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论自由——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

2015-04-02 08:55李瑞德
关键词:理论内涵历史渊源自由

正本清源论自由——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

李瑞德

(福建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350117)

摘要:针对当前人们对于“自由”认识的模糊和争议,本文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从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实践基础、引领价值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自由”价值观进行学理上的阐释,认为把自由作为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既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更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应当培育、弘扬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自由;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实践基础;引领价值

收稿日期:2015-04-25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研究”(2014A013);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功能研究”(2013D05)。

作者简介:李瑞德,男,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 263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一个基本要素提出来,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和进步。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由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即使在理论界也充满着争议。谈到自由时,我们往往会听到以下几种错误的声音:一是“资本主义专利”论,认为自由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东西,中国没有自由的渊源或传统;二是“罪魁祸首”论,认为自由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不值得提倡;三是“绝对自由”论,认为个人可以脱离社会实际和客观规律随心所欲地行动,把自由绝对化。这非常值得我们正本清源,探明究竟。

那么,如何理解我们党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要素之一?又如何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认识自由价值观的积极意义,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力和说服力呢?本文试图从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实践基础、引领价值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自由”价值观进行学理上的阐释,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自由,既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更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应当培育、弘扬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

一、自由的历史渊源: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虽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自由作为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之一①,始终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真理目标,是驱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先哲们较早提出了个人的自由问题。泰勒斯、德谟克利特等力图在探究世界的本原过程中把握自由,柏拉图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自由理念”,并以“自由理念”为基础建立起了他庞大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只有生活于城邦中才有意义,才能够获得完全的德性自由;伊壁鸠鲁在原子运动偏斜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思想观点[1]。到了中世纪,神学家们在为神学佐证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探索了人的自由问题。然而,他们认为人的自由只属于全知全能的上帝,人获得自由的途径就是信仰上帝。到了近代欧洲,对于“自由”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的自由得到了极度的张扬。斯宾诺莎把人的自由看作是了解自然的必然性;霍布斯则认为保全人的生命避免死亡的自由才是人生的中心价值;洛克也设定了一个“完备无缺的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主张人们有追求财产和欲望的自由;卢梭创造了“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名言[2]9-10。康德在其批判哲学中把自由与道德联系起来,提出“人在道德领域是绝对自由的,所以道德法则最终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黑格尔在批判康德自由观的基础上,把“自由”当作一种最高和终极的价值来追求,在他看来,世界万物的运动与变化皆由绝对精神所决定,而绝对精神的实质便是“自由”。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中,也把自由作为未来社会制度的一项基本特征。西方社会对于自由的不懈探索和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智慧之光,展现了人类对于“自由”价值的美好向往,也为马克思科学自由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压抑,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自由思想,也很少直接使用“自由”这一概念,但人们对“自由”这一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却没有缺位。在儒家思想中,“从心所欲,不逾矩”体现了对自由的理解和向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了对个体自由不容干涉的鲜明态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反映了对思想自由的极大尊重。庄子主张的“逍遥”、“游”、“适”等从思想自由、行动自由、精神自由等不同的角度表达了道家对自由的体认和追求,传递着个性自由的理念。孔子、庄子等古代先哲们所倡导的这些与自由有关的基本道德理念,今天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即使在最不自由的封建社会,对自由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像王充、嵇康等许多思想家都表达了对不自由状态的抗争。到了近代,在救亡图存中,严复等思想家将西方自由思想介绍到中国,并且把自由与国家富强目标联系起来,梁启超提出“自由者,天下之公理”[3]55,认为“数百年来世界之大事,何一非以‘自由’二字为之原动力者耶?”[4]60不仅把自由作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还认为它是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因素。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成为反对封建专制的锐利武器,陈独秀、李大钊等先驱发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的新文化运动,使国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感觉到自由的进步性和重要性,倡导个性自由的“五四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此后,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的基础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追求民主、自由、解放的伟大实践,对于人民的觉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自由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

首先,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内含着追求自由的核心价值诉求。

马克思、恩格斯以实践为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自由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本质活动,自由的实现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实践活动是自由实现的根本途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自由看作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提出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尽管这里的自由还带有浓厚的抽象哲学气息,却反映了现实的人对于自由的价值追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只能“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5]507,提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6]74,在历史上第一次把自由看作是个体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共产党宣言》则更明确地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294马克思还在其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全面发展阶段”三种形态,从而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核心要素。后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著名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论断,进一步把自由作为明确的价值取向,强调实践是通向自由的途径。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自由思想,其所理解的自由也与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反对资产阶级把自由“垄断化”,认为自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自由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实践的。

