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光 旭,陈 鹏,杨 聚 鹏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策略研究
程 光 旭,陈鹏,杨 聚 鹏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师教育活动,具有开展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应该充分强化和发挥这一优势。但是,随着教师教育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综合大学越来越多地参与教师教育活动中,师范大学的发展空间受到了综合大学的严重挤压,其教师教育竞争优势衰弱、竞争能力衰退。如何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赢得发展优势,形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发展格局,已经成为师范大学面临的紧迫性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在建设一流师范大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强化教师教育优势,形成以一流教师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学校发展格局,加强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师教育资源整体发力;强化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学科建设,凸显一流师范大学办学优势;加大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出一大批卓越教师;积极夯实教师教育研究,形成引领西部教育发展的科研阵地;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促进西部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
关键词:教师教育;师范大学;教育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化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人才需求趋向多样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仅以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为例,更希望吸纳综合性大学的创新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在此背景下,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此办法虽然强化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但是综合大学因此也参与到教师教育活动中,师范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如何在激烈大学竞争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摆在师范大学面前的紧迫性问题。陕西师范大学根据国家需求和自身状况,在2005年确立了“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但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诸多困难。陕西师范大学在充分利用和发挥教师教育这一优势的同时,需要采取新的建设策略。
一、教师教育的定义及特征
从“教师教育”一词的起源来看,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发表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形式提出了“教师教育”问题。在我国,梁忠义、罗正华在1998年出版的《教师教育》一书中首次使用“教师教育”一词。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以政策文本形式提出“教师教育”一词。
从“教师教育”一词的发展来看,一些学者研究中发现,“教师教育”是由“师范教育”一词演变而来,如钟启泉、王艳玲提出“我国的教师培养模式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新的教师培养形式业已出现,‘师范教育’已经不能反映教师教育的发展需要和未来特征。因此,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观念更新成为必然。”[1]“师范教育”就是培养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体现了两方面的理念:一是体现了专业化发展理念,体现了教师专业化的改革新进程;[2]二是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教育连续发展的理念。
根据上述分析,“教师教育”可以定义为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进行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贯性、持续性的专业培训。具体特征体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是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包括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训练;二是教师教育是一种专业性的培训,只有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机构才能进行;三是教师教育是在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统领下进行,具有整体性和一体化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方面具有统一性;四是教师教育具有连续性,包括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不是单纯的职前教育或入职教育,体现了终身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二、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在社会转型发展和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化的今天,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的优势地位面临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教育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带来的挑战
教师教育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发生着新变化。统观教师教育发展历史,二战后,教师教育经历了由定向型教师教育到非定向型教师教育发展的阶段,封闭性的师范教育体制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世界范围内师范教师教育也逐步走上了开放式模式。美国在1948年共有250所师范院校,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却下降到30所,基本上淘汰了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建制,形成了以综合型、多科型高等院校培养师资为主的师范教育新格局。[3]在同一时期以及随后的几十年,英国、德国、法国和俄国都努力促使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相互结合。教师教育的师范封闭模式逐步被瓦解,开放体制的教师教育模式日趋成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再次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到2003年,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已有298所。[4]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传统的、封闭的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定向性师范教育格局被打破,综合性大学开始参与教师的培训工作,开放式的教师教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使师范院校失去了原先独有的在教师教育领域优先发展的政策优势。与此同时,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的诸如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学术性不强、学生专业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在与综合性大学的激烈竞争中暴露出来。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受到了综合大学的挑战,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2.来自社会对教师期望的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基础扎实的创新人才,已经是社会的迫切需求。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教师的知识素养、教育观念、教学能力不无关系。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开展,基础教育对综合课程的探索与开发的力度也随之加强。因而,尽快培养出能够胜任综合课程教学任务的师资已经成为实施教师教育学校的当务之急。即新时期的未来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本学科、本专业的教学工作的技能和素质,还需要具有跨学科、跨专业、渊博知识,要能够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掌握各种新型教学方法。而以举办教师教育为主的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专业性”过强,在综合化、多样化、体系化、教师知识素养培养方面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这与师范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文化传统不无关系。社会发展对教师新的要求已对独立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提出了挑战。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研讨会”上,与会学校共同发表了《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并成立了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会。这表明非师范院校正逐步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将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比师范院校具有更优势:非师范院校能够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多、学科之间互为支撑与融合的条件,发挥学科优势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水平;非师范院校能够为教师教育提供优质资源,发挥资源共享的综合优势,而这些独特优势更契合新时期社会对新教师所具备的素养要求。
