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切实抓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2015-04-01 06:13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改革学校课程

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离退休干部处,辽宁大连116021)

要切实抓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离退休干部处,辽宁大连116021)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深化综合改革阶段,需要全面推进,深入抓好教育体制、课程教学和管理改革,努力达到更高水平。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教育体制改革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阶段。所谓“综合”改革,就是在过去单项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着力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不要再重复以往零打碎敲式的做法。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改革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不同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不尽相同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1985—1998年),以1985年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重点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第二阶段改革(1999—2009年),以199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三阶段改革(2010年至今),以2010年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重点完善教育体制、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多年来,通过上下互动,共同努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一是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基本制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学校管理比较有序和规范;二是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全面免费,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三是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教育理念有了更新,先进教学方式不断推广,教学模式探索十分活跃,素质教育取得较大进展;四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学派大量涌现,广大中小学与科研工作者相结合,通过改革实验,取得丰硕理论成果,出版的教育理论著作有上百种,如李秉德的《教学论》、裴娣娜的《现代教学论》、陈孝彬的《教育管理学》、程志龙的《现代学校管理学》等。同时也崛起一批新兴教学学派,如情境教学派、情知教学派、尝试教学派、民主教学派、先学后教学派、新教育学派等。五是国拨教育经费大有提高,2013年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3%,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信息化取得较大进展。基础教育在发展中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行政化管理倾向突出,专业化管理能力缺乏,师生缺少主体意识,对学校没有更多的管理权和监督权;二是教学改革发展不平衡,多数学校改革步子不大,缺少整体设计,有些改革只图形式,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课堂面貌改变不大;三是应试教育依然严重,学生负担重,重智轻德,缺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学科开设不全,教学能力偏低。目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着三大矛盾:即始终没有解决好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好优质教育匮乏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现阶段,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应针对存在问题和矛盾,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调结构,完善教育体制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包括诸多方面,如教育体制、课程教学和管理方式等。其中教育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应放在突出位置。学校教育体制,也称领导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几个方面。涉及内部与外部关系的重建,包括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政府如何提高“管”的针对性,学校如何提高“办”的规范性,社会如何提高“评”的科学性等问题。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优化结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有一套好的管理体制,学校发展才有保障。当前,基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1.完善教育外部管理体制,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一要进一步完善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二要实行管办评分离制度,建设新型的政府、学校、社会关系。政府要对教育实行宏观管理,着重管好办学方针和方向、管好督导评价、管好办学经费,即通过采取立法、拨款、规划、政策指导等方式,成为教育体系的构建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质量的监管者。政府要实行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力放下,把该管的事情管好。学校要扩大办学自主权,校长要拥有自主决策权、人事权和经费使用权。社会组织要参与办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进行,家长可以对学校发展,经费使用,校本课程开发,校园安全等问题,参与决策或提出一些建议。同时,引导社区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拓展学校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融合。再一方面是让社会组织参与评价。学校除了做好自身评价之外,还要把更多的评价权委托给教育督导机构和教育科研院所,或聘请雅思、托福这样的独立考试评价机构参与评价。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价,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促进评价改革的深化。这样做既有利于正确发挥社会参与监测、诊断、评价的功能,达到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效果,也有利于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2.创新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学校依此要求,首先,要完善内部管理体制。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实行自主管理的主要体现。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全面推广。校长负责制作为一种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规定,校长负责全校工作,对外代表学校。校长要通过执行教育政策法规和学校章程等,努力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校长负责制实行的并不那么理想,存在着不少明显的缺陷和理解上的误区。当初国家教育法规只是从宏观上原则的确立了校长负责制,实际上并没有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因此导致校长行使权力时无所遵循,有很大的随意性,出现一些校长滥用权力和一些腐败问题。对此,需要通过修订有关教育法规,进一步明确规定校长的权责,克服以人治为主的行政化倾向和以权代法的现象。二是规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而现实的情况是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普遍发挥不力,显得过于疲软,特别是有些学校实行党政相互兼职,更难以做到保证也无法实行监督。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明确党组织到底保证什么,监督什么,怎样实行。三是规定,教代会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不少学校教代会组织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民主管理意识普遍缺失,需要切实采取措施,强化教职工参政议政的主体意识,使其拥有更多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其次,要完善规章制度。学校既要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教育政策法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本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制定好学校章程,加强依法治校,使校长和教师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已有的常规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教育教学制度、教职工聘任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教研培训制度等,应及时对不合时宜的内容和条款进行修订和完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规章制度太少,而是执行不到位,效果有限,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依法治校的力度。再次,要创新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学校现有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类:其一为行政性组织,包括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其二为政治性组织,包括党组织、共青团和民主党派等;其三为业务性组织,包括教研组、年级组、科研室等。长期以来,学校工作基本上都被行政组织所主宰,重视“人治”忽视法治,重视“管控”忽视专业化管理。近年,不少学校为改变这种机构老化现象和低效局面,进行了大胆变革,尝试把学校一些管理部门的机构、岗位职责和人员重新进行组合、匹配,使组织机构由过去的“金字塔式”结构转变为以“基层为主”的扁平化结构,使管理职能由“管控型”转变为“服务型”,以最大的可能将决策权、人事权和课程领导权向下层转移,让基层组织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有的学校撤销了原有的几大中层处室,重新设置了几大中心,如校务管理中心、课程教学中心、学生指导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有的学校建立了分权制、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这些不同做法,比较好地抑制了行政化倾向,突出了专业化管理,突出了权力下移和管理主体多元化,使学校管理比较好地焕发出生机活力,

