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视角下方言的发展与演变

2015-04-03 01:49赵华威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关键词:模因论

赵华威(佳木斯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模因视角下方言的发展与演变

赵华威(佳木斯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方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之一,有些学者致力于对某一特定地域的方言进行专门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对方言的语音、词汇或者语义等单一的语言层面进行研究,却忽视了各种方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共性因素。针对这些问题,从模因论的角度对方言的发展与演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稳定性、传播范围和存活时间,方言可以分为强势方言模因和弱势方言模因。在此基础上,从模因论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方言发展和演变乃至消失过程中的普遍存在的共性因素。

关键词:模因论;强势方言模因;弱势方言模因;发展与演变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码:A

文章编号:号:1671|816X(2015)01|0093|05

收稿日期:2014-10-17

作者简介:赵华威(1997-),女(汉),黑龙江佳木斯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语用学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XM-HLJ-2014129);佳木斯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WZ2014-005);佳木斯大学高教研究项目(JYWB2013-03)

Abstract:Dialect is one of the social varieties of language. Some researchers specialize in the study of a dialect of particular region, others engage in the study of a particular level of dialect, such as speech sounds, vocabulary or semantic meanings. However, they neglect some common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dial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 theory. Results show that dialect mem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strong dialect meme and weak dialect meme. And the paper further analyses the common factors in the course of dialect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Study o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ZHAO Hua|wei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JiamusiUniversity,JimausiHeilongjiang030801,China)

Key words:Memetics; Strong dialectal meme; Weak dialectal mem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对于不同地域和社团的语言使用者,语言变体现象十分常见且易于识别,方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之一,很多时候,我们能够依据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大致判断,特别是根据方言判断其所属地域。中国是一个多方言的民族,根据通行地域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但是方言并非一成不变,和所有其他的语言一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方言也会逐渐发展并演变。有些方言因使用者众多,流传范围较广,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出现了普通话化的趋势,而有些方言使用频率越来越少,则逐渐的弱化并最终消失。很多学者致力于对某一特定地域的方言进行专门研究,或是对方言的语音、词汇或者语义等单一的语言层面进行研究,却忽视了各种方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共性因素。那么导致方言发展演变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一、方言发展演变研究概述

方言一直是语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中国这个多方言国家,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方言学的经典著作《现代吴语的研究》分析了吴语语音的特点,并将其与中古音作了对比,为方言的语音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1]对于方言的发展演变,很多语言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探讨。语言学家丁声树对方言研究贡献很大,1948年,他和赵元任等其他学者对湖北、四川等地的方言进行调查研究,编写出《湖北方言调查报告》,[2]并于1956年编写了《方言调查词汇手册》,同时在对张家口一代的方言和昌黎方言的基础上,主持编写了《昌黎方言志》,这对当代方言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8年,曹志耘专门对汉语方言声调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把其发展演变的原因总结为两点:由内部原因导致的自变型和由外部原因导致的他变型。[3]近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对各地域方言的专门研究,通过对“子、忽、头、老”等词缀的描写分析,吴继章揭示了河北方言词汇发展演变中的递减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义在河北方言词缀递减过程中的作用。[4]沙马打各以彝语北部方言为调查对象,研究其语音方面的发展演变趋势。[5]李如龙曾经专门研究汉语方言语音,对各汉语方言语音根变进行对比,归纳语音变异的四种类型,并指出变异的趋向和过程。[6]钟江华专门对湖南张家界方言的语音进行研究,将其与中古音系进行比较,全面梳理了张家界方言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7]

学者们的研究对于保护传统方言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大部分的研究多局限在某个特定地域的方言,如四川方言,河北方言,吴方言等等,或者研究只停留在语言的某一个单位或层面,如语音方面、词汇方面、语义方面等等。很少有学者对方言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予以关注。我们认为虽然方言表现出极大的地域特征和差异,但是作为语言的变体之一,无论哪种方言在其使用和流传过冲中都存在一些共性,另外,这些共性在方言的发展演变乃至消亡的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二、模因论对方言研究的启示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它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8]根据道金斯(Dawkins)的观点,模因是一个复制品,是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9]人们的观念能够以与生物进化相类似的方式进化,有些观念比另外一些观念更具生存力。

模因的传递工具是语言,根据模因的特点,语言本身也可能成为模因。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因此模因也可以被称为“语言模因”。Blackmore指出人类语言能力是受模因的驱动而产生并发展的,而且语言的功能之一也在于传播模因。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总体趋势,在该过程中,语言的发展有许多共同特点,即词汇量不断扩大,语法日益严密,语音体系不断简化,这些都可以从模因论中找到理论依据。

