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先圣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59)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决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笔者通过对辽宁若干所高校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较为单一,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获得相关的知识,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这些理论和常识,更很少有大学生自觉查找相关资料去主动学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不多,认知不够,也就谈不上认同和接授,更不可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实践。个别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受西方思潮影响严重,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价值观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差甚远。尽管这些现象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是其消极影响和辐射作用不可低估。
上述情况说明,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不佳,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将通过调查分析及认真梳理,将这些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归结如下: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具体体现在“融入”教学不够。很多高校没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作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没能将其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系统讲述,更没能将其很好地融入专业课堂、管理服务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有应付之嫌。
第二,正面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的平台主要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和学校每学期集中组织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课课堂,正面宣传的渠道太窄,宣传力度不够。
第三,教育理念错位。缺乏以人为本、情感体验及实践养成的现代教育理念等,没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教育方式和手段滞后。比如,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时偏重单纯的理论灌输,讲授内容完全照搬书本,不结合实际问题,不关注现实热点,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教育载体不够丰富。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有些学校偏重理论教育,很少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没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来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第六,教材建设有所欠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缺乏可读性强、通俗易懂的教材。
第七,部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些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工作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面不宽,理论功底不深,素质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尤其是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相应的对策,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做到有的放矢,解决问题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八,缺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规律以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方面的研究,不能够运用相关规律、在规律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教育措施不够系统,针对性不强。
如何针对上述问题提升教育理念、把握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载体,创建符合实际要求、富有较高实效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在实践中推行用“一二三四五”进行数字化描述的教育模式,将大大提升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四五”教育模式,即“遵循一个规律,做好两个融入,建立三个机制,坚持四项结合,搭建五个平台”。
遵循一个规律。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始终遵循使受教育者“认知→认同→践行→价值取向”的逐次递进的教育规律。只有通过传授和灌输,让学生充分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才能让学生从心底对其产生认同,自觉地努力践行,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最终达到教育的最高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制定教学计划,编制通俗易懂、可读性高、趣味性强、贴近生活、蕴含深刻道理的理论教材及实践案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载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因“易学”而“爱学”,因“真学”而“真懂”,再逐步做到“真信”、“真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自己的信仰,成为内心坚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做好两个融入。在传授和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高校应坚持“两个融入”。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很好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其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笔者认为,在将来还应尝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大胆改革,重新设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充实必要的其他内容,让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任务。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精神融汇到专业教学的课堂及实习、实践中,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自觉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建立三个机制: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实施上,高校应建立“三个机制”。第一,完善全面渗透机制。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铺开,高校应当在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同时,努力开展好“第二课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全面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的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使主渠道与其他多种途径良性互动,形成合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第二,健全服务保障机制。首先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领导,健全组织机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队伍,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水平和责任意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此外,还应加大经费投入,以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最后,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应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指标体系,对每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有效地测评,把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学生评优、评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做出硬性规定,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测评结果记入学生的毕业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必备条件,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坚持四个结合:在创新教育方法上,高校应坚持“四个结合”。第一,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实践性的品格,应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民情、了解民意,开拓视野、增加阅历、增长才干,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全面把握其精神实质,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逐步将其升华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因此,要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并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把普遍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注意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要重视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多渠道灌输、全方位渗透,也要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大学生的个性需求。要坚持普遍性教育和针对性教育相结合,尤其要解决好学生个体的特殊问题,更好地体现人本精神,使教育活动更加深入人心,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三,把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打破固有的课堂灌输的模式,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改进创新,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空洞说教。应当坚持把单向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方式与方法,让大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师生双向互动,使教师与学生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第四,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这里所说的显性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以课堂教学、讲座、展览、专题网站等显性手段,正面地、直接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以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和策略。显性教育的优点是方便快捷,易于快速全面铺开;缺点则是枯燥乏味,易引起逆反、抵触和排斥。而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正好相得益彰,是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郁的环境氛围等非显性手段,使受教育者受到环境的感染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自己的思想。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既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灌输功能,又要注重发挥好隐性教育的渗透功能,坚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共同构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完整体系。
搭建“五个平台”:在丰富教育载体上,高校应搭建“五个平台”。第一,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一环,高校应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组织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两课教师、辅导员等共同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在做好课堂教育的同时,利用好各种资源载体,努力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借助各类宣传媒体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面对日益兴起的网络文化,高校应严格掌控,科学引导,努力将其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丰富教育内容,生动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第二,搭建管理服务平台。学校各级党组织、管理服务部门要在工作中发挥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管理服务之中。高校管理服务要以学生为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生活服务、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活动相结合,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相结合,尤其是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的工作,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最大限度地形成学生的心理价值认同,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第三,搭建校园文化平台。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立足长远,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通过努打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为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第四,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高校应使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丰富社会实践的载体,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应增加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投入,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工厂、实验室、工程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勤工助学中心等校内实践场所作用;同时,积极推进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参观调研基地、社会服务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实践基地的建设,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提供广阔的平台,确保实践教育活动能够长期、稳定、规范、有序、及时、全面地开展。第五,搭建理论研究平台。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持续、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应搭建起理论研究的平台,支持、鼓励、组织校内的专家、学者、教师及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及其教育规律的研究,深入回答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特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