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翻译原则探究

2015-04-02 08:55佳,丁
关键词:译者科普文章

王 佳,丁 杨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科普读物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日益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除了一些科普类著作之外,国内部分出版机构开始逐渐引入国际主要前沿性科普杂志以月刊形式与读者见面,近年来,这些刊物的中文译本在中国市场获得十分不错的反响。其中包括法国著名的科普读物《sciencs&vie》,国内刊名为《新发现》,笔者近年来与该社合作,翻译并发表了数十篇科普类文章。在翻译过程中收获了一些经验,并发现科普翻译的规律与文学翻译和技术类翻译不尽相同,对科普翻译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为了保证读者高质量的阅读体验,科普文翻译的技巧和语言的使用规范都必须依照一定的标准,而且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为此,笔者将自己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予以汇总,提出适合时代科普翻译需要的几个原则供广大译者参考。

在探讨科普文翻译的原则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科普文的语言特征。郭建中教授从作者用语习惯的角度,将科普文的特点总结为“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趣味性”[1]。以此为基础,笔者从翻译活动的角度进行观察,归纳了译者所面对的科普文三个特征:“术语少而精”、“交流性强”、“雅俗共赏”。

1.术语少而精。这里所说的术语是指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各种不同于我们日常口语表达的词句。科普文总体上来说还是属于科技文的一个分支,专业术语对于精确表达某一领域的知识至关重要,科普文不能没有专业术语,有些专业词汇和知识只有通过术语表达才能体现其严谨性。但是,因为科普文必须考虑受众的理解力,过多的术语会让一般读者的阅读变得吃力。所以科普文的表达与特定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有很大的不同,专业术语的出现被控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也常常配有通俗的解释。例如:

Indium,gallium,tantale… Ces noms barbares vous disent-ils quelques choses ?Comme leur cousin le lithium,un peu plus connu,ce sont des métaux dits rares.(你是否认识这些生僻的字:铟、镓、钽……它们,以及名气稍大一些的同胞兄弟“锂”,都属于我们所熟称的“稀有金属”。——《令人痴迷的稀有金属》)

当科普文中出现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的词汇,如:铟、镓、钽时,作者首先会控制该类词汇出现的量,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并在需要的时候配以解释,以带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交流性强。科普文的读者群体和市场化要求决定了其中所涉及的深奥知识以及“高科技”必须改变专业介绍性的呈现方式,以一种贴近读者的口吻进行虚拟交流,让知识的传递能够没有阻碍。并且,科普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不断揣摩潜在读者的心态,保证文章通俗易懂,并且能够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科普文中一般多会采用疑问、反问等语气。而对译者而言,对于这种语气的选择必须有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度”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会过犹不及。例如,在《量子物理的奇异世界》一文的开头就有这样的问句,既是问读者,也是替读者提问:

a veut dire quoi,“quantique”?(“量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量子物理的奇异世界》)

在科普文中出现诸如此类寒暄式或邀请式的表达对于译者来说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3.“雅”“俗”共赏。科普文的平实中也会蕴藏一些文学性的词句表达,科普文的体裁涉及面很广,“雅”和“俗”常常共存,这会对译者的翻译带来挑战。在一些标题和醒目的位置,为了吸引读者,作者常会用到文学中的修辞法,如隐喻等。例如:La planète où il pleut des pierres(会下石头雨的星球)。Il pleut 原意为“下雨”,不及物动词,但加上宾语“石头”,顿时给文章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不过译者也必须考虑读者可能会对于矫揉造作的文字表述产生的抵触情绪,在《令人痴迷的稀有金属》文中的一个副标题La Bolivie,nouvel Eldorado du lithium(玻利维亚,又一个金属“锂”的宝地),Eldorado 本意是(假想中的)黄金国,对于这样的修辞性语言,译者必须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考虑该译法与文章整体风格的协调性,不能显得过于突兀,修饰过度,尽可能地扮演好作为作者和读者间交流使者的角色。

这些科普文中的特征决定了译者必须遵循不同于其它类型的文本翻译准则。在实践中笔者根据科普文的特色归纳出“信”、“切”、“亲”三个基本翻译原则:

1.“信”是一切翻译的第一准则,也是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的三原则中的基础,没有“信”就没有翻译的基石,这既是对译者能力提出的要求,也是对作者和读者的尊重。在科普文的翻译中,“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谨”,即对作者及原文的忠实。二是“取信”,即对读者的承诺。

“严谨”是一切译者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过在科普文翻译中,因为存在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对于译者而言,首先要有较好的背景知识作为基础,否则即使语言能力再强也无法应付某些特殊术语的翻译。但是科普文涉及面十分广泛,如果要求译者对每个专业领域都十分熟悉不太现实,所以一旦遇到专业领域的困难,必须向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士咨询,并加以核实才可确认,绝不能凭空臆想,妄加揣测,敷衍读者。例如:

哪个女人嫁个男人,还要为明天能不能吃上饭担惊受怕。即便陈建伟对李萍一心一意,李萍还是狼心狗肺地拒绝了。

Statines,elles seraient une pilule miracle.(他汀类药物,它们或许具有神奇的功效。——《预防顽症的万灵药》)

