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思维与语言差异对成人英语学习的影响

2015-04-01 18:57李玉红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母语语言表达

□李玉红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中国学生完成学业获得学历学位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令广大成人学生最头疼,教师最费心思的一门课程。无论是公共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量的基础单词和基本句型,却往往停留在了只能阅读简单对话和简易读物的初级阶段,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上,很难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看了大量英文原版电影,不看字幕还是听不懂对白。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提高成人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是所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很多教师也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杜民荣、兀丽星(2010)对成人英语学习的现状分析,影响成人英语学习的因素有许多,如学生基础比较差、学生在工作之余学习时间少、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差等。还有调查显示,单词记不住、英语句子难以理解掌握、不了解语言文化背景、话题不熟悉等等也是困扰成人英语学习的因素。笔者认为,以上诸多因素确实是影响成年人英语学习的重要原因,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思维模式的不同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差异。本文试图以成年人这一特定研究对象为背景,以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尹德谟教授的“双元理论”假想为理论指导,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分析东西方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探索成年人英语教学与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双元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双元结构”理论是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尹德谟教授针对在母语环境下学习外语的成年人的心理机制、学习过程及其规律而提出的语言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成年学习者从小学习和使用母语,大脑中具备牢固的“母语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与此同时,因为其青少年时期在学校学习外语,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受生活环境和工作需求的影响,也拥有了相当程度的“外语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所以,成年人学习外语时,其大脑对于输入的外语语言信号,不知不觉中会利用母语的语言知识进行信息解码和加工,进行两种语言思维方式和语言表征的选择,这时,“学习者总是始终处于两种语言交叉选择的使用过程和思维过程”。“而母语和外语在思维上的交叉使用,又形成了在对输入符号信息加工过程以及知识和认知的同化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尹德谟,2006)。该理论较为准确地解释了同时存在于成年人脑海中的汉语和英语两种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双元结构”之间的关系,对成人英语教学和学习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东西方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结构中的表现

由于人种、地域、生态环境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方式,当人们表达自己内在的思想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时,从词语表达、句式结构到篇章布局等都会反映出其特有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吕叔湘,1990)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了英汉语言的差异。贾德江、刘文辉在《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中对东西方思维做了比较全面和彻底的分析归纳。他们认为,东西方思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以及主体思维与主客体融合思维。

(一)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及其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

古代中国传统哲学在观察事物时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它们认为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思维特征反映在语言结构上,汉语注重“意合”,侧重于句子功能和意义的表达,侧重于事理的逻辑顺序。在表达句子之间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时,主要通过词语或者分句的含义来表达,很少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即,“以神统形,隐形连贯”(covert coherence)。而西方哲学认为人类的根本任务就是认识宇宙,征服自然。所以,西方民族在看待和分析事物时总是持一种一分为二的态度,务求科学严谨。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相对于汉语句子,英语句子更注重“形合”,即重视句子结构和形式的完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句子中的词语或者分句,以达到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的目的,“以形显义,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比如:

例1:Beyond all doubt she’ll be able to pass the exam as long as she keeps working like this.

译文一:毫无疑问,她这样努力下去,一定能通过考试。

译文二:毫无疑问她能通过考试,只要她这样努力下去就行。

这个英文句子使用了连接词“as long as”连接两个句子,译文一没有使用关联词,是按照事情的逻辑顺序翻译的,比较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文二使用了关联词“只要”,表意上略为逊色。

(二)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及其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

