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效性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5-04-08 21:26:10
社科纵横 2015年4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教育

刘 林

(嘉应学院文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礼记》有曰:“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可以见得,师德是教师从教的首要素质,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所谓“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近年来,总体来看,高校师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教师楷模。然而,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效果。

一、高校师德建设实效性问题的表现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2]的标准。当前,高校教师的主流是好的,能做到教书育人、敬业奉献、刻苦钻研、言行一致,能将立德树人作为自身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经受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不高,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不强,以身示范作用不显著,不够敬业爱岗,做不到爱生如子,等等。

(一)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有待于提高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人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追求不断地多元化,有些教师整日忙于报项目做课题,忙于兼职赚钱,倾注教书育人的时间精力逐渐减少,育人意识淡薄。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教师关心学生的程度和频率也越来越低,以致于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此外,在有些教师身上还出现了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的倾向,使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自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教师从教信心发生动摇,教学热情低落,教学积极性下降;“个别教师思想境界不高,职业情感淡漠,事业心、责任心不强,作风浮躁、不思进取,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3]

(二)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有待于提高

“所谓育人,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4]高校教师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5]打铁需要自身硬。作为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才能把书教好,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然而,不少教师只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而轻视成长成才和成人教育,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能是有知识无智慧、有技能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社会成员。还有一些教师授课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或满堂灌,不讲效果;或照本宣科,毫无新意;或一味“教书”,不讲育人等等。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科学研究是教师教学生命力的源泉,教师必须潜心钻研,才能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有的教师对教材不钻研,知识不更新,教法不改善,上课内容空洞;有的教师对科研缺少探索与创新,只是进行低水平重复。”[6]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论文抄袭、学历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这严重滴污染了高校这片神圣的净土。

(三)以身示范的榜样能力有待于提高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育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7]在身心未全面成熟的学生眼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言谈举止产生的影响,要能够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用自己的学识、自身的人格魅力、自己的高尚情操浸润和熏陶出更多的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然而,“有的教师在言行和穿戴方面未能规范自己,不能用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甚至将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带给学生,不能做到为人师表;有的教师只注重个人发展,不关心他人进步,甚至于人前背后互相拆台,荣誉面前一马当先,困难面前讲条件;还有极个别教师物欲膨胀,以教谋私,以分谋私,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8]有的教师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斤斤计较,不懂得尊重他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同事关系恶劣,学生关系生疏,即影响集体的团结,有损害自身的现象。

(四)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有待于提高

敬业爱岗是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有些教师“这一山望另一山高”,对自身的职业不满意,有诸多抱怨,做不到干一行、爱一行,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谋生手段,在其位不谋其事,对教书育人工作只是消极敷衍。有的教师心理失衡,闹骚满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不满的情绪,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把这种不满发泄出来,将学生作为被动的“倾听者”。有的教师对本职工作不上心,不坚守工作岗位,而是利用高校灵活而充足的时间和较丰富的公共资源谋求社会兼职。种种不良的师德行为,不仅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造成了冲击,对学生的思想水准和学业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难想象,这种消极应付的工作状态不仅不能给予学生正面的教育引导,而且会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的干扰。如此一来,使得不少学生对未来、对生活感到困惑和迷茫。

二、高校师德建设实效性问题的根源

从社会角度看,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个人对社会的诉求逐渐地明晰和增多。教师也不例外,对社会、对学校,对生活质量、对工作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以致于有的教师忽略了对自身的要求和约束,一味地放开自身欲望的阀门,置党纪国法、校规校纪、师德规范于不顾,导致高校师德建设进入“深水区”。此外,如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到来,各种文化、各种思想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传播至世界各地,形成了多样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相互交织的局面,一些负面、消极因素,势必会影响那些思想觉悟不高,立场不坚定,理想不远大,信仰模糊的教师。

从学校角度看,在师德建设中,有的高校开展师德建设工作往往只是走走形式,不注重内涵;没有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没有因地制宜地完善师德建设制度,没有结合国情、校情和师生的实际情况规范教师队伍管理,没有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制度。在师德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比如,在奖惩方面,有的高校往往只注重奖励而轻惩罚,在奖励方面往往是论资排辈,不以客观师德行为为依据;在惩罚方面往往是蜻蜓点水,不疼不痒,起不到震慑和诫勉作用,这严重地损伤了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有的高校在加强队伍建设中,过多注重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而忽略为人师的道德品质。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一味地注重学识能力,忽视考察个人品质、心理素质、职业理想等内容的重要性,使一些思想道德水平较低,职业情感较为淡薄,责任心不强的人进入到教师队伍,给师德建设带来困难,影响到师德建设的实效。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培养人才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发挥了重要性作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9]然而,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下,有的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没有充分热爱自己的工作和敬畏自己的职业,没有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有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限,在教学中,照本宣科,仅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只注重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只埋头于自己的科研,只注重业绩成果,淡化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忽略了自身品德的提升。有些教师意志不坚定,自觉性差。尤其是当前高校师德考核是定性的多、定量的少;短期考核多,长期考核少;奖励得多,惩罚的少,这样一来,教师师德考核结果对职业发展或职称晋升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得有些教师也就不严格要求自己了,甚至是纵容自己。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与教师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师生间的关系是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动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品德有期待和鼓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师的品德有监督和约束、建议的作用。当前,许多高校实行学生评教的方法对教师教学、师德等进行考核。在评教过程中,有的学生以能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和视角去评价教师,而是以教师有没有抓自己迟到、旷课为标准,甚至带着报复的心态去评价教师,使得有些教师产生不公平感和付出的辛劳无价值感。以至于有些严师、良师未能得到学生应有的认可,打击了一部分教师严格执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学生人数增多,多采取大班教学,教师与每位学生交流和接触的机会逐渐减少,教师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也在减少。这样一来,学生的督促和谏言也会变得苍白无力。

