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钦言,徐秀梅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西方语言形成理论评析
宫钦言,徐秀梅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西方语言学中对语言形成理论的探索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形成探索的总趋势是从客观主义走向非客观主义、从语言系统中的客体研究走向语言系统中的主体研究。结构主义的语言形成论受到了科学主义的影响,把语言的形成研究限制在语言本体之内;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的普遍语法内在于我们的心智之中,通过转换规则形成语言的表层系统;系统功能语言学建立了语言系统与社会功能之间的联系,认为语言的形成就是语言实现社会交际功能的过程。这三种语言学理论都未能把人的认知作用纳入语言的形成过程之中。认知语言学认为世界、认知和语言三位一体,发现了人的认知在语言形成中的核心作用,提出了符合语言本质的全新的语言形成论。语言的形成过程涉及认知现实世界,形成思维,认知语言,建立思维与语言的联系,通过隐喻扩展机制,最终形成语言系统。
语言;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认知语言学;认知
迄今为止,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分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每一种语言学理论的产生都源自于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同时都产生了与其理论相符的语言形成论。这四种方法论分别是:第一种是从语言本体入手进行研究,第二种是从人的天赋语言能力入手进行研究,第三种从社会交际入手研究语言系统,第四种是从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入手进行研究。本文将对这四种认知方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符合语言本质的语言形成论。
结构主义语言学从语言本体入手分析语言系统,并把研究范围严格限制于语言本体之内。现代语言学创始人Saussure指出:“语言学家必须把研究语言结构作为主要的关注对象”。[1]9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由各种互相区别但又互相依赖的成分组成。语言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可以不依赖于语言使用者和客观世界而独立存在,所以语言认知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这个系统中的结构成分,各个成分如何构成了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的意义并非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关注对象。关于语言的意义,该派理论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存在于其所处的语言内部关系网络结构之中,一个词的价值在于它在这个系统中与其他词的差别。
显然,结构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的途径是把分析语言系统作为起点,把研究范围局限在语言系统之内,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语言系统的结构体系。
既然语言的意义在于结构之中,那么语言的存在与使用者和现实世界就可以没有任何关系。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言语和语言的区分把语言使用者排除在了认知视野之外。同时,该理论认为语言系统各个成分的价值产生于它们与其他成分的区别性,所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又在很大程度上把现实世界挡在了他们的认知视野之外。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孤立的研究对象,为了分析的客观性,它把语言系统与使用者和现实世界割裂开来,目的是建立一个科学的语言结构系统。
结构主义产生的背景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追求纯粹的客观性,坚决排除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根据这个原则,只有不受使用者和现实世界影响的语言系统研究才具有客观性,因此,结构主义就把语言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而不关注语言使用者和语言的使用环境。结构主义语言学是纯粹的语言研究,它把语言与其他所有相关因素隔离开来,只把语言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而不考虑语言与使用者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也不考虑意义如何产生。它所研究的就是语言这个封闭的系统本身的体系和特点。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应用语言学家在语言的认知方法上也采取了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的方法。他们从分析语言的结构入手认识语言系统,通过分析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把握语言的整体系统结构。实际中,他们最突出的做法就是进行句型结构分析。因为语言系统由各种语言结构组成,知道了语言的各种结构,就能形成语言系统。
利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作为指导进行外语教学产生的结果是:学习者虽然掌握了语言系统的结构体系,但是对于怎样使用外语表达意义、怎样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却非常陌生。外语学习者成了语法分析专家,但是不能成为语言使用专家。这种外语学习方法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非常清楚:结构主义语言学根本不关心语言如何产生和如何使用,所以其理论必然不能对外语教学产生有益的指导作用。如果按照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指导进行外语教学,只能是离语言学习的目标越来越远。
转换生成语言学从另一个角度研究语言的形成。它认为人天生具有语言能力,拥有一种普遍语法,因而人可以学会使用语言。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整套句子(a set of sentences)。句法是独立的,自足的。句法描写可以不考虑语境因素,在语言内部就可以找到对句法规则的解释。”[2]句子的产生来自于人利用句子组成规则的创造。这些创造不依赖于任何外部因素,所以语言是自治的系统。任何一个句子都有一个表层结构和一个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句子的语音表现,而深层结构是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就是由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而产生的。所以,该派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发现普遍语法以及转换生成规则。
该派理论虽然把语言创造者包含在语言的创造过程之中,但是究其根本仍然是认为语言是由规则形成的,与人的关系并不大。换句话说,语言仍然是一个规则系统,本身含有形成语言的各种规则。人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则,就能够创造出合乎规则的正确的句子,最终形成语言。
该派理论假设了人的普遍语言能力和意义的存在,以此作为起点,目的是寻找从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该派理论认为,语言产生于生成规则。实际上,该理论仍然把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作用排除在外。其对语言的认知以探寻形成句子的规则作为研究目的。而我们知道,语言使用的目的是表达意义。如果把意义放在一边,或者不能理解意义的形成途径,那么这种研究就毫无意义。所以,该理论在语言教学中并没有多大价值。现实情况也证明了此理论在应用上的价值较低。自转换生成语言学创立以来,在语言教学上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应用,没有产生任何有重要价值的语言教学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从社会交际入手认知语言系统,它关心的是社会交际需要哪些功能和语言系统所能提供的可供使用者选择以实现交际功能的网络系统构造成分或者意义潜势。它的研究核心是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提供了哪些意义潜势,能实现社会交际中的哪些功能,使用者根据社会交际的功能需求在意义潜势中进行选择,来实现社会交际功能。功能就是意义,功能系统就是语义系统,对社会交际功能需求的满足就形成了语言。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正是因为要发挥这些功能,人类才需要创造语言,运用语言”。[3] 23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即现实环境的认知、语言的认知和形成、语言的使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所关注的是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语言的形成。它只是在社会交际的功能需求和语言的意义潜势之间建立了联系,但并没有解释这些语言潜势如何形成。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仍然是走在描述的路上:描述社会交际的功能需求、描述能满足这些交际功能的语言子系统。至于这些功能的产生方式、这些语言子系统的产生方式,该派理论并没有进行解释。
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并不关心语言是如何产生的,所以该派理论也不能给外语教学提供足够的指导。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怎样使学习者产生外语语言系统,然后使学习者掌握此系统的使用方法。只有产生了语言系统,学习者才能够使用语言系统,这里有一种先后关系顺序。语言系统的形成是语言系统使用的必备前提,没有语言系统的形成,就没有语言系统的使用。而且,语言系统并非只是用来满足社会交际功能,因为语言系统是人的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人的认知范围远远大于社会交际功能范畴。