二、转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实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多年努力取得显著成果,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改变了学校、改变了教育。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大有改进,先进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广泛推行,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但在前进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严重,重理论轻能力、考试评价制度不配套,同质化、功利化和形式主义倾向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缺乏,支撑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面对这些新问题、新变化、新挑战,课程改革必须以新的思维方式应对,准确把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整体规划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问题,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障碍,实行创新驱动,调结构,转方式,搞活课堂教学,努力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教学观念

采取有效措施,树立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克服和摈弃重智轻德、重教轻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观念。

2.拓展课程资源

根据国家要求,要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教材,进一步开发学校课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宪法为主的法治常识纳入到相关教材之中;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学段培养学生的目标任务和必备品质、综合素质及关键能力,把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去。

3.转变教学方式

引导教师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教师主宰转向学生主体,从培养精英转向面向全体;转变教学方式,实行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积极选用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和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模式、情知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模式、问题导学模式等。努力形成目标明确、方法有效、过程简洁、效果明显的高效课堂。

4.破解考试评价难题

要认真落实国家提出的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学校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初中和小学,也要抓好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行新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法。

三、上水平,加快学校管理改革

提高学校治理水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管理者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才能见效。这是因为管理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如管理体制不完善,教学管理方式陈旧等,都不是很容易解决大的问题。校长作为学校的专业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重点抓好,理职能治不为,强化主体意识;理公权治乱为,强化公平意识;理政绩治无为,强化效益意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所谓实践,就是强调做事与行动,解决问题,管能管出水平,理能理出效率。当今管理改革的趋势是,要由重视功能管理转向效能管理,由重视各个部门管理转向整体性管理,由重视监督检查转向激励和服务。学校内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教学管理、德育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环境管理等,其中要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教学管理为核心,以教师管理为重点。深化管理改革管理者不仅要有勇气和决心,同时也需要讲究方法,集中力量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1.用先进理念指导管理

学校管理,是运用先进理念和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治理的过程,具有整体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在新形势下,需要克服以人治为主的行政化倾向,克服以僵化、死板、控制为主的管理方式,树立“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安全和谐、充满活力,依法办学、科学治理”的先进理念,明确各项管理目标。如,实行教学管理,需要在思想上,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在组织上,需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指挥系统;在质量上,需要确立全面质量观,加强质量过程监控,用新的质量标准进行评价。

2.遵循规律规范管理行为

学校管理涉及诸多方面,需要统一指挥,合理调配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个层级的最佳整体效能。特别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无论学校整体管理还是部门管理,都要遵循带有规律性的程序进行,即依次按照计划决策、组织执行、检查指导和总结提高四个环节进行。校长和教师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连续做着这些工作,每个环节看似重复,其实在内容上绝不是对过去的翻版,不同时期会有新的内容和做法。如计划决策,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起始阶段,是每学期采取行动的路线图。学校每一段做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先要从计划决策抓起,使教职工明确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从校级目标,到部门目标再到个人目标都要有不同要求,这样步子尽管年年走,但工作收获却年年不一样。再如组织执行,这是把目标变成行动,把决策转化为成果的关键环节,没有执行办不成任何事情。抓好执行,既要优化团队建设,充分发挥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和班主任的作用;又要围绕目标开展工作,要一级管一级,各司其职,聚焦中心,抓好每一个环节;还要讲究效果,校长要带头履职,以身示范,有效抓好各项工作,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细而不碎,做一件成一件。关于其他管理环节也都有不同要求和做法,这里就不须赘述了。

3.转变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和谐安全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实现这些任务,不是容易的事,除了拥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之外,还必须掌握有效的管理方式。校长如果对教学、德育、教师等管理只局限于采用单一的行政方式,那是难以应对复杂工作需要的,不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从校情出发,灵活选择多种管理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引进、创新、总结出不少好的管理方式,如战略管理方式、自主管理方式、民主管理方式、法治管理方式、思想管理方式、人文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方式、绩效管理方式等。对一所学校而言,究竟要选用哪些管理方式,不能一概而论,统一规定,应与时俱进,各取所需。每种管理方式,既有长处,也有短处,都不十全十美,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选用只要有效就是好方式,有时可以一两种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有时可将几种方式综合运用,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阅文]

Conscientiously Do a Good Job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WU Heng-shan
(Retirement Department,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China 116021)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a stage of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which needs to be promoted comprehensively.In order to reach a higher level,we should reform educational system,course teaching,and management.

basic education;comprehensive reform;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G521

A

1008-388X(2015)01-0014-04

2014-12-17

吴恒山(1938-),男,辽宁沈阳人,大连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猜你喜欢
改革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改革备忘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