汉民族擅长于使用表示具体概念的词汇来说明道理,描写事物;而西方民族则习惯于使用具有抽象概念的词语来阐述道理,描述事物。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语言表达上不同的用词习惯。从下面的举例中我们可以略窥一斑。汉语词汇没有形态的变化,很多词汇一词多性,比如“美丽”一词是一个形容词,我们可以说“美丽的姑娘”,但在“她的美丽是公认的。”这个句子里就是一个名词。汉语用词常常以实的形式表示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以中国古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可以看到,诗句的前三行用了九个实词,其间没有任何连接词连接,却自然流畅地描写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的景色。英语有很多词义虚化的手段,比如使用前缀和后缀来构词,就是英语构词法的一个重要手段。同一个词,通过加后缀,可以变成不同词性的词,比如名词friend,加后缀-ly,就构成了形容词friendly,表示“友善的,友好的”。英语中常见的词义虚化手段还有用介词表达虚泛的意义,比如:be in for 表示“参加(竞赛)”。英语句子动词用得较少,大量的使用了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而汉语中动词用得比较多,所以,在阅读英语文章或者进行英汉互译时,需要注意词性之间的正确转换。比如:

例2:His acceptance of bribes led to his arrest.

译文:他因受贿而被捕。

例句中英文的名词词组“acceptance of bribes”、“arrest”翻译成了汉语的动词“受贿”、“被捕”。

(三)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及其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

东西方民族在顺序的表达上截然相反。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时刻的表达上,7:10 分,汉语按照顺时针来表达就是七点十分,而英语则按逆时针顺序,说成了ten past seven;再比如,汉语中“文革”前、“文革”后,其中的“前”指的是过去的时间,“后”指的是未来的时间;而英语单词back 在英语中表示过去的时间,翻译为中文是“后”,forward 在英语中表示未来的时间,翻译为中文的“前”。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区分时间的先后时是面向过去;而西方人则正相反,区分时间的先后是面向未来来进行的。而在说明事物时,汉语习惯于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而英语表达顺序正好相反,比如书写地址时,汉语习惯先写国家或者省市,最后写具体的门牌号码,而英语的书写顺序却正相反;在时间的表达上也是如此。在评论事件时,汉语倾向于先因后果,先叙事后表态;而英语则倾向于先果后因,英语先表态后叙事。比如:

例3:她不老实,我不能信任她。

译文:I can’t trust her,because she is not honest.

可见由此,思维模式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语言理解和表达上的混淆。

(四)主体思维与主客体融合思维及其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人文为中心,以人生为本位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思维往往指向自身,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在语言上,在描述事实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涉及行为的主体时,往往用表示人或者是生物的名词作为主语,常用主动句和意义被动句;而西方民族则是客体型的思维方式,重视自然客体,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思维的目标指向外界,探索外部世界,把客观世界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在语言表达上为了表示客观的态度,论述客观的事实,避免指出动作的执行者,常常用无生命的物体或者抽象概念的名词或者各种形式的非谓语动词充当主语,即无灵主语,英语句子中使用被动语态的情况多于汉语。描述某个事件时,汉语的表达是“某人怎么样了”,而英语则说“什么事情发生在某人身上了”。比如:

例4:The war in the country sent millions of its people to its neighbors.

译文:这个国家有数百万人因战争而逃到了邻国。

通过分析东西方思维方式及其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我们可以看出,因为东西方思维差异造成了英汉语语言结构迥然不同,对于脑海中已经有着强大的母语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成年人来说,在母语环境下学习英语,两种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的知识与认知的双元结构在同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和制约。学习者对新的语言知识的认知水平受到了原有认知结构的干扰。也就是说,学习者英语知识结构的强度决定了其受汉语知识结构干扰的程度。英语知识结构掌握较好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汉语干扰的程度就会相对弱一些;反之,则会因为母语知识和认知的干扰而影响学习英语的效果。

三、结语

成年人在学习英语时,首先要了解西方民族的思维模式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同时,也要了解东方民族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借助“双元结构”理论的指导,帮助成人学生了解东西方民族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在其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消除汉语知识结构对英语知识结构的副作用,在提高其英语认知水平的同时,提高英语思维的能力,使其汉语和英语的知识和认知结构能够相互同化,相互渗透,变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

[1]尹德谟.母语与外语“知识—认知双元结构”在FLT 中的理论解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杜民荣、兀丽星.开放教育中成人英语学习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3]尹德谟.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母语语言表达
母语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母语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