综上所述,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语言的结构系统,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目的是如何通过转换规则产生句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目的是发现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何满足社会语境中相应的交际功能需求。另外,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都是从语言内部研究语言,强调语言系统的自治性和独立性,没有考虑到人的认知和创造作用。
语言教学最需要的指导理论是语言如何形成,而不是对现成的语言进行描述,也不是在语言产生之前就学习语言如何使用(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意义来自何处、如何产生,而不是语言规则如何产生毫无意义的句子。所以,语言的形成认知需要另一种途径。
第四种认知方法是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认知方式。它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解释了人如何认知现实世界和语言,形成范畴、概念、动作图式,同时认知语言,把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用语言固定下来,形成语言。
体验哲学有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无意识性和概念的隐喻性”。[4]10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形成概念和图式,在无意识中快速进行思维,通过隐喻扩展思维和语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现实—认知—语言表示了认知和语言形成的顺序关系,即“对现实的感知是认知的基础,认知又是语言的基础,‘现实—认知—语言’三者存在一个依次决定的序列关系。语言是思维的窗口,认知是现实与语言的中介,现实通过认知这个中介对语言发生作用,语言是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语言对认知和现实具有一定的反作用”。[4]8“客观现实经过体验和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了语言”。[4]6
从人的生存的自然过程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观察到这个逻辑顺序。人首先感知其生存的现实世界,所以,体验、认知现实世界必然是生存和语言产生的第一步。通过体验、感知世界,划分范畴,形成概念和动作图式,这是思维的开始,是人的天然的观察、感知能力,是人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的本能和必需。同时,人也必须生存于语言社团的文化之中,所以必须接受这个语言社团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内容和方式。通过认知现实世界和语言,建立现实世界与语言的联系,最后形成语言系统。这条途径的顺序是从认知现实世界走向语言世界,从信息交流、意义表达的需要走向语言符号的表述,而不是相反。这个顺序是语言形成的自然之路。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都提出了人的认知能力和活动在思维和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通过人的认知,才能把握现实世界,形成语言世界。离开了人,就无从认知现实,形成语言。人在语言形成过程中的认知顺序是:认知现实世界,形成意义,然后建立现实世界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语言。
语言并非是一个自治的系统,而是一个不能脱离人和现实世界的系统。单独把语言作为一个研究和认知对象,就不能解释意义如何产生和语言系统如何形成。现实世界、人、语言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人的认知活动处于核心地位,正是因为人的认知能力和作用,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对语言的认知,形成了思维系统,同时通过认知语言,才最终形成了语言系统。
另外,根据隐喻理论,具体概念是思维的起点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从具体思维走向抽象思维,也才能具备理解抽象思维的条件。首先是具体思维,其次是抽象思维,认知的自然顺序是从具体思维走向抽象思维,这是人的认知扩展的必然之路,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由之路。
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本体作为研究对象,割裂了现实世界与人的联系,也割裂了语言与人的联系;转换生成语法建立在语言天赋论的假设之上,不能形成可验证的科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所能实现的社会交际功能作为研究对象,只是解释了语言系统如何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并没有解释语言系统如何形成;只有认知语言学解释了语言如何形成这个关键问题。从现实世界的认知走向语言的形成,是语言认知的自然顺序。只有按照这个顺序,才能最有效地形成语言能力。
[1]Saussure,F.de.CourseinGeneratLinguistics[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Gerald Puckworth & Co.Ltd,2001.
[2]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差别[J].外语研究,2002,(4).
[3]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寅.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杨 爽)
An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Formation Theory in the West
Gong Qinyan, Xu Xiume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49China)
Th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language has undergone four major stages, which are respectively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research has turned from objectivism to non-objectivism, from the study of the object in language system to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The structuralist view of language formation, influenced by scientificism, limits the study of language formation within language itself.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linguistics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universal grammar of language system lies in the mind, and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language is formed by the use of transformational rule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al functions, and takes the view that language 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in the society. The linguistic schools mentioned above reject the role of the cognitive subject in language formation. However,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s found that the real world, the subject’s cognition and language are inseparably related, and that the subject’s cognition plays the core role in the making of language.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s put forth the whole new viewpoint that language formation involves the cognition of the real world to form thinking and of language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inking and language, and by means of metaphoric extension mechanism, language system is gradually formed.
language;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gnition
2014-09-22
宫钦言,男,山东青岛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徐秀梅,女,山东临沂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H0-06
A
1672-0040(2015)01-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