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对唐人诗歌理论及创作的影响研究

2015-04-02 21:34高微征
关键词:文选诗歌文学

高微征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文选》对唐人诗歌理论及创作的影响研究

高微征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文选》是对先秦至梁代文学发展的作品总集,它以成熟和顺应文学发展规律的审美标准和精当作品,受到了唐代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子的广泛认可和深入学习,对于唐代诗坛的诗美理想和诗歌创作起到示范与引领的作用。

《文选》;唐诗;经典传承

由梁武帝长子萧统主持编撰的 《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了周代至六朝梁代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人的诗文和三首不知作者的古乐府以及古诗十九首。

中国古代文化比较发达的时期首推汉唐,而魏晋南北朝正是总结和发展汉朝文学,下启唐代文学的重要时期。其时,汉赋逐渐演化为律赋,散文逐渐让位于骈文,诗歌由古体转化为律体。文学的观念日益明晰,体现在形式、辞藻、音律方面的日益讲究,这些都为唐代文学高潮的到来做出了充分积淀与准备。而萧统以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1]的标准来界定文学作品,更是非常典型的文学观念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观点支撑下,《文选》收录了七百余首优秀的作品,在隋唐时代掀起了 《文选》热潮,在宋代之后更有 “《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2]。《文选》对于唐诗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究竟有哪些原因使得唐人愿意追随 《文选》的审美脚步,这种示范与引领在哪些方面有具体的体现,始终是文学界探究的热点课题。

一、《文选》在唐代受到重视的原因

首先,萧统审美标准与时俱进,《文选》选录的作品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集中展示了各个时代的文学精华。萧统本人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3]纵观 《文选》,计有赋、诗、骚、七、诏等39类,在每一类文体中都选了各个时期代表性人物的作品,比如屈原、司马相如、曹氏父子、陆机、潘岳、谢灵运、谢朓等。在 《文选》序中,萧统写道:“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1]由质趋文在当时已是普遍观念,萧统肯定文章的发展变化,“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标准也是在肯定作品内容的同时讲究辞藻、声律、对偶等华美之风。代表齐梁文坛新风尚的谢朓、沈约、任昉等人的作品分别选入23、17、19篇,无疑是选录的重点。再如建安文人有不少文采斐然而且富于抒情气息的书笺, 《文选》也颇多录入。综合看来,《文选》基本上可以说是一部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文学发展轨迹,抓住了文学特质,选文宽泛而精当的作品总集。正是由于它本身具有的这些优点,使得 《文选》在问世之初就掀起了 “选学”潮流,更在隋唐时形成一股热潮。

其次,《文选》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萧统两岁为太子,正统的儒家思想如影随形。在 《文选》中这种痕迹非常明显。《文选》序在论述赋这种文体时以屈原来举例: “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1],而且赋类作品中,排在前两位的是京都赋和郊祀赋。在论述诗时说:“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客观。”[1]诗类作品中,排在前两位的是补亡诗和述德诗。这些足以说明在看中文学性的同时,《文选》具有明确的政治教化意识。而且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录标准,也说明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重视。在唐初以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文学政策延续了有益于政治教化的思想,他 “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4]由于唐太宗所处的时代和地位,再加上本身的文学修养,虽然从治世的角度而言他要求文学作品的社会调节功能,但是对于文学自身的艺术性也并不一概否定,甚至还亲自为作诗讲究形式、辞采华丽、诗风繁缛的陆机撰写传论,对之赞赏有加:“文藻宏丽,独步当时。……百代文宗,一人而已。”[5]由此可见,《文选》与唐代统治阶级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政策相符。而且唐太宗对唐代选学名家李善非常敬重,唐玄宗时期又有工部侍郎吕延祚等人的官方出品 《五臣注》。正因为统治阶级对 《文选》的认可,《文选》得到了在唐代大规模流行的基本保证。

再次,唐代进士考试对 《文选》流行的刺激作用显著。进士考试虽然只是科举中的一个门类,然武则天柄政之后,为了打破原有的朝政格局,笼络非高门士族出身而又有经学修养和文才的人来加强她的权势,在进士科考试中加强了对文艺辞藻的要求。这一变革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以致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6]而 《文选》正是当时人们所能见到的收录诗、赋、文最为经典和完备的文集。“唐代应试诗的命题面向的是整个文学传统,在全部351题中,渊源于集部的91题,其中源自 《文选》的67题。”[7]而且,一直到唐末统治者衡量省题诗的标准还是以 《文选》为代表的齐梁体格。[8]于是,“盖唐以诗赋试士,……故唐代士人之于 《文选》,无不人手一编,奉为圭臬”。[9]唐代的许多著名文人都研读过 《文选》并深受影响。

