比如,他建议李鸿章治理黄河“必应采用西国治河之策,延聘西国河工熟手,方可河定民安”。他还建议张制军开发云南矿产要“于开矿近处设立矿局,专学洋人冶炼之法,计亦不过数年,可以尽羿之道。”吴汝纶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还对有碍于西学传播的保守落后的观念予以驳斥和批评。他对那种推行西学要“不悖正道、兼取新法,收礼失求野之近效”的言论进行了驳斥,他认为天算、物理等学并非邪道,何来不悖正道!西学乃西人所擅长,中国自古圣人所未言,非中国旧流传,何谓礼求失野!”他对保守的观念进行分析批判是非常中肯的,即使在今日看来,也还有其进步意义。
第三,吴汝纶还积极倡导游学,他认为游学是造就大用之器的重要手段。早在洋务运动初期,留学教育就被提出来,曾国藩、李鸿章都是倡导者。甲午战争之后,因国内学校育才不足,吴汝纶积极倡导游学国外。他认为当日士人思想多带有虚骄风气,若要造就大用之器应送至国外就学。吴汝纶曾多次强调留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日本、俄国兴盛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视留学,鼓励人们出洋学习。吴汝纶还将其子吴闿生直接送到日本留学,而不参加科举考试。同时,吴汝纶在日本考察期间,还不忘国耻,对爱国留学生积极爱护。他认为留学乃是“过渡舟楫”,留学活动是连接中西文化交融的桥梁。吴汝纶认为留学生可以为中国带回来西方技术,促使中国制造业、农业的近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近代教育的先驱吴汝纶为近代外语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吴汝纶提出了“会通中西”的思想,“会通”不只是简单的割裂和生硬的拼凑,而是将中西文化有机、和谐地调和、兼容起来。吴汝纶还认为应废去科举,不复以文字取士,积极提出要大兴西学,并专用西学为师,还主张“专由学校造士,用外国考校之法”,其基本是以兴西学为主调,希望能开西学之风,提倡西方专门之学,并认为要从学习西方语言人手,真正了解“西国深处”,以对付当下的现实问题。这些宝贵的思想是为了我国外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之,吴汝纶作为科举的受益者,在新旧交替之际,一变为科举的抨击者,大力提倡西学教育为主,力主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大胆创新,这是对中国外语教育近代化的可贵贡献。
[1]徐寿凯.吴汝纶在我国近代教育中定位问题之我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4-96.
[2]詹向红.从《办学公文稿》看吴汝纶教育思想与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2007(1)100-105.
[3]吕利平,郭成杰.吴汝纶的西学观及体育教育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2-54.
[4]董根明.进化史观与古文道统的同一——吴汝纶与严复思想考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1):133-139.
[5]吴洪成,李占萍.近代教育家吴汝纶论教师[J].衡水学院学报,2008(05).
[6]苏国安,吴洪成.吴汝纶在保定莲池书院的事业与思想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G529
A
1007-9106(2015)11-0176-03
* 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信息化时代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编号:SKL-2015-1329)的研究成果。
刘纯(1980—),女,平顶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