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网络语言已构成一定的语用现象。本文以搜集到的网络语言为分析对象,从模因论的视角研究网络语言的语用功能,进而揭示出网络语言具有诙谐幽默,增强娱乐性、抽象符号,弥补缺失、构思自由,凸显个性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模因论;网络语言;语用研究
作者简介:朱玉(1993.6-),女,满族,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5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普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一、引言
网络语言的语用现象和其语用功能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也曾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而在众多的理论视角中,模因论是最有解释力的,因为从模因论的视角看,语言其实就是一种模因。本文在模因论的基础上,以搜集到的网络语言为分析对象,探讨网络语言的语用功能
二、模因论和语言模因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而提出来的。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何自然,2005)模因一词最早出现于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学家道金斯所写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根据道金斯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化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行为等都属于模因。模因可以看作是复制因子,也可以看作是文化进化的单位。”(何自然,2007:129)。可以恰当地说,既可以向基因一样在代际之间得到继承,也可像病毒一样传播。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何自然,2007:149),而就语言来说,它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会不断地被模仿,传播,否则语言早就消失了,因此语言也是一种模因。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何自然,2007:157-158)。
研究又将语言模因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保真度的特性。只有在这三方面表现值均较高的情况下,模因才能成为强势模因。通俗地说,强势模因是指那些生命力强,被复制广泛,并在一定时间内得以持续传播的模因。相比之下,那些复制力,传播性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发展变化,不再活跃,逐渐为人所淡忘的模因成为弱势模因。根据强弱模因的划分标准,网络语言符合强势模因的特点,因此网络语言是强势模因。
三、网络语言的语用功能
根据陈林霞,何自然(2006),语言模因的形成是由于本身的特性,包括实用性,合理性,时尚型,权威性,所以并非所有的语言都是积极的强势模因,只有那些被人们关注并得到广泛复制并在一定时间内得以持续传播的模因才能成为强势模因。网络语言之所以会成为强势模因,被人们广泛复试,传播,这与其语用功能是分不开的。
1. 诙谐幽默,增强娱乐性
在网络交流平台上,参与者以年轻人为主打,因此是网络语言更加年青化,更充满活力。他们标新立异,构造出了许多生动,幽默的网络语言,营造出了轻松,诙谐的交流语境,例如“温酒吧”(windows98)、呕像(呕吐的对象)、斑竹(版主)等都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命名平淡的事物,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增强娱乐性的语用功能。这种功能能够娱乐大众,能够引起人们对网络语言的关注,大家更愿意以这种语言进行交流,从而使网络语言得到广泛复制,传播。
2. 抽象符号,弥补缺失
网络是虚拟世界,网民主要是通过键盘来进行交流,所以在网上交流时,我们都无法看见对方,与对方面对面交流相比,网络语言存在面部表情和声音的缺失,从而造成了网络交际中情感传递障碍。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广大网友们特意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这些符号是由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组成。例如:“T-T”表示流泪,“@-@”表示大吃一惊等。这些抽象的符号不仅形象传神具有生命力,而且增强了网络语言的感染力,使聊天具有了情感的传递,弥补了网络交流不能蒙面的缺憾。这一语用功能使网友们更加青睐于网络语言得以被模仿,传播。
3. 构思自由,凸显个性
网络的多元,互动,开放,匿名的特点,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这种空间与现实社会相比显得更加的自由,个性,同时与书面语相比,网络语言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此网络语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等。这些语言都反映了网络语言创造者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调侃,表现了他们的个性。网络语言这一语用功能加快了人们对网络语言的复制传播,从而使网络语言更加受欢迎。
结论:
所谓网络语言,其形成多亏了模因之力,(何自然,2007:174)也就是说如今的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之所以会流行,都是因为它可以作为复制因子得到大量的复制,传播,而这与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分不开的,因此从模因论视角研究网络语言语用现象最有说服力。模因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和解释文化现象的新视角,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语言的进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林霞,何自然,2006,语言模因现象探析,《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二期.
[2]何自然,2007,《语用三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何自然,2005,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