3.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挑战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旧有的统一分配的计划就业制度已经消亡,1999年开始取而代之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这种就业制度的核心是:用人单位根据毕业生的能力择优录用,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对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带来了严重挑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师范学院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市场化就业制度实施的直接结果就是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和综合大学培养的学生一同争夺就业岗位。在教师职业向师范院校毕业生和综合大学毕业生共同开放的环境中,不少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纷纷投身于教师队伍的行列,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了综合大学学生的挑战。其次,对师范院校的招生产生影响,由于综合大学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优势,这个信息反馈到社会上,师范院校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下降,一些想当教师并打算报考师范院校的优质生源会逐渐倾向于选择那些社会声誉比较好的综合性大学。就像有学者所言,“尽管这些大学目前的教师教育水平尚不能与那些重点师范院校相比,但学生在选择时大多会考虑学校的声誉。”[6]
三、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专业化办学,把师范教育从大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教育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专业过于狭窄、视野局限于特定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教师教育改革被提高到重要位置。现阶段,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综合型大学开展教师教育
在20世纪80、90年代,教师教育逐渐融入综合大学之中,如1999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项政策开启了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在综合化大学的发展序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2000年之后,一些著名综合型大学纷纷开展教师教育,提高了综合型大学进行教师教育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如北京大学在2000年成立了教育学院、厦门大学在2001年开展师范生教育、清华大学在2001年建立校长培训中心、兰州大学在2002年成立教育学院等。
综合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模型:一是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科研型模式;这种模式以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为主,如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等,这些大学一般以教育学院为主体进行教师教育工作,主要的工作不是去培养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而是进行有关教育方面的研究,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中心,注重实证研究及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规范化,在高等教育、教育经济与财政、教育管理与政策、教育技术、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注重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同时,这类大学注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教育学术研究生的培养,人才培养层次较高;二是以苏州大学为代表的分散教育模式,这些大学一般具有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和完整体系,以各个院系为实体各自进行教师教育;三是以宁波大学也为代表的双层教育模式,这类大学中注重发挥教育学院的功能,教育学院既要在本院从事教师教育的具体培养工作,也要给其他院系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技能和理论的教育;四是以青岛大学为代表的学院培养模式,全校的教师教育工作主要由教育学院承担。
当然,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是教师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注重宏观性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研究工作;二是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师教育特色并不明显,改革和发展缓慢;三是综合大学总体上对教师教育不太重视,甚至认为是学校发展可有可无的部分;四是综合大学关于学科教学论方面的师资缺乏,学科教学、学科研究不足。
2.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向综合化发展
师范大学也开始了教师教育的改革,改革方向是走向综合化,例如陕西师范大学提出要建立“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提出“21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定位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力争在2020年左右进入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师范大学的综合化发展经历了这样几种模式:一是院校合并模式,是经过合并其他类型的学校而实现了多学科教育和综合化发展,例如西南大学由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河西学院由张掖农校、张掖地区职业中专并入张掖师专形成;二是内生发展模式,这类学校是经过自身的不断探索、不断改革,逐渐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期都是师范教育占据绝对比重的学校,现阶段两所学校都已经具有明显的综合化特征,三是升格升级模式,这类学校是在师范院校的基础上,通过升级升格来走向综合化发展,例如兰州城市学院是有兰州师范专科学校发展而来,提出学校的发展方向是“适时调整专业设置,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经过坚持不懈地建设,发展成为甘肃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城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平台、文化传承创新的阵地”。
师范院校走向综合化改革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变化,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需要,是师范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内在规律作用的结果,有学者就明确提出“师范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不仅是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的回应,也是学校对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展变化的应对,更是师范大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7]二是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需要,因为综合大学开展的教师教育对师范大学形成比较大的挑战,师范大学需要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需要重新寻找自身的地位和特色。三是国家教师教育改革政策的推动,促进师范院校对自身不断进行改革,《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等都对教师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许多师范大学都在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四是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促进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提升。在就业体制走向市场化之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大学非常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办学声誉和专业建设。师范大学所培养的学生既要满足学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要满足社会其他行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只有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加满足学校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四、综合性研究型师范大学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的策略