正是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文选》成为唐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从而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唐代的诗人们,从初唐的四杰、陈子昂,到盛唐的李白、杜甫,再到中唐的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晚唐的李商隐无不深受 《文选》的影响。

首先,《文选》作品的题材与表现形式对唐代诗人影响深远。《文选》对于唐代诗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文选》对文学政教作用的重视、对众多题材和风格的兼容、对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诗歌艺术性的追求渗透到了唐人文学的血脉中。唐代诗人无一不受到 《文选》的影响,他们或继承了 《文选》的诗学理论并加以发展,或学习 《文选》作品的题材、表现手法,或化用作品中的诗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次,《文选》诗学理论对唐代诗美理想有巨大影响。 “初唐四杰”是开唐诗新风的诗人,他们与 《文选》关系非常密切。卢照邻曾经师从选学大家曹宪,王勃曾与选学名家李善、公孙罗同在沛王府供职。卢照邻在 《南阳公集序》和《驸马都尉乔君集序》中标举自己赞赏的前代文人,与 《文选》的重点选录对象相重合。他在《乐府杂诗序》中说: “王风国咏,共骊翰而升沉;里颂歌途,随质文而沿革。”[10]这种认可文学随时代而变化的观点也与 《文选》序中的观点一致。骆宾王在 《和学士》中称许的人物也多是《文选》中作品的选入者,而且骆宾王也重视雅正,标举诗歌的政教作用。王勃非常重视诗歌的政教功能,而且对于文学与思想感情的关系的论述,与 《文选》所持的选文标准如出一辙,例如他在 《入蜀纪行诗序》中说:“嗟乎!山川之感召多矣!余能无情哉?爰成文律,用宣行唱。”[11]正是与 《文选序》中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1]的观点相同。初唐的另一位大家张说,也同样有宏通的文学观,也很重视文学抒情状物的功能。他在 《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说:“是知气有一郁,非巧辞莫之通;形有万变,非工文莫之写。”[12]

盛唐有建树的诗论者,主要有王昌龄、殷璠、杜甫 (李白由于其诗论散见于诗作中,不够系统,所以不作过多论述)等人。他们的诗论着重探讨诗作的风骨兴象、立意取境,而且更加着重研讨对偶、声律等语言技巧,这正是对 《文选》中诗作的兴发、诗作的艺术性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在提倡风骨方面,王昌龄在 《论文意》、李白在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在 《奉寄高常侍》《壮游》《秋述》、高适在 《奉赠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王维在 《别綦毋潜》中都有对诗歌风骨的赞美。殷璠 《河岳英灵集》中评选盛唐诗歌,更是把风骨作为重要标准。在讨论情景相兼而兴象出之时,王昌龄在 《十七势》“理入景势”、“景入理势”两项里专门研究情景交融文体,追求诗作的兴象。殷璠、李白、杜甫莫不追求诗作的情景融合、兴象宛然。《文选》中 “物色”类,以物色为描写对象,而兴象这一概念将物色、情兴相融,这是艺术探索的巨大进步。与此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诗歌的形式和技巧,注重向前人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诗人学习,王昌龄在 《论文意》中阐述了对对仗、声律、声韵的重视。殷璠也在 《集论》中肯定齐梁乃至唐代诗歌的声律美。杜甫更是重视诗歌的形式与技巧,对诗法、诗律等诗歌形式苦心孤诣。

中唐诗论以诗歌的政教功能、情感对诗歌的影响、众多诗歌风格的兴起,与诗歌艺术进一步探求为基本特点。元结、白居易、元稹发展了诗歌的现实意义,提倡了浅显畅达的讽喻诗;韩愈认为激荡不平的感情产生的不平之鸣要用刻镂奇怪的形式表现;钱起、郎士元等人崇尚清雅;皎然的 《诗式》对提高诗歌艺术水平做了诸多探求。无论诗人、诗论家们提出哪一种中唐文学理论,都不能不说与他们熟悉的 《文选》有学习、借鉴和进一步拓展,他们对 《文选》的理论做了更深刻、更细致、更艺术的挖掘和发展。

在晚唐的诗论中,出于对晚唐社会动乱的责任意识,杜牧在 《上知己文章启》中列举自己目击时弊有感而发的作品,李商隐在 《有感》中赞美宋玉作赋讽谏楚襄王,顾陶在 《唐诗类选序》中更强调诗歌的讽喻功能。唐末的孙樵、皮日休、陆龟蒙、吴融也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晚唐诗论中对诗歌作法的研究比较多。崔融 《新定诗歌》将诗歌分为十体进行分别阐释,齐己 《风骚旨格》、徐寅 《雅道机要》等专著研究声律和对偶、讨论律诗各联的作用和诗的锤炼。这种对诗歌讽喻功能的强调以及对诗法的研究无不是 《文选》中诗学理论的发展与成熟,这也是我国诗歌不断走向成熟的轨迹。

