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可行性——以安徽省为例

2015-04-03 01:49张媛媛邹能峰安徽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关键词:粮食安全安徽省

张媛媛,邹能峰(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家庭农场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可行性——以安徽省为例

张媛媛,邹能峰(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安徽省历来是全国的粮食输出大省之一,且农业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但近年来农业发展遇到不少问题,家庭农场和农业物联网技术分别从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经营技术两个层面来帮助解决安徽省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的现实问题。家庭农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考虑到其自身特点以及安徽省农业发展内外部条件,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是安徽省当前最好的选择。农业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智能农业技术,家庭农场广泛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耕地产出率,使安徽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粮食安全;家庭农场经营;农业物联网技术;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325.27

文献标识码:码:A

文章编号:号:1671|816X(2015)01|0027|05

收稿日期:2014-10-06

作者简介:张媛媛(1991-),女(汉),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

Abstract:Anhui, one of the big provinces of grain output in China, remain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its potential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it has encountered some problems. Family farm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of the IOT respectively help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duction from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Family farm is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Consider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ate scale of family farm is the best choice at pres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of the IOT is kind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ts widely application in family farm can better improve the farming productivity and promote long-term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On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of the IOT to Family Farm in Anhui Province

ZHANG Yuan|yuan, ZOU Neng|fe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HefeiAnhui230036,China)

Key words:Food safety; Family farm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hui province

一、安徽省农业在全国农业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出地

我国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粮食问题和三农问题,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其中“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说明我国要保障粮食自给,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近年来有关粮食的问题不断出现,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刻不容缓。

安徽省地处华东、长江三角洲腹地,其沿江地区和皖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质条件好,蕴藏着农产品增长的巨大潜力,同时临近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作为全国农产品供给大省之一,安徽省对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二)影响安徽省粮食产量的因素及其现状

唐华俊认为未来粮食生产受水地等资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要素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等多因素制约,粮食进一步增产面临诸多挑战。[1]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30亿公顷减少到2008年的1.22亿公顷,减少了约6.2%,逼近18亿亩(1.2亿公顷)红线。安徽省地处华东、长江三角洲腹地,近海邻江,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产区。与全国耕地减少幅度相比,1996年年初安徽省耕地面积429.1万公顷,2008年年末耕地面积414.5万公顷,减少了约3.4%,减速约是全国的一半。另据调查安徽省污染较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矿区、工业企业等建设用地周边,而基本农田土壤污染程度总体相对较轻。水资源方面,2012年中国水资源总量只有2.95万亿立方米,人均2186立方米;安徽省2012年水资源总量为701亿立方米,人均1172.6立方米。安徽省人均水资源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劳动力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安徽省是全国劳动力输出大省之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从农业生产转向工业生产,导致农业人口大量减少,老龄化程度严重,容易导致粮食生产粗放式经营,复种指数降低以及土地撂荒现象。可以看出未来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和老龄化将成为制约安徽省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同时,近年粮食产量增长与化肥、农药等的大量投入使用密不可分。2012年全国化肥使用量5838.8万吨,较2000年的4146.4万吨增加近41%,据悉,我国农药平均施用量比发达国家高2.5~5倍。而全国的粮食产量由2000年的46 217.5万吨增加至2012年的58 958.0万吨,增加了近27.6%,增幅显著低于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增加幅度。安徽省2012年化肥施用量为333.5万吨,较2000年的施用量253.2万吨,增加了近32%。安徽省粮食产量由2000年的2472.1万吨增至2012年的3289.1万吨,增加了近33%。这里粮食产量增长还包括耕地面积增加等的因素。可以看出安徽省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趋平于化肥施用量的增加速度。未来依靠化肥、农药等要素投入实现粮食有效增长的潜力有限。

综上所述可看出,十几年来安徽省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低于全国水平,且耕地受污染程度较低,粮食增产有很大的空间。但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水平,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同时,化肥、农药等要素的报酬率和利用率递减。所以,从现实来看,对于安徽省粮食增产来说,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考虑到各种要素最优搭配问题。