目前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教育力量的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与威胁,师范院校怎样才能以自己的特色和质量,以获得生机和发展空间,这是师范院校各级领导需要深入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在加强教师教育特色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加强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师教育资源整体发力
教师教育体制是促进教师教育有效进行的基础和保证,师范院校必须对学校内部的教师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师范院校改革应该把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有学者强调,“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应以校内体制革新为突破口,探索建立‘文理学院+教育学院’体制。”[8]从实践来看,师范大学已经在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如为了推动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成了教育学部;为了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打造教师教育品牌,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成了教师教育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应对现有教师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系统设计,构建整体协调运作、部门分工明确的教师教育体制。从事教师教育的专门协调机构要具体统筹决策教师教育专项事务,对从事教师教育的相关单位进行功能、责任、权力划界并进行监督和考核。
2.强化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一流学科建设,凸显一流师范大学办学优势
教师教育是师范大学的立身之本和竞争优势,长期以来,师范大学主要从事有关教师教育的科研教学活动,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科研教学体系,奠定了进行教师教育的科研教学基础。从实践经验来看,国内一些著名师范大学始终把教师教育作为主要办学目标,如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华东师范大学提出了“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华中师范大学提出了“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等。因此,在新一轮高校竞争中,陕西师范大学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必须强化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陕西师范大学要以建设一流教师教育学科为抓手,形成以一流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统领、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发展思路,因为教育学和心理学是进行教师教育的核心学科,直接涉及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这两个问题,是彰显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最明显、最根本的地方。在学科建设中,首先要实现教育学和心理学两大学科的超常规发展,促进教育学和心理学向全国一流学科迈进,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建立教育学、心理学两大学科建设的“学术特区”,从学校发展战略角度,强化教育学、心理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尽快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师;通过特殊经费,积极支持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和建设;鼓励教育学、心理学两大学科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管理体系建设、学生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鼓励两大学科在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创新,促进教师教育培养理念与时俱进。二是要推进中国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政治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体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高水平建设,以此支撑教师教育特色的实现,因为教师教育还要通过具体学科去实施,这些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素养水平的高低。这些学科的建设,不但应该汇聚一流的师资,而且要具备一流的办学条件,更应该具有国际领先的教育理念和广阔的视野,能够产出引领教育发展的创新理论和成果。
2.加大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和创新
一流大学关键是要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陕西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必须具有放眼全国的视野和引领全社会基础教育发展的情怀,要培养能够满足国家需求和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一流人才和“卓越教师”。培养教师主要途径是课程教学,因此必须加大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创新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卓越教师”具备三项基本素养,即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反思与研究、教学组织与管理,[9]因此,要从三个方面来改革和设计课程体系,具体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强化学科教学知识教育,针对中国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政治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体育学、艺术学等学科,要分门别类地构建各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构建符合专业自身特点和规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并构建不同的模块和层次,供不同兴趣和个性特点的学生自由进行选择;二是改革教育类课程体系,要改变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类课程体系,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程建设的同时,要从教师职业特点、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特性出发,加强课程与教学论、学校管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建设,增强学生教学反思与研究、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三是加强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研究特长开设选修课程,把最新研究成果、社会发展需求、国际发展新趋势反映到课程内容中,把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四是要加强对教师教育的实践化环节教育,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如加强言语与书面表达的训练、教育教学工具运用的训练、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等,改变师范学生教育教学技能“不过硬”的问题,让其成为师范大学学生培养优势。
4.积极搭建教师教育研究平台,形成引领西部教育发展的一流科研阵地
目前,陕西师范大学拥有教育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教育学、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教育学、心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还拥有基础心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行为与认知心理学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并办有《当代教师教育》、《中国艺术教育》等专业类学术期刊,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实力雄厚的教师教育研究体系,具备了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强大基础。但是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在同类师范大学中的优势并不突出,特色并不鲜明。