从本质上说,语言是抽象符号的集合体,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语言也必然会发生变化。语言在时间层面上的变化是历史语言学的研究焦点,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在口语和书面语方面必然发生形式上的变异,例如,英语就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这种划分方式以历史时期为基础。从空间的层面,语言变体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地域变体,方言和口音就是地域变体的最明显体现。根据Blackmore的观点,“当你模仿他人时,必然有某种东西被传递,而后,这种东西又会从你这里传递到另一个人那里,从而获得它自己的生命,这种东西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教诲、一个行为、一个消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10]语言中的模因是通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任何语言单位。

模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它们也会产生变异,变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如变形、合并等。如果某个模因能够通过变形或合并的方式得到稳定传播,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成功的复制模因。成功的模因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保真性、多产性和长寿性。正是根据这三个方面的特点,模因可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所谓强势模因就是指那些被复制的机会多,存活的时间长的模因。反之,弱势模因则很少能够有机会得到复制,因而存活时间短。语言中的模因是在语用中通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任何语言单位,语言模因也可分为强势语言模因和弱势语言模因。经过选择而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模因,一部分属于原始模因,另一部分是发生变异的语言模因。而变异的语言模因与原始的语言模因又有着联系。从这个层面来说,语言模因的概念应该是宏观的,而方言作为语言变体之一,就可以看做是语言模因微观层面的体现。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典型变体,可以从模因论的角度找到解读的理论依据,并借助模因论来解释各地域方言之间的竞争与发展。

三、模因理论下方言的发展与演变

人是语言使用者,也是模因的主体和媒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符号并不具有同等的使用频率,即语言模因之间存在竞争。根据保真性、多产性、长寿性三个标准,模因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就是复制的保真度高、被复制的机会多、传播的范围广、存活的时间长,弱势模因则恰好相反。方言作为典型的语言变体,其竞争也会客观存在,另外,多方言并存的现状也决定了方言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在竞争的过程中,方言模因分化成两类:强势方言模因和弱势方言模因。

(一)强势方言模因

在方言地区,某些方言比任何外来语言甚至国家推行的普通话使用频率更高,也更具活力,这种现象几乎存在于每个方言区。强势方言模因指在复制的忠实性、多产性和长寿性方面的表现值很高的方言,即强势方言模因稳定性相对较高、存活时间久、传播范围比较广泛。例如,一些方言跟普通话趋同,能够普遍应用并且恰到好处,例如“搞”原本是四川省的方言,常用于如下表达中:“搞啥子么嘛?(要干什么?)”、“没有得搞头!(没什么意义!)”但现在它与普通话“干,做”意思趋同,并且来自群众,贴近生活,用于领导讲话可以调动积极性。所以现在“搞”字从地方方言逐步发展成了普通话中的词语,广泛应用到领导人讲话和媒体的言论选词中,如“搞建设”、“搞教育”、“搞改革”等。这些选词显得贴近生活,富有人情味。

强势方言模因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在小品中得到鲜明的体现。赵本山的小品基本都是以东北方言为主要表现语言,随着这些小品的深入人心,其中的很多方言包袱也成为全国人们竞相模仿和传播的对象。例如“忽悠”一词本是典型的东北方言词语,正是随着赵本山系列小品的全国的热播,这个词已经成为人们所熟知的普通词语,“忽悠”、“接着忽悠”、“组团儿忽悠我来啦”陆续被人们在很多合适的语境广泛使用。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拔凉”,其原意是“特别凉、凉透了”,是东北人常用的方言词语之一。由于小品《心病》的出现,这个词早已经超越了东北的地域范畴,成为很多人日常使用的语言,近来的一则小笑话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解暑良方:一:想想自己喜欢的人,心就凉了半截!二:想想自己的银行存款,心就拨凉拨凉滴了!”

(二)弱势方言模因

与强势方言模因不同,对于大部分的方言来说,因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即只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存在,对于其他地区的人来说,这些方言显得陌生而难懂,也不大可能被广泛传播和使用。还有一些方言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存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些在特定地域使用的、不被广泛传播的方言即我们所说的弱势方言模因。例如,大连方言“老对儿(同桌)”,;河南方言“马几鸟(知了)”;四川方言“洗白老(一无所有、死了)”,这些方言在其他地区不但很难听到,外来人也不大可能理解这些方言的意义,更不太可能在日后的生活中模仿和使用。这样的方言属于极度弱势的方言模因,因为脱离了特定的地域,它们基本不会得到传播和复制。

还有一些方言,虽然传播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很多人都理解他们的意义。例如,东北方言中的“贼(很、特别、非常)”,“俺(我)”,“波凌盖(膝盖)”很多非东北地区的人都明白这些词语的意义,但是很少有人去模仿这样的话语。因此,虽然这些话不大可能大范围传播和使用,但是他们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存在,并有可能在适当的情况下得以传播。一旦这些弱势方言模因得以传播并广泛使用,就很可能转变为强势方言模因,即弱势方言的强化。

(三)方言模因的发展与演变原因

弱势方言模因与强势方言模因都只是相对的概念,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如上面提到的大部分强势方言模因原本都是弱势方言模因,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得以转化,那么为什么一些方言模因能够广泛传播?而另外一些方言模因又又会逐渐消失?