再次,唐代诗人对 《文选》作品进行了学习与发展。先从 “初唐四杰”的作品来看,四杰共留下诗歌360首,其中很多诗句有 《文选》作品的影子。从四杰最著名的诗来分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分明看到了曹植 《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杨炯 《途中》“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来自刘桢 《赠从弟》和 《古诗十九首》。卢照邻 《长安古意》无论是内容还是立意都与左思 《咏史·济济京城内》一脉相承。骆宾王 《望乡夕泛》“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它来自于曹操 《短歌行》。陈子昂 《感遇》“三五明月满”来自 《古诗十九首》。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自鲍照 《乐府八首》。李白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风》59首,元人方回曾有这样的评价: “李白初学 ‘选体’,第一卷 《古风》是也。”[13]李白有149首乐府诗,明人胡震亨这样说:“太白于乐府最深,……精熟 《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14]李白、杜甫更有一些诗被直接称为 “选体”—— “李太白始终学 《选》诗,所以好,杜子美诗好者亦多是效 《选》诗。故当时有 ‘选体’之称”。[15]林英德在 《〈文选〉与唐人诗歌创作》中列出杜甫对 《选》诗化用之处348条,有的是套用成句,有的学其法式,而有的是取其意。宋人张戒 《岁寒堂诗话》:“杜子美云:续儿诵 《文选》。又云:熟精 《文选》理。”[16]孟浩然 《寻香山湛上人》 “身世两相弃”来自鲍照 《咏史》,《秋宵月下有怀》“佳期怅何许”来自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岑参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弃捐勿复道”,来自 《古诗十九首》。

韩愈也有不少典雅清丽的 “选体”诗,宋樊汝霖这样评价:“《秋怀诗》十一首,《文选》诗体也。”[17]韩愈奇崛的诗风也被认为与 《选》赋有密切的关联,为尽可能铺张扬厉,赋体多有生僻甚至新造的字,韩愈诗歌中许多险硬之词、字即从 《选》赋中来。对于韩愈奇崛险怪诗风的代表作 《南山诗》,徐震评为 “摄汉赋铺张雕绘之工……观其参差变化之处,亦似出于陆机 《文赋》”。[17]白居易 《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勿拍洪崖肩”化用郭璞 《游仙诗》,《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悔不秉烛游”化用 《古诗十九首》。

李商隐 《崔处士》“未肯投杆起”化用应璩《与从弟苗君胄书》。杜牧 《题桐叶》“休指宦游论巧拙”化用潘岳 《闲居赋》,《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欲把一摩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化用颜延年 《五君咏》。许浑 《汉水伤稼》“西北楼开四望通,残霞成绮月悬弓”上下两句分别化用王粲 《登楼赋》和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正如刘跃进在 《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这样评价:“《文选》就是先唐文学的代称。……结论是唐代诗人几乎没有不受 《文选》影响的。”[18]考查了有唐一代诗美理想、诗歌创作,就可以看出唐诗对 《文选》诗学传统的学习和继承。“《文选》三十卷的编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相当深远。”[19]

[1]萧统.文选(李善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

[2]林英德.《文选》与唐人诗歌创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4.

[3]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卷八.

[4]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1.

[5]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87.

[6]王定保著,姜汉椿校注.唐摭言校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8.

[7]刘青海.试论唐代应试诗的命题及其和《文选》的渊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76-84.

[8]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411.

[9]骆鸿凯.文选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9:72.

[10]卢照邻,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0:74.

[11]王勃.王子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2.

[12]董浩.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2274.

[13]方回.桐江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329.

[14]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7.

[15]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69.

[16]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456.

[17]钱仲联.韩昌黎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61,462.

[18]刘跃进.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EB/OL].(2015-05-20)[2015-07-02]http://blog.sina.com.cn/s/blog_ 67648d460100qmgf.html

[19]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5.

(编辑:程俐萍)

On the Influence of Wenxuan on Poetry Theory and Creation of People in Dang Dynasty

GAO Wei-zhe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China)

Wenxuan is the collection of literature works from the Pre-qin to the Liang dynasty.With coordination with aesthetic standards in literary development,Wenxuan is widely accepted and studied by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 scholars in the Tang dynasty,and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poetry beauty ideal and poetic cre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Wenxuan;Tang poetry;Classic succession

I207

A

1671-816X(2015)11-1185-04

2015-07-06

高微征 (1981-),女 (汉),山西吕梁人,硕士,主要从事文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文选诗歌文学
诗歌不除外
我们需要文学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