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航,陈遇春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陕西杨凌712100)
于右任农业教育思想的渊源和形成过程研究
杨航1,陈遇春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陕西杨凌712100)
于右任先生以革命者、书法家、诗人立名,同时他还是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他重农兴教,建树颇丰,为我国近现代农业教育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农业教育奠定了基础。文章分析了于右任农业教育思想的渊源和形成过程,总结了其农业教育思想的特征,对于右任教育思想的研究做了更加深入的完善。
于右任;农业教育思想 ;渊源;形成过程
于右任(1879~1964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之一,著名的中国国民党元老,他以革命者、书法家、诗人立名,同时还是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满怀忧国忧民之情的于右任立志振兴农业,亲自抓 “以百年树人之计,植民族复兴之基”的教育,培养复兴中华农业的建设人才,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由他开创的农业实验基地和高等农业学府至今造福于人民。他致力于发展农业教育,为我国近现代农业教育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农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于右任农业教育思想源于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朴素的教育救国理念和爱农兴农,重农兴教的情怀。
(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早在八岁那年,于右任从外祖父得知在他家乡做官的是满洲人而不是汉人。这种民族的不幸在他心灵深处引发了一种朦胧的民族意识,正如于先生自己所说:“当时我亦莫名其妙,但起了一个民族意识的憧憬。”[1]在毛班香私塾读书期间 (时年十一岁),于右任对表达离情别意的古诗文 “终觉不生兴味”,[1]而对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和谢枋得的诗词却倍加赞赏。其中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感染了他,此后,于右任思想起了一个大的变化,据他自述:“忽然诗兴大发,我之作诗,殆可以说由此悟入。”[1]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写下 “挽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的诗句。1925年 “五卅惨案”爆发后,于右任在天安门广场发表演说,抗议英帝国主义暴行,他说:“五卅事件,系帝国主义嫉妒中国民族运动之发展及正当学术团体之兴盛。”强调 “反对帝国主义及取消不平等条约之口号,中国人均当赞成。”[2]
抗日战争期间,于右任通过书信、诗词和文章,鼓励军民在民族危机时刻积极抗战。他写信给儿子于望德,希望儿子爱国爱民,回国为抗战出力。信中写道:“国事到为难处,我每感痛苦者,即所学不知以应变,欲报国家,有心无学,皆涉空想。我常说,学无用之学,等于痴人吃狗粪……汝所学告段落后,我是盼汝等归国……民族复兴大之大业望汝弟兄两媳两孙继承”[3]于右任撰写爱国诗词和文章鼓励军民抗日。他写了《荣誉军人歌 (一)》、《荣誉军人歌 (二)》、《祖国颂》、《神圣战争》等诗词来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例如1937年中秋节,于右任在湖北视察抗日伤病,赋诗道 “民族生命争一线,吾身幸参神圣战。军前歌舞作中秋,独惜更番不得见。宵明月圆又圆,定是吾军破胡天。”[4]抗战期间,他还撰写了以下 《国难中之国难》(1931)、《慰勉前敌爱国的将士》(1933)、《民族抗战之精神》(1937)、《迎接抗战第四年的总胜利》(1940)、《讨伐倭寇之第七年》(1943)等文章,这些文章在抗战时期为鼓励军民抗战作出了贡献,也充分体现了于先生爱国情怀。
去台后,于右任先生念念不忘大陆,《望大陆》一诗表达了他不能见到祖国统一,不能落叶归根的的悲痛,感人至深。“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二)朴素的教育救国理念
1905年,时年27岁的于右任逃亡上海。为了摆脱传教士对 “震旦公学”的控制,他协助马相伯筹办新校 “复旦公学”。校名中的 “复旦”二字就是出自于右任的建议,它一方面有复我震旦之含义,另一方面也有振兴中华的意义。[5]这深刻表达了于右任的教育救国理念。同年八月,于右任为了安置留日爱国留学青年,又发起创办了 “中国公学”,培养了大批反清革命党人,为民主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
于右任在主持靖国军(1919~1922年)时期尤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通过筹办新教育来改造社会。正如于右任在给孙中山的信中所说:“右任近颇从事于新教育之筹划,及改造社会之讨论;于无可为力之时,作若有可为之计。”[7]他在靖国军总司令部设教育处,专门负责教育教学,“主义之宣传,教育之实施,文化事业之策进,地方自治人才之训练,悉于军事并进”。[6]同时,他还在靖国军辖区各县,除恢复旧有各级学校外,还创办小学17所,其中就包括民治小学校。另外,在三原还创办了渭北师范、渭北中学和三原甲种工业学校等。孙中山对于右任兴办教育的举措非常满意,对于右任说:“从事新教育之设备及改造社会之筹策,于干戈扰攘之秋,犹能放眼远大,深维本根,远道闻之,深慰所望。”[3]