要翻译该句,首先要弄清Statines 的意义,一般的词典上无法查得该词,如果译者没有专业背景则必须借助多种手段寻求翻译支持,在得到翻译结果后还必须对所得答案进行验证,确保读者获得的信息不会有误。但笔者在查询过程中,发现不同渠道给出的翻译结果存在出入,有两种参考译法,一种是“抑胃酶氨酸类药物”,另一种是“他汀类药物”。为了保证准确性,译者必须通读全文,在理解该词及语境关系后再向相关专业人士请教,以求得正解;在该句翻译中,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后面句子为何使用复数形态。如果前面的Statines 所指的是一种药物,那么就应该翻译成“它”,但如果是很多种,则应该译为“它们”,最后通过查询发现,它所指的是具有类似分子结构的多种不同药名的药品总称,所以应该使用“它们”来翻译。专业术语的翻译对译者要求很高,不仅需要译者有很强的责任心,还必须通过多渠道对所进行的翻译进行验证,对于不确定的词句,仅通过一个渠道核实是远远不够的。

“取信于读者”也同样非常重要。科普文虽然是向普通大众传授科学知识,但对于很多必须精确表述的内容要十分细致,不能马虎,文章必须经得起考验,既经得起读者的推敲,也经得起专家的审查,译者不能为了减少读者阅读中产生的乏味而擅自增加或删减文章内容。例如:

“Gr?ce à la statistique bayésienne,nous explorons le paysage de l’après Higgs !”,scande Dirk Zerwas,membre de la collaboration Atlas,au Cern.(“有了贝叶斯统计法的帮助,我们就能欣赏到后希克斯时代的风景!”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超导环场探测器协会的成员迪尔克·泽华斯(Dirk Zerwas)强调道。——《神奇的贝叶斯公式》)

在该句中,除了名字的翻译需要在音译的基础上核实之外,对于相关专家的头衔或者文章中的简称、缩写,译者都不能草率处理。“Atlas,au Cerne”,如果想当然地将其按地名处理,就会产生巨大的谬误,只有通过专业查询才能找出正确译法“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超导环场探测器协会”。认真的态度是保证“信”的关键,有心的读者会十分在意细节的准确性,只有译者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真正做到“取信于读者”。

2.在科普翻译中,要做到“切”必须履行两个要求:一是精准,二是符合母语使用习惯。科普文翻译包罗万象,从物理到医学,从山川河流到宇宙万物,虽然对译者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译者毕竟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学科的知识精确把握,尤其是对于没有接受过多学科知识专业训练的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做到“精准”十分困难。

所以,译者在翻译之前必须对即将进行的翻译文章所属的专业领域进行相关母语资料的突击阅读。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翻译前所花费的时间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如果译者仅仅为了省事略掉该步骤实际上会得不偿失。除了专业术语,还有些日常生活用语可能会在某类科学领域有特有的翻译方式,而针对这些隐藏性知识只有靠译者的前期准备才能实现翻译的“精准”。

Imaginons qu’en laboratoire on fabrique une paire d’électrons,l’un est spin haut,l’autre spin bas.Maintenant,séparons-les sans savoir qui est“haut ”et qui est“bas ”.(想像一下,在实验室里,我们创造出一对电子,一个上自旋,而另外一个下自旋。现在将它们分离,而不理会哪个是“上”哪个是“下”。——《量子物理的奇异世界》)

除了关键词翻译的“精确”,句子的衔接也必须准确合理:

Une solution de gacyclidine est administrée à l’aide d’un cathéter.Elle est soit déposée,après percement du tympan,à proximité de la fenêtre ronde,soit injectée à travers cette dernière.La solution s’écoule alors jusqu’à la jonction entre la cochlée et le nerf auditif,et bloque le dysfonctionnement de celui-ci.(用加西克里丁溶液进行注射治疗。注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穿透卵圆窗附近的鼓膜,然后将溶液渗入;另一种是从卵圆窗上直接注入。溶液会流至耳蜗和听觉神经交接处,从而阻止听觉神经的异常活动。——《耳鸣,终于看到治愈的希望!》)

对该段的翻译,除了专业术语的处理外,解决好语言间的衔接尤为关键,要做到让读者觉得容易理解,不会产生排斥感。译者应该在不曲解作者本意的前提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达,在翻译好之后反复斟酌,以保证翻译内容的准确度和通顺。

对于“切”所提出的“符合母语表达习惯”的要求,这首先是一切翻译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读起来不通顺的译文一定不是好译文。在科普文翻译中,有些非技术性的表达常常暗藏着需要译者揣摩的意义,而该意义又与技术性内容密切相关,所以要想翻译好并不容易。举例说明:

①A tout seigneur,tout honneur,la gravitation a été bien servie :les plus grandes pointures de la science se sont penchées sur elle.(地位决定影响力:“引力女王”一直都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引力,宇宙之王》)

②A tout seigneur,tout honneur,commen?ons par ce gros mot qui fait tant peur:“quantique ”.(所谓“名正”才能“言顺”,先让我们从“量子”(quantique)这个颇具分量的词入手,它令人心生怯意。——《量子物理的奇异世界》)