胡春阳、鲍步云和刘朝臣通过对安徽省1990年~2009年耕地面积及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认为安徽省耕地面积和农业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表明单位农业产值的耕地占用率是稳定的,因此提高耕地资源的产出率至关重要。[2]刘江指出科技投入对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可达0.5和24,因此今后要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作物单产。[3]邓大才通过对我国1978年~2005年粮食、耕地、贸易、技术及条件的研究,认为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途径源于生产条件和技术进步。[4]所以,安徽省要保障粮食安全,持续增产必须要提高耕地产出率,依靠现代科技的投入,而目前家庭农场经营和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将是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安徽省发展家庭农场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家庭农场的含义和特征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对家庭农场的解释是: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家庭农场是一种市场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家庭及其成员的效用最大化。第二,家庭农场生产具有商品性,为实现其目标,家庭农场必须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第三,家庭农场以单个农户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它并不拒绝雇工,只是雇工控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规模内。第四,家庭农场经营者应该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依定义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和边际生产力,才能增加家庭农场的收益。第五,家庭农场经营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标准。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家庭农场必须适应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应对市场竞争压力。第六,家庭农场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缺乏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家庭农场将难以健康发展,也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

(二) 安徽省发展家庭农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分散化小农经营已不能满足安徽省发展要求

根据林毅夫教授在《中国农业/自然资源战略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安徽省属于传统农业区,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其特点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服务业不发达;二是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尤其表现在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三是人均耕地较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土地分割和分散导致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受到约束。[6]

安徽省农产品种类多且产量大,是全国五大粮食调出省份之一,如前文所述,安徽省是华东、华北等地区重要的粮食蔬菜基地。安徽省要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必须要扬长避短,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安徽作为农业大省、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在劳动力投入减少,土地、水资源稀缺等资源减少或不足的情况下,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弊端已逐渐显现,已不能适应安徽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应找到新的突破口,选择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是当前安徽省最好的选择。

2.家庭农场更加适应安徽省发展需要

首先,家庭农场拥有其自身的优势。一,家庭农场以家庭作为经营单位,其成员利益高度一致,劳动责任心强、积极性高,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既适应了农业生产的特点、保留了家庭经营的优势,为农户的家庭生活提供支撑,又克服了承包农户“小而全”的弊端,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7]2012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为18.47万元。人均收入远高于农民平均总收入10 990.67元。二,家庭农场可以使农业规模化,减少土地撂荒,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助于推广先进技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有助于缓解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8]这些都满足当前安徽省粮食增产发展的需要。

其次,政策支持。2013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央1号文件提倡大力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这给安徽省家庭农场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

再次,纵观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生产经营的,在许多发达国家,尽管农业的现代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仍然是以家庭农场为主,比如美国。家庭农场结合了农户经营和规模经营的共同优势,将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的代表,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安徽省作为传统区的农业大省,家庭农场必定是其未来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向。

最后,安徽省适合发展家庭农场。一,安徽省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安徽省的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这就使得安徽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这也决定了家庭农场经营形式更为适合。家庭农场小而灵活的特点使其有更强的适应性,更能解决这种投入与最终收益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二,安徽省家庭农场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安徽家庭农场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综合效益较好,在国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安徽省在工商部门等级注册的家庭农场已经超过2000个,比较有名的如郎溪县和天长市发展家庭农场的实践。随着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在承包农户基础上将会孕育出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户。

三、家庭农场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优势

(一)安徽省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1.物联网的概念

自“感知中国”的概念提出至今,物联网这个名词对大众而言,已不再陌生,而“农业物联网”同样受到了不小的关注。物联网最早源于欧美发达国家,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目前,物联网是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等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通信、处理,在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上,深度应用于经济社会和自然领域、提高人类生产生活管理水平的全新信息系统,简单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农业物联网也就是在农业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形成智能农业优势。

2.安徽省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的战略设想,也使得物联网成为发展的热点。不久,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型产业之一,并写入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对此,安徽作为农业大省、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了国家大力发展物联网的有利机遇,率先探索“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典型示范”的农业物联网工程试点方案。然后启动了首批13个实验示范县,其中5个县为重点试验示范县,接着又初步搭建了省级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并组建了安徽省新农村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院。[9]农业物联网在安徽省的应用实例有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的蔬菜大棚电子监控设施、合肥市长丰县对草莓基地推广建立的精细化园区传感网管控系统、亳州市蒙城县和滁州市定远县等地安装的苗情检测系统、安庆市宿松县水产养殖管控与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