靖国军运动失败后,于右任及时总结教训,他写道:“以兵救国,实志士仁人不得已而为之;以学教人,效虽迟而功则远。”“欲建设新民国,当建设新教育;欲建设新教育,当自小学教育教育始”。[8]1922年,于右任先生创办上海大学,培养了大批共产主义优秀战士。1926年4月18日,他召开强迫平民教育大会,提出了 “教育社会化,教育革命化”的口号。[3]1927年,为培养“革命实际斗争人才”,达到教育救国的目的,于右任创办了中山军事学校。
(三)爱农兴农,重农兴教的情怀
于右任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就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放青霜降迎神后,拾麦农忙散学时”[9]这种早知稼穑的艰辛经历,培养了他对农村和农业深厚的感情,所以在他致力于革命的过程中一直关注着农业。
1918~1919年,陕西大旱,灾情十分严重,于右任在 《闻乡人语》中描绘了当时的情形:“兵革又凶荒,三年鬓已苍。野犹横白骨,天复降玄霜。”[4]面对灾情,他彻夜难眠,感叹道:“迟我遗黎有几何?天饕人虐两难过。河声岳色都非昔,老人关门涕泪多!”[4]正如他所说:“此种惨事,实近三百年来所仅有也。”[10]
1926年西安被围,于右任在奔赴苏联请冯玉祥救援途中路过奥木次克时他就注意当地农业与中国的差别,“黑麦青青燕麦黄,零星硬麦已登场。民间尚守三田制,蔓草不除待放荒。”[11]
为鼓动政府和全社会关系和支持农业与农业教育问题,1932年8月15日,于右任在《中山门外的种瓜者》的文章中指出,“我们历来自称以农立国,可见我们的国家靠农民来支持,则必须农有所立,然后国才能立,必须民力可恃然后国力充实,这才可以克服困难,开创国家新生命”。在他看来,农业生产是一切生产事业的基础部门,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民族命脉。只有农民安居乐业,才能民富国强。因此,他明确提出,“我们要救中国,必先要深切顾念到勤劳痛苦的全国农民”。[9]
于右任的农业教育思想起步于青年时期宏道大学堂答卷中 “建招贤建馆,兴学校,恤贫民,劝农桑”的伟大志向,发展于创办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成熟于其兴学重农,创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一)青年立志,振兴农业
于右任早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伟大的志向,他以俄大彼得为榜样,通过办农业教育来振兴农业,建设新国家,使中华民族恢复在世界上的文明大国地位。1902年,于右任在宏道大学堂的答卷中大加赞扬彼得大帝的雄才大略,对外开放,善学他人,使俄罗斯成为世界强国的伟大业绩。他说:“俄罗斯野蛮国也,大彼得野蛮王也,然劈荆榛,广教化,兴学术,励实业,使俄臻文明之域者,果何人哉!”[12]他在答卷中也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即:“招贤建馆,兴学校,恤贫民,劝农桑”[12]。也就是通过招聘教师,新建学校,重视发展农业,关注农民民生,投身农业教育来振兴农业,建设新国家。
于右任青年立志农业教育的志向非常重要,正是由于这个伟大的志向才会有接下来的农业教育实践活动。
(二)重农业科教推广,兴办斗口农场
1929年 (民国十八年),陕西省遭受了特大干旱。于右任看到家乡田地荒芜,农民纷纷外逃的惨状时,决心要办农场,走科学务农之道来改良农业,增加生产。他坚信只有走科学治农之路,才能解民倒悬之苦。[3]那时斗口村的土地,多为河南、湖北等省外户购买,他在本户族土地基础上 “用公平价购进湖北等外地人转售的土地千余亩,”[13]为表明自己办厂为公为民的宗旨,1934年,于右任先生在场内亲自书写遗嘱以告后人:“余为改良农业,增加生产起见,因设斗口村农事实验场。……我去世后,本场无论有利无利,即行奉归公家。国有省有,临时定之,庶能发展为地方永远利益。”[14]
办场之初,于右任聘请杨蕴章为场长,苦心经营,逐年扩建。其中,“果树栽培面积达四百多亩,种植粮、棉、豆类作物700亩,繁殖果木花卉苗圃30余亩,开辟菜园10多亩。还引进当时稀有蔬菜、西红柿等品种。”[15]这种农村良种推广示范带动了群众争种优良品种的积极性。
为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在于右任先生主导下农场开办了三期农技培训班,“招收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员,农场供伙食和文具用品,实行半工半读,……共计培养学员百余人”[15]据史料记载[13],培训班学员中有的获得农技师职称,有的考入大学,有的由农场的技术人员转成正副研究员,都有著作出版,传播专业知识,为西北农业建设输送了人才,贡献了力量。
于右任创办的斗口农场培养了农林科技推广人才,为关中和西北农业科技推广输送了人力资源,促进了关中和西北农业的近代化,使得近代农业技术和试验方法在关中农业生产中得以应用,是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农业近代化的较早探索。
