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国
(大连教育学院 学历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116021)
学历教育中的成人学员,多因其在教育过程中的日常表现不尽人意,比如出勤率不高、课堂表现消极、作业质量低下等,而被人们冠以“底子薄”“素质差”的帽子,被判定为“不爱学习”的群体。作为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关注学员学习动机的唤醒与激励,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不断地尝试与努力,走出一条正确的教学之路。
“他们不爱学习”,这是人们在谈论成人学历教育学员时惯用的表达。他们真的是“不爱学习”吗?有没有可能是我们提供的“学习”不能让他们“爱”呢?所谓“爱”学习,关涉动机问题,当教师在谈论学员学习动机的时候,到底是在谈论什么?是情绪化地揭示现象,还是秉持理性地追求现象背后的原因;是止步于对学员的批评,还是以更精心的设计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这值得每位教师深刻反思。
从起源来看,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内在动机学习者参与学习是出于对学习主题感兴趣的缘故,或者他们需要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外在动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往往来自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教师在面对学历教育学员的时候更多是把他们预设成外在动机学习者,教育教学中采用的也多是外在奖励、惩罚等激励方法,侧重外在动机的激发,但轻视了内在动机的唤醒。
事实上,学员的学习动机可能是外在的也可能是内在的,这取决于学习主题和情境,而当教师一味指责学员缺乏学习动机的时候,实际上也推卸了自己在“动机唤醒”方面的责任。现实中,教师应致力于更好的教学主题和情境设计,以唤醒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兴趣第一,好的、有效的学习,应出于学习者内在的兴趣或好奇心。美国经济学和心理学教授乔治·路文斯汀(George Loewenstein)认为“注意力转变主要是为了关注某些知识差距。当我们感觉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会有一种被剥夺的感觉,此时好奇心就产生了。”[1]由此可知,人的好奇心常被新知识、新技能、挑战性问题、神秘的情境所牵引。人是好奇的生物,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设计应首先确保内容和形式的有趣,具体而言,应在内容选择、内容呈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激发学员的好奇心,赢得学员对课堂教学的关注。
所谓“有用”,是指学习内容与学员职场相关。成人学员希望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所以成人学历教学应该是侧重“问题解决”的教学,应该是回应“实践困境”的教学。教师需要找到学员工作或生活中的困扰,并以此选择并设计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提醒学员,如果不熟悉或掌握学习内容,将无法为自己的困扰和问题找到有效解决方案,这能够使外在动机学习者转变为内在动机学习者。
易学,是就教学容量与难度而言。成人学员的知识、技能基础相对薄弱,过量的内容安排很容易让他们失去信心和耐心。相较于普通高校的教学,学历教学内容应是少而精当的,深度和难度也应稍浅,不主张有过多的、深邃的理论知识讲解,用简明扼要的方式阐述理论要点即可,应尝试用有趣的方式呈现学术知识,且更多侧重于教学内容的实践层面。教师应设法让学员感觉到自己很聪明,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觉察到自己的能力。
友好,是就学习的心理环境而言。学历教育中的学员是自主的成人,教师不能私自将之降低至“孩童水准”,然后用对待“孩童”的方式对待他们。对教师而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平等、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一个让学员感受到尊重的场景下,更容易唤醒学员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水平。教师向学员表达友好的方式很多,比如尝试与学员站在同一立场上看问题,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真诚的课间沟通与交流等。
确保目标的清晰可测。在成人学历教学中,向学员明确学习目标是首要之事。现实中或许我们并不缺少目标,但缺少审慎而又科学的目标。笼统、乏力、不够醒目的目标,只是无用的摆设而已。比如,在教授“中外学前教育思想比较”这一主题时,将目标设定为“了解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本土化历程”,这会让学员感受到困惑,因为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让教师知道何谓“了解”,谁“了解”了,“了解”到什么程度。类似的目标表述里还有“理解”“掌握”等字眼,这类概念很模糊,导致教师与学生无力执行与检验。教学目标设计应规避此类词汇,以更为具体的动词来表述。例如,可将“了解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本土化历程”这一目标改为“学员能够描述外国学前教育思想本土化的三个历史阶段。”对教师而言,让学习目标变得可测可量,方便将目标转换成切实的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吸引并保持学员对教学的关注。