强化特色研究是形成一流研究阵地的关键方式。陕西师范大学要关注西部地区的教育,注重研究民族教育、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和边疆安全教育等问题,形成基于西部地域特色的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增强自身在教师教育中的引领地位。建设策略包括:一是组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学校要集合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对西部地区的教育进行集中研究,形成一大批基于民族教育、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边疆安全教育的科学基地和平台;二是瞄准西部教育发展前沿问题,学校要促进西部教育科研基地和平台积极关注国家有关西部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和西部地区教育发展需求,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政策咨询、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三是形成持续稳定的研究方向,针对某些主题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是产生突出成果和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学校要通过科研平台,集中一批科研人员对这些固定主题进行持续研究,以便产生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5.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促进西部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
社会服务既是增强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许多评价机构评价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标。陕西师范大学要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教师教育优势资源服务西部教育发展,具体包括:一是要建立开展社会服务的指导、咨询和联络机构,积极推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把科研成果向社会推销和生产转化,把社会科研需求向学校科研机构进行信息传递。二是要改革评价指标,通过评价考核的方式,推进校内机构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实现社会服务的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格局。三是社会服务内容要瞄准四大方向,精准发力,具体内容包括:(1)要强化对中小学教育的服务能力,积极组织研究人员深入基层学校,研究基层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发展困境,帮助优质学校进一步发展,帮助薄弱学校改进;(2)要加强与西部各级政府部门的联系,与政府部门联合构建研究机构,积极为当地政府部门的教育决策提供咨询,并协助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教育发展规划,帮助其分析国家教育政策导向、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前沿;(3)要开展教育科研有偿服务,把科研成果积极向当地转化;(4)学校要积极为西部地区培养当地急需的人才,为其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王艳玲.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12(6):22-25.
[2] 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3] 杨德广.优化高师教育资源强化师范教育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1(7):26-27.
[4] 赵慧君.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1):31-33.
[5] 王仁彧,韩映雄.教师教育中的师范院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2005(1):24-26.
[6] 赵慧君,李春超,刘辉.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1):31-33.
[7] 宋永忠.师范大学转型不能丢掉教师教育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57-58.
[8] 张斌贤,董静.“教师教育学院现象”与师范院校的发展战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 31-36.
[9] 李琼,吴丹丹,李艳玲.中小学卓越教师的关键特征:一项判别分析的发现[J].教育学报,2012(4):89-95.
[责任编辑张淑霞]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Normal University Characterized by Teachers’ Education
CHENG Guang-xu, CHEN Peng, YANG Ju-peng
(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Shaanxi)
Abstract:Normal universities enjoy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 in teachers’ education for their long term of teachers’ education activity. The advantage ought to be fully enhanced and exhibited. However, with the shift of the system of teachers’ education from the closed to the open,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he normal universities has been severely squeezed with more and more particip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teachers’ education. As a result, normal universities encounter the decline of the competitive power and advantage in teachers’ education.Consequently, it is urgent for normal universities to gain development advantage and form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teachers’ education. In the progress of building the first-class normal university. I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advanta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as to form the first-class development pattern supported by the discipline of teachers’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enforce the structural reform and promote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education resources;strengthen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dominated by teachers’ education as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l university; enhance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ducation as to cultivate “the Outstanding Teachers” to guide the basic education in the west; actively consolidate research in basic education and form a research ground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west; and intensif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rvice system and build a powerful engine to lead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Key words:teachers’ education; first-class normal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reform
作者简介:程光旭,男,山东成武人,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陈鹏,男,陕西富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杨聚鹏,男,甘肃西和人,陕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讲师,博士。
收稿日期:2015-11-15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15)04-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