(三)创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培养农林科技人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内忧外患,农业不能自给,工业远未自立。大批有识之士主张“建设西北”、“开发西北”,于右任先生深感 “西北一带,……亟当从事开垦,讲究农业,若设农林专校培养人才,可籍学术机关与地方人士合作,以学校为造林及垦荒之中心,再求民族之生路,全国家之命脉,庶几可得”。[16]于是开始着手筹办建设西北的教育事业。
1921年,于右任和杨虎城在武功谈话时,提到 “武功原是我国夏商周三代以前后稷教民稼穑的农业发祥地,但是近代以来,战士频发,导致农业凋敝,人民疾苦,应振兴农业以济民生,才能更好地支持革命战争”,[3]于右任答应只要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一定会在这办农业学校,专门研究农业问题。这就是设立武功农校的最初设想。
1932年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以于右任为首的 “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公推于右任、张继、戴传贤为常务委员”。[17]在校址选定上,于先生亲自率队踏勘,经过反复考察和论证,最终选在了位于武功的张家岗。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史馆保存的当时筹建处给筹备委员会处的报告看,选择理由有四点:其一,历史传承意义。“武功县西原,就是古周原地。系我国神农后稷教稼之地,……在此建校,讲习农林,继往开来,具有历史深远意义。”;其二,农业科学研究的意义。从地理地形判断,“张家岗一代,具有头二三道塬的不同地带特点……可代表西北各省高中下三种不同地质,便于农业上各种作物试验。”反映出于右任先生对农业生产与农业科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规律的精准把握;其三,人文历史意义。“其周边,西邻马融设帐讲学之扶风绛帐镇,南望张载的横渠书院,……诸儒故里,亦相接近,学术氛围堪称美善。而隋文帝之泰陵,唐太宗李世民悬孤处,均毗连左右,创业君主之遗迹昭然可考,尤足激发青年崇高伟大的理想。”;其四,交通条件便利。“陇海线穿校二道塬而过,西安、宝鸡主干道车辆多,”[17]从这四点择校理由,可以看出于右任博大的历史视野、文化胸怀和对农业科学研究的战略判断和精准把握。
于先生不仅用其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精神推动农林大学的创办,还在在以后的教育中亲自到学校,深入到学生中,鼓励学生致力农林学科研究。据西北林学院老院长赵师卞回忆,1935年元月,于右任亲自到学生宿舍看望学生,嘱咐学生:“你们学林就要爱林,要立志把陕西乃至西北的林业搞上去,搞他一辈子!”这于右任的谆谆教诲教诲,鼓励和鞭策了学生不断的从事农林教育和农林建设工作,至今依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15]
通过上述于右任致力于农业教育事业的论述,可以看出,于右任农业教育思想具有如下特征:鲜明的时代特征、强烈的实践特征、和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的人格特征。
(一)鲜明的时代特征
于右任农业教育思想产生于二十世纪,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黑暗,战争不断,工业不能自立,农业破败不堪。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于右任先生心怀救民振国之志,一方面通过革命救国,另一方面通过兴办教育,尤其是兴办农业教育来振兴中国。创立斗口农场和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农业教育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于右任农业教育思想具有教育救国的鲜明时代特征。
(二)强烈的实践特征
于右任将其农本思想和重农兴教的农业教育思想落实到具体的农业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同时在实践中又深化和完善了其农业教育思想。于右任在建立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时,十分重视科研成果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他先后办了三期农民技术培训班,并派农技推广人员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向农民宣传农业科技知识;于先生在筹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时尤其注重实践,建校从建设农场开始,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校风。
(三)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的人格特征
于右任先生以 “天下为公”、 “为万世开太平”为座右铭,正直清廉,不置私产。他在斗口农事试验场立下遗嘱:“我去世后,本场无论有利无利,即行奉归公家”,先生还将斗口农场的收入定期拨给民治学校用,这充分体现了于右任大公无私的人格特征。1932年,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心怀桑梓,忧国忧民,在南京的一家报纸上发表了 《中山门外的种瓜者》,为创办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造了舆论氛围,其悯农意识和执政为民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1]傅德华.于右任辛亥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267.
