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性特征

2015-04-02 08:55覃美洲王思瑶
关键词:理想信念基础民族

覃美洲,王思瑶

(1.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四门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之一,其自身是具有诸多特征的。如中国人民大学王易教授认为:“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其政治性和思想性更加突出;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相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和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相比较,创新性和综合性更强;与其他三门政治理论公共课程相比,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加明显[1]。除此之外,“基础”课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本文从“基础”课的课程性质入手,主要对其政治和意识形态性特征进行分析。

一、“基础”课的性质决定其政治和意识性特征

“基础”课是以问题为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基础”课以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基础”课的体系安排,均是以问题作为切入点的,如在绪论中,教学内容就是围绕大学新生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入手的[2]。又如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以爱国主义的概念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问题以及如何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问题为切入点的。

其次,“基础”课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而在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始终是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作为针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点教材,更是责无旁贷地体现中央精神,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写入教材,而且还要始终一贯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线贯穿于“基础”教材之中。如教材在绪论第三节就详细介绍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和有效路径。所有章节均体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精神。

第三,“基础”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体现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而理想信念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紧密相连。对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问题不仅是其个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历经千难万险,取得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由此可见,理想信念对一个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想信念是支撑一个人战胜困难、勇敢生活下去的动力源泉。一个人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这个人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指路航灯、精神支柱和内在驱力。反之,大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迷失方向,被各种错误思潮侵蚀和俘虏[3]。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和现象的出现和发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其进行相应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课程之一。

二、“基础”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特征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需要青年去复兴,国家的繁荣富强依靠青年人去完成。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曾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强调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赢得青年。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的杰出代表,目前在校大学生有2000 多万,每年毕业大学生人数有600 多万,具有大学学历(含在校大学生)的青年已在全国青年总人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按照帕累托最优原则,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项目或重要客户,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20%的人身上集中了80%的智慧;在任何大系统中,约80%的结果是由该系统中约20%的变量产生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说,赢得了大学生,就赢得了青年,也就可以赢得未来。赢得了大学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希望,祖国的繁荣富强就有了强有力的保证。而赢得大学生的前提就是他们的思想状况健康,精神面貌高尚。而健康思想状况和高尚精神面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教育的问题,而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的侵略和分裂活动,只不过对我国侵略和分裂的方式不再是过去那种赤裸裸的武装侵略和经济侵略,而是演变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侵蚀和侵略,这种侵蚀和侵略的方式非常隐蔽。一个民族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旦其独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被侵蚀,那么,这个民族和国家离消亡也就不远了。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被国外敌对势力的文化观和意识形态侵蚀的结果。另一方面,大学生有知识,有激情,但是,知识、激情均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大学生能够正确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激情,就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群策群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为人民谋福利,反之,就会成为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繁荣昌盛的严重桎梏。由此看来,要想大学生正确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激情,就必须引导他们确立献身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这更是事关国家安危的一项政治要求和政治任务。“基础”课程作为承担完成这项政治要求和政治任务的主要载体之一,也就必然具有了政治性特征。

该课程的政治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引导当代大学生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帮助大学生树立献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为最终完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繁荣富强培养高质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项政治任务提供政治和思想保障。

三、“基础”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基础”课程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之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一般而言,我们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称之为该国家、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阶层、一个集团乃至每一个人都有意识形态,也就存在意识形态观教育的问题。每一个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也都有相应的意识形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意识形态观,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形成一种精神合力,缺乏吸引力和向心力,也就不能可持续发展。比如,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也有与其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观,并把这种意识形态观自诩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意识形态,通过和平演变等途径向其他国家灌输,对其他国家横加干涉和指责。新加坡也有与其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观,凡是到新加坡留学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公民,无论学什么专业,攻读何种学位,新加坡的历史是必修课程,说到底,也就是要让他们正确了解和认识新加坡,认同新加坡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也有与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观。我们不仅要承认我国具有与其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观,而且还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教育我们的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反过来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发展状况决定了该国具有与其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观,反过来,一个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观又会对该国、该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好的、先进的,与该国、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就会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进步,蓬勃向上;反之,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了问题,与该国、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不相适应,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出现混乱,甚至会导致其走向灭亡。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的阶层、集团和个人如果能和这个国家、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的一致,就会对该国家、该民族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就会促进这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反之则会缺乏对该国家、该民族的认同感,阻碍其发展,给这个国家、民族带来内乱,导致其政局动荡和不稳。因一个国家公民的意识形态出现问题,而导致国家动荡,乃至解体、消亡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前苏联、东欧的剧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因看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的结果;从内因看,有经济因素、民族因素的影响。而前苏联、东欧包括党的领导者在内的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是造成其解体和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党的领导人在错误的意识形态的误导下,推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造成的。这一点在前苏联的解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前苏联的解体首先是包括前苏联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内的一小部分高层人物的意识形态出现了问题和偏差,推行以“民主化、新思维”为旗号的修正路线,背弃了社会主义;其次是在苏共一些高级干部的怂恿和带动下,前苏联思想文化界的意识形态观也跟着出现了问题,他们打着“民主”旗号,从言论和文艺作品等方面对苏共历史予以清算,抹黑苏联制度,进而导致苏联的公知分子思想进一步激化,其信仰发生动摇和改变。这种自上而下意识形态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前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亡。非但没给前苏联人民带来福祉,反而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也把前苏联人民推进了水深火热之中,使其生活水平在眨眼间倒退二十多年[4]。

反过来,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出现偏差,该国家、民族的公民也能自觉地和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人们就会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产生高度的认同感,进而起到维护和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比如朝鲜和古巴,虽然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不是很好,但是由于这两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信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两国的绝大多数公民也和其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无论其他国家如何干涉和封锁,这两个国家始终能够保持基本的稳定。我国也是如此,正是因为我国拥有与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相态,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意识形态也能较好地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认同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的国家能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但是我们始终要提高警惕,防止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偏差,尤其是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大学生,更应该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始终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自觉地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当前,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绝大部分大学生热爱我们的政党,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三个自信”,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青年大学生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反而变得更加尖锐、更加复杂和更加隐蔽。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5]。导致其意识形态存在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趋向和可能,如果任其发展,使其不能回归到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轨道,必然会影响国家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危。这就决定了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观的教育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在客观上决定了作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之一——“基础”课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性特征。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6]。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基础”这门课程时,不仅不能回避这门课程的意识形态性特征,而且要向同学们公开宣讲这门课程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性特征,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

[1]王 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2]全面了解、切实把握“基础”教材——访中宣部、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教材编写组的专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3]吕宝云,冯继明.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4]戈尔巴乔夫改革[EB/OL].http://baike.soso.com/v10721232.htm?pid=baike.box.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31759.htm.

[6]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rb/2013-08/20/c _117021695.htm.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基础民族
“不等式”基础巩固
我们的民族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整式”基础巩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多元民族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