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作霞,殷海善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试论乡村的复兴
秦作霞,殷海善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乡村复兴是人口城镇化达到一定高度后的新现象。乡村复兴指乡村具有集聚人口、经济的能力和存在的社会价值。乡村复兴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供给紧张、乡村生态环境优越、乡村文化有一定吸引力。乡村复兴的条件有三,一是交通、信息的发展消弭了城乡空间距离,二是后工业社会里小生产方式的重生,三是城镇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人口在城乡之间重新分配。乡村的复兴,要调整只利于城镇化的人口政策、土地政策,要促进乡村优势资源聚集,还要学习借鉴他地的成功经验。
农村发展学;后工业社会;乡村复兴
乡村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发展课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壮大,使我国农村搭上了工业化的顺风车,农村发展达到了辉煌的高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企业开始关并转,农村学校撤并转,农村劳动力外出,导致农村空心化,进而农村边缘化。[1]从农民的终结到农村的终结是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和农村的不归之路。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成为城市型国家,2025年前后城镇化率超过70%,成为完成城镇化的国家。但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一些城镇化率高的地区,有可能像发达国家一样经历郊区化、逆城市化阶段,从而带动乡村的复兴。
(一)乡村复兴的概念
本文说乡村复兴是指乡村通过自身的机制,运用自身的资源,[2]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集聚一定人口规模的能力,从而具有存在的一定的合理性。其参照之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繁荣,另一参照系是悠久历史的传统乡村,乡村复兴是对乡村乃至民族之根的重新发现、发扬和创造。[3]
(二)乡村复兴的特征
在后工业时代,后城镇化时代,复兴的乡村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一是人口的开放性,乡村人口流动性增强,[4]乡村人口的活动范围扩大,乡村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乡村还成为外部人口生活的一部分。二是经济生活的多元性,农业仍然是乡村的经济支柱之一,但是工业、服务业也成为乡村的经济支柱。从而,乡村社区中农业经济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农业从业者也不占据主导地位,农村转化为乡村,乡村 “农”的属性减弱,乡村成为与城市有明显差异的区域。三是复兴的乡村并不是城镇化前的全部乡村,而仅仅是被城镇化后的少数有条件复兴的乡村。乡村复兴是乡村现代化的过程,是乡村和城市共同繁荣的过程。
(一)农产品供需形势转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农用地少的国家,农产品供给向来紧张。随着城镇化扩张,耕地日益减少而城镇人口增加,且城镇人口对农产品的消费水平提高,使农产品供给更加紧张。近年来,大宗粮食、油料、肉类、水果等多数农产品成为进口商品。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使得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优质农产品价格高昂。同时,我国主要工业产品普遍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农产品供需市场变迁给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带来机会,农民依靠熟悉的农业也可以获得较高收入,这是多年来未有之机遇。山西省吉县、隰县因苹果、梨品质好价格高,2013年秋季地头收购价在每公斤15元左右,种植十亩果园纯收入超过十万元的农户非常普遍,果业收入远超过外出务工的收入,在乡村依靠梨果能够实现富裕。
(二)乡村生态环境的吸引力
由于社会财富的增长、劳动时间的缩短,人们投入在休闲上的时间、精力、热情、金钱都有增无减,休闲活动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现象。一般来说,城市是与高楼、汽车、人流、雾霾联系在一起,乡村是与青山、绿水、蓝天、农田联系在一起。在城市病的衬托下,乡村生态环境的优势显露出来,一些乡村具有了旅游、休闲、体验的价值,乡村游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城市郊区的乡村游成为乡村发展的新支柱。山西省2014年评选出65个最美旅游乡村,这些具有先天环境优势的村庄,或者具有优美自然风貌,或者拥有深厚历史文化遗产,或者具有强势特色产业,首先具备复兴的可能。太行山峡谷区耕地少、交通难,原来解决温饱难、娶媳妇难,现在由于对旅游的需要,通过发展旅游业峡谷区又出现车水马龙、人丁兴旺的繁荣景象。
(三)乡村文化的吸引力
