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柱,孙静艺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
方新柱,孙静艺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单一外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要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复合型外语人才课程建设方面,高校要改革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实施方式、注重教材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从而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复合型;“外语+专业”;课程建设
教育部2000年正式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根据这一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既要为外语专业学生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教授全面的外语专业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科技知识、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有关专业基础知识[2]。也就是说,复合型外语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还要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把外语知识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内外均迫切需求既掌握外语知识,又精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传统的高校外语教育只注重单一的外语语言知识学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这种单一的外语人才显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与需要,使高校外语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激烈的时代竞争要求高校外语教育不能再培养单一的外语专业人才,而是要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化和信息化的需要。随着交叉学科的涌现,高校外语教育也要积极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课程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单元和载体,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本科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个方面[3]。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是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项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例如精读、泛读、听力、会话、写作、笔译、口译等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是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西方文化、英语语言学、文体学、词汇学等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是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例如有关外贸、外交、科技、文化、教育、新闻、法律、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这三种课程的结合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保障,使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能够实现。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不要局限于上述三种课程的结合,各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比如有的高校以陶瓷为特色,就要培养“陶瓷+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有的高校以商务为特色,则要培养“商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就是要“复合”外语专业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进一步拓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范围与渠道。
目前,中国业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与国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各种科技和经贸往来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必然会使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大,但单一的外语人才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影响和制约了科技的腾飞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外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的外语课程设置基本相同,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很多学校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外语课程设置没有和学校的自身特色结合起来,使外语人才的培养途径雷同,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针对性。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本校的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计,培养出具有特色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课程建设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的质量能够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注重课程建设,合理、高效的课程建设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保障。
(一)改革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设置要符合人才需求
由于外语的单科语言特征,多年以来,高校在外语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基本都未曾涉及其他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外语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老化,外语专业的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在目前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大量需要的是既懂外语又具有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外语纯语言需求则少之又少。因此,外语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应该与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相适应[4]。
高校应当从新世纪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出发,重新规划新的课程结构,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加强“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课程建设,尽快开设与外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相关联的专业课程,如商务、外交、新闻、旅游、法律、计算机、教育等知识课程,这样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此类课程与外语语言技能训练相结合,或采取双语教学模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2.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性
课程结构形成之后,其本身应该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这一整体不应是外语和其他专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应该具有“1+1>2”的特性[5]。具体表现为:首先,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应该都是相互关联和互相影响的,每门课程的内容、开课时间、学期安排都要与其他课程衔接起来,形成一个互补、互存的整体。其次,有些课程从自身的学科角度来看可能不是完整的、系统的,但从整个课程结构来看,它在构成课程体系整体性方面又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课程体系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目标共同来实现。
可见,高校不能仅仅从学科专业、教师、教学设备、教学条件、经济利益等方面来考虑课程设置,更要从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角度出发,研究制订出课程体系的整体培养目标,在明确总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明晰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总体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来确定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次、难易程度、开课顺序、内容安排、学分设置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课程体系的总体培养目标。
(二)革新课程实施方式
传统的外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弊端。首先,传统外语教学模式过多地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从而导致学生实践的机会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微乎其微,这种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室为主要学习基地,从而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严重脱节;最后,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进度、统一的任务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忽视,个人潜能得不到发挥,从而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上述弊端,高校要逐步改变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采用符合学生和时代发展的课程实施方式。一方面,学校要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专题讨论方法实施,每堂课都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语言技能,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实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最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出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前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介绍,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外语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创造出良好的复合型知识应用环境,增加学习氛围。比如在课余时间或周末,组织学生与外教或外国留学生进行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英语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能够应用“外语+专业”的场所让学生进行实践。例如让学生到旅游景点进行参观,现在大部分旅游景点的介绍和标识都是中英双语,旅游景点则是“旅游+外语”复合型知识的最佳实践场所。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重视教材建设
教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教材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材建设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根据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非通用语种+英语”、“双学位”等六种[6]。教材建设会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差异。但总体来讲,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材编写必须是以外语为主要语言,教材体系应与外语衔接起来。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以外语为主要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双语教学中既掌握了外语语言知识,又学会了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实现了外语与专业的衔接与融合。复合型外语人才教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进性
先进性主要包含两方面涵义:其一,教材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要新,符合时代需要,具有时代气息,能够反映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其二,教材的设计理念要具有先进性,能够保证教学科学、系统地组织和实施,并保证教师能够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
2.实用性
实用性首先体现在教材的内容要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要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提供实际的帮助,不能只空谈理论,要做到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实用性还表现在教材的编写语言要规范、实用,使学生能够以语言为工具,领会和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出真正实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3.统一性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课程由语言和专业两部分构成,其中语言类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核心,相关专业课程是特色和补充。所以教材建设要做到语言标准和语言难易程度要与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统一起来,避免语言晦涩、难以理解和语言过于简单、不利于深入学习两个极端,要实现语言和专业的和谐统一。
4.差别性
目前我国各地区、各高校发展都不平衡,学校要从学校特色、市场需求、教学资源、学生基础、师资等方面综合考虑,编纂出符合自己学生水平和特点的教材,避免千篇一律、互相模仿,而是要因地制宜,注重差异性。
(四)提高教师素质
外语教师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中的根本因素,但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缺乏高素质外语教师人才的危机。对此,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也有同样的认识。他指出:今日选择从事教育事业的年轻人就是 21世纪的教师。在发展中国家,今天准备当教师的年轻人并不是他们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实施,高校从办学规模、学生人数、经费投入、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这一进程也给高校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拜金主义、科研至上、官本位至上、教师流失等,严重影响了外语教学,并直接导致教师对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教学不受重视,甚至产生了教学无用论,这显然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国家和高校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真正明确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原则和理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管理层面上,并且还要建立能够真正吸引复合型外语教师专心从事教学的机制。其次,要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语教师还必须要进行岗前培训,进修学习第二专业,不断提高自身外语专业素质和其他专业素质。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符合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校要逐渐改变传统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外语+专业”、“1+1>2”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高校要改变课程结构设置,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性,使课程结构设置符合人才培养需求;其次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开设第二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还要重视教材建设,使教材符合先进性、实用性、统一性、差别性要求;最后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使教师能够胜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工作。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刘春燕.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框架[J].外语界,2012,(1):10-18.
[3]雷敏.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知识及课程基础[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132-134.
[4]廖剑.关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7):152-153.
[5]陈亚琴.从系统角度看高校课程体系的优化[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3):92-96.
[6]王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04,(3):81-84.
[7]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1-3.
[8]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9-13.
[9]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0]庄玉兰.论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9-131.
2014-06-30
方新柱,男,1968,江西景德镇人,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孙静艺,女,1977,河南南阳人,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化翻译。
H319
A
1008—3340(2015)01—00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