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韦,李慧卿(山东省立医院西院,济南250021)
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母乳喂养安全性探讨
王韦,李慧卿
(山东省立医院西院,济南250021)
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115例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U和乙肝疫苗5 g,出生后1、6个月各注射乙肝疫苗5 g。按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68例,分别采用母乳、奶粉喂养,8~12个月时抽两组新生儿血采用ELISA法定性检测HBsAg、HBsAb,计算HBsAg、HBsAb阳性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均为0,HBsAb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9.58%(43/47)、92.53%(62/68),两组新生儿HBsAg、HBsAb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在接受被动和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条件下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母乳喂养;新生儿
母乳喂养优点很多,但如果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乳喂养会不会增加子代感染乙肝病毒的机会尚有争论。为此,我们比较了2010年5月~2013 年2月收治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分娩后采用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者新生儿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生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临床资料115例孕妇,年龄21~36岁。均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均进行孕期系统管理,并建立健康档案,监测肝功能。新生儿均在出生12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U和乙肝疫苗5 g,出生后1、6个月各注射乙肝疫苗5 g。排除出生时脐带血检测HBsAg阳性者;排除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窒息儿及妊娠期有出血史的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所有新生儿均无人工喂养医学指征。按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67例,两组产妇年龄、病情和新生儿体质量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喂养方法观察组新生儿仅采用母乳喂养,时间4个月以上。对照组新生儿未用母乳喂养直接用奶粉喂养。
1.3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检测新生儿8~12个月大时抽血,用ELISA法定性检测HBsAg、HB-sAb。所用试剂为上海科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测定仪器为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计算HBsAg、HBsAb阳性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AS7.0统计软件。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HBsAg均为阴性,HBsAb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9.58% (43/47 )、92.53%(62/68),两组新生儿HBsAg、HBsAb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目前,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能否母乳喂养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在我国,乙肝主要由母亲传给婴儿的途径不是通过胎盘传播,而是通过分娩过程中母亲产道携带乙肝病毒的血液感染婴儿。虽然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所有的体液内都可以发现乙肝病毒,但母乳或母亲的唾液并不是有效的传播媒介。有文献报道,有乙肝病毒复制的产妇,乳汁中可检测出HBsAg、HBeAg、HBV DNA,母乳喂养可增加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另外,婴儿吸吮母乳时,也很可能吸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乙肝病毒虽不是通过消化道传染,但当新生儿或婴儿的消化道任何一处黏膜有炎症水肿导致通透性增加或黏膜直接破损时,乙肝病毒就可能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新生儿或婴儿感染,故不主张母乳喂养。但Hill等[1]随访了369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分娩的新生儿至15个月龄,所有新生儿出生时均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全程乙肝疫苗,其中101例婴儿母乳喂养,268例婴儿人工喂养,二者乙肝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该研究未检测新生儿出生时的乙肝感染情况,因而不能确定婴儿是宫内感染,还是在产时或产后感染的。本研究首先排除新生儿宫内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比较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后新生儿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的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Hill等[1]的研究结果类似,提示母乳喂养不会增加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率。母乳是婴儿最佳的天然食品,含有多种免疫物质,能增加婴儿的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母乳喂养有利于促进婴幼儿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发育,并有利于促进母亲产后恢复,并有利于母亲产后恢复,减少乳腺癌、卵巢癌发病率。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和Hill等[1]研究中新生儿接受了被动及主动全程免疫。因此笔者认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在被动及主动全程免疫的基础上,采用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Hill JB,Shefield JS,Kim MJ,et a1.Risk of hepatitis B transmissioin brest-fed infant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carriers[J].Obstet Gynecol,2002,99 (6) : 1049-1052
[2]崔风梅,曹淑玲,肖红杰,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家庭功能与健康状态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 : 3579.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4) : 324-329.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 : 421-431.
[5]张兰英,李晓平,付金凤.乙肝病毒不同携带状态产妇的新生儿病毒感染危险性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2000,15(5) : 193-194.
[6]吴岷岷,唐引荣,郭彩玉,等.采用阻断措施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哺乳结果的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 (4) : 235-236.
[7]朱启镕,吕晴,俞崽,等.宫内感染HBV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机理和预后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7) : 349-352.
[8]吴岷岷,唐引荣,郭彩玉,等.采用阻断措施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哺乳结果的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 (4).
(收稿日期:2015-04-17)
文章编号:1002-266X(2015) 22-0047-02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512.6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2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