这两个例子中都出现了谚语:A tout seigneur,tout honneur。而该谚语的词面意义是:什么样的地位受什么样的尊重。在《引力,宇宙之王》和《量子物理的奇异世界》两篇文章的开头就出现这样的谚语,如果按原意直译显然十分突兀,也不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经过仔细分析,笔者发现在第一篇中,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因为‘引力’的巨大号召力,才使得科学家们都参与对它的研究。”于是,笔者选择了“地位决定影响力”来作为开头,而给“引力”一词配上限定词“女王”,使得读者可以很好地实现两个句子的语意过渡,不会产生突兀感。第二个例子中,笔者发现,作者通过该谚语想说明“只有弄清‘量子’是什么,才能让大家知道它的重要性。”于是,将该谚语翻译为“所谓‘名正’才能‘言顺’”,就能很好地过渡到下面对“量子”一词的着重解释上来。

3.“亲”是一种翻译风格,是译者所进行的语言协调。在很多翻译理论中都提到译者应该做到隐形,应该尽最大的可能还原作品的原貌,不过,科普文翻译具备一定的功利性、目的性,是为了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而不是让他们敬而远之,是为了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并产生更强烈的兴趣,而并非让他们感到乏味,也只有这样,科普才能体现它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所以,译者需要在做到“信”和“切”的前提下,体现“亲”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要“软”化、“简”化语言,在合理的前提下,通过文字处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Loin,très loin,une planète grille et s’évapore,tout contre son soleil.Visite d’un monde dangereux.Où le port du casque est vivement recommandé !(在遥远的外太空,一个星球正在经历着被太阳炙烤和蒸发的命运。要拜访如此危险的世界,请先带好你的头盔!——《会下石头雨的星球》)

如果按照“精准”原则来翻译该段,应该是“一颗很远很远的行星正在被它的太阳炙烤,蒸发。游览这个世界十分危险。十分建议带上安全帽!”对于一篇图文并茂、十分生动的科普文,这样的引言翻译让人产生距离感,译者适当地根据需要调整句子的感情色彩十分有必要,但前提是不违背之前提到的两个原则。而在该段翻译的最后一个句子中用到了“你的”一词,该用“你”还是“您”这是一个译者需要作出选择、并全篇统一的问题。实际上,在科普文中,为了强调文章的沟通功能,作者会时常用到第二人称来体现交流、拉近距离。但考虑到法语的语言本身的特征,即对于还不是很亲近的人都用“您”称呼,笔者认为在翻译时应该根据需要适当地将“vous”译为“你”,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这样的处理会显得更亲切。例如:

Imaginez-vous dans votre voiture volante,prêt à décoller de la route au-dessus des bouchons et à rejoindre votre lointaine destination…(试想一下,坐在你的飞行汽车里,正要从路面起飞,摆脱塞车的烦恼,直奔你前方的目的地……——《飞行汽车》)

在该句中,作者所使用的法语人称都是第二人称复数,也就是“您”,而如果直译,应该是:“试想一下,坐在您的飞行汽车里,正要从路面起飞,摆脱塞车的烦恼,直奔您前方的目的地……”相比较而言,用“你”比用“您”显得更生活化,和全文较为口语化的表达语言更为融合。

在科普文翻译中,要想实现“亲”的原则,但不与“切”相矛盾,就要把握好译文调整的“度”,在以“信”为本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妥协。对于文章作者而言,有些语句具有文化内涵,虽然从作者口中娓娓道来,但对于读者是完全陌生的信息。而如果译者采取注解的方式译出,可能会影响读者阅读的流畅,适度简化和调整十分有必要。例如:“Hisse et Ho”(远处传来水手的声音)这两个词“Hisse”和“Ho”是水手在远航途中划船时发出的口号声,按照常规译法,应该先音译二词,并在文章下方做脚注。不过作为几个在文章中重要性十分有限的词构成的小标题,让读者视线转移,查看脚注可能会破坏行文的流畅,笔者认为不如将之转译为“远处传来水手的声音”,这不仅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也更显画面感和生活气息。

科普文对于普及科学知识意义重大,而译者对于科普知识能否在一国较好地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科普文翻译提出了略不同于文学翻译和科技文翻译的要求。对于科普文翻译的译者而言,在准确表达作者意图的同时还必须考虑读者的感受、文化程度以及对文章能够理解的程度,正如王振平教授所说:“由于科普文章的广大的读者不可能具备方方面面的科技知识,只有通俗易懂,晓畅明白,同时又能忠实传达原文艺术形象的译文才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传播科学技术。”[2]为此,笔者提出“信”、“切”、“亲”三个原则供科普文译者参考,希望译者能够用母语准确生动地传达原文的含义,让读者在学习新的科普知识的同时,也欣赏到语言文字之美,将科普文阅读视作一种享受!

[1]郭建中.科普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修养[J].中国翻译,2007.

[2]王振平.科普著作的文体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6(2).

猜你喜欢
译者科普文章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科普达人养成记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