关注技能性目标的设计。成人学员多来自职场,他们有更为实际的学习需求,让成人熟记或背诵教材里的内容,意义不大。作为教师,更应关注的是他们是否能够运用,甚至可以说,教师不必关心学员知道什么,而是应该关注他们能够做什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更为侧重技能性目标。技能性目标的设立与检测可以分为模仿、操作和迁移三类。其中模仿是让学员对教师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实践中可用再现、例证、修改等方式检测;操作包括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实践中可用制定、解决、拟定等方式检测;迁移水平包括在现实情境下运用技能并理解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实践中可用联系、转换、灵活运用等方式检测。对技能性目标检测更切合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及时的目标检验与反馈。如果教师在向学员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即进入了“漫长”的讲授,未能及时将目标转化成任务,学员就很容易失去注意力。教学过程中应对目标进行及时检测,收集学员反馈。比如在讲授“瑞吉欧与方案教学”这一主题时,笔者设计了“学员能用实例说明瑞吉欧教育‘直接经验’教学法及其运用”这一目标,在完成相关讲授后,即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展示交流。目标检验与反馈还可以让学员看到学习前后的自己,看到他们达成目标前后有何不同,上例中,之前学员甚至无法解释何为“直接经验”,之后他们即能将这一概念与自己的工作实践建立关联,这容易让学员感受到自身的能力与进步,满足个人“英雄情结”,让学员内心乐意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以目标为驱动,在“学”与“做”之间建立一张一弛的明朗节奏,可以极大激发学员学习动机。
适量的教学内容安排。现实中,教师希望讲授的内容可能远超学员所能接受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有慎重的取舍。可以参考的经验有三:一是通过删减选择适量的教学内容。过多的内容安排容易催生教师“赶进度”的焦虑,导致更多“灌输”情况的出现。学历教学甚至可以不追求量,但要追求知识的真实理解和技能的真正习得,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二是选择那些与学员切身相关的内容。参加学历教育的学员本身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成人,故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侧重于实践性知识,使之与学员生活工作实际密切相关;三是由学员自主选择符合自身需求内容。成人学历教育学员有根据自己的职业需要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需要与能力,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将课程大纲呈现给学员,由其进行切合自己需求的内容选择。
避免空泛的理论知识。现实教学中,大块理论知识的讲授,很容易让学员感觉到枯燥无味,但一些理论知识又是必需的部分。面对教学中的理论背景知识,处理方式有二:一是尝试用有趣的方式来描述学术知识,把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懂的知识点趣味化。比如,在讲授“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这一主题时,可以用“自由”“工作”“纪律”等关键词,并配以蒙氏幼儿园环境、工作、教具等图片资料,逐步带出相对繁杂的蒙氏教育体系;二是将理论与现实关联起来。教师可以将具体的例子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学员的现实工作与生活联接起来,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说明或者把知识点进行巧妙的结合,让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这些知识。
植入有趣的相关信息。很多时候,课程本身的内容可能是枯燥的,教师可以借助与课程相关的更为直观、形象的信息来丰富内容,将纯粹的知识性内容变得更为有趣,以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可以尝试植入的素材有新闻热点、流行话题、见闻实录、影像资料等。比如,笔者在讲授“中外幼儿家庭教育观念比较”这一主题时,植入“爸爸去哪儿”、中国妈妈在国外幼儿园的见闻实录材料、三分钟左右的小视频。当然,教师应确保所植入内容和教学主题的相关,无关的内容植入反而会分散学生学习主题的注意力,例如上例中所植入的视频是关于一位美国妈妈和女儿在万圣节当天的对话,可从对话用语、语气所包含的态度来折射中美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不同,它是更新鲜的帮助学员切入学习主题中来的方式。
提出有趣有意义的问题。“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惯用的获取学员注意力的方法,但如果问题是诸如“是不是”“对不对”“重要不重要”之类过分随意简单的问题,无疑是一种精力和时间浪费。有趣、有意义的问题,可以激发学员思考,唤醒学习动机。所谓有趣的问题,比如在教授“中美学前教育课程比较”这一主题时,开场可以设计“中美幼儿园的差异就是‘学’与‘玩’的差异,你认可这种观点吗?”这种问题比较容易抓住学员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引发主动思考。所谓有意义,是学员能够解释或应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回忆出它们。比如“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就只是一个纯记忆性问题,可将之设计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当今幼儿园课程中是如何体现的?”
调动学员的身体参与。真正的学习活动,要调动味觉、触觉、感觉等的参与,让视听之外的感觉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人学历教育教学中,要多尝试让学员“动”起来,不光是“动心动脑”,还要“动手动脚”。比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走动起来寻找学习伙伴,或者让他们重温“爬黑板”的经验等。笔者在讲授“中日家庭教育关注点比较”这一主题时,要求每位学员思考并分别贡献关于中、日家庭教育的关注点各一个,然后让学员在黑板上将之写出,划去重复内容后,让学员到台前向其它学员解释自己的答案。课堂教学中也有诸如“滚雪球”“世界咖啡”“头脑风暴”之类的学习活动可供教师选择。
设计创造性的生生互动。平日的教学,教师一般更偏向于师生互动方式的设计,但由教师一人来推进所有的互动,压力很大,应尝试让学习者互相交流,让他们互动起来。学员多来自职场,他们自身带来了值得教师尊重的信息与资源,安排诸如分享、交流、辩论之类的活动,使学员作为自身及同伴的“老师”,可以让他们更好实现“自我效能感”,更好参与到学习主题中来。当然,教师需要警惕表面看起来“热闹”的课堂,其中充斥各类互动活动,但因为活动本身不尽科学合理,不具挑战性,导致出现流于形式的肤浅课堂。成人学历教学也是如此,不仅要让学员“动起来”,还应该赋予他们以创造性任务。所谓“创造”,不是简单机械地回忆或重复之前的学习内容,而是设计更为实际的任务,让学员面对工作或生活中的真正挑战。
[1]朱力·德克森.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