1.方言模因的强化与发展

首先,虽然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所有方言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各个方言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它们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某些方言的确比另外一些方言更具优势。通常发展为标准语言的变体被认为是一种更优越的语言变体,并与政治文化中心相联系。[11]例如,“你丫的”是北京方言里的詈语,即骂人话,但是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因此这样的方言带有“显性优势”,往往被看做是主流文化的象征。另外,很多外来人为了融入该地区话语社团,表现出明显的抱团意识,所以,这个表达不但成为北京人经常使用的方言之一,也日渐为外来人所接受并使用,成为强势方言模因之一。

其次,经济实力较强地区的方言也往往具有更强的传播复制能力。例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粤方言曾经一度成为一种影响很大的强势方言,很多粤方言如“的士”“炒鱿鱼”“发烧友”等不仅被很多其他地域的人们接受和使用,甚至进入了普通话。其原因主要在于粤语方言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而且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和香港、澳门接受外国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相对较早也较多,因此粤方言中吸收和创造了比其他方言更多的反映新生事物的词汇,具有较强的传播复制新模因的能力。

第三,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也成为方言模因传播重要途径之一。上面提到的赵本山小品中东北方言作为强是模因的传播就是依靠电视这个媒介得以广泛的传播,另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为方言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2.方言模因的弱化与消失

弱势方言本身传播范围较狭窄、生命力不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旦方言最初所使用的时代背景和历时环境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方言很可能也会随之消失。弱势方言消失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点:

首先,科技的进步使得某些方言所代表的事物消失,因此方言也随之消失。例如十九世纪初,河南农村人在夏忙割麦子时,会首先在田里“碾场”,“碾场”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科技落后,农村没有收割机,只能先到田地里面,徒手先割出来一大块儿空地,用“石磙”(河南方言,即石碾子)轧得又硬又平,以便把剩下全部的麦子拉到那里,等车碾出粮食。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不用再亲力亲为,“碾场”和“石磙”这样的事物本身已经逐渐消失,因此表示这些事物的方言也随之淡出了老百姓的话语。

方言消失的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跨地域交际和交流的出现,普通话已成为人们交流和交际的首选,一些略显“粗糙、土气”的方言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文化化石。很多老一辈的东北人把“黄鼠狼”称为“黄皮子”,把“蛇”称为“长虫”,但是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地接受普通话,来自东北地区的年轻人在与来自其他地区的人交流的过程中,很少使用这样地方特色十足的词语,转而使用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普通话。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马几鸟”,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把“知了”称为“马几鸟”,他们也基本不会把“马几鸟”再传递给下一代。

然而,方言作为‘一方之言’,包含着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民间思想的朴素表现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的消失不仅仅是语言领域里的一种缺失,也是整个社会文化领域里的一种缺失,因而,保护地方方言,使其能够长久稳定地发展也是语言研究者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方言也会不可避免地相应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方言模因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发展结果,那些符合强势语言模因特点,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方言模因往往会在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被更多的语言使用者所接受和认可,即体现出明显的普通话化趋势;相反,那些语音复杂、词汇生僻的弱势方言模因也很可能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失去立足之地,成为语言化石。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说,这或许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但是从语言研究者的角度来说,这恰恰不是我们所希望见到的结果。我们应该重视并加强对弱势方言模因的调查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濒临消亡的方言,并保持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参考文献

[1]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28:5|26.

[2]赵元任,丁声树.湖北方言的调查报告[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48:20|25.

[3]曹志耘.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两种类型[J]. 语言研究,1998(1):89|99.

[4]吴继章.河北方言词缀发展演变的趋势及语义在其中的作用[J]. 语言研究,2005(3):45|49.

[5]沙马打各.彝语北部方言语音的发展演变趋势[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3.

[6]李如龙.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J]. 语言研究,1999(1):102|113.

[7]钟江华.湖南张家界方言语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8]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8|95.

[9]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56|148.

[10]Blackmore ,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UP, 1999:102|134.

[11]Yule George. The Study of Languag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5|47.

(编辑:佘小宁)

猜你喜欢
模因论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探析背诵在以模因论视角看英语专业公共演讲课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模因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语言语用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语言的传播类型
模因论对外国留学生武术术语习得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