[2]于右任.于右任氏论五卅事件[N].热血日报,1925-05-30(3).
[3]高叶青.于右任评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246,154,195-196,221.
[4]于媛.于右任诗词曲全集[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185,69,157.
[5]傅德华.于右任与复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111-112.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于右任先生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57.
[7]丘桑.皇帝子孙之元气[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74.
[8]于右任.教育改进的要义[N].民国日报,1922-10-10(04).
[9]于右任著.刘永平编.于右任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11.
[10]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宣传部.于右任文选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225.
[11]于右任著.马天祥,杨中州编注.于右任诗词选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221.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咸阳市委员会,三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等.于右任先生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280.
[13]马志勤.于右任先生创办斗口村农事试验场的始末[Z].三原县:三原县志通讯,1985:6.
[14]刘永平.于右任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169.
[15]张波.于右任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29,233,100.
[16]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编审委员会编.西北农林创刊号 [M].杨凌: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出版股:1936:3.
[17]关联芳.西北农业大学校史(1934-1984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4-5.
(编辑:佘小宁)
On the Origin and Forming Process of YU Youren's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ought
YANG Hang1,CHEN Yu-chun2
(1.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China;2.Center for Teaching Development,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 ling Shaanxi 712100,China)
YU Youren is renowned for being a revolutionist,calligrapher and a poet.He is also a famous educator especially in agricultural education,which lays a basis on moder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northwest area in China.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origin and the forming process of YU Youren'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which will consummate the study on YU Youren'education thought.
YU Youren;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ought;Origin;Forming process
G40-09
A
1671-816X(2015)11-1108-04
2015-06-19
杨航 (1989-),男 (汉),陕西子洲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教育方面的研究。
陈遇春,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chenyc6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