三、提高高校师德建设实效性的对策

高校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进步。鉴于当前师德建设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必须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建设制度,规范管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师德建设方法,并配合形式多样的师德建设活动,高校各部门,各群体,各司其职,守住本分,扎实做好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高校师德建设的效果才能会更让人满意。

(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不足以规范行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政策制度,健全的机制才能提高实效。可喜的是,2014 年9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下文称《意见》)对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原则要求、主要举措等作了战略性的部署。因此,高校要认真落实《意见》中的精神,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进步的师德建设措施和办法,确保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具体而言,一是要健全师德考核机制,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个人能力和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要健全师德监督机制,“积极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比如教学督导组、工会、学术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监督作用。”[10]三是要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在职务晋升、进修培训、转岗等方面给予师德好的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实惠,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动力;同时要严惩那些在教学、科研中损害国家、学校、学生和他人利益的教师,以及有贪污受贿、影响社会团结、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四是要建设师德学习制度,高校要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等内容,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并常抓不懈,使得师德学习成为学校和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11]思想政治素质就是人的一面镜子。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是要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因为“理想、信念、信仰是最高的价值追求,是居于支配、统摄地位的价值观念。它们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主宰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12]教师作为传道者,传授知识给学生,首先自己得有知识;培养有理想的学生,自己首先得有理想。二是要“引导教师自觉提升思想境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老师应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格,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关心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既教书又育人。三是要引导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情感,让教师感受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潜心钻研、为人师表的乐趣,从变被动为主动地提高个人修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四是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13]

(三)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快速提高教师各项职业能力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既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又要术业有专攻,厚积薄发,用知识武装自己,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我们知道,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精深的知识作为支撑也不能成为好老师;如果只有精深的知识,但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更谈不上是合格教师。因此,高校除了要开展师德教育,还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快速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使教师快速胜任角色。首先,要开展专业知识培训,为教师更新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机会和平台。其次,要开展教育技能培训,针对更新教师在教学中用到的方法、设备和技术等进行及时系统地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最后,要加强教师社会实践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参加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培训过程中,要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把教育思想和职业道德的培训贯穿于各种形式的培训之中,增强教师行为自律、教学自律和科研自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注重人文关怀,激发教师提高能力和品质的动力

高校作为一个组织,其核心成员就是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水平,就是学校的水平;教师的品质,就是学校的品牌。因此,高校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和职业发展,要注重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为教师工作、生活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营造舒心的环境,才能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才能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基于此,首先,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关心教师的生活就要关注教师的住房问题、配偶工作问题、老人赡养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当教师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学校应及时了解情况,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其次,关怀教师的生命。教师是人,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人都会有七情六欲,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关怀教师就要关心教师的健康;“关怀教师的生命也就是要尊重每一个教师不同的天赋、兴趣、性格、情感和体验等。”[14]再次,关心教师的职业发展。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性和有规律的过程。美国学者RalphFessler 和Judith C.Christensen 在《教师职业生涯周期》一书中提出了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他们将教师职业生涯周期分为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职业离岗期等八个阶段。”[15]各个阶段有相应的特征和诉求,关心教师职业发展,就要结合教师职业发展的周期,遵循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律,给予引导和帮助,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最后,提高教师待遇和重视教师意见建议。待遇是教师工作的直接动力,也是教师的生活来源。学校要想方设法为教师谋福利,切实使学校发展的成果公平公正地惠泽每位教师。此外,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有自己的视角和想法,学校要重视教师的意见建议,要经常听取教师的心声,才能使得教师有存在感和价值感。试想,当每位教师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发展都有满足感的时候,其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也会逐渐提高,对学校的归属感也会增强,对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师德素养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五)创新师德建设方法,开展各类师德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系统工作,除了需要开展常规的教育培训,还应开展教师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才能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实效。一是要将师德建设主题化。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的重要论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典型等内容和开展师德征文、师德演讲比赛、师德教育座谈会等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的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二是要将师德建设仪式化。高校要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充分体现出对新教师发展的重视、对退休教师的关心和对全体教师的重视。三是要将师德建设科技化。高校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集中宣传高校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四是要将师德建设实践化。高校要鼓励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为教师提高能力、提升素质创造机会,打造平台,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可见效果的工作,需要国家和高校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地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创新方法,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千方百计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真正让广大教师安心教书、全心育人。需要教师自身自律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16]我们相信,高校师德建设中虽然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但在国家、高校以及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师德建设一定能攻坚克难,取得更好的效果。

[1]卢美华.高校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2):89.

[2]习近平在第30 个教师节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9-11.

[3]曾新华,刘仰斌.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其激励[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02):312-313.

[4]张圻海.心理育人——高校育人新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2001(12):44.

[5]翟博.育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理念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2-11-4.

[6]何爱华.高校师德建设与德育实效性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76.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27.

[8]闫春娥.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J].教育探索,2008(02):87.

[9]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

[10]张文斌.略论高校师德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6(06):47.

[11]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报,1999-7-21.

[12]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1(05):3-6.

[13]王树荫.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5):7.

[14]何齐宗,沈辉香.论人文关怀与教师的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06):49.

[15][美]Ralph Fessler& Judith C.Christensen.教师职业生涯周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0-41.

[16]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EB/OL].[2013-09-10].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3-09/10/c_125356333.htm.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