其次,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也标榜“自由”,但是其自由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带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7]649,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294。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还强调说,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永存的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民自治,一个是自由。恩格斯也认为,《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未来社会的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189——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此,自由作为一种价值、一种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未来社会设想的核心要素,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正因如此,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9]750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初级阶段,本身就是反对资本主义奴役和剥削,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自由理所当然要成为其最重要的价值追求之一。

再次,社会主义为自由的实现提供广阔的前景。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自由是广泛的、真实的自由,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的自由发展,也就为自由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制度以消灭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目标,实现了大多数人经济地位的平等,实现了大多数人经济交往关系的平等,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不再是统治对象,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平等享有社会权利,为每一个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可以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道路,为个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10]。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由的实现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是我们不能用这些不足或者失误来否定社会主义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自由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三、自由的实践基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

自由是一面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旗帜。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伟大实践史。

首先,自由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目标追求。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社会以压抑人民自由、民族自由为主要特征,自由表现为一种迫切的革命需要。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先驱“毕生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自由、人民幸福而奋斗”[11],他提出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包含了丰富的自由思想,正如其遗言所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12]118,他把追求自由的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革命事业。在孙中山先生的带领下,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辛亥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的革命口号,进行了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伟大革命实践,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自由、民主的思想得到有效传播,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但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13]。

其次,自由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追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为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与平等而奋斗”[14]166的革命口号。在争取民族自由方面,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毛泽东喊出了“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万岁”[15]357、“自由平等与领土完整的新中国万岁”[16]184、“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14]406等鼓舞人心的口号,特别是在《论持久战》中5次强调要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在争取人民自由方面,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强调“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身体这几项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17]524-525,等等。应该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自由、人民自由等价值诉求和革命目标,深深地抓住了中国人民的心理,团结了很多愿意为自由而战的党外人士和劳苦大众,使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最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进行了曲折而艰辛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人的自由得到进一步的实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享有自由的主体,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不仅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方面的政治自由,而且还享有契约、交换、择业、迁徙、婚姻、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社会自由[18]。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373,并且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活力有效激发,为人们享有更多的自由平等权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又看到其实现的可能性和艰巨性。

四、自由的引领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

自由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丰富的价值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首先,自由是引领中国道路的价值目标。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依然不变,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挑战等等,都决定了现实中的人远未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人的自由状态,人还不能完全“自由自觉地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还受到众多条件的制约,对自由的追求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价值追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为自由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自由的权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积极培育有利于自由实现的文化环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把自由的实现体现在人们对社会安全感、幸福感的体验上;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自由的实现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其次,自由是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资源。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倡导和培育自由价值观有利于提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形成健康活泼的社会运行机制,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生命力,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把自由价值观作为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资源,并且不断赋予自由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构建自由平等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不断提升自由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增强其当代性。

再次,自由是凝聚中国力量的价值动力。习近平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20]40。大力倡导自由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完善人民自我发展的自由、能力释放的自由和贡献社会的自由[21],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当前,我们要将科学的自由理念不断内化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着眼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以此提高人民的基本素质和社会的整体形象,推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现代化。

注释:

①需要说明的是,“共同价值”或“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与普世价值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共同价值强调的是各民族、各国家从自己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带有人类共性的价值,共同价值是各民族都有贡献、共同认可的价值。而目前一些学者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更多是以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视角,把西方价值绝对普世化、把普世价值标签化,即认为某一国、某些民族是人权、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发明者、垄断者和输出者。更多观点详见甄言《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载于《北京日报》2008年6月16日。

参考文献:

[1]王继.灵魂的个体化——对阿奎那人学思想形而上学基础的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2]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梁启超.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4]李强.自由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熊建生,张振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及其对中国梦的价值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2).

[11]江泽民.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1-13(02).

[1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0-10(02).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王菲.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内在诉求[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1).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1]杨爱玲.论实现“中国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责任编辑:赵秀丽]

猜你喜欢
理论内涵历史渊源自由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方式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思考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