发展农业物联网,对解决农产品供需矛盾,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节能环保,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安徽省已有农业物联网龙头企业,并且在国内负有盛名。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开发和系统集成,现今已经成为国内农业物联网领军企业之一,是国家农业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工作组发起单位和牵头单位。

(二) 安徽省家庭农场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优势

1.经营主体意愿和素质上的优势

当前,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缺乏农业生产方面的专业科学知识,多凭借感觉和经验。而经营家庭农场的承包户(以下称家庭农场主)这种可谓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更讲究农业种植的科学性,农业管理的经济性,用现代的市场逻辑去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0]同时,家庭农场主一般比分散的小规模土地流转的农户或者有更强的资金能力、或者对农业有更大的经济回报希冀等,所以他们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愿望,这些家庭农场主会更愿意,也会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和技术来经营农业,比如农业物联网技术。

通常他们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率先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所以家庭农场经营也给当前安徽省推广使用农业物联网这种新技术创造了契机。同时,家庭农场可以培育和带动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11]长此以往,整个农民团队的素质必将整体得到有效改善,进而可提高安徽省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增加粮食产量,稳定保障粮食安全。

2. 基层服务人员的优势

几十年来安徽省县乡两级农技人员承担了农业科技实验、示范、推广和直接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的职责。据了解安徽省农委制定了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且分不同专业,如粮食、畜牧、多经、农机等,同时省农委等正逐步加强对农技人员的考核和监督,如定期电话回访农户和电话抽查询问农技人员,农民对农技人员的工作也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对其服务的满意度较高。所以,这些农技人员对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和实际操作使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在初期是否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这个问题上,由于农技人员与家庭农场主长期接触、交流,相互间已经建立了一定的信任感,这使得家庭农场主更容易接受为其服务的农技人员的推荐,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另外,家庭农场在后续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时,若遇到难题,农技人员也可以提供帮助,相互协调,让农户更大限度地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来增产增收。

当然,笔者提倡利用农技人员向农户推广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并不是让农户对新技术产生依赖甚至迷信,而是让农户对新技术更加地了解进而更为实务地使用物联网的先进技术。

3.资金实力上的优势

农业物联网投入成本总体偏高,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所需要的传感器、电缆等比较贵,成本较高,一般农户难以承受。据了解,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一套物联网设备,因其核心传感器的不同,价格从一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果不是拥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农业经营主体,普通农户是无力承担的。[12]家庭农场经营主体通常是农业能手或下岗企事业职工,国家对此类人员从事家庭农场持鼓励和支持态度,一般比普通农户拥有更大的资金基础和来源,率先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四、结论及局限性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首先介绍了安徽省粮食增产对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各种资源和技术等现状,以及限制其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结合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论,认为安徽省要保障粮食安全和持续增产必须要提高耕地产出率,依靠现代科技的投入。其次,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论述了安徽省发展家庭农场是其未来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优势论证了在安徽省家庭农场中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可行性。

本文的不足在于:在论述安徽省发展家庭农场和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时,理由不够全面,主要关注了微观上的几个方面,未能对该观点从宏观层面上给予解释和支持。另外,虽然发展家庭农场和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未来农业生产上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此方面内容文章并未提及,有待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唐华俊.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4(2):4|12.

[2]胡春阳,鲍步云,刘朝臣.耕地面积与农业经济增长:协整与Granger检验——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25(4):96.

[3]刘江.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计划[J].宏观经济研究,2001(11):3|11.

[4]邓大才.粮食安全:耕地、贸易、技术与条件——改革开放30年粮食安全保障的途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2):43|47.

[5]王勇.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关系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4(2):39|48.

[6]吴宏伟,侯为波,卓翔芝.传统农业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现状、问题和发展思路[J].农村经济,2011(9):44|47.

[7]陈晓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农业经济问题,2014(1):4|7.

[8]亚洲开发银行,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经济参考研究,2013(64):48.

[9]吕连生.农业物联网发展大趋势与安徽省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2):4|8.

[10]李俏,李辉.社会化小农框架下家庭农场发展机制构建研究[J].农村研究,2014(1):9|12.

[11]张晓山.家庭农场将培养出一批职业农民[J].农村工作通讯,2013(6):45.

[12]乔金亮.我国农业发展受约束 农业物联网应用需加强[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23):41|42.

(编辑:程俐萍)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