乡村文化是在乡村地域里经过长期缓慢发展、适应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为乡村提供秩序规范、体现农民终极关怀的一整套娱乐方式、道德规范和意义体系。乡村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有可能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比较独立地长期存在。如乡村人情文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城市是一个流动的社会、商品化的社会、陌生人的社会,是一个容易失去个人定位的社会。而乡村是一个传统性较强的熟人社会,居民之间在长期互动中可以感觉到人间的温情和社区的心理归属,从而发现日常生活的超越意义,因此对一部分人群有吸引力。再如乡村文化具有原生态性。乡村文化包括各种地方戏曲、音乐、舞蹈、武术,以及建筑、服装、饮食等,乡村文化扎根于生活,是有活力的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头之一。再如,乡村消费方式具有低消费性,相比于城市生活的高消费,是易于可持续的方式。乡村生活方式是与在国际上新起的 “慢生活”[4]在理念上相通,对于偏好慢生活、有条件放慢生活节奏的人群有吸引力。
(一)城乡空间距离的消失
在 “三农”问题背景下,中央政府支持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面貌,尤其是基本实现了道路建设的村村通和户户通,农村出行难基本解决。在通信技术支持下,乡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基本普及,初步实现了乡村信息化。交通、信息两大技术的发展使得天涯若比邻,城乡之间空间上的距离缩短、消失。一县之内一小时通达,一乡之内半小时通达,在乡村可以实现无障碍外出购物、旅游、交往等活动。在乡村居民收入提高后,住房内部水电气暖配置齐全,在乡村完全可以获得像城市一样高品质的物质生活。
(二)后工业社会小生产方式的重出
所谓小生产方式即小规模生产方式,包括农业小生产,手工业小生产和工业、服务业小生产。在资本主义上升期,由于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效率,小生产方式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是一种落后的行就消失的生产方式。[6]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偏好结构不断变化,需要层次不断提升,在小批量个性化产品的生产方面,小生产就具有自己的相对优势。[7]小生产方式是后工业社会的典型生产方式。小生产方式是彰显个性的小批量生产方式,主要发生在消费服务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是时髦的私人定制。为休闲服务的小生产方式,能够确立乡村的经济地位。小规模教育、地方性工业产品、小作坊式工艺品、小作坊式特色农产品都适合在乡村发展。发展利用本地资源有利于村庄工作机会的中间技术,[8]让乡村社会重新获得生产力和发展力,在城乡体系中确立乡村的地位,依此来解决乡村发展的经济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型公司向网络化结构转变,下属的生产单元可以分散布局而不是集中布局。乡村无法承载规模化工业经济却有可能承载后工业经济的小生产活动,让乡村搭上后工业化的顺风车,实现乡村再次的发展和繁荣。葡萄酒庄的兴起证明了小生产技术的市场地位,葡萄酒庄园一般要自己种葡萄,自己酿酒,自己销售,规模不大,价格不低,[9]其本质和农民个体户生产方式相似。
(三)人口在城乡之间的重新分配
人口城镇化是人口在城乡之间的一次大分配,后城镇化阶段的逆城镇化是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又一次大分配。通过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再次分配,偏好乡村生活的人群、适合乡村生活的人群在乡村聚集,对乡村生活感兴趣的人群偶尔到乡村聚集,从而集合起乡村复兴的人口基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些从农村出来在城市工作退休后领取社会保障金的群体是新乡民的潜在对象,他们移居乡村后凭借不算高的退休金可以过上低成本高品质的生活。新乡民中的又一类人群是偏好乡村生活的各类艺术家,他们在乡村采风、聚会、创作,过着悠闲的生活,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舞蹈家杨丽萍和画家赵青在云南修建了别墅太阳宫和青庐,欧宁、左靖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家、建筑师、作家、导演、设计师、音乐人入驻徽州碧山村,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到贵州山区支教,这些文化人下移乡村,提高了乡村文化的地位和吸引力。
(一)调整农村人口政策、土地政策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土地政策是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服务的,即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易而城镇人口转为乡村人口难,农村土地转为城镇发展用地易而城镇用地转为农村土地难。在乡村复兴阶段,人口政策应该尊重个体自由迁居的意愿,以居住地为登记原则,在城为市民,在乡为乡人。与之适应,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应该与城镇住房一样可以出租、买卖,来适应和满足人口在乡村自由居住的趋势和需要。尽管农村宅基地不能买卖,但由于宅基地及附属住房可以继承,有一部分城镇人拥有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这一点便于从农村出来的第一代城市人把农村作为日常生活的基地之一。
(二)促进乡村优势资源聚集
