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王平 游秋云 张馨 黄攀攀 方丽媛 谭爱华
·睡眠医学讲座·
老年失眠的中医发病机制及防治探讨
徐波 王平 游秋云 张馨 黄攀攀 方丽媛 谭爱华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失眠日益常见,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失眠即老年期的失眠,主要表现在入睡时间延长、睡眠不安、易醒、觉醒次数增加,其特点是排除心脑等疾患以及躯体、情感因素所导致的以失眠为主的疾病,可同时伴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乏力、头晕、食欲差等症状,长期失眠会加快衰老速度、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并与溃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1],属于一种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老年失眠有详细论述,经过后世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对于老年失眠病的认识已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现就中医对老年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探讨如下。
1.1 元气亏虚是老年失眠的致病基础 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元气健达,则推动温煦能力强,脾气健运化生精微,使肾阳温煦精气充沛;元气亏虚,则推动温煦、濡润滋养的功能减弱,影响先、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亦有因脾失健运,不能运化输布全身津液,水湿痰饮内生,搏击于心,心神不安最终导致失眠。
老年人体质虚弱血气亏衰,肌肉干枯无力,气道闭涩,五脏之气相互搏击,营卫运行失常,发为失眠。老年人年迈体虚,若大病失血,元气耗伤,肝血亏虚,心脉失养,则神魂不守舍,夜不成眠;若由于肝之疏泄过度,思虑太过,损耗心血,元气不充,或伤及心脾,机体心神无精血滋养,发为失眠。
1.2 情志内伤是老年失眠的诱发因素 情志内伤则是引起老年失眠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藏血而舍魂,若情志失常,疏泄失司,则肝魂难安,夜间安睡不能;或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或暴怒伤肝,气郁化火伤阴;或肝经血虚,魂不守舍,皆可影响心神而不寐。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老年人常因生活琐事,或暴怒伤肝、疏泄太过,气火上逆,烦躁多梦;或情志不遂,疏泄不及,气机郁滞,化火伤阴,虚热内扰,而不得眠;或肝气横逆犯脾,脾虚运化失常,气血化源不足;或平素忧思太过,耗伤心血,或大病失血,肝血不足,致心脉失于濡养,昼难精,夜难眠;如《张氏医通》云:“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思虑,喜怒惊恐”。在《素问》中也有关于肝痹、肝雍等肝脏病变中均可出现睡眠异常的表现,《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中论述肝痹的症状表现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中描述肝雍的症状为“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由此可见对于由于情志原因影响肝脏均可出现睡卧不安的症状。
1.3 痰瘀胶结为老年失眠的病理特点 老年人脏腑机能衰退,运化功能不足,血液运行不畅而为瘀血,津液失于输布而为痰浊,血瘀痰凝可加速老年失眠的发生和发展。《医林改错》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老年人肾气不足,推动无力,血循不畅,停而为瘀;瘀血内停于脑,可出现神昏、健忘、失眠等表现,瘀血阻滞气机,气不行津,津停为痰,痰蒙清窍,加重失眠;肾虚也会引起津液输布障碍发生痰浊,《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人至老年,肾气虚衰,蒸腾气化作用失调,津液蒸化不能变生痰浊。
二者虽可单独为病,但常相互转化,互相胶结,瘀久生痰,痰久成瘀,尤其对于长期不寐的老年患者,痰瘀之象更为明显;二者若胶着为病,常因其难以速去,缠绵反复,而致病程迁延,病情加重。故痰浊瘀血互为因果,痰瘀互结,胶着难消,成为老年失眠的病理特点,也是加重失眠的主要因素。
2.1 分型论治 根据中医《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对虚实的划分,老年失眠虚证不外脏腑虚损、气血阴精不足,实证不外气滞、火郁、痰浊、宿食等;而老年失眠以虚实错杂者更为多见,章程鹏[3]对1 191例老年失眠单型研究病例的证候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肾阴虚有357例,肾虚血瘀有207例,瘀扰心神有186例,心肾不交有147例,肝肾阴虚有68例,心阳虚有56例,气阴两虚证有56例,肾虚痰瘀有42例,心脾两虚有38例,脾胃阳虚有34例。治疗本病关键在于把握虚实轻重,反复斟酌后选方遣药,虚则扶正为先,宜用滋阴、养血、益气等法;实则祛邪为主,不外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消食导滞等。
2.2 培元、舒郁、化痰是治疗老年失眠的重要法则 老年失眠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乃元气亏虚,标实为气郁、痰瘀,培元、舒郁、化痰是治疗老年失眠的重要法则[4]。王平教授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长期的临床实践,着重从肝郁痰浊入手,以培元安神、舒郁化痰立法,组配而成培元舒郁健脑方[5],方用柴胡、酸枣仁、陈皮、白芍、茯神、龙骨、黄芩、竹茹、夏枯草、天麻、浮小麦、熟地、女贞子、大枣、炙甘草共奏解郁化痰、益精安神之功,从而使心神安宁,失眠乃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6],酸枣仁、黄芩、白芍等均能显著减少自发活动,增强睡眠作用;药理实验研究已表明,该方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且能减少老年失眠小鼠下丘脑中升高的DA含量及外周血中升高的IL-6含量[5],临床显示培元舒郁健脑方能明显提高对老年失眠的治疗效果。
老年人由于元气亏虚、情志内伤、痰瘀胶结,易致夜寐不安甚至加重而彻夜不眠。中医药治疗老年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培元、舒郁、化痰联用并给予及时的早期干预,对于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程先宽,范吉平,曹克刚.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思路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32.
[2]王平.《中医元气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90.
[3]章程鹏.老年失眠病机的临床文献研究及武昌区913例流行病学调查[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08.
[4]孔明望,王平.舒肝解郁治失眠[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0):17.
[5]胡霞,王平,田代志等.舒郁健脑方镇静催眠作用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5,3(5):12.
[6]王琼,王立为,刘新民.常用镇静中药配伍和药理研究概况[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2):2342.
430065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湖北省老年病中药新产品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