乡村具有多样的优势资源,但是乡村资源是分散的、单一的。乡村资源需要配套、组合、集聚成为可维持乡村成长复兴的强大资源组合。否则,乡村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并不必然促成乡村的发展;[10]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乡村道路的建设,也不能促进乡村的发展。我们需要从生产、生活、休闲等多层次配套、集聚乡村资源,使乡村拥有短期休闲、长期居住的魅力,使乡村具备维持和发展的能力。如,山西省一些名山古刹如果能够配备相关的佛学、佛乐、武术、诗歌、生物考察、深山探险等文化资源,配备诵经吃斋、听松赏月等休闲资源,这些名山寺庙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繁荣的小社区。
(三)学习、借鉴台湾等地的经验
世界各国均有乡村发展的经验。我国借鉴韩国新村运动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战略,日本有产业下移[11]发展农村地区的政策,台湾省有农村复兴的成功经验,[12]尤其是派遣旅游学大学生帮助乡村发展旅游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结语:在我国城镇化初步实现的情况下,农村人口和土地的城市化可能还是生活发展的大趋势。但逆城市化和部分乡村的发展和复兴已经展示出乡村发展的又一趋势,且这一趋势在逐步强化。乡村复兴过程有利于推动乡村发展和乡村现代化,从而和城市化过程共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全国的现代化。一些先行实现城镇化的发达地区,应该积极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1]殷海善,石莎,秦作霞.从村庄到城镇:试论村庄的消亡与转型[J].河南农业,2014(2):8-10.
[2]刘伟.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3-140.
[3]何慧丽.当代中国乡村复兴之路[J].人民论坛,2012(31):52-53.
[4]H.孟德拉斯.乡村的终结[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34.
[5]覃立,马卫平.对快的叛逆对慢的向往——“慢生活”运动对休闲体育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8,15(3):22-2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7.
[7]张克听.小生产方式历史命运的再探析[J].经济问题,2004(1):6-8.
[8]E.F.舒马赫著,李华夏译.小的是美好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145.
[9]王长亮.葡萄酒行业的发展之路——酒庄[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8):44-45.
[10]石莎,秦作霞,殷海善,等.人口与劳动力转移后贫困农村持续发展研究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5):236-239,244.
[11]卢荣善.国外“工业下移”的实践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8):105-109.
[12]孙善根.蒋梦麟与战后台湾农村的复兴[J].历史教学,2007(4):40-43.
(编辑:程俐萍)
On the Rural Renaissance
QIN Zuo-xia,YIN Hai-sh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y,Shanxi Provinci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Shanxi 030006,China)
The rural renaissance is a new phenomenon after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eaches a certain height,which means that the countryside has the ability of gathering population and economy,and the value of existence.Rural renaissanc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hort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ttractive rural culture.Rural renaissance are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information,small-scale production mode reborn in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and the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it depends on the population policy and land policy adjustment to promote advantage resources gathered in countryside,and meanwhile learn from other experience.
Rural development;Post-industrial society;Rural renaissance
C912.82
A
1671-816X(2015)11-1099-04
2015-06-15
秦作霞 (1982-),女 (汉),山西万荣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
2015年山西财政年初预算项目(2015ZZCX-10);山西省软科学项目(201504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